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公元前年公元年),阶段 特征:,是中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 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 是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思想体系的奠基时代。,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第一讲 秦朝的统治,秦朝的特点是:成就巨大但短命,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 高考重点,学习过程中注意与以 后朝代中央集权发展进行联系。,秦 朝 的 统 治,秦的统一,秦加强统 治的措施,秦的灭亡,背景、经过、意义,主要措施、评价,原因、经过、意义,一、秦朝的统一:,(一)统一的条件:,、经济:,、政治:,、思想:,、民族:,、军事:,、人心:,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经济交流频繁,战国时期
2、各国改革废除奴隶制,确立 封建制,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各族间联系加强,走向融合,长期的争霸战争,出现局部统一,人民渴望统一,、主观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秦制定正确的统一策略,结论:统一是春秋战国历史发展及秦国力量积聚的必然,(二)统一过程(嬴政),、先后灭东方六国;,、统一越族,控制西南,开灵渠;,、击退匈奴,收复河套,修长城。,(三)统一的历史意义:,北,东,南,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 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三、巩固统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政治方面
3、(3点),2、经济方面(4点),3、文化方面(3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经济:,、阶级:,、思想:,分散的自然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护,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政权保护封建制度,法家集权思想的影响,(二)主要措施:,皇权、机构、秦律,私有制、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文字、焚书坑儒、教育,4、军事方面(2点)(北击匈奴、修长城),(三)评价:,1、性质:,地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2、积极意义:,(1)政治:,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历代统治者沿用。,(2)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3)民族:,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3、不利影响:,(1)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
4、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日趋恶劣。,(2)君主专制易产生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特点、存在的矛盾、发展趋势、影响: 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2、建立:秦朝3、巩固:两汉4、完善:隋唐5、加强:宋元6、强化:明清7、消亡:近代(辛亥),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中央权力集皇帝)2、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权力集中央) 存在的矛盾: 1、皇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 发展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四、秦末农民战争:,(一)爆发原因:,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1、徭役繁重: 2、刑罚严酷: 3、土地兼并:
5、4、赋税沉重:,根本原因:,1、爆发:,(二)经过:,时间 地点 人物 口号 结果,陈胜、吴广起义,2、发展:,(1)刘邦、项羽继续斗争,(2)公元前207年,刘邦灭秦,(三)历史意义:,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树立了榜样。,2、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3、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2009年全国卷文综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 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 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B,(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 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
6、,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A,(2009年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 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D,(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 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C,(2009广东文科基础19)下列“考”字,最有可 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D,(05天津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 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君主控制
7、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C,(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 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B,(2006年上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 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 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A,(07广东单)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 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 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 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
8、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C,(07江苏)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 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 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 官方书体?,A,1、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A御史大夫 B太尉C丞相 D郡守,B,D,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4、“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
9、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D,C,5、焚书坑儒反映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郡县制度和分封制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统一和分裂的矛盾A B C D 6、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A,D,课本P29 二、制度(略) 对后世的影响: (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 (2)官制和行政机构基本为历朝沿袭 (3)秦律影响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10、(4)圆形方孔钱的型制为历朝制币时沿用 (5)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型结构基本定型。 (6)秦朝官府办学的制度,为后来封建王朝所效仿。,课本P29 三、1、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王绾主张分封制。,李斯的言论主要包括: (1)周文王、武王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造成割据混战。 (2)设置郡县,而对王族、功臣则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以更容易控制他们。 (3)分封不利于统治,练习: (1)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
11、;统一车轨,修驰道。,3、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徭役沉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赢政,BC230,BC228,BC225,BC223,BC222,BC221,第二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考查重点:,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汉承秦制的体现) 汉武帝的功过,两汉 政治 经济 制度,汉承 秦制”, 有所损 益变化,特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到州、 郡、县三级制,选官制度: 察举制和皇帝征召,赋税制度:编户制度,一、两汉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二、两汉主要制度:,(一)监察制度刺史制度,1、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
12、央集权,2、发展演变(汉武帝始设),3、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到州、郡、县三级制,2、封国制概况 (封国两级),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 实为割据。,侯国:相当于县,受监督。,3、封国制的影响:形成割据,不利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1、封国制的由来:,4、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推恩令”:分割王国属地,“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活动,中央集权大大加强,(1)主要措施,(2)意义:,(三)选官制度的发展察举制和征召,2、两汉主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召,3、察举制的发展,( 1 )西汉,选拔标准:,德才兼备,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兴盛原因之
13、一,(2)东汉,选拔标准:,孝廉为主,声望为据,影响:,形成官僚集团,不利中央集权,1、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四)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剥削农民,(2)影响:,、内容:(点),(1)性质:,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完整的赋税制度。,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和对农民征收赋税; 成为农民负担,影响生产。,徭役、兵役、更赋,田租、人口税、,4、特点:,田租轻,人口税和更赋重,3、主要负担:,5、评价:,三、汉朝制度对秦的继承和发展:,、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承袭了秦的监察制度,设御史,又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承袭郡
14、县,实行封国与郡县并存,后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承袭秦对人民的管理办法,实行编户制度; 、新创选官制度:察举制; 、治国指导思想由秦的法家思想为无为思想,后又独尊儒术。,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 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 “上”指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D,练习: 1、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以义,国少则亡邪心。”最能反映这种主张的举措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以郡代替王国 D、颁布“附益之法”,B,2、西周初的分封制和西汉初的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制 B、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15、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D、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瓦解,C,3、西汉政府推行编户制度的目的是 A、控制农民,便于剥削统治 B、限制人口流动,抑制工商业 C、减轻农民的负担,发展生产 D、提高农民的地位,A,补充问答题: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 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 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 结果。,答:相似之处:1、军事上:秦始王用大军攻伐北匈奴,攻打 越族;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2、役使百姓:秦始王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苦 役百姓。汉武帝治理
16、黄河,征发大批农民服役。,3、思想控制方面:秦始王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似却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1、军事上:秦始王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 伐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得以彻底击败匈奴,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产 发展。,2、役使百姓:秦始王征发民力修长城,建宫殿,修陵墓,,致使民不堪力。汉武帝征发民力,主要是用于兴修水利, 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 机和客观效果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3、思想控制方面: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与 秦始王 “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
17、政治上的大一统,光大了儒学, 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知道,措施相似但结果相反, 从而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匈奴,西域,百越,西南夷,东,南,西,两汉 时期 的民 族关 系,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国家长期统一,强盛一时。 、经济文化发达。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二、民族关系发展概况:,(一)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发展(北方),(二)两汉与西域关系的发展(西北),(三)两汉与西南夷、百越关系的发展(西南和南方),(一)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发展:,、
18、匈奴的兴衰:,()兴起:,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衰落:,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汉武帝反击,重创匈奴,匈奴被迫迁徒漠北。,后来,匈奴内部混乱。,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和战不定,以和为主,()汉初“和亲”:,原因:,迫于国力有限,特点:,带屈辱性,并进行贸易往来。,()武帝反攻,条件: 概况: 结果:性质:,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漠北。 汉匈争夺重点转到西部,反掠夺的正义斗争,()元帝“和亲”,背景:,匈奴分裂,呼韩邪归附,概况:,昭君出塞,
19、意义:,汉匈年和好,往来频繁,()东汉解除匈奴威胁,窦固、窦宪败北匈奴,消除威胁。,南匈奴称臣,与汉融合。,(二)两汉与西域关系的发展:,、西域的定义:,阳关、玉门关以西直至阿姆河流域的 地区,含天山南北、葱岭东西。,、西汉与西域的关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目的: 概况: 意义:,(点),武帝为反击匈奴,()设西域都护,时间: 性质: 意义:,、东汉与西域的关系:,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重建管辖,(三)两汉与西南夷、百越关系的发展:,、汉武帝在西南夷在区设郡;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三、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有利于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20、、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既促进民族融合, 又扩大疆域。,(2009年北京文综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 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两汉 时期 的对 外关 系,对外关系 发展的原因,发展概况,与日本的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中、西、南 东南亚的关系,与欧洲的关系,与越南的关系,特点,影响,一、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经济:汉朝时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2、政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3、文化:科技发达,水平居世界前列。,4、政策: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对外政策。,
21、5、交通:对外交通发达,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通的新纪元。,(一)与朝鲜的交往,1、人员往来:,2、文化影响:,3、贸易往来:,(二)与日本的交往,1、政治往来:,2、贸易往来:,二、中外交往概况:,“万人避难于朝” (秦汉之际);,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辰韩与秦相似,人称为”秦韩”。,武帝时: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三)、同越南的交往:,(四)通过丝绸之路与中、西、南、东南亚的交往:,1、陆上丝绸之路,(1)开通的原因,A、张骞通西域打通中西交流。,B、西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丝织业的发展。,C、
22、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中西通商往来。,(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安息,大秦,(3)意义:,从陆上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方面表现),2、海上丝绸之路,(1)路线:,(2)意义:,广州,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五)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西亚安息的往来:,2、与欧洲大秦的往来,1)甘英出使大秦(年),2)直接往来: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与汉频繁交往,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三、两汉对外交往的特征:,1、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往来;,2、商品以丝绸、瓷器为主,输出为主;,3、以陆路为主,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四、对外交往发展的影响
23、,1、对中国:,2、对外国:,3、对世界:,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发展了中华文明;同时扩大 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影响。,中国先进文化外传,促进世界 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将当时世界几大文明联系起来, 加强各地文化的交流。,(2009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 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D,第四讲秦汉文化,高考重点区域,以选择为主, 注意与各时期相关内容的联系,一、秦汉文化发展的原因,1、政治: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长,2、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3、民族:秦汉时各
24、民族联系密切,经济文化 交流频繁。,4、外交:中外交往活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5、历史基础:继承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6、统治阶级的重视,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二、秦汉文化的特点:,1、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频繁,3、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4、气势恢宏,三、秦汉文化的地位:,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世界领先的科技:,、数学成就:,九章算术(成书时间、地位),、天文 地理,(4)发明地动仪,(1)太初历,(2)太阳黑子记录,(3)对月食作最早的科学解释,西汉,东汉 张衡,四、文化发展概况:,()“医圣”张仲景:伤
25、寒杂病论,()“神医”华佗:麻沸散,(1)黄帝内经(时间、地位),(2)神农本草经(时间、地位),、医学,名著名医,(1)发明:西汉发明造纸术,(2)改进:东汉蔡伦制成植物纤维纸,(3)传播:,、造纸术,(4)意义:,世纪起,传朝、越、日;,世纪传中亚,经阿拉伯传非、欧,为人类文化作出巨大贡献。,、唯心主义哲学:董仲舒新儒学:,(二)哲学的发展,、发展特点:,()董仲舒新儒学独尊,()出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的对立,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内容,独尊儒术 ,建立太学,传授儒学,(核心),()影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 政治统一;,使儒家思想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唯
26、物主义哲学: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论衡),()出现背景:,神学兴盛,宗教发展, 儒学神化,迷信大行其道。,()主要观点:对神学展开批判,万物由客观的物质元气构成。,三个反对,(三)宗教的发展:,、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四)史学的巨大成就,1、司马迁史记(体例、内容、价值),2、东汉:班固汉书,(体例、内容),、特点:形成新格局,西汉末年 中亚,传入:,推广:,东汉明帝 白马寺,东汉,时间: 来源: 经典:,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太平经,(五)文学的新成果,1、汉赋:特点、代表作,2、乐府诗:特点、代表作,(六)艺术的发展,、绘画:,、雕塑:,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等,多有精品。 画像石、砖
27、,价值巨大。(代表作),秦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杂技俑,砖瓦。,单元小结:,时代特征: 是中国第 一个封建 大一统时 代,也是 统一多民 族国家奠 基时期。,政治,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 得到巩固,经济,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发 展奠定基础,民族 关系,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边疆各族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 强,为后世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外交,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 益扩大,文化,总结升华前代文化,为后世奠基,(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 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28、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C,(2009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 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B,(20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 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 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 “周政”,主要是指周代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D,两汉时期,我国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 ( ),A纸 B砖石 C帛 D简牍,D,关于秦汉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汉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B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预测千里外发生的地震C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D叙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二三千年的历史,B,材料一、“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 非自然也”王允论衡,(1)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一提出什么观点? (2)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二和三各持什么观点? (3)结合二和三,概括两汉哲学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