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毛概整理.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7110932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毛概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毛概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毛概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毛概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2、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3、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C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4、 2006 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B 到 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6、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执政党7、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和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8、 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发社会创

2、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时代精神内涵丰富。其核心是改革创新9、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11.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正确的说法是(D )A.自 1949 年以来,两岸始终处于分裂分治状态B.自 1949 年以来,两岸处于事实上的一边一国状态C.自 1949 年以来,台湾作为独立国家已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D.自 1949 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12.我国的基本外交政策和方针是(A )A.独立自主B.和平相处C.反对霸权主义D.和平发展合作13.20 世纪 70 年代

3、,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战略是(B)A.“两个中间地带”B.“一条线”C.“一边倒”D.“另起炉灶”14.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D)A.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B.多极格局C.中美两国共治的 G2 格局D.“一超多强”格局1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量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B)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新的社会阶层1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A)A.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群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B.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C.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

4、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D.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1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人文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A)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B.加强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C.限制能源开发和利用D.发展循环经济18.确定中国“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绝不当头”对外方针的领导人是(B)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19.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A )A.科技B.人才C.教育D.投入

5、20.党执政以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D )A.官僚主义B.家长制C.贪污腐败D.脱离群众判断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抽象地讲市场经济,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T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发展,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F3.在我国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T4.在民主、自由、人权三者关系中,核心是人权。F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为经营性文化产业。F6.社会和谐是中国特

6、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能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T7.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是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F8.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坚持周边是关键、大国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F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大量涌现,他们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且正日益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T10.进城就业的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但还不是我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F11.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

7、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T12.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T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生产要素与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T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福利社会”基本一致。F15.所谓“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2 年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协商。T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国体。F17.尊重劳动、尊重

8、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核心是尊重劳动。T18.在军事战略上我国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就是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战略上后发制人的原则。T19.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军队国家化”方针,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F20.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各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权当面前。T多选题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性特征主要体现为A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 B 在分配制度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D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共同富裕为目标

9、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原因在于A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C 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 D存在城乡、地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的差别3、 新世纪、新阶段,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提出要A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B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 维护祖国统一 C 反对民族分裂 D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繁荣5、 对于广大发展

10、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 生存权 B 发展权6.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BCD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党的必然要求B.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C.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D. 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7.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台湾问题上 ACA. 提出了“文攻武备”的总方针B. 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C. 首次提出了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主张D. 领导颁布了,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8. 中国之所以

11、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 ABA.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B. 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C.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D.基于“中国威胁论”和国力现状的必然选择9.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即 ACDA. 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B.是否实行多党制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D.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10. 毛泽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即 BDA. 务必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B. 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C.务必继续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D. 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12、躁的作风四.简答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四.简答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是什么?(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2)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3

1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依据是什么?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他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

14、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依据:(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而且现在看来,我国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仍然需要多种不同水平的生产力,需要有与之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3)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3.谈谈你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解。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重要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

16、需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5.在我国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P228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7、23 页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55 页材料二不能有贫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贫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穷的越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72 页据向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

18、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2003 年我国最穷的 1/5 家庭收入占全国收入的 4.27%,是贫穷的 1/5 占 9.12%,中间的 1/5 占 14.35%,是富有的 1/5 占 21.13%,最富有的 1/5 占 50.13%,美国 1990 年统计,1/5 最穷的家庭收入占全部收入的 4.6%,最富有的 1/5 家庭全部收入占 44.3%,中国居民贫富差距程度已超过美国。请回答:(1) 综合材料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提出的一个大政策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

19、富裕;(2)综合材料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谈谈你对我国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的认识。(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性质。坚持社会

20、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这一结合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 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

21、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

2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二者的作用和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的政府治理。(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第一,我

23、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

24、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观点。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和有害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5、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还不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

26、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在多方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

27、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

28、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不同分配类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

29、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

30、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

31、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以农村村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

32、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

33、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建设

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

35、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新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

36、,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

37、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我国到 2020 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形成节约

38、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3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里程碑。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方针。(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内涵。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40、,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向多极化曲折演进的趋势,但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能善于发掘和

41、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资源和关系,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走和平

42、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世界意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0 世纪 70 年代,毛泽东提出“一条线”战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又对我国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冷战结束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3、。(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

44、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

45、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等新特点。我国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

46、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

47、,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

48、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压力,将长期面对一些大国对我国进行战略防范和遏制的压力。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军事和国防实力,才能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战略任务。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

49、规化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兴军之道,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第二,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