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汉滨高级中学 燕惠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能说出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分布及特点。2.能描述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分布。2、通过对东亚季风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讨论东亚季风对中国的天气及气候的影响,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学情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学生只有弄懂前面的学习知识(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的
2、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尤其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明显,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使原本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这些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以快速接受而且本节也比较抽象,不仅要耐心教授,而且要结合图文,更要降低起点,使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接受本节知识。教学重点难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特点。2、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课时设计:1 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奔跑版热力环流,旨在营造课堂气氛,视频中的热力环2流,只是大气运动的最简
3、单形式,实际的大气环流很复杂)(导入)(温故而知新)大气环流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在不同假设前提下,分别学习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假如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会形成单圈环流;若加上地转偏向力则会形成三圈环流,其结果在地表形成7 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若再加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则气压带风带也会南北移动。但那些均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状态下形成的大气环流。如果再加上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又会形成怎样的大气环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板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展示世界地形图,发现地表高低起伏不同,海陆分布有差异,让一学
4、生用鼠标笔指出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若把地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考虑在内,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何影响?这就是我们本节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分布板书:一、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分布检查导学案【自主梳理】部分(自主纠错,红笔改正)(最好学生起来说)1、【实验观察】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见课件动画演示):开灯加热,请观察哪个温度升得快?关灯后,请观察哪个温度降得快?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陆之间,冬季和夏季海陆温度各有何差异?相应的情况,冬夏季海陆气压有何差异?点拨:白炙灯模拟太阳辐射,开灯相当于夏季升温,关灯相当于冬季降温,沙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通过观
5、测,显然沙(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冬季大陆较同纬度海洋气温低,空气冷却而下沉,大陆会形成冷高压;夏季,大陆较同纬度海洋气温高,空气膨胀而上升,在大陆会形成热低压。过渡:接下来同学们看课本 37 页 1 月份、7 月份海平面实际等压线来验证。2.【实际验证】:请同学们观察课本 37 页图 2.13:1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回答以下问题:观察一月份北半球大陆上形成高压还是低压?找出北半球气压活动中心(并结合导学案“知识链接 1”说出气压中心的名称),这些气压中心大致位于哪条纬线附近?为何位置偏南?(温馨提示:读图先读图名,再读图例; 1 月份对应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南移。3)点
6、拨:北半球大陆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学生用鼠标笔指出来),联系地名识记气压中心的名称。这些气压中心大致位于北纬 60附近,冬季南移。也就是说北纬 60原本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气温低,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低压部分仅保留在海洋上,出现了气压活动中心,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依照上述观察方法,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课本 37 页图 2.14:7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回答以下问题:北半球大陆上是高压还是低压?找出北半球气压活动中心。(温馨提示: 1)、读图先读图名,再读图例; 2)、7 月份对应北半球夏季
7、,气压带北移。) 点拨:略归纳填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学生自我纠错,红笔改正)时间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被切断的气压带一月七月结论:北半球气压带特征:1 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呈块状分布;7 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呈块状分布;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过渡: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南半球,尤其是 30 S 以南的地区,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为什么?点拨:南半球尤其是南纬 30 度以南,气压带还基本呈带状分布,原因是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地表相比北半球要均匀的多,海陆热力性质不明显。过渡:由此可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影响相当大。由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变化,导
8、致风向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回到黑板版图,引导学生画出亚洲东部的风向(尽量让学生动手比划),由此发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东亚风向一年明显改变,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板书:二、季风环流(东亚)4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部,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38 页的活动,分析东亚的冬、夏季的盛行风向、形成原因、源地及性质。小组合作完成。二、季风环流1、【活动探究】结合课本 P38 图 2.15“东亚季风图”,探究东亚季风的风向、源地、成因、性质。(小组合作完成)填下表:季风类型 风向 性质 源地 成因夏季风东亚季风冬季风2、【理论联系实际
9、】分析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点拨:通过研究发现,东亚冬季吹西北季风,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从陆地上的冷高压吹来,冷而干;夏季吹东南季风,从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吹来,暖而湿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过渡: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还有东亚冬、夏季盛行风向,以及其形成原因、发源地、性质。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显著,大家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思考: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与撒哈拉沙漠大致都位于北纬 30的副热带高气压区,但气候差异如此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展示二者位置图及景观图)点拨:由于我国广大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水网密布,农业生产发达。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随堂巩固:见导学案课外拓展延伸:请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南亚季风(方向、性质、成因、源地)。板书设计: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一、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分布:1、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分布:黑板画图53、特点: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二、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