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现代史.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38735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世界现代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世界现代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世界现代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世界现代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现代史(一) (1919 年1945 年的世界)第 1 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涉及章节 2.7.1)一、课前预习考点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使苏维埃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1920 年后,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危及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实施1918 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的经济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 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战时共产主义

2、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分配制度: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1农业方面: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改变对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评价(1)性质: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2)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

3、的人力物力,保证了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消极作用:忽视了农民利益和人民正常生活需要,战后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2)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得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3)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人教版)。二、重点归纳与解析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考试说明 两套版本的共同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殊性,2.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造精神。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2.通过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

5、治、经济形势的史料,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3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知识点。(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调动 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 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构建知识体系背景: (1)农业方面: (2)

6、工业方面: 内容:(3)商业方面: (4)分配制度: 性质: 积极方面: 评价:消极方面: 背景(必要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1)农业方面: (2)工业方面: 内容:(3)商业方面: (4)分配制度: 评价: 三、活动探究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 列宁论粮食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战时

7、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材料二: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的破坏,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材料三:1913 年1925 年俄国/苏俄/ 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年份项目 1913 年 1920 年 1925 年1925 年与 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8、农业总产值( %) 100 67 112 112种植业(% ) 100 64 107 107畜牧业(% ) 100 72 121 121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牛(万头) 6606 5250 6210 1025猪(万头) 2090 1750 2180 1043材料四:1913 年1926 年俄国/苏俄/ 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年份项目 1913 年 1920 年 1925 年 1926 年总产值(按 1926 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产值指数(以 1913 年为基数 100) 100 138 755 1081请回答:(1)材料一

9、中“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当时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说这些做法是“一种功劳”?答案怎样做的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分配制度: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说它是一种功劳是因为: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材料二中,列宁又说这么做使我们“到 1921 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其原因是什么?“

10、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结合史实说明“这次失败”的的严重性。答案原因:1920 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严重性: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苏俄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粮食、能源、物资等严重匮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余粮收集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实物配给制也恶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导致农民和工人的普遍不满,引发了政治危机,危及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3)阅读材料三、四苏俄的工农业生产在 1920 年都处于最低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到1925 年、1926 年又分别有了巨大进

11、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920 年的原因: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1925 年、1926 年巨大进步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够促进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在于它:具体的措施调动了工人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适应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A B C D答案 C 解析: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定性评价,不合题意。难点解析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着两大任务: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立、建设社会主义。从现实来看,苏

12、维埃政权的威胁在不同历史时期,来自于不同方面:1918 年初到 1920 年底的国内战争期间,主要来自于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反抗,这就必须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粉碎这些武装干涉和反抗,才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这也符合苏俄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中能够得以实施;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威胁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消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农民利益和人民正常生活需要的弊端开始显现,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再次威胁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后的形势需要,必须废止;从长远来看,苏俄要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

1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商品贸易、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严重脱离苏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必须改变经济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奠定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也是苏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四、练习与检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 B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

14、进攻C促进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答案 D21920 年前后,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实际上反映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农业的全盘集体化2答案 A3某书记载:1919 年苏维埃俄国一位市民拿 100 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 100 斤粮食,联系所学知识,以下对此记载判断及理由最为确切的是A假的。当时战争形势严峻,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市民只能花钱去买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中,粮食不得自由买卖D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实

15、施后,已经允许自由贸易了3答案 C41920 年,苏俄某农民在火车站出售一批粮食,根据当时的经济政策,当地政府的态度应是A听之任之 B限定场所 C表彰奖励 D没收上缴4答案 D5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苏俄农民要把家中余粮上缴国家所有的工矿企业都要交由苏维埃高度集中管理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要由国家统一分配成年人踊跃参加劳动,多劳多得商人积极从事贩运活动,支持前线战争A B C D5答案 C6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

16、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6答案 C7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恰当的是A苏俄战争赢得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7答案 B 8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导致的结果是A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 B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

17、政治危机C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D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长期稳定发展8答案 B9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A现有的经济政策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了巩固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苏俄建立 D国家已经掌握了经济命脉9答案 A10 (2007 年、济南四模)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经说过:“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布哈林的这一思想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10答案 B1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

18、义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实现苏俄的农业集体化11答案 B12列宁曾经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农民群众的结合。 ”在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允许自由市场贸易 B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D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12答案 B13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同点有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都曾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发挥过积极作用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有利于调动工农阶级的生产积极性A B C D13答案 A1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于A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

19、控制 B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C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调动了工农阶级的生产积极性14答案 C15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B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导致的C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工人和农民对现状不满导致的15答案 C第 2 课时 斯大林模式(涉及章节 2.7.2)一、课前预习考点归纳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一)形成的背景:(1)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了在苏联的领导地位。(2)苏联在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3)苏联作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中,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壮大国家力量。(4)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二

20、)形成过程1工业化:(1)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2)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3)开始:1926 年,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4)过程:1926 年1928 年,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1928年1933 年,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 年1937 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5)成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化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6)经验教训:经验: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等;教训:片面优

21、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局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农业集体化:(1)目的:为了解决工业化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2)农业集体化方针的提出: 。 (3)开始:1929 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4)完成及意义:1937 年,农业集体化完成,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当创造了便利条件。(三)形成的标志1936 年, 这标志者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 20 世纪 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22、具体表现在:1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2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3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三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

23、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二、重点归纳与解析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考试说明 两套版本的共同点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史实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从中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2.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为认识其经验教训做必要的铺垫。3在充分准备各种形式的史料基础上,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讨论“斯

24、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 1苏联 的工 业化:工业化方针的提出、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优 先发展重工业。2 2苏联 的农业 集体化: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过程3 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斯大林模式的功绩与弊端。2.构建知识体系工业化 (1) 表现: (2) (3) 斯大林模式形成(1936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经验: 评价:农业集体化 教训: 三、活动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按照斯大林的说法,新经济政策就是“容许私人资本存在并实行某种退却,以便部署力量,再行进攻”(注:斯大林全集第 9 卷,

25、人民出版社,1958 年,第 34 页。)。于是,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以后宣布新经济政策结束,只继承了列宁的大工业思想并把这一思想现实地发挥到了极限,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模式。 材料二: 1931 年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1913 年 1928 年 1932 年 1937 年年份项目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电力 15 10 7 4 3 2石油 2 3 2 1 2 1钢 5 5 5 4 3 2注:表中 1932

26、年为与资本主义国家在 1929 年的生产规模比较。1918 年1937 年苏俄/苏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年份项目191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4 年 1937 年集体农庄数(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百万户)002 10 60 157 185集体农庄占农户总数的比重(%)01 39 236 714 930土地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不详 49 336 874 991材料三: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年份项目 1913 年 1928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党十六大报告追加数实际完成数(1932 年

27、)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 6440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 2146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钢(万吨) 420 430 830 1040 - 592汽车(万辆) - 007 - 10 20 293拖拉机(万台) - 013 - 55 17 489棉纺织品(亿米) 2582 267 57 62 - 2694请回答:1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束的?联系所学知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斯大林是如何“再行进攻”的?答案新经济政策是在斯大林在苏联确立领导地位的情况下结束的;“再进攻”是

28、: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材料二中苏联当时工业和农业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答案原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评价: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是苏联成为工业国;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遭受严重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从材料三表中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棉纺织品生产情况,可以发现当时苏联的工业发展有什么不足?据此,请简要评价一下斯大林体制的利弊答案不足:计划经济中,指标定的过高,不符合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评价斯大林模式:1利: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29、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弊:(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四、练习与检测1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总方针 B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开展C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完成 D到 1937 年基本实现1答案 D2 造成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集体化中只强调了农业的发展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

30、重工业C新经济政策忽视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D苏联的轻工业本来就很落后2答案 B3 (2006 年、全国高考)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农业。为此,20 世纪 20 年代后半期开始,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3答案 C4右图是苏联某历史时期北高加索地区一集体农庄生产队员在集体午餐的情形,它所反映出来的历史史实,最有可能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苏联的卫国战争 4答案 C5 (2007 年,揭阳二模)据统计,从 1929 年 7 月到 1930 年 7 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 20%。马减少

31、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B新经济政策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农业集体化的强行推进一度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为配合工业化的进行, 农业不得不作出相应牺牲5答案 C6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质是A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 B消灭苏联农村的剥削现象C防止农村地主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破坏 D完成对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答案 D7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严重问题。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有所不同,其突出特点是A配合以农业集体化同时进行 B以农业发展为突破口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

32、式 D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7答案 D8右图是根据 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数据绘制的苏联各年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其中 1934 年到 1937 年的这一段曲线反映出的情况可以用来说明A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B工业化快速发展促进了苏联国民收入的快速提高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D国民收入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8答案 B9这是流行于当时苏联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卖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 ”这则笑话:A表明了苏联人的幽默感 B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牛肉、喝牛奶C反映了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

33、带来的物资短缺问题 D表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苏联社会生产力低下9答案 C1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 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10答案 D11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市场调节的指导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A B C D11答案 A12下列对斯大林模式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它彻底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正现象C它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在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模式D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4、并且存在着弊端12答案 B13 “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一直都非常令人失望。苏联农场要比美国农场能够多出 50%的土地和 10 倍的人力,但其产量却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造成这一悬殊差别的一个原因在于苏联的气候更不利于农业的生产。另一个原因是。 ”联系当时苏联的实际,下列拟对省略号部分补充的语句中,最恰当的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剥夺了大量农产品,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农业生产效率极端低下C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业处于长期挨饿状态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不彻底,严重影响到了苏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13答案 C14194

35、1 年,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损失。但随后,苏联仅用了 8 天时间就征集和装备了 530 万人的军队,仅用不到 4 个月时间就建立起了强大高效的军事工业体系。这应主要得益于A苏联对德国的突然袭击早有准备 B苏联人民在侵略面前万众一心C苏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D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效率的组织动员能力14答案 D15右图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奔向共产主义突出了斯大林在苏联绝对的领导地位,斯大林在苏联绝对领导地位确立的经济根源是A苏联落后的小农经济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发达的共产主义经济 D专制僵化的思想文化体制 15答案 B第 3 课时 1929 年19

36、33 年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涉及章节2.6.1、2)一、课前预习考点归纳一1929 年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1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 (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这一矛盾。(3)一战后,大量的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投机活动造成美国经济虚假繁荣。(4 贫富差距加大,生产相对过剩。2爆发:1929 年 10 月,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首先开始于美国的 业。经济大危机很快波及几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3危机的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社会陷入动荡之中。4

37、危机的特点:(1)波及范围广:几乎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持续时间长:从 1929 年到 1933 年,是资本主义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3)造成破坏大:给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冲击。5危机的影响:(1)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工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挽救危机。(2)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无数人陷入贫困,社会陷入空前动荡之中。(3)政治危机:危机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对各自现有的民主制度失去信心,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德国、美国)6胡佛用“自由放任”政策应对经济危机的失败表明传

38、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不能发挥其经济调节作用。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背景:(1)1929 年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加剧,危及美国政治经济的稳定。(2)胡佛用“自由放任”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人们要求摆脱危机的愿望空前强烈。(3)1933 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主张实施新政。2罗斯福新政内容措施 法律 影响整顿银行业和金融业 紧急银行法 使银行和金融秩序恢复正常,初步建立了人们对新政的信心恢复工农业生产 农业调整法 全国工业复兴法 对工农业的复兴发挥了积极作 用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对缓解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 公平劳动标

39、准法 有利于缓解劳资矛盾,维护社 会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法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摆脱经 济危机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维护和巩固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6罗斯福新政的作用:(1)新政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重大作用,使美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2)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资本主义国家放弃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对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以及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4)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二

40、、重点归纳与解析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2.构建知识体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1) 特点: (2)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 经济大危机爆发经济的虚假繁荣 (19291933) (1) 影响: (2) 生产的相对过剩 (3) (1) 背景:(2) (3) (1) (2) 罗斯福新政 内容:(3) (4) (5) 特点: 内容标准 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学习要求1. 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

41、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4.感受罗斯福不怕困难、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教学建议1. 援引一些具有历史细节意义的数据表格、漫画、图片、日记以至广告词等资料,归纳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完整地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 援引国家工业复兴法 、 农业调整法等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提炼关键词、概述有关观点,以图表形式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适度补充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材料(包括争鸣性的不同观点) ,在多角度地阐述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辨

42、证地分析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和在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考试说明 11929 年到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两套版本的共同点1 大危机原因: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贫富差距的加大、 证券和股票的投机,分期付款等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 业破 产、生产下降、失业激增等特点及影响: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广、持 续时间长;加深了资本主 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等2胡佛应对 危机的措施: 实行自由放任的 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作用。(1) 作用:(2) (3) 三、活动探究活动一

43、 收集史料,体会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股市崩溃时股票交易所前的人群 职业介绍所前排出的失业长队 1931 年圣诞夜等候救济的人群“胡佛村”的生活 经济大危机期间的世界贸易水平 不同国家的政治选择 请根据图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归纳 1929 年到 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答案 (1)经济危机:股市崩溃、工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2)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无数人陷入贫困,社会陷入空前动荡之中。 (3)政治危机:危机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对各自现有的民主制度失去信心,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活动二 了解胡佛和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体会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材料一:1929 年,胡佛总统曾向美国人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车” 。但后来却被称为“饥饿总统” ,那些凄凉敝陋的贫民窟、旧报纸、垃圾袋、乞讨袋、破汽车被人们叫做“胡佛村” 、 “胡佛被” 、 “胡佛袋” 、 “胡佛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