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吆喝多媒体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 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对于旧时的吆喝 90 后已是相当的陌生,这就为教学带来了的难度。教学时先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了解本土文化;另外,课堂上教师借助音像资料增强学生对北京吆喝的了解,以此让学生对吆喝有个感性认识。并且借助网络,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去民间采风”作准备。安排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能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
2、。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以增加对吆喝的感性认识。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点拨教学法。3、借助网络搜集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认识旧时吆喝饱含的内在感情,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语。 囿 钹 招徕 饽饽 秫秸秆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2、让学生课前搜集身边的吆喝(提示学生可以向父母、爷爷奶奶了解,并上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以便对吆喝有点感性认识
3、。3、教师准备有关吆喝的音像资料。教师也搜集一些本地的吆喝以便与学生交流。本地的吆喝有:“磨剪子,戗菜刀”“收破烂,有破烂的收哎”【教学内容与步骤】一、 课前预习 大屏幕展示注音、词语、作者简介(学生自己看一看、读一读)二、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的吆喝声都有哪些?请给大家模仿一下。(学生发言,表演)请大家欣赏藏鸿去年在湖南卫视上的一段真声吆喝卖菜以及侯宝林卖布头中北京四城卖糖葫芦的吆喝,请欣赏。 谁来模仿一下,看谁学得像,有韵味(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三、初读课
4、文,整体感知文意(浏览课文)1、思考:通过听卖菜和卖布头片段,你从中得到了有关吆喝的哪些信息?明确:吆喝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广告的作用。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写了哪些内容?(提示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所谓“点者,点要害,抓重点;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学生可能涉及到的语句有:(找中心句是最便捷的方法)(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是过渡句,很自然地 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2)、“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
5、,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是总领句,总领第 510 段,介绍北京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不同的吆喝声 (3)、“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4、)、“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5)、“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第 3、4、5 句是段落中心句,分别介绍了各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从而让读者对吆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学生精读课文,质疑、归纳文章内容并思考: 思考一: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第一部分(13):引出话题,
6、由器乐表演到声乐表演。第二部分(410):早晚(5-9)及四季(10)的吆喝。第三部分(1114):吆喝的文化内涵(包括主要内容 11、声调变化12、音韵节奏 13-14。)思考二: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
7、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思考三: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2、赏原汁原味的吆喝,品味京白语言的特色。让学生听有“北京吆喝大王”之称的臧鸿老先生的北京吆喝。(卖青菜、卖糖葫芦等的各种吆喝声)如:“葫芦儿刚蘸得”“小玩艺儿赛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
8、啊,蒸而又炸。”“栗子儿味儿的白薯” “葫芦 A、有点滑稽,却也牢牢地抓住了过路人的心理,一想,八成你也坐下来等开锅。如:“馄饨喂开锅!”;“葫芦儿刚蘸得”B、运用夸张的手法,让人产生一种购买的欲望 。如:“喝了蜜的柿子”;“就剩两挂啦”(言下之意赶快来买,实际上还有许多);“小玩艺儿赛活的”;“萝卜赛过梨”。C、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 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葫芦儿冰塔儿”E、诙谐幽默。如: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F、较为详细介绍制作过程的。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G、词儿朴素的。如
9、:“硬面饽饽”。3、赏析吆喝感悟文化内涵,第 11 节“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说明吆喝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第 12 节“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说明吆喝的声调富于变化具有音韵美。第 13 节特别强调吆喝合辙押韵具有节奏美,最后一节“冰棍儿三分嘞”又满含期待,戏剧性的叫卖充满了艺术性。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介绍各种吆喝声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
10、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五、实践交流活动:到民间采风去,深入生活,收集、调查、整理种种“吆喝”,或收集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1、写一篇介绍本地吆喝的短文。(适合中等的学生练习)2、探究一下“吆喝”渐渐远离了我们的原因。六、板书设计吆喝器乐早上从早到晚晚上声乐 吆喝从春天到夏天一年四季从秋天到冬天七、课外实践活动。1、写一篇介绍本地吆喝的短文。(适合中等的学生练习)2、探究一下“吆喝”渐渐远离了我们的原因。3、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阅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设计意图网络为我们的学生进行探究活
11、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为他们交流思想表达看法开辟了一个自由的园地。【板书设计】吆 喝萧乾器乐吆喝声乐:早晚、四季广告思想感情:愉悦、怀想附:卖布头(对口相声 侯宝林整理)甲:过去在北京,做小买卖的吆喝很多。比如说卖糖葫芦的,东西南北城还都不一味儿。乙:对,讲究九腔十八调,您说到北城怎么吆喝?甲:“蜜来哎冰糖葫芦”乙:到西城哪?甲:“葫芦儿冰糖的。”乙:这省点儿事,到了南城?甲:“葫芦儿。”乙:这更省事儿!甲:到了东安市场摆摊儿的,吆喝起来新鲜:“刚蘸得的!”乙: 连葫芦俩字都没有啦!甲:北京叫冰糖葫芦儿,到天津叫糖墩儿,吆喝起来最省事,就一个字儿:“墩儿哎”
12、乙:对。甲:这是卖糖葫芦儿的。还有卖果子的:“香果来!闻香果啊哎!”乙:真好听。甲:这跟唱民歌似的,你如果会记谱,你给记下来,唱出来非常好听。乙:这还能谱下来?甲:我说谱过,不信哼一个你听听。乙:好,你哼哼。甲:卖什么的?乙:这不知道!甲:这是卖豌豆的。乙:我记得卖豌豆是这么吆喝:“牛筋儿来豌豆噢!”甲:乙:“多给来豌豆赛过榛瓤。”甲:乙:“豌豆来多给。”甲: 乙:嘿!真跟唱歌一样。甲:最讲究吆喝的是卖布头儿的,天津有两种,北京也有两种。乙:天津有哪两种?甲:一种是背包袱串胡同的,一种是街上摆摊的。乙:串胡同怎么吆喝?甲:我给你学学:“买哎花条布哎,做里儿的,做面儿的,什锦白的,做裤褂去呗。”
13、乙:哎,都是这味儿,那种摆摊儿的那?甲:那不留神能吓你一跳。乙:是啊?甲:吆喝起来一惊一乍的,神经衰弱的人不敢打他头里走!乙:你学学。甲:瞧瞧这块哎,真正细毛月真色不掉,买到家里做裤褂儿去呗”乙:嚯!甲:是天津两种布头儿。乙:北京的呢?甲:有两种,一种软调儿的,一种硬调儿的。乙:您给学学这软调儿的。甲:这块吆喝,吆喝是贱了就是不打价哩吧,这块本色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哎,你说怎么那么白?”乙:我哪儿知道哇!甲: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过福兴的洋白面哩吧,买到你家里就做被里去吧,是禁洗又禁晒,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是禁蹬又禁踹!“乙:这人什么毛病啊?甲:饱了撑的。乙:大概形容他这布结实。甲:再给你换一块黑的,这块是德国青。乙:对,过去说德国染料好。甲:“这块德国青啊,它怎么那么黑啊,它怎么那么黑呀,哎,你说怎么那么黑?”乙:啊又来了!甲:“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不让李逵,亚赛过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东山送过炭,西山剜过煤,开过两天煤厂子卖过两天煤了, 它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这块德国青,真正德国染儿,真正是德国人他制造的这种布儿的,外号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晒呀,任凭你怎么洗,它不掉色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