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信息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本章主要内容:应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可行性研究。,实践证明:要使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对有待开发的项目进行规划,明确企业需要投资建设的系统项目;对每一个项目都要遵循系统开发的规律,从系统分析做起,一步步的完成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工作。4.1 信息系统规划概论4.1.1 系统规划的目的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的成为条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4.1.2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信息系统规划的根本目标是要保证
2、企业所开发的系统符合组织的目标,能对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规划需要从企业高层的整体战略出发进行思考,选择出企业需要的开发项目。工作流程如p131图4-2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可划分为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两大部分。战略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1.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内容。2.企业信息系统的执行性规划企业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又称
3、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内容如下: (1)系统目标与范围的描述。首先要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界面,系统与外部的信息联系;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与企业其他计算机的应用。,(2)系统运行环境描述。它是说明系统运行在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与条件,包括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变革的设想、业务流程重组及组织机构的变化、职能调整的设想。(3)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它是说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配置要求,系统软件的配置要求。其目的是通过系统配置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系统的总投资,有利于领导对是否开发信息系统进行决策。(4)系统开发计划。在计划中要确定系统开发策略(即系统开发的方式与方法) ,开发
4、阶段的划分,开发的优先顺序及每阶段投入资源的预算,系统运行环境的形成与优化方案。 4.1.3 诺兰模型美国专家诺兰(R. L. Nolan)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他提出企业及地区信息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经过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需要首先明确自己所处的阶段水平,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诺兰模型 六个阶段模型。,1 ).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人们对计算机还很不了解,引入少数的计算机主要起到宣传、启蒙的作用,人们对它的兴趣也只是由于新鲜,注重学习技术,不求实际的效益。2 ).普及阶段此时计
5、算机技术开始普及,一些初期尝试的成功,使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了实际的、基于自身工作需要的兴趣。这个阶段,计算机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学习和培训,真正用于管理的尚属少数。学习及普及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的工作。已经出现了各类应用系统,出现人们正想学习的热潮,企业信息技术支出快速增长。3 ).控制阶段此时投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逐渐多起来。然而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各单项应用之间不协调,并未取得预期的效益。人们开始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控制。限制盲目扩大计算机应用规模,抑制企业信息技术支出无序增长的势头。4 ).集成阶段人们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规划,切实地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
6、改造。使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出现新的增长。,5).数据管理阶段信息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信息处理工作已经普遍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6).成熟阶段在日常数据已经进入计算机的条件下,人们进一步对这些数据加工整理,充分利用,从而使决策水平提高,优化管理,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对各级决策的支持作用。这时,计算机的作用才充分发挥出来。信息的处理支出逐渐趋于稳定,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工具。,4.2 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时需要
7、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图4-4,这些因素往往具有复杂多变和非确定性的特征,这使得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时需要综合采用多种规划方法,广泛收集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以下是一些常用方法:,4.2.1 战略集合转移法SST 4.2.2 关键成功要素法(CSF): 所谓的关键成功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关键要素是企业IT支持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最先予以保证、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如物流企业和供应公司的物资管理环节、出版公司的排版系统等,往往是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
8、键环节。CSF分析包括四个步骤: 一是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二是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可以借助因果关系树等方法来辅助分析。三是确定关键要素。这需要对所有成功因素进行评价,判断它们对组织目标的影响力,找出影响力大的因素,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来辅助分析。四是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给出每个关键要素的性能指标和测量标准。,4.3.3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的基本出发点是: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
9、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开发的基本概念如图4-7,BSP方法实现的主要步骤有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等。 第一步是定义企业目标,要在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中取得一致的看法,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使信息系统支持这些目标。第二步是要定义企业过程,这是BSP方法的核心。所谓企业过程就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企业过程演绎了企业目标的完成过程,又独立于具体的组织机构变化,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第三步是定义数据类,即认识这些过程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具体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认识数据的共享要求和数据政策,以及数据
10、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系统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管理的要求。第四步是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即对数据资源和信息流程进行合理组织的方案,具体包括识别出系统和各个子系统,以及它们所支持的企业过程,从而将企业目标转化成信息系统的目标。,4.3 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内容是进行初步调查,综合考察企业和环境状况,信息处理状况和问题,建立新系统的资源的状况,以及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建立新系统的支持程度等情况。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与范围,对系统的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4.3.1 初
11、步调查: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内容包括 1.企业和环境概况 2.信息处理状况 3.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度。,4.3.2 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的可行性它主要是指进行系统的投资/效益分析。新系统的投资包括硬件、系统软件、辅助设备费、机房建设和环境设施、系统开发费、人员培训费、运行费(包括硬件、软件维护,计算机系统人员的工资,日常消耗物资的费用) 等。系统的效益主要从改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计划和控制、快速处理信息、改善顾客服务、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取得。将初步算出的新系统可能获得的年经济收益,与系统投资相比
12、较,从而估算出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回收期。根据估算的直接经济效果和各种间接效益,评价新系统经济上的可行性。 2.技术的可行性经过经济分析,在确定企业准备投资多少来达到系统的目标之后,再进行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评价总体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条件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的配置、网络系统性能和数据库系统等,能否满足新系统目标的要求,并对达到新系统目标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此外,还应分析开发和维护系统的技术力量,不仅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更应考虑他们的经验和水平。 3.系统运行的可行性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规划的可行性分析,以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会议论证。会议除企业领导、企业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系统分析人员以外,还应邀请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参加,充分讨论,提出下一步行动的建议或修改意见。结论可以是下列四种之一:(l)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 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