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题组合保分练 22(时间:30 分钟 满分:32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倚窗沉思,想着天光从那粉墙黛瓦中露(l)出时,会传来动人的声音:“卖花呀!”当这种甜美的玲珑(ln)的声音飘拂而来时,总让人感到有一种浸人心脾的清香。B镜头下被放大的荷花呈现美丽的微观世界,那花瓣(bn)上精致的纹理,那脱落了花瓣后露出的丝丝雄蕊(xn),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们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C在这万籁(li)俱寂的属于自己的时刻,当雨声响起时,我知道所有的尘嚣都会远去,我明白,天地通过雨水交融而彰显厚德,自我通过雨水滋(z)养
2、而显露品行。D累了,就坐在仿佛是熟稔(rn)的旧友一般的小店里,泡一壶清茶,点一牒青豆,在婆娑飘拂的柳条下,静静地看着古镇人家,油然生出一种恍(hun)若隔世之感。解析:选 C A 项,浸人心脾泌人心脾;B 项, “蕊”读“ru” ;D 项,牒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5 分)甲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揳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衍生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视之,甚至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人们建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然而,旷野一旦反扑,人们就一筹莫展了。乙尼雅古城,庞贝古城等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不就是这样湮灭在大地的褶皱里
3、的吗?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丙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衍生 B流光溢彩C甚至 D一筹莫展解析:选 A A 项,衍生:演变发生。使用错误,应改为“繁衍” 。 “繁衍”指逐渐增多或增广。B 项,流光溢彩:形容光彩流动闪烁。使用正确。C 项,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使用正确。D 项,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使用正确。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
4、乙 C丙解析:选 B “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 “北京 8 分钟”惊艳亮相,在闭幕式临近尾声时为观众奉上了高科技的交接演出,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B为使校外培训机构更加规范,教育部将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神话故事更是其中的瑰宝,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好品质,更体现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D浙江省通过大量的贴民意、暖民心的宣传教育,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法律法规得到宣传,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解析:
5、选 A B 项,宾语中心语残缺,在“挂钩”后补上“的行为” 。C 项,语序不当,应将“勤劳勇敢的美好品质”与“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互换位置。D 项,中途易辙,在“关于消费者权益”前加“使”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霜,大多在晴天形成。深秋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掀开了被,散热颇多,_,水汽就会凝结形成细细的冰针,或是霜花。霜非霜冻,见霜时的温度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_,危害庄稼。霜降时节,百花凋零,_,争奇斗艳, “撑住残秋是此花” 。漫步于菊花丛中,虽寒意盈怀,仍似融入一片春光烂漫里。答: 解析:
6、解答此题时,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内容。处,前文写深秋的夜晚散热多,后文写水汽凝结成冰针或霜花,由此推断此处要表述的是气温下降的问题;处,前文先明确表示霜非霜冻,然后用“要是”假设下霜后温度继续降低,而后文直接写最终危害,由此推断此处应填温度继续降低的直接结果,即“很容易导致霜冻” ;处,前文写霜降危害,后文写争奇斗艳,漫步菊花丛中,由此推断此处应该写霜降时唯独菊花盛开等内容。参考答案:如果温度骤然下降 便很容易导致霜冻 唯独菊花盛开(每空 1 分,意思对即可)6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7、个字。(6 分)3答: 参考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6 分。内容 2 分,准确 2 分,连贯 2 分。超过字数扣 1 分)二、文化经典研读(6 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材料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 注 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材料三
8、: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 (荀子富国)注 彻:周代的田税制度, “什一而税谓之彻” ,即从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为田税。(1)材料体现了儒家 、 的民生思想。(2 分)(2)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评价儒家在对待民生方面的主张。(4 分)答: 参考答案:(1)节用(养民) 富民(每空 1 分)(2)儒家主张按照一定的时令役使百姓;(1 分)减轻赋税,切实减轻百姓负担。(1 分)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虽然这一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客观上对减轻百姓负担,保障百姓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 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治理
9、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 ”4材料二: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材料三:不懂得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那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土地就贫瘠而且荒芜,土地贫瘠荒芜,那粮食产量就到不了正常收入的一半。国君虽然想方设法地侵取掠夺,仍然只有很少的收获。三、古诗文默写(6 分)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2)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 。 (苏洵六国论)(3)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千古江山, ,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答案:(1)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4)英雄无觅 舞榭歌台 (5)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