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子出了个李生贵.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9240388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子出了个李生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长子出了个李生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长子出了个李生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长子出了个李生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长子出了个李生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长子出了个李生贵长子县被誉为“中国青椒之 乡” ,自然是广大 组织者和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李生贵的突出贡献勿庸置疑。从第一次大青椒试种的成功,到北方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在长子的实现;从全国第一个蔬菜移动大棚的发明,到蔬菜成为全县农民增收一项主导产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子出了个农民专家李生贵。李生贵是一个农民,却不是一个普通农民;是一个农民专家,却不是一个一般的农民专家。他以自己执著的追求,热心的探索,无私的奉献,铸就了一种生贵精神。这种精神已融入大青椒发展的绿色田野,也融入前进在致富道路上的广大农民兄弟心田。在全市上下掀起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的今天,让我们沿着长子青椒产业的发展轨迹,

2、穿越时空,走进那如火如荼的发展岁月,探索铸就生贵精神的李生贵敢为天下先的成功秘诀,挖掘生贵精神的时代价值,让这样一种精神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发扬光大而推波助澜吧。观念领先 催生新产业鲁迅说:“其 实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然,一种产业也可能原来是不成规模的种2养家营生地,经营的人多了,提高了层次,也便成了产业。产业是人干出来的,更是带头人领出来的。长子青椒产业便是这样形成的。29 年前,中国改革率先在农村兴起,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农业结构第一轮大调整悄然兴起。在这一兴起中,李生贵是最早的动心者,也是最早的动脑者和动手者。他首先在自家的

3、自留地里悄悄地进行青椒试种,由失败走向了成功,收获了喜悦和信心。之后,他大胆地承包了村里 5 亩林业空地,除种植青椒外还引进了全村从没种过的西红柿、黄瓜等新品种。当时,他不懂什么叫市场,也不懂什么叫信息,只是凭着一种强烈致富的愿望和改变落后面貌的热望,大胆往前闯。他与众不同的是,敢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干了别人意想不到的事。结果青椒丰收了,但他却又犯了愁,不知该往哪里销,只好求助往河南等地贩运土豆的车辆,给他捎点青椒试着卖。不屈不挠的他经过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秋后算账,当年进账八千多元。这对当时人均收入只有 66 元的农民,足以让左邻右舍眼红、心热、神动了。李生贵从土地里一下子

4、挣了这么多钱,他打心眼里高兴,更让他高兴的是实践使他懂得技术能致富,产业能致富,农民掌握了技术,懂得发展产业,不仅自己挣钱,可以让更多的人挣大钱。这就是技术的威力,产业发展的好处。为此,第3三年,他在自己院子里免费办起了青椒种植培训班,用地道的农民语言讲说种植青椒技术要点,用自己亲身经历实践经验为群众讲解如何种植青椒。在他的感召下,大李村 280 户农户,家家都种上了青椒,全村 1360 亩耕地,1100 亩种植了青椒,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青椒种植专业村。用现在的话讲,当时大李村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品” ,只是那 时没有这种叫法,却在全县全市引起了大的轰动,引来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

5、度重视。县委、县政府看到这个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把青椒发展作为一项富民产业,作为特色产品基地来建设的重要举措,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服务,号召全县农民大力发展青椒产业。短短几年时间,长子青椒产业从一户到一村,从一村到一县,种植范围遍布 300 多个村,全县 5.1 万农民种植青椒,面积发展到 8 万亩,总产 亿多公斤,产值 亿多元,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同时带动起其他各类蔬菜的种植,蔬菜总面积达到 13 万亩之多,产品远销全国 17 个省市 54 个地区,部分销往东南亚国际市场,成了长子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主导产业。1998 年长子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

6、国青椒之乡” 。以此为标 志,青椒产业不仅 成了长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新的产业,成了展示长子特色和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还成了享誉全国的一个响亮品牌。4品牌凝聚着汗水,更凝聚着智慧。这无疑是众人之力,但其中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便是大李村的李生贵。李生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农民对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把自己所有的感情融入土地之中,从土地中体现出了一位农民的人生价值。作为一位农民,不守旧,不盲从,谋别人不敢想之事,干别人没有干过之事,干了别人意想不到的事,在农村改革中把带领乡亲致富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作为一位农民,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一片火炬,用自己的执著追求催生长子一个新产

7、业的成长与壮大。他不愧为长子农民的优秀代表。科技领航 获得新专利长子青椒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路凯歌,就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种植青椒的行列,靠青椒富,发青椒财时,一个个技术难题像 SARS 一样突如其来,青椒疫病、病毒病、炭疽病、猝倒病等多种病害连续向长子的大青椒产业袭来。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眼看着在几天时间惨遭毁灭,许多农民愁眉苦脸,一些人甚至呼天抢地。上级领导为了给农民排忧解难,从上级农业部门和农业院校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几年下来仍然是一筹莫展。面对乡亲们遇到的灾害,李生贵茶不思饭不想,像着了魔一样,把所有的心思全部用在了解决青椒疾病治理上。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反复试验了多少

8、回,就在 04 年5国庆休假的最后一天,他终于研究出了一种成本低、寿命长、操作易、抗性强、效益好的蔬菜简易大棚。经过群众提议、专家论证、技术认定, 给这个大棚起了个形象而通俗的名字,叫做“生贵 移动大棚 ”。“生贵移动大棚”带 着李生贵的名字,像华佗治服瘟疫一样,像毛泽东“送瘟神” 一样,使青椒产业发展中一个个病害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生贵移动大棚” 的特点,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简便、廉价、效果好。说它简便是安装容易、拆卸方便;说它廉价是省工省料,一个棚投资不超过 3000 元;说它效果好是既防病又增产增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称“生 贵移动大棚 ”是目前国内“设计最合理、结构最先进” 的 简易大

9、棚。 2007 年月生 贵移动 大棚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 用新型专 利证书” 。李生贵对渗透着血汗的成果并没有视为己有,想的是尽快转化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于是他拿出自己多年辛苦的积蓄,将村里的一百亩葡萄园承包下,又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 16 万,投资 30 万建起了百亩钢丝结构蔬菜大棚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让更多的农民参观学习取经,用现身说法来带动群众。长子县委、县政府看到李生贵的无私与博大胸怀,及时出台了关于生贵式蔬菜大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长治市委、市政府还在长子县召开了“推广长子生贵式大棚种植模式促增收”现场会,使生贵式大棚在全市得到迅速推广,在全市掀起了一场蔬菜栽培的

10、技术革命。6目前,我市生贵式大棚已发展到万多个,累计增加农民收入亿多元。生贵式大棚的发明,渗透着一个农民在生产中不知疲倦、勇于挑战,不断向着新的高度迈进的创新精神,体现出一位农民甘于奉献、脚踏实地,科技创富的务实精神。李生贵的科研成果告诉我们,作为一位农民,与农业技术有特有的情愫,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上,持之以恒,忘我工作,苦心和细致的巧干,在技术上取得大的突破。作为一位农民,把自己的专利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农民,毫无私心地奉献给了群众,感恩社会,回报乡亲,共同富裕,铺就和谐社会。李生贵不愧为当代农民的一个标杆。市 场领跑 更上一层楼李生贵是从田野中走出来的农民专家。他常讲,

11、“在田地里搞技术就在像田径赛场上的跳高,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 ” 从长子县的新产业发展,到生贵式大棚的发明,再到一个个农业技术难题的攻克与解决,李生贵用个人的成就垫高了长子青椒产业发展的起跳点,并不断地给自己压担子,不断地向新的高度迈进,而每一次攀登到新的高度,都经历了创新的过程,充满着创新的精神。他始终认为,农业技术不仅需要创新和突破,更需要大面积推广和普及,不仅需要领军人物,更需要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梯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和7普及,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才能加快推广的速度和普及的步伐,才能变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在他的带领下,大李村组建了

12、长子县第一个集简易大棚技术研究、物质供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长子县生贵大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的高质量的生贵大棚技术推广队伍。目前,该公司已有技术人员 23名。公司下设骨架生产厂、技术培训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按照公司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样就使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使专利技术更快地走进田间地头,更快地转化为农民增收的推动力量。去年秋天,北京地区有人慕名来到大李村,找到李生贵,定做了 1 万套移动大棚架,并聘请了 15 名土生

13、土长紧跟李生贵搞大棚研究的农民到北京指导简易大棚的蔬菜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农民的交口称赞。一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一项一项技术的嫁接组装与叠加集成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农业生产的实践和创造中,李生贵经过多年不间断琢磨,巧用科学,巧妙结合,大胆融合,把温室育苗、蔬菜栽培、大棚滴灌,配方施肥、膜下滴水、病虫防治、作物倒茬、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多项技术进行组装与集成,大胆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8取得了省地、省水、省钱、省力、省时的好效果。据有关专家测算,实施农业技术组装与集成,平均每栋大棚(2 亩)比常规种植可节水 200 方,节肥(纯养分)29.6 公斤,节药 5.6 公斤,省工 2

14、4 个,省地 5%,增产率达 8%,优质率提高 15%以上,亩节本增效 2072 元。扣除水肥一体化设备折旧 320 元,单棚一季增加收入 1752 元。生贵大棚的发明和棚内技术组装与集成,以及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起了农业部领导的极大关注。2007 年 7月,全国农田节水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 30多个省市的领导和专家参观了生贵式大棚节水技术创新,对生贵式大棚及其技术组装与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亲自将李生贵的名片向各位代表专家散发,并当场称赞李生贵是农民的优秀代表,是农民专家,他的创新精神值得农业技术人员学习,他的技术发明值得在全国推广。会后,又有广东、河

15、北、新疆等省的 300 多干部群众来我市参观学习,河南济源、河北邯郸、陕西延安等地,也纷纷前来订购移动大棚,要求技术指导。目前,生贵式移动大棚已推广到了全国 20 多个省市。技术与市场的不断叠加与组合,透射出李生贵不满足,不停步的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体现了他超越自我,与时俱进,变中求存、又好又快的时代精神。李生贵用成功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位农民,始终保持要劳动者和实干家的真实9本色,但苦干还必须加巧干,把科技、市场和勤劳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致富。作为一个农民,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会经营、懂管理,才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才能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走的更远。李生贵不愧为当代新型农民的楷模。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李生贵精神反映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体现了我国新型农民的精神品质,凝结了李生贵对人生实践的深刻思考,无愧于当今时代的精神华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生动证明,具有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为广大农民以及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典型示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我们大力学习和弘扬李生贵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