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清段落层次一篇一般规模的日记,有几个意义段;每个意义段,有一个至几个节层。所谓“节层”,是大于句群,小于段落(意义段)的文章中的一级结构单位,它一般由若干句群组成,有的含有“小节”。 “小节”在文章中不是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而是起有某些特殊作用的部分,例如有些对话是以“小节”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标示了它停顿时间较长,有比较突出它的意味。写日记时,要理清这样的段落(意义段) 、层次(节层) ,使这些段落、层次安排合理,读起来通顺。下面举个例子加以分析,说明这一点。一天也就 这 么无滋无味的过去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人们总是说中学生活是最丰富多彩、最有意思的,可我却一点儿也没有感受到。成天就是
2、家、学校,两点一线,枯燥极了。 我十分想到外面去闯一闯,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可这些如跟老师说,老师就会板着面孔让你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跟家长说,他们也不理解: “到外面去不行,就在家里看书吧。 ”可现在有些写中学生生活的书,都落了俗套,什么主题班会、野餐、春游,还有什么早恋 一点都不像我们,真没有意思透了。现在中学生中有种怪现象,许多中学生成天喊着“理解万岁”,希望别人理解他,可他 们怎么没有想理解别人,理解理解家长 ,理解理解老 师。他们成天想着自己,真自私。我十分喜 欢 政治和历史,真希望有一天,我一个人去外面看看,去看世界,一个人去闯闯。 我们这些温室中的花朵,太少经历 。这例共有 10
3、 句。以这 10 句作为全局看,分两部分,反映两个意思:一是老师、家长、作家不理解中学生,二是中学生也不理解他们。这样的两部分应为两个段落。在第一段中,老师、家长的不理解是合在一起写的,作家的不理解是另外写的,这样的两部分应为两个节层。但是,作者没有理清这些关系,于是句与句写得重复,而句与句显得矛盾。我们试加整理,未动的句子以它原标的数字代替,使原文变为:、我十分喜欢政治和历史,真希望有一天,我一个人到外面去闯一闯,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看书”,看什么 书?现在有些写中学生生活的书,都落了俗套,什么主题班会、野餐、春游,还有什么早恋一点都不像我们,真没有意思透了。另一方面,现在中学生中有种怪
4、现象, 许多中学生成天喊着 “理解万岁” ,希望 别人理解他,可他们怎么没有想理解别人,理解理解家长,理解理解老 师。这样,这部分文字从形式上看,是 3 个小节;从意义上看,是两个段落,前面两小节是第一段,反映老师、家长、作家不理解中学生,后面一小节是第二段,反映中学生不理解家长、老师等。在第一段中,有两个节层,开头一小节是第一个节层,反映老师、家长不理解中学生;后面一小节是第二个节层,反映作家不理解中学生。如此变动以后,不是比原作显得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些吗?理清段落层次,关键是要在不同层次上把握各个意思之间的关系:从全篇看,有几个意思,分哪几个段落,如何安排;从一段看,有几个意思,分哪几个节层,如何安排。写日记时要注意作这样的思考和练习,积以时日,定有长进。附带说一下,上面的例子尚未成篇,还需由互不理解继续写互相理解的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这类问题,留待下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