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语史论文.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909379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汉语史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汉语史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摘要: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并阐述汉语中被动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关键词:古汉语,意念被动句,被动式,发展演变汉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句式,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主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简言之,被

2、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古汉语由于历史悠久,它的被动句式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且拥有丰富多变的句式,这必然会产生被动句与主动句难以区别的问题。本文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一、意念上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中的意思上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 “金石” 、 “兵、地” 、 “蔓草”是不能发出动

3、作行为的事物,所以只能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即“金石”是被“镂”的, “兵”是被“挫”的, “地”是被“削”的, “蔓草”是被“除”的。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 “兔”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得”的宾语,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得”的主语,但表示被“得” ,仍是受事者。 “人”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知”的主语,但表示被“知” ,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知”的宾语,仍是受事者。二、被动式被动式是指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词语的句子,是一种有被动标志的句子。被动句发展到后来,被动式逐渐取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成为古汉语中占

4、主导地位的被动句句型。被动式的标志是放在句子谓语动词前面或后面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归纳起来主要有“于”字式、 “为”字式、 “为所 ”式、 “见”字式、 “见于”式、 “被”字式等。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种被动式句型:(一) “于”字式这种句式常以“主语动词于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 (左传鞌之战 )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 。对于这种带“于”的被动句,介词“于”本身是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其被动意义是由介词“于字所介绍或引进的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行为的发出者即施

5、事者而产生的。因此,在分析和理解“于”字式的句子时,就不能单从介词“于”字来判断是否为判断句。在古汉语中, “于”字宾不限于表示被动,还常用以表示处所和时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比较对象等。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 (国语勾践灭吴 ) 。 “于”表示处所。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 ) 。繁启蕃长于春夏,积蓄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以上表示时间。先民有言,询于芻荛。 (诗经大雅板 ) 。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郑伯克段于鄢 )以上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 。

6、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上表示比较对象。所以,在分辨“主语动词于名词”这种句式是否为被动句时,关键是判断“于”字后面的名词是否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 ,当这个名词是施事者,则句子为被动句,否则就不是被动句。(二) “为”字式这种句式的结构主要是“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句中的介词“为”用以引出施事者, “名词”作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施事者) ,后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有时, “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为”直接放在动词前

7、面,与其后紧接的及物动词构成被动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 ) 。“为戮没”就是“被戮没” , “为禽”就是“被擒” 。有时, “为”字前面的主语也可以不出现,同样具有被动性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 。到战国末,用介词“为”的被动式逐渐发展成“为所”的被动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即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句式。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上下 )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 。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为所”结构是战国末期以后,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在古汉语里,介词“

8、为”后的行为动词优势也可以省略,使“为”和“所”连载一起出现。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 。“为”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比较广泛。用介词“为”表示被动意义的语义是由动词“为”转化而来的。所以“为”的本义是作动词,表示“做、作为、成为”等,之后才慢慢演变为表示被动的意义。(三).“见”字式这中句式通常是在及物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构成“主语+见+动词”的被动式。例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 。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 )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话总用助动词“见”构成的被动式“见”字后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施动者。放句子需要明确表示动作的施动者是,则需要用“于”字里引出。

9、这和“为所”式都是比较确定的被动句式,一般只要出现这样的句式就可判断为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后来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又演变成了副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人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 。这类句子的结构域“见”字句的被动式结构相同。但是,根据前后文的语义关系,可以看出,当“见”字表示被动式,句式结构为“受事主语+见+动词” ,当“见”做副词时,句式结构为“施事主语+见+动词” 。由此可辨析句子是否为被动句。(四).“被”字句

10、“被”字句在先秦时很少出现,在汉代才出现得多一些。 “被”既可以作为助动词放在动词前,也可作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构成“主语被动词”或“主语被名词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后汉书班超传 ) 。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 (白居易花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含有“被”字的句式都理解为被动。例如: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 (墨子尚贤中 )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 ) 。闻妻言,如被冰霜。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 。“被”字的本义为“衣被、寝衣” ,表示被动意义的“被”是由本义引申为“覆盖” ,再

11、引申为“蒙受、遭受” ,最后由及物动词“蒙受、遭受”虚化为助动词的。因此,当“被”字后面仅有名词而无动词即为“主语被(动词)名词”时, “被”字本身就作为动词用,再结合全句或上下句的语义关系,即可知上面三个例句中前两例句的“被”的意思是“蒙受、遭受”的语义,第三个例句中的“被”的意思为“覆盖”的语义。三.总结综上可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丰富多样,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积累,巧妙地运用语境关系、句式转换、文言常识和历史知识等方法来分析、了解古汉语中被动句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而发掘汉语无限的语言魅力。参考文献:王力汉语史稿王力古代汉语汉语被动句的发展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标志和句法结构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