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考论文:浅析巨鹿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与思考摘 要:从构建巨鹿城乡产业梯度和谐出发,从县城、城镇和农业区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各自在城乡一体化试点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发展加工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一系列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措施。关键词:巨鹿;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 巨鹿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部,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 631km2,辖 6 镇、4 乡,总人口 36.7 万。2009 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65%;全县 GDP35 亿元 ,财政收入 1. 36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8. 2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3128 元。
2、农业特色显著。巨鹿县 2009 年全县银花种植面积 7.8万亩、枸杞种植面积 6.5 万亩、杏种植面积 8.1 万亩,年产干银花 900 万 kg、枸杞干果 1500 万 kg、鲜杏 8000 万 kg,是“国家级串枝红杏标准化示范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金银花之乡” 、 “河北枸杞之乡” 、 “河北杏之乡” 。近年来杂交谷产业发展迅猛,杂交谷子种植面积 10 万亩,年产 4000 万 kg,成为“国家级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 。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巨鹿在乡统筹产业发展中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必须
3、清醒地看到,还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首先经济总量小,城乡居民收入低。巨鹿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2009 年全县 GDP 总量 35 亿元,财政收入 1. 36 亿元; 其次产业层次较低,以工补农能力不足。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缺乏拳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的集市贸易、商业零售为主,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不足;第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群众增收难。巨鹿县农村基本没有集体企业,农业基本停留在出卖初级农产品阶段,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匮乏,农业产业化链条较短,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全县现有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53 家,农业产业
4、化龙头企业 21 家,只有 58%农民能够进入产业化链条,农业生产松散,抗击风险能力低。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立足巨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放眼全省区域布局,全面落实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树立全域巨鹿观念,以“强化产业功能区梯度协调、统筹县乡发展”为原则,对在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准确定位、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城乡经济联动效应和城乡互动共赢的良性机制,构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乡镇之间的合作,努力推动城乡产业分工合理化,建立城乡各层次产业之间的利益转移机制。通过对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使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城乡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促进巨鹿城乡统筹的引擎,使经
5、济发展和产业驱动成为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通过规划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梯度格局,使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功能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引导各级功能区发挥优势,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和谐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地区梯度经济和谐共生的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各产业要素的梯度转移和扩散,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实现各层次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巨鹿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推动县城工业园区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强巨鹿县域经济与环京津冀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在推进产业集群化上,以重点开发区为基础,加快县城产业园区建设,使
6、其成为产业聚集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重点建设棉纺工业区、信息产业区、家具生产区和橡塑加工区,以发展轻工业、商贸流通业为主导,加速县城棉纺织工业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巨鹿综合实力。通过重点招商,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商业服务、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在县城核心区集聚发展。谋划文化产业崛起,挖掘秦汉文化潜力,提升巨鹿品味。县城棉纺织、服装工业区形成规模产业集聚,实现带动效应。2.加快小城镇加工业发展区产业集聚步伐。在镇域经济发展上,以乡镇为主体,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利用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合资合
7、作方式,引导和推动机件、食品、橡胶等传统特色产业在小城镇发展区集聚发展。在集聚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和机件制造业,以实现其成为承接国内乃至国外活塞、机垫、食品辅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重要基地的目标。鼓励工业企业迁移到规划的乡镇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产业集聚效应。通过规模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产业群的发展,把小城镇加工业发展区建设成为华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食品、钢板、机件、橡塑产业基地,推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方便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推动农业发展保护区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以银花、串枝杏、枸杞为基础,兼顾发展大豆、小麦、棉花、甘薯、玉米等传统种植业和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蛋鸡等养
8、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引导群众搞规模养殖,走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1)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引导现代农产品深加工、高效种植业在农业发展保护区聚集发展;推动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产品生产和养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分工协作化;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产销经营一体化程度、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农业发展链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2)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围绕全县农业种植,尤其是银花、红杏、枸杞、设施蔬菜、张杂谷 8 号等特色种植,引导农业企业与科研
9、单位联合,与大中专院校和农科院所合作,加快农业生物育种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县农技站和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重点搞好枸杞、银花创新利用、精深加工、串枝杏标准化种植;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农技协、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以农业合作组织为平台,乡镇建立农民科技服务中心,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县有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城乡一体科技推广体系。(3)以特色农业发展为突破口,推进农业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扶贫,继续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提高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整合运用力度,捆绑资金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的投入
10、。积极实行公职人员担保小额信贷政策,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4)建设沿邢黄高速、邯黄铁路串枝杏、银花、枸杞产业带,加快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基地。借助即将开工的邢黄高速、邯黄铁路的交通便利,发挥银花、枸杞产业优势,按照“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建设沿路特色产业带。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示范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财政性支农资金安排上重点支持经营大户和规模农业发展。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充分运用巨鹿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11、5)抓产业组织创新,培育、引进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创办、市场运作”的思路,围绕特色农业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以建设龙头企业配套原料基地为突破口,增强企业对基地的组织带动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条件成熟时,扶持具有一定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业最终走上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打基础,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6)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服务和扶持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定期召开中小企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组织培训与县各级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使之成为政府了解县情的重要渠道和帮农扶农的途径; 落实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扶持政策,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县级领导分包企业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现场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按照产业定位,围绕银花、枸杞等优势产业,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广泛借助外力,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实施“村企互动”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支撑功能,实施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同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产业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