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精、气、血、精液、神一、精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的物质,包括人体内肾所藏的精气、脏腑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狭义的精,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部分,称为“生殖之精” 。它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得到脏腑之精的不断培育,充盛成熟之后,成为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就人体而言,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及脏及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主要封藏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二、气(一) 气的基本概念古人认为,气是构成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
2、的,就人体而言,气是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 气的生成和运动气的生成有三方面:即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气的生成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及肾、脾胃、肺的功能密切相关,以脾气胃的功能尤为重要。气的运动形式各种各样,但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是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如肺的功能,呼气是出,吸气是入;肺气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的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3、虽然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的运动形式有所侧重,但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气的升和降、出和入,必须对立统一、协调平衡,即为“气机失调” ,就会发生病变;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结束。(三) 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的推动。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血行淤滞。2、温煦作用 气有温煦的功能。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要依赖气的温煦作用。若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可出现畏寒,四肢不温,脏腑功能衰退
4、,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3-防御作用 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若气的防御功能功能减退,则易感受外邪而患病。4、固摄作用 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作用,对脏腑有固护作用。如固摄血液,使其循脉运行,不致溢出脉外;固摄津液,控制其分泌排泄量,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护脏器,使其保持正常位置而不致下移。5、气化作用 气化、指气的正常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如食物先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食物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四) 气的分类气,充沛于全身无处不到,因其生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
5、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1、 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1) 生成: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成。(2) 分布:元气发源于肾,以三焦为通道貌岸然循规蹈矩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3) 功能: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1) 生成;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的盛衰与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2) 分布;宗气聚齐于胸中,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之脉,下储丹阳,经气衔注足阳
6、明经而下行至足。(3) 主要功能;宗气的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而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3、 营气 营气富于营养,又称“荣气” 。营气与血的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1) 生成;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2) 分布;营气分布在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3) 主要功能;营气为脏腑,经络等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并可化生血液。4 卫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1) 生成:卫气主要来
7、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活力最强、卫外最有力的部分组成。(2) 分布:卫气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3) 主要功能: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三是调节肌腠的开阖,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营气和卫气,皆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阖、体温和防御能力。若营卫不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抵御外邪能力低下。三、血(一) 血的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8、基本物质。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二) 血的生成血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运化上输,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肪,化赤为血。水谷精微所在地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此外,精血同源,精可化血,肾中精气充盈,则血有所充。(三) 血的循行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心、肺、肪构成了血的循环系统。心主备用,肺主宗气、朝会百脉。肝主藏血,脾主统血,也是推动和维持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若推动因素增加或固摄不足,则血的运行变速,甚则溢出脉外,导致出血,反之,则血的运行变慢,可出现滞涩、血瘀等病变,此外,脉道是否通利,血的
9、寒热,也直接影响着血液运行。(四)血的功能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积压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用。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其功能的。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充盛,血脉和利,则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若血虚、血热或血运失常,则可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神志症状。四、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和液,同属于水液,同源于饮食业水谷,均有赖于脾胃而生成,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区别。一般
10、来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当;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但因津和液可以互相转化,故常津液并称。(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脏腑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津液的生成,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水谷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起清者经脾运化,上输与肺,即为津液。津液的输布,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津液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肺在呼气时带走部分水液,肾将水液蒸腾气化后的废物形成尿液,粪便经大肠排除时,带走一些
11、残余的水分。在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重要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通调水道。肺通过宣发输布津液于皮毛,化生汗液;通过肃降将多余及含浊的水液下输肾和膀胱。脾主运化水湿,将水液中的精微运化、灌溉四旁,布散全身;肾为水脏,主津液,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肺气肃降下输到肾的水液,经肾的蒸腾气化,清者化为津液蒸腾上升,想全身布散;浊者化为尿液,下降到膀胱。而尿液的排泄,对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同时,胃的游溢精气,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运化,小肠的分清别浊,膀胱的气化和开阖,都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三)津液的功能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能润
12、泽皮毛、肌肤,滋润和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润滑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滑利关节等。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津液在其自身代谢的过程中,将人体代谢的废物,排除体外。五、神(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主要通过色、脉、精神意识、言语动作等是否“有神”来体现;狭义的神,则专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感觉、悟性等。(二) 神的生成神,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先天之精是神的基始,捂在的精气给神以给养。(三) 神的作用心神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指挥和调节中心。神气的盛衰可反映人体的生理活动和
13、病理变化。人体精气充足,血脉充盈,脏腑功能协调,则神气表现旺盛,脏腑功能失调,神气则表现衰败,可见精神萎靡、面无光泽,目无神采。六、气、血、津液、精、神的相互关系(一) 气与血的关系1、 气为血之帅(1) 气能生血:血的生成,有赖于气化。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都离不开气的作用。气足则血充,气虚则血。治疗血虚常配合以补气。(2) 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虚、气滞则血瘀,气机盖乱则血妄行。治疗血行失常多配合补气、行气、降气。(3) 气能摄血:气对血的运行有固摄作用。若气虚不能摄血,则可致出血,治疗须补气摄血。2、 血为气之母3、
14、(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附于血。若气失去依附,则浮散布根而发生气脱。(2)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若血虚时,气则易衰,治宜养血益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主要信赖胃的“游溢精气” ,脾气的运化、肺气的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2、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主要是肺气的宣隆,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3、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若气虚固摄无力时,可致津液渗泄的过度。4、津能载气 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亦依附于津液。津液大量丢失时,可出现气随津脱。(三)血与津液的关
15、系血与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可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的一部分渗于脉外,又化为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若失血过多,脉外的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可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称为“耗血伤津”若津液大量耗损,不仅渗入脉内的津液不足,甚至脉内血的一落千丈部分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称为“津枯血燥” 。(四) 精与气、血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依存。肾精化生元气,水谷精微化生宗教气、营气、卫气,全身各脏腑之气都依赖于精的滋养,而精的生成,又依赖于气的充盛。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
16、”血虚可致敬精亏,精亏也可致血虚。(五) 神与此同时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神的活动正常,精神内守,神气旺盛,精、气、血、津液才能正常化生和转化;反之,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或转化失常,亦可致神的活动紊乱。+第三章经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发现源于人体的传感现象,而引发传感现象的主要是导引、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
17、,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别出的分支。两者在体内的循行方向和分布深浅各不相同;从经络循行的走向来看,经脉是直行的干线,络脉是横行的分支;从经络分布的深浅来看,经分布较深,络分布较浅。二、经络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具有运行气血,联系脏腑 和肢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一) 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灵枢。本藏篇指出,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明确指出人体的气血须通过经络的传注,才能布
18、散于全身,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气血通过以十二经脉为核心的庞大经络系统,周流不息,渗透灌注于脏腑组织之中,以发挥营养濡润脏腑器官之功用。(二) 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灵枢。海论篇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由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的复杂机体,其各部位均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维持着人体有序的整体活动,而彼此之间的联系配合,有赖于经络系统的联系、沟通。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叉,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其固定的络属关系,规律的特行流注,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结,使人体形成了一个内外、表里、左右、上下彼此能紧密协调统一的整体。(三) 燮理
19、阴阳,维持机体平衡人体内的气血阴阳须平衡协调,而阴阳气血平衡必需经络系统的参与。经络通过运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调节气血,协调脏腑关系,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的稳态。四、经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阐述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中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指导临床各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其一,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其二,脏腑所生的病证可沿着经络的通路反应到休表。五官司九窍与内脏的关系以经络为媒介,一旦经络络受病,则该经络所过或所主的器官也必然会发生病变。四肢筋皮肉皆必须依靠经气为养,所以经络受病的结果
20、,其所过的四肢部位的筋、骨、皮、肉也必然出现病变。由于经络有一定的特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诊断。经络学说还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激发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临床上可以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治病之术,如古今把足三里穴称为防病治病的保健强壮穴。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肪妈手三阴(肺、心包、心) 、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胃、胆、膀胱) 、足三阴(脾、肝、肾)的总称。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部分,又称十二正经。一、体表分
21、布规律十二经脉纵贯全身,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即上肢的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为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即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到内踝上 8 寸生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插行在太阴和少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二、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有一定的循行方向,并且相互衔接,彼此沟通,构成一个周
22、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十二经脉的特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有一定的规律;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环流不止。气血通过经脉,内到脏腑器官,外达肌表,营养全身。三、表里络属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对于脏腑内在的联系有如下的规律: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络属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
23、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络属关系,在四肢又通过经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对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互相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 “别道奇行” ;“八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也纳脉的总称,二者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
24、灌的作用。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其中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上抵颏部,能总任一身阴经,故称为“阴脉之海” ;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能总督一身阳经,故称“阳脉之海” ;冲脉并足少阴挟脐而上,环红色口辰,十二经脉均来汇报,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亦称“血海” 。其中任、督二脉上行相接于唇内,合而为一,分而为,用以象征子午南北的阴阳关系。由于任、督二脉各有其循行的部位和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肥市称为“十四经”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与六阴经相联系,至咽喉与任脉会合,主一身之里。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膝股外侧面行,与六阳经相联系,至项后与督脉会合,主一身之表。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经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二跷肪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