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 5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第二课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2、。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第三课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第 4 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练习与测评1、不同点:(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
3、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学在王宫的局面被打破,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商
4、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探索与争鸣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第 5 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练习与测评1、 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
5、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礼”、“仁”,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法家韩非、李斯“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6、,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
7、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探索与争鸣(该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关键是强调“当时背景”,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下意见供参考)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
8、较合理。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练习与测评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2、结合第 5、第 6 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
9、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皇帝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郡 (守) 郡 (守)县(令) 县(令) 县(令) 县(令)探索与争鸣: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
10、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 200 年以上。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
11、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本题涉及秦亡的史实,建议放在第 7 课后讨论) 第 7 课 秦末农民起义读图学史: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
12、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练习与测评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
13、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指鹿为马:赵高篡权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
14、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四面楚歌:垓下之战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公元前 207 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
15、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
16、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
17、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第 8 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与测评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
18、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读图学史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 2 与 3。参考答案: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