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乡统筹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论文.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141238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统筹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城乡统筹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城乡统筹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城乡统筹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城乡统筹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乡统筹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论文: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启示摘要: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虽从未明确提出过“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但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城乡统筹;邓小平;和谐社会;战略方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非常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虽然邓小平从未明确提出过“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但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

2、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 1 (p65)在实践中,邓小平积极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邓小平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工业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2 (p460)纵观世界各国的情况,落后国家在工业化建设进程中,都十分注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中国尤为如此。面对城乡发展失衡的国情,邓小平十分重视

3、在工业化建设进程中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关系。1.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相对于工业的发展而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农业一直发展很缓慢,农村的大多数地区处于贫困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作出了一系列在工业化建设进程中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重视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1962 年,他在谈到怎样恢复农业生产问题时就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3 (p322)1963 年,在研究工业发展问题的会议上,他指出:“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从长远看会好转得快一些、好一些。我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

4、吃、穿、用的问题。 ”3 (p335)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他恢复工作不久,就强调首先要抓好农业,他说:“我在大寨会上说,农业搞不好就要拖工业的后腿。 ”4(p32)邓小平不仅强调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而且深刻指出,工业越发展,就越要高度重视农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的发展快于农业,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则呈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应该是建立在农业总产值绝对量和农副产品数量增加的基础上的。我国的四川省,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经过“三线建设” ,工业发展起来了。邓小平写信告诫四川省领导:“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5 (p10)因为工业发展速度越快,对农

5、业的需求就越多,对农业的依存度就越高。1985 年,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时指出:“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上。 ”1(p11)邓小平的这一系列论述,阐明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充分体现了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思想。2.工业“反哺”农业,使工业和农业统筹发展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起步资金几乎都来源于农业的积累,甚至要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作为代价。但当工业化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工业“反哺”农业,使工业和农业统筹发展。 “邓小平一贯强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

6、”2(p462)1975 年,在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他明确提出:“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 ”“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并且把这一点纳入自己的计划。 ”4 (p29) “1979 年,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切实加强国家对农业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使农业得到先进的技术装备,使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如果离开这种支持,单纯依靠农民本身的物质力量和积极性,农业还是不可能高速度发展,尤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还可以

7、运用现有大城市的力量,在它们的周围农村中,逐步建设一些卫星城镇,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决定对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提出了要求: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等价交换原则,对工农业产品的比价,继续进行必要的调整。 1984 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国营经济各部门、各行业都要大力支援农业,尤其是向农业提供优质廉价的农用工业品,保证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完善。 1985 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往,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 , 城市应继续办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贸易中心 。这些要求和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和反哺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8、。 ”2 (p462463)(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邓小平仍然强调不要对农业掉以轻心,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1982 年,他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4 (p361)1983 年,邓小平再次提醒全党:“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 ”1 (p23)198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 8145 亿斤,结束了中国粮食长期供不应求的历史。针对一些人的盲目乐观情绪, “邓小平敏锐地指出,虽然经济情况总的是不错的,但有两三个问

9、题将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首要的就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 ”2(p464)他告诫全党,要注意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徘徊时期,“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 。 “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上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 ”1 (p159)198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要求,必须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我国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大国,决不能由于农业情况有

10、了好转就放松农业,也不能因为农业基础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而忽视对农业的投资,更不能因为农业占国民经济产值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力求避免出现农业停滞的现象” 。1987 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应当从全局出发,从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出发,为农村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条件。一刻也不能忽视农村经济的增长,一刻也不能忽视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来源” 。 2(p464465)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邓小平时时都在重视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农业的基础地位。(三)统筹工业与农业的

11、发展,切实做到综合平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发展失衡的经验教训,指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因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些年来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 。5 (p10) “国民经济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 。 6(p9)在邓小平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党中央、国

12、务院和主管经济工作的各部委,特别要注意保证这个方针的贯彻落实。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必须真正做到遵守农轻重的次序,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平衡,各项事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农业的负担能力。 决定在部署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特别强调统筹安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决定还从统筹的角度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做了具体部署。 ”2 (p46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为切实做到农业和工业的平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9821986 年,中央连续 5 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和农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的。上述分析可见,邓小平一直把促进农业的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论是在农

13、业发展缓慢的时候,还是在农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他都特别强调农业这个根本。他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 ;“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邓小平对“三农”问题的清醒认识,得益于他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始终不忘农业这个根本的发展谋略。二、邓小平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启示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此战略包括统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统筹工人

14、、农民的福利待遇;统筹城市和乡村的建设,等等。统筹的目的是为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此战略的提出,得益于邓小平对“三农”问题的清醒认识,得益于他始终不忘农业这个“根本”的发展谋略。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占地域的绝大多数,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关注和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村工作决定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大局,

15、这是我们从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之一。因此,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的是农业的服务和保障功能,保证农业为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但是,仅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其摆在战略地位予以重视。所谓确立农业的战略地位,就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把加快农村和农业发展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实践经验证明,只有确立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才能对农村和农业工作进行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才能把城市与农村统筹考虑,

16、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决我国生产力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使党的农村和农业政策持续发挥最佳效用,进而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使其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启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破解“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其社会购买力只占 40%左右。农村消费水平低正是近些年我国内需难以启动的

17、重要原因。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购买力,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才能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措施上给予保证,千方百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三)建立良性的城乡互动关系,促进城乡平衡发展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注重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持和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带动作用,主张建立良性的城乡互动关系,反对孤立地发展城市或乡村。因此,一方面,要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展工业不能忽视农业,发展城市不能忽视农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农村生产

18、力水平很落后,加快农村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扶持和带动。换言之,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农村的现有基础,而是需要靠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来带动。因此,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在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面,更加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尤其在“多予”上下工夫,用城市带动农村的思想和政策,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求把城市更多的资源用于农村发展,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四)发挥政府的统筹和调控作用,引导城乡全面发展我国曾经实行的“城乡差别发展战

19、略” ,导致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这是由我国城乡差距的两个显著特征决定的:第一,我国的城乡差距,不是城乡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梯度差距,而是国家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形成的,是牺牲农业部门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的结果。第二,我国的城乡差距,超过了合理限度,导致了市场的失灵。虽然合理的差距有助于刺激、拉动梯度发展和产业升级,但是我国巨大的城乡差距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导致城乡资源和市场的正常梯级传递链条断裂,产业间互相支持的效应丧失,市场作用大大减弱。这样的事实就决定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不能只靠市场自发的力量,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加强对农业、农

20、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才能将城乡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继而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实行市场经济,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为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需要政府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政府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纠正“市场失灵”和市场自发性所带来的弊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引导城乡全面发展。城乡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关注社会进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落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延缓了农村现代化的

21、发展。因此,邓小平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走出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发展的误区,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对社会发展予以更多关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总之,在邓小平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启示下,我国已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方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7(p89)这一决策及其实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参考文献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赵存生,王东.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m.北京:

2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 秦鹏川,唐华陶.邓小平经济理论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j.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 (05).deng xiaopings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s a wholedai hao-yun(students affair div

23、is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abstract:though deng xiaoping, the chief designer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never explicitly came up with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rural and urban as a whole, his economic theory contains ample consideration about it. in the process of striving for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oroughly study dengs thought of developing the urban and rural as a who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in points of such a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its inspiratio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