1、我国古代日晷传统版日晷现代版日晷日晷桥日晷百科及制作【器材】木板、图画纸、粗铁丝、铰链。日晷又称“日规” ,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
2、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怎样制作日晷模型(1)取两块300300(毫米 2)的木板,在一块木板两面裱糊两张白色图画纸。干后,在一张图画纸上的中心画一个100毫米半径的圆,把圆周等分为24份,自圆周上各等分点画直线至圆心。在直线同圆周相交的地方按顺时针顺序标上1至24的数字。在木板的背面同样画圆和24根等分线,再按逆时针顺序标上1至24的数字。要注意两面的1时线和12 时线要
3、互相对准。这是晷盘。(2)取一根200毫米长的铁丝做晷针,铁丝必须笔直。在晷盘的圆心处钻一个小孔,把晷针紧紧地插入晷盘的圆心孔中,露在晷盘两面的长度相等,这时晷针和晷盘面成直角。(3)将另一块方木板做底座,将晷盘用铰链和底座的一边相连接,连接时注意12和24的时线垂直于底座平面, 12时线在正下方。晷盘和底座间有倾斜角,倾斜成90 (等于本地的纬度) 。木板上端朝南下端朝北,使晷盘的12时线恰好同子午线重合,晷针指向北极星。【使用】(1)在阳光终日照射到的地方立一根1米高的木柱,柱顶装日晷底座。安装时用磁针测定南北方向,使日晷针上端指向北方,晷盘和底座间的倾斜角用三角木片固定,使晷针与地平面的
4、夹角恰好等于当地的纬度。(2)阳光照射在日晷上,晷针的影子就落在晷盘上,随着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晷针的针影就在晷盘上面移动。观察针影在哪一根时线上,就是当地当时的时间。但是太阳在每年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内,是在天球赤道以北,位置较高,晷针的针影投在晷盘的正面,秋分以后到次年春分,太阳是在天球赤道以南,位置较低,晷针的针影投在表盘的背面。因此,春分到秋分时看日晷正面的针影定时间,秋分到第二年春分时看日晷背面的针影定时间。(3)制作的日晷是赤道日晷。日晷的晷盘面跟赤道面平行,晷针和地轴平行。测得的时间是当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不同,必须经过调整。调整的方法可将地方时同电台播发的标准时进行比
5、较,看相差多少,以后只要在地方时上加上或减去相差的时间,就是北京的标准时间。摘自:小学教学全书自然劳动卷日晷原理图附. 日晷探究性学习教案一、课文说明第10、11、12课构成本册教材的“ 宇宙”教学单元。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的测时仪器日晷和圭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本课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比较容易理解的日晷,然后再认识圭表。在讲解日晷和圭表时,都是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使学生了解与日晷、圭表有关的知识,然后再讲解日晷和圭表的构造、作用。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日晷。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 复习已有知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移动的,
6、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这是理解日晷原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本课的引入。2. 讲解日晷的原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作了计时的仪器日晷。3. 讲解日晷的构造与计时方法。日晷的种类很多,图中是保存在北京故宫中清代的赤道日晷。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圭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1. 讲解圭表的原理:在地上立一根杆,每天正午时的影长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夏至最短) ,秋季中(秋分居中) ,冬季长(冬至最长) ,春季中(春分居中) ,这种变化每年循环一次。这是我国人民在2000多年前发现的。2. 讲解圭表的构造和计时方法。圭表有各种各样的,图中是保存在南京
7、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圭表。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自制一个“圭表”,用它观察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记录,希望学生能发现: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逐渐变短,正午时最短,从正午到傍晚又逐渐增长。这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像古代科学家那样探究自然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并为下一课学习关于太阳高度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这项活动需在课后进行,每天观察几次可以灵活掌握,当地正午时必须观察。二、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初步知道日晷、圭表的原理及用途。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记录一天中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的变化)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一天中阳光下直立物体影
8、长变化的规律) 。3. 通过讲述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分组观察材料圭表模型(在一块30厘米10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子,钉尖向上。 )2. 挂图或投影片日晷、圭表、古代人立杆测影长的情景。学生准备:直尺。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讲述:在一、二年级,我们曾经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变化,还观察过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2. 提问:(1)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早晨、正午、傍晚,太阳分别在什么方向?)(2)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早晨、正午、傍晚,影子分别在什么方向?)(3)影子的方
9、向与太阳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方向相反)(4)影子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方向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变化方向也相反,太阳在天空中自东向西移动,地上的影子自西向东移动。 )3. 讲述: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规律的。学习新课1. 指导学生认识日晷(1)讲解:我国人民早在古代就已发现: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由西向东移动,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移动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作了计时的仪器日晷(板书)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晷。(3)讲解: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晷面是圆形的,石制的,有刻度,倾斜地固定在石柱上。晷针是铁制的,安在晷面中心,与晷面垂直。晷针的
10、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而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所在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时刻。日晷的样子很多,课本第33页的日晷是保存在北京故宫内清代的日晷。(4)谈话:你们看日晷像什么?(钟表)(5)讲述:日晷是古老的计时仪器,现代钟表的表面就是仿照日晷制造的。2. 指导学生认识圭表(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古代人立杆测影长的情景。(2)讲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太阳正南)时,杆影的长度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秋季居中、冬季长、春季居中,这种变化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
11、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仪圭表(板书)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圭表。(4)讲解:圭表由两部分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南正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用圭表测量出连续两次表影最短(或最长)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一年中表影最长时是冬至,最短时是夏至,长短居中时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圭表的样式很多,课本第34页插图中的圭表,是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建造的圭表。这座圭表的北端也有一个立柱,比较矮,这不是表,而是圭。它的上面也有刻度。冬季,表的影子很长,超过平卧的圭的长度。这时,要靠这个立
12、着的圭测量影长。日晷和圭表的发明,说明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很 发达的。巩固应用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日晷和圭表的知识。2. 提问:(1)日晷是用来观测什么的仪器?由哪几部分构成?(2)圭表是用来观测什么的仪器?由哪几部分构成?哪部分叫圭?哪部分叫表?3. 用圭表模型观察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长(1)讲解:我们已经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长在一年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那么在一天中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让我们像古代科学家那样,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出示圭表模型。(3)谈话:这是一个用木板和大铁钉制成的圭表模型。哪部分相当圭?哪部分相当表?(4)讲解:观测时,把这个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5)分组观察:此时阳光下钉子的影长。 (可在室外进行。 )布置作业1. 每人用木板(或泡沫塑料板) 、钉子制作一个圭表模型,用它观察一天中不同时刻钉子的影长,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课本第35页的记录表中。一天中观察的次数自定,但正午(太阳正南)时必须观测。最好能连续观察23天,每天都在同一时刻观测。2. 根据观测结果研究: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长,在一天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五、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