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周易简述.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9171013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简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周易简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周易简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周易简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周易简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周易简述,制作人: 谢福林,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易”有变易(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相对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传说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是建立在“乾坤一元、阴阳相倚”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古都安阳。羑(you)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童子问易有诗云:“

2、龟长筮短道益损,象数和于羑里困?日月顺行贞寒暑,地天翻覆定乾坤!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的重要地位,中国儒家、道家共同经典,分经、传两部分。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易传“使周易的哲学成分进一步地纯化”。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

3、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经的“五圣同揆说”、“易宗”说”和“德道说”是易学最新研究成果。,汉代的周易帛书,系辞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易为周文王所作,其后有所修改。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孔子为代表人物之一)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易经本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长久以来被用随机数选取作筮辞用。中国的

4、易经博大精深,高煜翔多年的易经研究,提倡辨证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用物理的方法来诠释易经。(高煜翔,河南南阳唐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阴阳易辨派创始人、河南省易学会命理特约顾问、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学会理事、中华中医研究协会特约顾问、国际阴阳五行研究协会顾问。提倡辩证研究中国的易经。)易经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运用于现实生活。童子问易进一步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此次西进,“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引起了政治革命,在德国则引起了哲学革命,并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基”。,周易简介,周易是一部

5、论“变”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画的初衷。显示了周易属于形象思维性质的最最原始的本质属性(来源阴阳系统论)。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

6、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的内含是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画序列、属于以天象为坐标的阴阳动态变化,而不是主观的臆造或杂乱无章的拼凑,这也就是童子问易所总结的“荷天衢(qu)、道屡迁的有机、合规思想”。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实在的本质,拼凑的形象更会出现无法弥合的代沟,难以体现出客观的逻辑。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画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尽管有它物化的基础和模式,但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复写或依葫芦画瓢,而是用间接、科学、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命理名家于大有老师提醒您,推算命理是很严肃认真的事情,不要轻信一些网络软件的命理批断,周易的基本诠释,周易的六十四卦,乾(卦一)坤(卦二)屯(卦三)蒙(卦四

7、)需(卦五)讼(卦六)师(卦七)比(卦八)小畜(卦九)履(卦十)泰(卦十一)否(卦十二)同人(卦十三)大有(卦十四)谦(卦十五)豫(卦十六)随(卦十七)蛊(卦十八)临(卦十九)观(卦二十)噬嗑(卦二十一)贲(卦二十二) 剥(卦二十三) 复(卦二十四) 无妄(卦二十五) 大畜(卦二十六) 颐(卦二十七) 大过(卦二十八) 坎(卦二十九) 离(卦三十) 咸(卦三十一) 恒(卦三十二) 遯(卦三十三) 大壮(卦三十四) 晋(卦三十五) 明夷(卦三十六) 家人(卦三十七) 睽(卦三十八) 蹇(卦三十九) 解(卦四十) 损(卦四十一) 益(卦四十二) 夬(卦四十三) 姤(卦四十四) 萃(卦四十五) 升(

8、卦四十六) 困(卦四十七) 井(卦四十八) 革(卦四十九) 鼎(卦五十) 震(卦五十一) 艮(卦五十二) 渐(卦五十三) 归妹(卦五十四) 丰(卦五十五) 旅(卦五十六) 巽(卦五十七)兑(卦五十八) 涣(卦五十九) 节(卦六十) 中孚(卦六十一) 小过(卦六十二) 既济(卦六十三) 未济(卦六十四),周易的书籍性质的书籍性质,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有时简称易。三易(连山易、归藏易、 周易)。儒家尊为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 (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宋朱熹周易

9、本义主此观点,近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说。 (2)哲学书。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近代有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哲学著作。童子问易进一步指出:易经持有的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观,是本体论的生命哲学。它既讲世界观,又讲方法论。其认为世界是“有”(太极);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一分为二(“分阴“、“分阳“)。还有“复”观的方法,要求当见“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不是所谓的“道心”,而是德心;有“穷则思变、变以从道”的方法;“极深研几、见机而作”的方法;“钩深致远”的方法;物相杂、“杂而不越”的方法;“善持盈”的方法;“进德

10、修业”等方法。 (3)历史书。讲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章太炎易论) “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另有学者或以为周易为商周之史。或以为是奴婢起义史,或以为是用谐音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都特殊史书。 (4)预测学。易经运用“损益之道”进行预测。孔子预测华夏文明起码可以传承三千年,结果果然应验,这一预测可见论语为政篇。童子问易指出,做男人和当一把手的女性要多玩味乾卦卦、爻辞;作为女性和副手的男士要多玩味坤卦卦、爻辞。”大衍筮法实质是在推衍人们在时空坐标中的几微曲线。在人生的大过程中,就如郑

11、玄所说的”始、壮、究“和牟宗山先生所说“抛物线”。,周易的传承与发展,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

12、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占测算命,哲学,科学,或文化了,安阳羑里城八卦迷宫,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使这一状况有了极大改观。她掀起了易经的盖头,用专家的话说是“真知灼见层出不穷”。比如: 1.发现了舜帝“重卦”,并创立了“五圣同揆说”。圣人所“揆”不是如王夫之笼统所言的“天人之理”,而是“阴阳、三才观。” 2.易经六十四卦不是什么“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事”。认为六十卦都是在讲天道、

13、人事相会通的道理。只不过是大小象传上经用的八经卦“乾坤物象说”(乾、坤、震、巽(xun)、坎、离、艮(gen)、兑)解易,下经是用的是“乾坤父母说”(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次男、次女)解易而已。 3.认为“天地之心”不是什么“道心”,而是“德心”。因为孔子观易主要“观其德义”。天有“天德”、地有“厚载之德”。主张要“与天地合其德”。 4.阴阳不是气,提出“阴阳以力为本”的命题。 5.发现“形”也是“道”,指出“以形判道”是易传的重要特点,进而提出“德道同形”问题。 6.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个“万有定律”。亦可云:一柔一刚之谓道、一仁一义之谓道、一雄一雌之谓道等等。 7.认为易传是

14、宇宙的摹本,它描述的是宇宙的运行机制,所以能弥纶天地之道。 8.发现“内圣外王思想”不是儒家真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来自易经的德道。 9.提出“以同而异”和“殊途同归”是易经现代化、国际化的理论基石。 10.指出“损益论”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11.以“物不可以终尽剥”理论,澄清易经不是所谓的“变色龙”的学问。强调易用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12.提出性善论是人道、法治的基础。世界人文的原点在古老的中国。,近代对周易的研究与发展,近代周易的传承与发展,13.指出老子的“三生万物”理论与孔子的“太极理论”同出于易。老子尚柔,受坤乾(归藏)影响大,其“三”是指三才。“

15、三生万物”就是三才生万物。扬雄的太玄只不过是对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发阐完善而已;孔子尚刚,受周易影响大。孔子认为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四象”生万物,即老阴、少阴、老阳、少阳相互运动化生万物,遵循“七上八下”、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14.认为太极图中阴阳鱼和鱼眼所代表的是现代数学集合概念。它反映的是先贤关于“德性论五行(仁、义、礼、智、圣)”之间的交集关系。所谓“圣”应该是指智者高超的、会通天人之道、开物成务的本事,并在来知德太极图基础上创造了“中华神圣图”。 15.认为中西差异主要在于:国人重视“方以类聚”的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国人尚杂、多包容,西方人多排斥;国人尚德道,西方

16、人主霸道。所谓“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责任不在孔子,而主要在于“元素论五行”学说的泛滥和“独尊儒术”及后世推行的只重道统的科举制度,等等。 正可谓勤苦问易为天道,直思无碍童子心。,周易的价值意义,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

17、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革故鼎新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

18、为大观。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周易与阴阳、五行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也可以说周易中的各种思想是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阴阳在中医中应用广泛,辨症适治。人体的体质根据阴阳划分为阴虚体质、阳虚体质、阴阳两虚体质,从黄帝内经阴阳应像论中可以看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这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即是以天地云雨的生成过程为例,论述天地阴阳升降,从而交相感

19、应的规律,正是由于阴阳的交感,才有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流、结合,命理名家于大有老师提醒您,推算命理是很严肃认真的事情,不要轻信一些网络软件的命理批断。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对人影响最大者,莫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迁与一日白昼黑夜的变化,而古人也认为这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反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之“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阴阳易辨,很容易辨别阴阳,划分很明确,所以阴阳易辨派的宗旨就是辨别阴阳,根据体质,辨证适治,解决阴阳不协调引起的各种疾病,阴阳易辨派高煜翔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阳理论知识,融合中医学理论知识,提出的阴阳易辨和中医体质辨证适治相

20、结合,在中医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阴阳易辨派也显得与中医密不可分,是中医研究的关键部分,值得深入研究。,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五行的基本含义,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