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高考,似乎无论怎么卖力都不为过。当年的我们也都深深体会过高考前的熬夜看书,背书,喝咖啡、三勒 浆,营养餐什么的来保持精力。爸妈 也有的给孩子送饭送菜,更有者直接在外面租了房子每天来照顾子女。爸妈的期待,老师的教育,同学的竞争,生存的压力,这一座座大山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压抑。近日湖北孝感一中的“吊瓶班”:教室里灯火通明,很多同学一边打吊瓶,一边学。 场面可 谓十分之壮观。 对此,校方的回应是,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学生压力大,为了不耽误复习,就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氨基酸。正当网友们对此围观,满腹疑问的时候,孝感一中的校友们纷纷站出来说,“我们基本都打过”“没打过氨基酸算不上湖北学生”。为了
2、冲刺高考,考生补脑强身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每当中高考临近,各类助考保健品就会热销。孝感的“吊瓶班”只不过是这种进补的一种极端表示。即使专家表示,大脑的活动不仅仅需要氨基酸,还需要其他物质,比如糖分,学生们在教室里打氨基酸,不仅没有节约时间,反而浪 费了时间,经常打还可能造成营养的不均衡,但是孝感一中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学校不会叫停,如果学生要打就打。”也有学生表示,“备战高考,补充氨基酸挨几针也是值得的。”对这些考生而言,似乎氨基酸不仅仅能够补充能量,更是一种精神食粮。在应试教育之下,“吊瓶班”的出现绝非偶然。考前增加营养补充能量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在老师和家长过分重视高考的情况
3、下,学生背负着过多无谓的压力,正是对高分的渴望,以及对高考的无奈,学生用“全班吊瓶”秒杀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全班吊瓶”背后所折射出的应试教育的病态。正是高考对学校和学生的升学压力,使得家长和社会更看重的是有多少学生考上了重点学校,总上线人数有多少,而不是关注学校培养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也正是僵化的高考制度,催生了教育界的种种怪现象,“全班吊瓶”也只是这些怪现象中的一种。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为了改变命运,赢得未来,拼尽全力,似乎高考是唯一的出路。“吊瓶班”吊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悲哀,更吊出了应试教育的悲哀。为了帮助猪尽快生长,我们不惜搞“瘦肉精”、不惜注射营养素;为了让大米尽快生长,我们过度使用农药;为了让 学生能精力更充沛地完成升学率,我们不惜注射氨基酸。至于注射了氨基酸的学生考上大学后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这是不是值得我 们深深考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