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眼、炼字赏析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 浙江卷)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解题指导了解题目要求后,要快速对全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漠漠烟如织” 、“寒山” 、 “伤心”等词语来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一种忧伤、孤寂;从“楼上愁” 、“宿鸟归飞” 、 “归程”等词语来看,所表达的应是一种思乡、思人的感情;“何处是归程?”应是一种思而不得。 “空”应较好地表达出这种意境。答案 “空”字一方面写出独自一人的孤单,也写出心中的空落
2、,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2006 福建高考)端 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解题指导在对全诗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思考“敌”与“对”的不同效果。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会觉出它的妙趣。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
3、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语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 辽宁)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解题指导这首词属名家名篇,这在高考题里很少出现。高考一般避开名家名篇。从整首词来看,感伤中见旷达,情中含理,生动形象。 “花褪残红青杏小” “枝上柳绵吹又少”春天即将逝去,伤春之情溢于言表。但另一方面,燕子翻飞,有
4、动态活力,极具美感。墙里佳人笑声传来,别有一番情趣,但笑声渐无,佳人离去,多情中平添了几分被冷落的烦恼。伤春又有活力,喜悦又有烦恼,作者的旷达,可见一斑。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可以有两种,答一种即可。 )【 专项训练】、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 (2006 上海)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时,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5、“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答:“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 ,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此诗。有人曾经将后两句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来进行比较。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具体说明理由。答:原诗更好。作者被贬岭外,远离家乡,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音讯,不知道家里是否会受自己的牵连而发生变故。原来还只是思念和担心,现在来到家乡附近,更怕这种担心变成现实。所以“情更怯”和“不敢问”更能
6、表达诗人此时的精神痛苦,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而“情更切”和“急欲问”则显得平淡和一般化。、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 四川)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思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答: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进一层。尾联
7、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的题目。 (广州年月六校联考)水槛遣心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轩:长廊。楹:柱子。赊:远。请赏析画线句中“出”和“斜”两字运用的妙处。答:“出”指鱼跃出水面,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 (或:“出”指鱼跃出水面,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
8、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的题目。题金陵渡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注:小山楼:诗人当时寄居之地。唐代诗人张继在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中有这样的描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那么,若将“两三星火是瓜洲”的“星火”换成“渔火”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见解。答: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出塞 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9、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忆秦城 咏桐 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 ,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 ,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 “乱
10、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 ,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 “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叠句“梧桐落” ,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8.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园 【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
11、,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 ,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1)答案一:“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 ,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 ;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 。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2)幽竹寒花(菊花) ,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
12、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边的题目。水槛遣心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轩:长廊。楹:柱子。赊:远。(1)填空: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体裁是 诗。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2)请赏析画线诗句中“出”和“
13、斜”两词运用的妙处。答案:(1)近体诗(格律诗、五律) 春天 开阔幽静 悠游闲适(热爱大自然的春天)(2) “出”指鱼跃出水面,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或:“出”指鱼跃出水面,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 “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解析: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之精微。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
14、”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 “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画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 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作者根据什么
15、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1)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 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
16、”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 。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 , “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
17、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836910) ,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 “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
18、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下阕即景抒情,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
19、样的思想感情?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意思对即可)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原诗更好。作者被贬岭外,远离家乡,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音讯,不知道家里是否会受自己的牵连而发生变故。原来还只是思念和担心,现在来到家乡附近,更怕这种担心变成现实。所以“情更怯”和“不敢问”更能表达诗人此时的精神痛苦,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而“情更切”和“急
20、欲问”则显得平淡和一般化。、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出”指鱼跃出水面,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 (或:“出”指鱼跃出水面,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
21、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 (示例)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怎么知道是渔火不是星火?“两三星火”更惹人想象。 枫桥夜泊用重笔, 题金陵渡用轻笔, “两三星火”与夜江明暗映衬融成一体,清美之至,宁静之至。6.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7.(1)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 ,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 ,该句贯
22、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 ,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 “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叠句“梧桐落” ,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8.(1)答案一:“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 ,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
23、园景物之富于魅力) ;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 。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2)幽竹寒花(菊花) ,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9. 答案:(1)近体诗(格律诗、五律) 春天 开阔幽静 悠游闲适(热爱大自然的春天)(2) “出”指鱼跃出水面
24、,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或:“出”指鱼跃出水面, “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 “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解析: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之精微。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 “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画之痕”。它句句写景
25、,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10、 (1)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 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11、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不能将“
26、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 , “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12、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13、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14、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意思对即可)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