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教师:潘燕春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pan_,系统管理与维护,负责:企业信息管理机构 目的: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正常、可靠的运行,并对系统进行评价,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性能,以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与该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深度直接相关 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由职能部门领导负责 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成立信息中心 ERP系统阶段:有信息负总裁(CIO)全权负责 CIMS阶段:信息技术监管委员会,CIO负责,信息中心,管理方式(不同方式的优缺点) 集中式:将所有信息资源的规划、配置、协调、控制和管理权全部集中于统一的信息中心,企业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资源
2、需求都由信息中心提供 分散式:将信息资源分别置于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信息系统开发活动、开发人员、数据存储都采取分散的形式,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组成和职责 系统开发组:负责协助制定信息系统新的规划,分析企业对信息新的需求,负责应用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文档管理工作 系统维护组 计算机运行组 数据库管理组 网络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人员 系统程序员 应用程序员 维护程序员 操作员 数据库管理员 网络管理员,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安全性: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部的自然灾害和认为的破坏,防止非法使用者对系统资源,特别是信息的非法使用而采取的安全和保密手段 可靠性:防止来自系统内部的差错
3、、故障而采取的保护措施,系统的安全性,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偶然事件 软件的非法删改、复制和窃取 数据的非法纂改、盗用或破坏 硬件故障 安全性的保护措施 物理安全控制 人员及管理控制 存取控制 数据加密,系统的可靠性,衡量指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系统开工率 可靠性措施 设备冗余技术:双工或双机方式,缺点是增加成本 负荷分布技术:将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数据存储以及其他信息管理功能分布在多个设备单元上,以防止单一设备的故障致使整个系统瘫痪 系统重新组合技术,系统评价,系统评价 目标与功能评价:逐项检查信息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与功能 性能评价:技术性能,包括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响应时间、
4、容错性、使用效率等,为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评价指标包括提供用户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系统运行效率,信息中心工作质量 经济效果评价,系统评价,经济效果评价 直接经济效果 年收益增长额 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回收期 间接经济效果 系统运行集成化 业务流程合理化 绩效控制动态化 管理改善持续化,系统维护,系统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最后一项活动,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而可靠的运行,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善和提高,始终处于正确的工作状态 应用维护(需求变更,局部修改) 数据维护 代码维护 硬件设备维护,MIS之 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维护,系统维护与重新开发 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的类型 完善性维护(使用期间不断改善,占50%-60%) 适应性维护(适应运行环境的变化,占25%) 纠错性维护(占20%) 预防性维护(为未来的修改与调整奠定基础,减少以后对它们维护时所需的工作量) 维护软件文档和维护软件同样重要 数据库的维护:安全性控制,正确性保护、转储与恢复,重组织与重构造,系统运行的管理制度,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子系统操作员操作制度 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 文档管理制度 应用软件维护制度,MIS之 系统管理与维护,THE END OF CHAPTER 9,潘燕春 博士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pan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