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西战争是 1898 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898 年 2 月 15 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 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地参予世界事务。 英布战争(18991902)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
2、战争。1899 年战争爆发。 1902 年,布尔人宣布停战,双方签订费雷尼条约。英布战争标志着帝国主义者进行重新瓜分非洲。使英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不得不做外交政策的调整,由光荣孤立转向结盟。日俄战争 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不肯全部撤兵。日本曾向沙俄提出瓜分权益要求,沙俄置之不理。1904 年 2 月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旅顺口和朝鲜仁川港的俄国舰船,双方宣战。不久在美国调停下,1905 年 9月 5 日日俄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这次战争使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受到惨重的战祸;战后,中国和朝鲜曾受到帝国主义的分割和压迫。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3、的导火线。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 成员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 7 月 23 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 28 日正式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 1914 年 9 月 5 日至9 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 9 月 5 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德军在 9 月 9
4、日至 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索姆河战役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战役,发生时间在 1916 年 7 月到 11 月间。该次战役是世
5、界上第一场有坦克参战的战役。虽然英国用的坦克没有什么作用,它的陆军、火炮和空军联合作战的战技非常有效。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决定性的战役。凡尔登是通往巴黎的门户,是法军全线的枢纽,德军视它是“碾碎法军的石磨 ”。从 1916 年 2 月 21 日至 9 月 2 日,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猛攻,想使“法国为了防御不得不投入一切兵力” ,以致耗尽而亡。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德军终未攻克凡尔登。9 月,德军攻势停止。10-12 月,法军多次发动反攻,重新夺回早先失去的要塞和领土,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最终落空。这次战役双方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法军和德军各损伤 30 多万人。该战役表明德军
6、的进攻能力已开始衰落。从此,德、奥、土、保阵线日趋崩溃。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 1914 年 8 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俄军主力两个集团军进攻德国的普鲁士,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一条几十公里宽的空隙。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 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 12 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同盟 ”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 “巴尔干同盟”由于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
7、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国支持下于1912 年 10 月 9 日对土耳其宣战。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军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11 月 3 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 1913 年 5 月 30 日签订伦敦条约,战争宣告结束。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基尔水兵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海军水兵发动的武装起义。1918 年 10 月底,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但海军统帅部仍然下令驱使基尔军港中的舰队出港同英国海军决战 ,这无异于自杀。水兵们拒绝服从该命令,并在工人和陆军士兵的
8、支持下于 1918 年 11 月 3 日发动了起义,并夺取了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基尔水兵起义成为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导火索。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早期以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 1935 年 8 月 30 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 102 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竞赛与新技术相联系。斯大林说:“没有新的更高的技术,就不会有斯达汉诺夫运动。”它打破旧的技术定额,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表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流血星期日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连连败阵,更加暴露了沙皇制度的
9、腐朽,加剧了社会矛盾。1905 年 1 月中旬,彼得堡上百家工厂的工人相继罢工。彼得堡的工人组织“彼得堡工厂工人大会”决定组织一次和平请愿活动。但遭到沙皇政府暴力镇压。请愿人群中被打死打伤的有四千六百多人,其中惨遭杀害的至少有 1000 人。此后,革命运动在俄全国不断扩大和深入。12 月,莫斯科工人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把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但是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莫斯科起义最终失败了。以“流血星期日” 为序幕的俄国 1905 年革命,是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俄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十二月武装起义俄历 1905 年 12 月 5 日,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举行
10、代表会议,决定 12 月7 日举行总罢工并发动武装起义。12 月 9 日,武装起义正式开始,莫斯科的无产者筑起街垒,约 6000 工人战斗队队员同反动势力展开了武装斗争。沙皇尼古拉二世调集大批军队。军队用大炮轰击起义者,许多起义战士壮烈牺牲,上万人被捕。12 月 18 日起义失败。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和基洛夫等人被流放。列宁也再度旅居国外。莫斯科起义成为全国十二月武装起义的信号。继莫斯科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顿河畔罗斯托夫、哈尔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许多城市都举行武装起义,但均被沙皇军队镇压。十二月武装起义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高潮科尔尼洛夫叛乱俄国沙皇统治被
11、推翻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国家权力。它在 1917年 7 月血腥镇压革命群众后,宣布要用铁和血的手段建立秩序。新任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在美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 9 月 7 日发动了叛乱。他不仅要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逼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并把全部政权转交给他。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苏维埃,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掌权的苏维埃又不得不借重于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同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共同对付科尔尼洛夫。在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积极地行动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积极地投入了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
12、斗争,9 月 12 日科尔尼洛夫被撤职并被逮捕。叛乱被粉碎了。劳动解放社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1888 年 9 月由普列汉诺夫等人在日内瓦创立。其宗旨为在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民粹主义,深入研究俄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曾参加第二国际的活动。劳动解放社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明确提出工人阶级的目标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其先决条件是要取得政权,成为后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在 1903 年 7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因已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宣告解散普列汉诺夫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75 年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1883 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
13、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1900 年同 V.I.列宁 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 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1903 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898 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5 1907 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
14、结成护党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 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和平法令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列宁起草,1917 苏维埃通过并颁布。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 、“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 “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
15、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凡尔赛和约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6 月 28 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圣日耳曼条约1919 年 9 月 10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 3 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
16、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 1922 年确定。讷依和约1919 年 11 月 27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确认1913 年布加勒斯特条约 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 2 万人;保同意赔款 4.45 亿美元,于 37 年内偿付。特里亚农条约1920 年 6 月 4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 克罗
17、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 3.5 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色佛尔条约1920 年 8 月 10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一译塞夫勒和约。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 5 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 年 7、8 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 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
18、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 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 年 7、8 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 V.I.列宁为首
19、的马克思主义者同 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 章 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 ),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
20、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 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 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 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 麦卡德杀害。他只是斯大林恐怖专制时期的一个受害的不同政见者,但是后来斯大林把许多其他的不同政见者打成“托洛茨基分子”进行清洗,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著有不断革命、俄国革命史、文学与革命、他们的道德与我们的道德等。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
21、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7 年 12 月 3 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 30 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 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1918 年 3 月 3 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 60 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
22、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 11 月 11 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 11 月 12 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 1918 1920 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
23、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1919年 1 月 11 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 2 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3 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 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 1924 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
24、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 20 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 1923 年 11 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 C.G.道威斯为主席。12 月由法、比、意、英、美 5 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 年 4 月 9 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杨格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
25、威斯计划。同年 2 月 11 日6 月 7 日,英、法、比、意、日、美、德 7 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 ,美方代表 O.D.杨格(1874 1962)为主席。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 1139.5 亿马克,在 58 年零 7 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胡佛缓债令 1929 年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 “杨格计划”的实施。随着外国尤其是美国投放到德国的短期贷款被迅速抽回,德国经济再度面临破产。1931 年 6 月 20 日德国
26、总统兴登堡致电美国胡佛总统,陈述德国财政困境,声称无力还债。而此时美国自身的经济危机还在扩大。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因此对实际上与战债密切相关的赔款问题必须予以重新考虑。1931 年 6 月 20 日,胡佛根据兴登堡的要求发表了“延债宣言” ,提出,从当年 7 月起“ 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各政府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重申德国赔款问题完全是一个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其他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洛迦诺公约 1925 年 10 月 5 日洛迦诺会议召开,10 月 16 日与会的法、德、比、英、意、波、捷草签了“最后议定书” 和 7 个条约,总称
27、“ 洛迦诺公约” 。它规定: 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拉巴洛条约 1922 年 4
28、月 16 日,协约国代表们在热那亚唾沫飞溅,十分恼火。他们聚会讨论欧洲的财政改组。他们希望强迫苏维埃俄国偿还沙皇的债务。在热那亚的会议几乎尚未开始时,协约国惊悉德国和苏联代表正在附近的拉已洛会谈,甚至已签订一项新条约。德外长沃尔特-拉特玲和 接替托洛茨基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达成协议。德国同意成为第一个承认苏联的国家。两国都赞成取消战前的所有债务,并放弃战时所谜出的要求。德国还接受了非常有利的贸易特许权。拉巴洛会议已破坏了热那业会议,协约国不知新条约是否也将破坏凡尔赛条约。非战公约 1927 年由法国外长 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 F.B.凯洛格倡议,1928 年 8 月 27 日比、捷、法、
29、德、日、意、波(兰) 、英、澳、加、印(度)、爱 (尔兰)、新( 西兰)、美、南(非)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的公约。全称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 3 条。在第一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三条是规定程序问题。 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
30、平主义倾向.鲁尔危机鲁尔危机:1923 年 1 月 11 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 10 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 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 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 ,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华盛顿体系 1921 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
31、,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1919 年 1月 8 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 4 月 28 日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 , 并作为对德、奥、匈 、保等国和约的第一部分。1920 年 1 月 10 日国联正式成立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同年 7 月 16 日中国批准对奥和约,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 1934 年 9 月
32、18 日加入。先后有 63 个国家加入国联。 19371938 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 58 个 。 先后共有 17 国退出国联。新经济政策苏俄在 1921 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 年 ,政府通过 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 年 5 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
33、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 年 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 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布哈林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06 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281930 年间,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
34、分歧和斗争。布哈林认为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反对要农民为工业化“纳贡” ,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 推迟农业集体化 , 反对剥夺和消灭富农。1937 年 2 月被指控组织“ 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除党籍。1938年 3 月 15 日与 A.I.李可夫等 16 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 1988 年 2 月 4 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 1938 年 3 月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及受此案牵连的另外 10 人恢复名誉。 1988 年 5 月 10 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
35、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1921 年 11 月 12日1922 年 2 月 6 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 3 项条约 :1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3 九国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九国公约 1922 年 2 月 6 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
36、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 :“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 、“机会均等”原则。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军。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
37、芬计划” 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 34 个月结束整个战争。它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 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 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 1915 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 年 11 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
38、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 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 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 1904 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 1907 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 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十四点原则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 1918 年 1 月 8 日国会演讲中提
39、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 年 1 月 18 日-6 月 28 日,协约国 27 国
40、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 年-1920 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 1921 年 12 月 13 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缔约国之间发生
41、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 ”,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 年 7 月 13 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五国海军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1922 年 2月 6 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
42、备的发展比例是 5 : 5 : 3 : 175 : 175 这一总原则。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状。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 10 日(俄历 2 月 25 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为政治罢工,提出“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等口号。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11 日,当时负责
43、领导工作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中央局发出起义号召,工人们立即动员起来,解除警察、宪兵的武装,用来武装自己,起义开始。3 月 12 日( 俄历 2 月 27 日)起义席卷全城。结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得到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 1917 年 4 月 17 日(俄为 4 月 4 日)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
44、月提纲)的报告,于 4 月 20 日刊载在真理报 上。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指明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土地法令苏维埃俄国解决 土地问题的法令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 ,于 1917 年 11 月 9 日凌晨通过。土地法令规定,立刻
45、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法令宣布实行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资源国有化。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禁止买卖、出租和出典土地。所有的土地和地下的宝藏都是全民的财产。土地平均使用,按劳动定额和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土地法令的实施使俄国农民无偿地得到 1.5 亿公顷土地 。农民因赎地而欠下的 30 亿卢布债款也被取消。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
46、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委任统治制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1919 年 1 月6 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
47、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贡比涅停战协定 1918 年 11 月 11 日由协约国同德国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签订,同日生效。协定包括对德停战条款及两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德军在 15天内撤出所侵占的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德军在 31 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地区连同右岸的桥头堡,由协约国军占领;凡仍驻留在战争前属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领土上及在东非作战的全部德军应立即撤回到 1914 年 8 月 1 日的德国疆界以内;驻在战前俄国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在协约国认为时机适当时也应返回
48、德国境内;协约国军队战俘应立即遣返,德军战俘由协约国以其认为适宜的办法进行安置;废除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和约;德军应完整地交出其陆海空军主要装备和运输工具。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邓尼金俄国将领,俄国白军领袖之一。1905 年参与日俄战争。 二战期间他一度被捕,但纳粹德国对其不感兴趣,将其释放。二战后,邓移民美国密歇根州,终老天年。一战爆发时,邓尼金已经晋升为基辅地区驻军司令,后前往加里西亚指挥作战。1916 年,邓尼金指挥第八集团军发动了对罗马尼亚的进攻。二月革命后,邓尼金出任军队参谋长,辅佐三任总司令。在科尔尼洛夫叛乱后,邓也受到牵连,于 1917 年
49、9 月同科尔尼诺夫一同被捕。十月革命后,邓逃往俄国南部,组织了一支“志愿军” 进行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事行动。 继高尔察克之后,邓尼金成为反苏维埃的白卫军首领,他是协约国第二次武装干涉苏俄的急先锋。高尔察克俄罗斯军事家,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曾逃亡,后支持临时政府,回到俄罗斯。在十月革命以后(1917 年),他率领俄罗斯白军与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 年-1920 年),后来被布尔什维克俘虏并处决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 。克伦斯基俄国临时政府总理(1917)。1912 年被选进第四届国家杜马,任劳动派党团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沙文主义者。1917 年二月革命期间,任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委员。1917 年 3 月任临时政府司法部长,加入社会革命党。5 月,任陆海军部长。7 月,任内阁总理兼陆海军部长。9 月,又兼任全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