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狗包弟文本解读及其教案课件教材汇总.doc

上传人:还是太帅 文档编号:9187737 上传时间:2019-07-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狗包弟文本解读及其教案课件教材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狗包弟文本解读及其教案课件教材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狗包弟文本解读及其教案课件教材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狗包弟文本解读及其教案课件教材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狗包弟文本解读及其教案课件教材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文本解读:巴金小狗包弟教学目标:1.能够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感情变化;2.能够找出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句,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3.理解、感受作者反省人性,自我拷问的人文精神,有直面自我和现实的意识;黄岩辉(课程论)1622000251作为普通读者的自然阅读1.作为普通读者阅读本文的感受:情感之真:这是一篇真诚感人的散文,作者叙述的口吻很亲切,像一个老人在深夜里的自述,情感真挚,语调凝重而悲伤,读完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情感之真。无论是对包弟的感情,还是对妻子萧珊的想念,都是那么真诚而炽烈,时刻撼动着人的心灵。情感之真还体现在作者的反思上,送走包弟之后的挣扎,愧疚,

2、以及最后对包弟表示歉意,都是发自内心的,这种从心里发出来的感情,不是靠文字组织出来的,是十几年的压抑,最后化成文字喷薄而出。语言朴实无华,作者回顾了文革期间,自己因为害怕受到牵连,而将一起生活了七年的小狗送上手术台这样一件事。通读全篇,我看到了作者内心的愧疚,悔意,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的煎熬状态。这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叙述口吻很亲切,像一个老人在深夜里的自述,情感真挚,语调凝重而悲伤,文章没有用很多笔墨描写自己受到的伤害,而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反思文革,通过对自己无情的解剖,总结过去的十年,来还清心灵上的债。人性的回归:在这篇2散文里,我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重压下,出于

3、求生的本能和家庭责任,在社会的重压下,一步步压抑违背善良的本性良心,做出自己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文革到来之前,大家对包弟疼爱有加,就像是朋友,甚至是家人。当文革到来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作者便把小狗送上手术台,这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但又不得不那么做,这是人性在社会重压下的扭曲。文革结束后,社会环境改变了,给了作家说真话的机会和权利。作者反思过去,还原十年里心灵被扭曲的过程。从人性被压抑,扭曲,到最后的反思,表达歉意,其实也能看做是一个人性回归的过程。对一个时代的好奇: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文革充满了好奇。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能让一个国家集体失去理性?如果连最具有批判思维,独立思考能

4、力的作家,都放弃自己原则,屈从于外界,更何况于普通的人呢?我从未感受到那样的压抑,整个社会都是黑白无声的,而且长达十年之久。听妈妈说她小时候也曾上街和别人一起喊过“打到某某某”的口号,然而她并不认识这个人。我想小孩子不懂,凑凑热闹情有可原,大人也是这样,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不是很奇怪吗?,虽然得到了暂时的保身,却逃不过良知上的煎熬。十三年过去了,煎熬仍然在继续。2.阅读本文的困难:对文革时代的陌生对文革不熟悉,大家对文革的印象,一般是通过看电影,阅读文本或者是听长辈讲述拼凑而来的,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受害者的实际生活处境和受害者的实际生活处境,当时的社会环境缺乏客观真实的了解,造成阅读心理上的障碍

5、造成了阅读本文的障碍;。3特殊概念不理解:“红卫兵”“专政队”“三年困难时期”“大化粪池”“武斗”“反革命”等;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巴金的人生经历不了解,文革中作者经历了哪些磨难,妻子萧珊如何在文革中离世,可能会成为体会作者情感的障碍;3.阅读本文的问题:把小狗送上手术台,到底是时代的错还是作者的错?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开头对艺术家和狗的故事的描写,是不是过于琐碎为什么那么细致的描写楼房及园子的变化?“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为什么说作者也变成了包弟怎么理解? “1966 年 8 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

6、狗怎么属于“四旧”呢“说谎成风”的时期是什么样的?2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1.教材分析:单元导语: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揣摩他们的音容相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显或隐的4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象这是为什么。很可能这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7、从单元导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切入点有:A:揣摩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情操;B:体会作者的对人与事的评价,及其情感倾向;C:学会赏析作品中的“亮点”;课后练习:A: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B: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启发:从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小狗包弟首先是一篇散文,作为一篇散文我们最重要的是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其对所述人事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因此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

8、会他在特定环境中遭受磨难时的感受,正确评价其行为,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其次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文章中穿插了几个事件的叙述,比如“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小狗的来历”“专政队抄家”等这些事件在散文和在小说中的艺术处理是有区别的。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差别,了解写人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也应是重点之一。最后,这是一篇巴金的散文,它叙述的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里面渗透的是巴金的情感体验和评价,巴金散文“靠感情创作”“无技巧之技巧”的特点,76 岁创作随想录的背景,都是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既然散文是作家的个性化表达,那么我们是不5是可以和本单元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比较,来体会它们在情

9、感表达,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文本解读(一)细品情感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先后变化。本文共 13 自然段,在结构上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子:艺术家和狗的故事(1)开端:小狗包弟的来历(2)发展:包弟与我们的亲密相处(3-6)高潮:把包弟送走(7-9)尾声:“我”的忏悔(10-13)作者对于小狗包弟的感情也大可分为以下阶段:忧虑(1966 年文革开始后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疚(至今心不得安)随处可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于包弟的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但十多年过去了,当他再次回忆起包弟,把这种喜欢的情感呈现在文本里的时候,则忍不住从各个方面来写出

10、自己对包弟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此刻文本中呈现的包弟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包弟,而是带有作家明显的感情倾向的包弟。首先是第二自然段刚见到包弟时的喜爱(“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干干净净”“本领”两个褒义词无不带有6作者的喜爱和赞赏之意。其次在第三自然段中,写到包弟的叫声“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这是巴金回忆包弟日常性情的句子,不咬人,听主人话,在谈到包弟夜晚,对行走篱笆外的陌生人的吠叫时,作者写到“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这个句子是值得推敲的,显然这是带着作家偏爱的感情倾向,

11、像是护着自己的孩子,充满理解和慈爱。光是写自己喜爱包弟还不够,作家还写了别人,尤其是日本朋友也是对包弟喜爱有加。这里可以说是描写上的侧面烘托,但对于“靠感情创作”的巴金来说,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人之常情,他想写出包弟的可爱,听话,讨人喜欢,光自己说还不够,还忍不住说说别人也觉得好,才能把包弟的讨人喜爱表达清楚。最后在文中第五自然段,作者写到“1962 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狗是通人性的,这种亲人般的感情,让包弟成为家人中的一员,它虽然是一条狗,但在作者眼里,它已经像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另

12、外,作家记叙包弟等我们回家这个事件,在感情上无意间形成了人和狗的对比,包弟如此对我们,而我们最后又那样对包弟,所以作家在回忆包弟的时候,充满深深地歉意。在描写文革开始之前的包弟时,作家选择了第一次见到包弟时的场景,包弟的性情,日本朋友及妻子萧珊对包弟的喜欢,包弟在房门口等我们回家等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琐碎的事件无不在表现作家对包弟的怀念,喜爱之情。而且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从作者选取的这几个事件及其描写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回忆起包弟的时候,心中的怀念之情,愧疚之情无意间美化了包弟。比如他只写包弟的各种好,七年之间7有关包弟不好的回忆,他却丝毫未提。这是作家未曾言明的感情倾向,却不经意间流露于字里行间

13、。文字背后的无奈之情文章 2-6 自然段写的是小狗包弟的来历,以及和家人的相处,从中流露的是难以遮掩的喜爱之情。7-9 自然段写的是随着形势的紧迫,作者最终把包弟送走的过程。细品这部分作者对包弟的情感,已经由喜爱变成忧惧。“晚上附近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的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前半部分对包弟叫声的描写是“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这是带着理解和宠爱的表达,同样的叫声,到了后来却变成了让作者胆战心惊的“尖声吠叫”,叫声还是原来的叫声,只能说形势变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也变了。包弟原来的旧主人是瑞典人,在文革时期,领养包弟就有了“里通外国”的嫌疑,所以作者

14、当时处境两难。“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几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已经 62 岁的巴金,为了一条狗流泪,这其中的为难可想而知。值得注意的是,此刻的包弟不仅仅是一条狗,它和家人七年的感情,让它具有了家庭成员的角色。所以送走包弟对于作者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在放弃自己的一个朋友,甚至是家人,作者因此而为难。最终让作者送走包弟的导火索是隔壁的抄家,抄家意味着一切权利被剥夺,彻底被打成右派,已经半靠边的巴金,终于扛不住压力,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危,送走了包弟。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在写送走

15、包弟这一过程时,并没有过多的交代当时环境。只是寥寥几笔,写了几个片段(“红卫兵上街抄四旧”“附近的小孩打门捉狗”“隔壁老工商业者被抄家”)这些零碎的片段,很难让我们认识一个时代,而如果没有对时代背景8的了解,我们又很难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无法体会到他的压力和感受,进而理解他的行为。因此,写人记事散文片段式的记叙事件的特点,以及弱化背景的结果,导致作者此刻两难的境地不能很好的呈现出来,要读者细细的揣摩,才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无奈之情。当然弱化背景,不仅跟文体有关,也跟本文的写作主旨有关系,随想录的出发点是自我反省和解剖,因此主要是自我问责,所以没有过多的追究时代的责任。隐形的道德负重第十自然段写

16、的是送走包弟之后的内心活动,“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此刻作者说的被解剖,是良心上的解剖,把包弟送走,虽然貌似甩掉了一个包袱,但实际却背上了更重的道德包袱。因为巴金交出了小狗,也交出了自己,交出了一个人正常的理性思维,这正是文革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心理过程,他们从此走上了被扭曲被毁灭的道路。“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这两句话是有深刻含义的,一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独特而深刻的大师,竟在某个历史时期发现自己的命运与一只狗一致,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可以说包弟在其他任何时间和空间中的死亡可能都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在文革期间,在造反派的反复围攻的

17、“心惊胆战”的日子里,包弟的死才具有了悲剧意义。因为有潜在的政治污点,包弟被送上手术台,这样的命运与不正是文革期间广大被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换句话说,他们都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任人解剖。所以作者才说,自己也变成了包弟。(二)体会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散文,属于散文的一种,因而具有“以我(作9者)为主”的写作特点,但其中又有人物事件的叙述,需要注意的是,散文里的写人记事和小说不同,散文里的写人记事叙述的故事情节,描写的人物,作者都有选择,往往是片段,并不追求完整性、细节性。描述的事件,往往在事件叙述中服从作者表达的需要而没有展开。比如对包弟的描写,只写了“包弟的来历 ”“包弟与家里人相处七

18、年 ”“包弟在文革期间给全家人带来的恐慌”等几处事件,它们之间并没有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并列互补关系。开头艺术家和狗的故事,结构上可以看做是引子,但仅看做是引子恐怕会辜负作者的另一片用心,因为从内容上,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实际上和后文作者要叙述的包弟的故事有相通性。同时文革时期,同是人和狗的故事,一个是狗对人不离不弃,一个是人为了自身安危把小狗送上手术台,其中的对比不言而喻。另外,艺术家和狗的故事里,狗和认识艺术家的人又形成对比,看到半死不活的艺术家,认识他的人都掉开头去,小狗却扑到他跟前,脚踢,棒打都不走,以没有受到环境威胁的狗性反衬人性的扭曲,对人性弱点进行审视和反省。所以作家选取艺术家和狗的

19、故事叙述,是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并不是仅仅为了在结构上做个引子。再比如第十一自然段对院子变化的描写,这段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细致的,也是很感人的一段。我们来分析一下院子里发生了哪些变化:A.少的东西:草坪变成了衰草,竹篱笆没了,葡萄架被扫掉了,葡萄藤被挖走了,少掉好几株花。少掉的都是有生机的自然景物,都是很美好的东西。B.增加的东西:无缝的砖墙,几户新主人,有时会从窗户倒下一点垃圾,多了一个大化粪池,和几棵不开花的树,多的东西都是压抑,没有生机的。没有草,没有花,没有葡萄架和葡萄藤,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爱妻萧珊和小狗包弟。眼前的物非人非使他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他怀念爱妻萧珊,怀念小狗包弟,而这

20、种怀念都带有深深的歉意。在那个非人的年代,普通人的人性弱点在潜意10识中变成了恶势力的推手和帮凶,这一切的一切像大石头一样压在巴金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我们发现,这段景物描写并不是不是特殊的艺术设计,它是作者每天的所见所感,所以凄凉而真挚,朴素简洁的描写,不是为了交代背景,或者是故意营造某种氛围,而是服从于作者的内心情感的抒发。整体来看这篇文章里的事件,我们发现它们的叙述是片段式的摄取,不追求完整性,事件与事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关联,基本是围绕作者的情感表达来选取的。由此我们不仅能看出散文“以我为主”的写作特点,还能看出写人记事散文的在事件处理上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对散文文体的认识。(三)感

21、受作家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反思历史和人性的精神。我们说小狗包弟首先是一篇散文,其次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最后是一篇巴金的散文。写作随想录时巴金已经 76 岁,这样的高龄去创作一部散文集,其精神让人敬佩。关于写作意图巴金在小狗包弟中有所表露“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也就是说,他是本着赎罪的心态,来坦诚和总结过去,目的是为了求得心灵上的安宁。所以随想录的预设受众首先是巴金,其次才是读者。这样的写作意图,就决定了其写作的真诚。从文章开始“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以狗性的反衬人性。一条感受不到社会环境的狗,保持着自己本性,而自认为比其他生物高明

22、很多的人类,却在时代面前,连狗都不如。作家用这样的对比,对人性的反思和质疑是十分深刻的。其次是送走包弟这一过程的描写,作家没有为了维护自己11形象,而为自己辩护。所以没有过多的铺陈社会环境,陈述自己两难的情景,而是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客观的叙述自己的行为。在真正的迫害还没有发生时,“我”已经把包弟当作一个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因素而抛弃了,细读第 10 自然段,看得出巴金对自己的批评是很重的,他说“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可耻”一词表示对人格的否定,“逆来顺受”一词表示对无理的事采取容忍态度,巴金在送出小狗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承受着良心的拷问他把这件事写出来不仅不会损害

23、他的形象,反而证明“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因为对失去良知的痛恨恰恰是对坚守良知的呼唤。(四)主旨把握小狗包弟属于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记事抒情散文,选自巴金晚年巨著随想录,也是高中教材中首次选用的与文革有关的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表现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同时,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引起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探讨和思考。最后本文更深层次的主题,我认为还是作者在人性层面的反省,巴金在探索集后记中曾说:“不能把一切推在四人帮身上,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

24、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就没有责任!难道别的许多人就没有责任!”他是在用真诚和良知去感染读者。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巴金作为文革的受害者,他敢于说出文革之所以造成社会悲剧,一方面是那个时代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人性弱点的原因。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警醒着人们反思历史,反思人性。12另外,本文和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起组成写人记事散文单元,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其内在是有一定联系的。记念刘和珍君也也有反思政治,解剖人性的成分,面对现实的残暴,鲁迅发出“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

25、警告。语言上多处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依然是“鲁迅风”,但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反思人性更偏于国民性,是社会抨击,不是深刻的自我解剖。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也是向我们介绍了晚年专注于学问的梁启超先生,一位一位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气概国学大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语言也是活泼风趣,简洁而深刻。这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散文,文章篇幅,事件安排,语言风格,主旨都各有不同,这让我们看到了散文文体的灵活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们不同的情怀和气质精神,以及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联系他们三位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联系记念刘和珍君 和小狗包弟这两篇课文,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残忍和暴虐,

26、我们应该做无聊的看客,而应该像鲁迅那样拍案而起;面对人性中的自私和怯懦,我们不应该推卸责任,而应该像巴金那样真诚地忏悔、勇敢地见证。2.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先后变化。(搜集整理文章信息的能力)由艺术家和和狗的故事,想起自己也曾经养过一条狗。收养包弟,包弟和家人相处的很好,形势越来越紧,最终送走包弟。情感变化: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疚(至今心不得安)把握塑造小狗包弟这一形象的正侧面描写手法和以小见13大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A 正面描写小狗包弟讨人喜爱的的本领(作揖,讨糖,在门口等我们)

27、,侧面从爱人萧珊和日本女记者对包弟的喜爱来描写。B 从一个特殊的角度 一条小狗的悲剧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那非人时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艺术家和狗的故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比)艺术家受害时,小狗对他不离不弃,最后被打断了腿,哀叫了三天,后不幸死去。而当时认识艺术家的人都纷纷转过头去,对比人和狗,突出当时人心的冷漠,紧张的人际关系。园子前后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院子里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凄凉,没有草,没有花,没有葡萄架和葡萄藤,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爱妻萧珊和小狗包弟。眼前的物非人非使他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他怀念爱妻萧珊,怀念小狗包

28、弟,而这种怀念都带有深深的歉意。在那个非人的年代,普通人的人性弱点在潜意识中变成了恶势力的推手和帮凶,这一切的一切像大石头一样压在巴金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3.本文的突出特征(关键点)从语言中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散文的一大特征就是抒发情感,本文情感真挚,感情基调沉重而悲伤。从送走小狗后巴金自责的段落,以及园子前后发生的变化的段落,体会作者的内心的挣扎,煎熬。从而找到本文的感情基调。14认识文革这一特定时代,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包弟的这一行为。这是人教版高中教材里唯一一篇与文革有关的文章,通过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来评价正确人物的行为,是培养高中生理性分析能力的一个途径。作家放弃包弟,一方面是基于当时特

29、定的社会环境,连人都难自保的时候,牺牲一条小狗在当时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也是作家所说的,是自己内心的怯懦和自私,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对生命的尊重。但总的来说放弃小狗是当时求生本能下的合理选择,但又是违背自己原则的,所以才会有无尽煎熬,作者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时代一步步扭曲人性的过程。感受作家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反思历史和人性的精神。A 对“不仅是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独特而深刻的大师,竟在某个历史时期发现自己的命运与一只狗一致,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包弟在其他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中的死亡可能都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在文革初期,只有在造反派的反复围攻

30、的“心惊胆战”的日 子里,包弟的死才具有了悲剧意义。巴金交出了小狗,也交出了自己,交出了一个人正常的理性思维,这正是文革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心理过程,他们从此走上了被扭曲被毁灭的道路。B 一个细节:在真正的迫害还没有发生时,“我”已经把包弟当作一个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因素而抛弃了,写这样的内容是否有损巴金的形象?细读第 10 自然段,看得出巴金对自己的批评是很重的,他说“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15“可耻”一词表示对人格的否定,“逆来顺受”一词表示对无理的事采取容忍态度,巴金在送出小狗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承受着良心的拷问他把这件事写出来不仅不会损害他的形象,反而证明“二

31、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因为对失去良知的痛恨恰恰是对坚守良知的呼唤。三基于我的学生的专业阅读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水平可能还停留在印象似的感受层面,对于思想内涵较深,且含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文章,感性体验体验有余,而理性分析不足他们阅读起来有一定障碍,首先对文革的陌生,或者是碎片化甚至戏剧化的印象,可能会对本文造成片化表层话面理解。因此一定要补充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巴金本人在文革期间的遭遇。此外学生能自行解决的是课文中的新词语,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先后变化。不能解决的是根据特定时代,评价作者的行为,感受作家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反思历史和人性的精神。高一

32、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高中的教材,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功能应该不是很了解,散文单元教学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一些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另外,刚刚结束初中学业的他们,对于文本阅读也只能获取表面知识,不能深入文本。因此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结合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体会作家可贵的精神和文章的时代意义,对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补充时代背景:1966 清华大学校门被毁,彭德怀被批斗,1974 年含冤而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在文革中惨遭迫害,于1969 年在开封含冤逝世,当时竟没有一位亲人在身边。他16的遗体被当做烈性传染病人火化。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文人:老舍投湖自尽、傅雷上吊而死、吴晗自杀。作

33、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巴金文革期间的遭遇:1968 年 8 月,弃掉小狗,被关进牛棚改造;9 月被抄家,经受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1970 年,到农村劳动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 年 7 月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癌症进不了医院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1973 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每天在牛棚里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什么”巴金怀念萧珊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