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瓶(钢瓶)及高压气体的使用第一节 气瓶的结构与减压阀(一)气瓶的结构气瓶是高压容器,瓶内要灌入高压气体,还要承受搬运、滚动,有的还要经受震动冲击等外界的作用力。因此对其质量要求严,材料要求高,它一般是无缝合金或碳素钢管制成的圆柱形容器。气瓶壁厚 58 厘米,容量 1255 公升不等。底部呈圆形,通常都在底部再装上钢质平底的座,使气瓶可以竖放。气瓶顶部装有启闭气门(即气瓶开关阀) 。图6-1 是氧气钢瓶剖面图。它是一个柱形瓶体 1,上端有瓶口 2.瓶口的内壁和外壁均有螺纹,用以装上启闭阀门 3 和瓶帽 4。瓶口外面还套有一个增强用的钢环圈。瓶座通常制成方形,便于立稳,卧放时也不至滚动。气瓶上还
2、应装有两个防震圈。启用气瓶的材料必须根据气瓶所装气体的性质选用。气门侧面接头(支管)上的连接螺纹,用于可燃气体的应为左旋,非可燃气体的应为右旋,这是为防止把可燃气体压缩到盛有空气或氧气的钢瓶中去的可能性,以及防止偶然把可燃气体的气瓶连接到有爆炸危险的装置上去的可能性。(二)减压器的结构和作用原理由于气瓶内的压力一般很高,而使用所需压力却往往比较小,单靠启闭气门不能准确调节气体的放出量。为降低压力并保持稳压,就需要装上减压器,它是调节压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件,必须正确操作和维护,方可保证气瓶的正常使用。不同工作气体有不同的减压阀。不同的减压阀,外表都漆以不同的颜色加以标志,如用于氧的为天蓝色,
3、用于乙炔的为白色,用于氢的为深绿色,用于氮的为黑色,用于丙烷的为灰色等等。必须注意的是用于氧的减压阀可用在装有氮或空气的气瓶上,而用于氮的减压器只有在充分洗除油脂后才可用在氧的气瓶上。气瓶用减压器的设计输送能力,对氧气来说,流量可达 4060 米 3/小时,工作压力可达 15 个压力表;对乙炔气来说,流量可达到 5 米 3/小时。按减压器的构造和作用原理分类,减压器有杠杆式和弹簧式两类。杠杆式减压器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构造复杂、很多单位都不愿意使用。目前一般都使用弹簧式减压阀。弹簧式减压阀,又分为反作用和正作用两种。反作用的减压阀(见图 6-2)是进入的高压气体,其压力作用的活门关闭的趋向。而
4、在正作用的减压器中(见图 6-3)进入的高压气体是在减压器活门的下面,有使活门开启的趋向。无论任何一种减压器,它的工作原理都不外乎是在工作过程中,调节和保持活门开启或关闭,或使流量处于目中稳定状态。现以反作用弹簧式的减压阀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参照图 6-2) 。高压气体经过管接头 2 进入减压器的高压气室 1,然后进入装有薄膜 4 的低压室 3 里。压缩气体通过减压活门 5 的开口时,其能量消耗于克服活门的阻力,因而压力降低。回动弹簧 6 从上面压到活门上,而调节弹簧 8 从下面通过支杆 7 压到活门上,因而弹簧对薄膜和压杆的压力,以及活门的上升量,都可以用螺杆 9 来调节。如果通过减压器的
5、气体消耗量减少,那么气室内的压力就会升高,薄膜向下移动,压缩弹簧,于是活门接近座孔,使进入气室里的气体减少。在气室内的压力没有降落时及作用在薄膜与活门上的压力没有恢复平衡时,这个动作一直进行着。当放出的气体增多时,其体里的压力降低,在弹簧的作用下使活门的上升量增加,于是通过活门放入的气体增加。假如通过活门进入气化室内的气体比由减压器放出的气体多,那么气室内的压力又将增加,从而,又压缩弹簧使反方向上受弹簧作用的活门的上升量减小。减压器有安全活门 10 来保护薄膜,一面工作室内的气体压力增加到不容许高度时发生爆裂。减压器上还有高压压力计 11 和低压压力计 12,前者可读出进口的高压气体的压力,后
6、者可读出出口的工作气体的压力。(三)减压器在装卸、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减压器装卸、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装卸时,必须注意管接头 2,防止丝扣滑牙,以免装卸不牢而射出。卸下时要注意轻放,妥善保管,避免撞击、振动,不要放在有腐蚀性物质的地方,并防止灰尘落入表内,以免阻塞失灵。(2)在装减压器前应先将气瓶气门连接口的垃圾吹除,装好后先打开气瓶气门,然后将减压器调节螺丝 9 慢慢旋紧,使支杆 7 顶住活门 5.此时弹簧 6 向上压缩,将减压阀座开启,气体由此经过低压室通向使用部分。当气体流入低压室要注意有无漏气现象。(3)用完先关闭气瓶气门,放尽减压器进出口的气体,然后降螺杆 9 松掉。反之,要不
7、松掉调节螺杆,使弹簧长期压缩,就会疲劳失灵。(4)氧气瓶用的减压器内外严防被油脂污染,以免氧气与油污起化学反应引起燃烧。(5)氧气瓶放气和打开减压器时,动作必须缓慢。放气太快,气体过快地流进阀门时,会产生静电火花,也是引起氧气瓶爆炸的原因之一。其他可燃易爆气体如乙炔、氢、丙烷等均应如此。(6)工作时,必须经常注意压力表的读数。(四)减压器的故障及其一般修理关于减压器的故障及其一般修理可归纳如下。(1)减压器连接部分的漏气,主要是螺纹配合松动,或者是垫圈损坏,查出后,把螺纹扳紧或调换垫圈。(2)安全活门漏气主要是活门垫料与弹簧的变形所致,一般只需调整弹簧或更换活门垫料。(3)减压器上盖漏气时,为
8、薄膜片损坏,应拆开更换。(4)调节螺杆在松开状态下,当低压室压力有缓缓上升现象时,这称为之风或自流,主要是活门上或阀座上有了垃圾或损坏。修理时将后部螺塞拆开,取出活门,去除垃圾或调换活门的密封垫就可解决。(5)遇到压力降落过大或压力回升过大时,主要原因也是活门副密封不良或有垃圾等,可按第(4)条同样的方法进行修理。(6)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气体供不上或压力表指针有较大摆动时,这是活门口产生了冻结现象(气体流动时吸热的缘故) ,可以用清洁热水、蒸汽等方法温热解冻,切不可用明火加温。(7)当压力表指针回不到零位或损坏时,应修理或更换后再用。(8)不熟悉减压器构造的工作人员,不要随便对其进行修理
9、。第二节 高压气瓶使用规程(1)氧气瓶及其专用工具严禁与油类接触,操作人员也绝对不能穿沾有各种油脂或油污的工作服、手套以免引起燃烧。(2)高压气瓶必须分类保管,直立要固定,远离热源,避免暴晒及强烈震动,室内存放气瓶量不得超过两瓶。(3)氧气瓶、可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不小于 10 米(确实难以达到时,在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后,方可适当缩短) 。(4)高压气瓶上选用的减压器要专用,安装时螺扣要上紧。(5)开启高压气瓶时,操作者需站在侧面,即站在气瓶接口处成垂直方向的位置上,以免气流射伤人体。操作时严禁敲打,发现漏气必须立即修好。(6)用后气瓶,剩余惨残压 一般不小于几个公斤/厘米 2不得用尽。(
10、7)各种气瓶必须进行定期技术检验 充装一般气体的气瓶,每三年检验一次,充装腐蚀性气体的气瓶每两年检验一次。气瓶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严重腐蚀或其它严重损伤应提前进行检验。第三节 高压气体钢瓶的颜色及标志高压气体的颜色与标志,参见表 6-1.气瓶外表涂漆颜色和标志的示意图,参见图 6-4.表 6-1 高压气瓶的颜色与标志气瓶名称 外表面涂料颜色字样 字样颜色横条颜色气瓶名称 外表面涂层颜色字样 字样颜色横条颜色氧气瓶 天蓝 氧 黑 氯气瓶 草绿(保护色)氯 白 白氢气瓶 深绿 氢 红 红 氦气瓶 棕 氦 白 氮气瓶 黑 氮 黄 棕 氖气瓶 褐色 氖 白 黑氩气瓶 灰 氩 绿 丁烯气瓶 红 丁烯
11、黄 压缩空气瓶 黑 压缩空气 白 氧化氩氮气瓶灰 氧化亚氮 黑 石油气体瓶 灰 石油气体 红 环丙烷气瓶 橙黄 环丙烷 黑 硫化氢气瓶 白 硫化氢 红 红 乙烯气瓶 紫 乙烯 红 二氧化硫气瓶黑 二氧化硫 白 黄 乙炔气瓶 白 乙炔 红 二氧化碳气瓶黑 二氧化碳 黄 氟氯烷气瓶 铝白 氟氯烷 黑 光气瓶 草绿(保护色)光气 红 红 其它可燃性气瓶红 (气体名称)白 氨气瓶 黄 氨 黑 黑 其它非可燃性气瓶黑 (气体名称)黄 关于剩余残压的说明。气瓶内储存的气体品种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气瓶,在使用中都应留有一定压力的余气,不得用尽,以使其它气体进不去。根据所装气体性质的不同,剩余残压也有所不同,
12、如果已经用到规定剩余的残压,就不能在使用,并应立即将气瓶阀关紧,不让余气漏掉。因为气瓶所盛气体的纯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保证气体质量和使用时的安全。如果气瓶不留余气,则空气或其它气体就会侵入气瓶内,使原有气体不纯,下次再充气使用时就会发生事故。例如氮气本身不然不爆,广泛用于置换易燃、易爆气体(如氢气)以便进行化学反应或设备检修动火等。如果氮气瓶内进入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因而氮气中也有了氧气,在用氮气置换时,就灌进了氧气,氧气如和易燃气体混合势必发生危险。又在化学分析中对气体纯度要求很高,少有不纯即影响数据的正确性而使实验失败。更重要的一点是:气瓶不留余气可能侵入性质相抵触的气体。例如氢氧焰切割
13、及氧炔焰切割时,如果氢气瓶、乙炔气瓶或氧气瓶不留余压,则往往会发生氢气或乙炔气灌入氧气瓶中,或氧气灌入乙炔气或氢气瓶中,当场发生爆炸事故。即使氢氧焰或氧炔焰熄灭使用时,仍存在爆炸危险性。又如原子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用乙炔气瓶,也必须注意留有余压,谨防空气或其他性质相抵触的气体侵入乙炔气瓶中。气瓶充气前,对每一只气瓶都要做余压检查,不留余气的气瓶失去了验瓶条件。对于没有余气的气瓶,充气前应严格的清洗,万一疏忽,充入了性质相抵触的气体,则后患无穷。可见气瓶剩余残压对安全生产有重大意义。第四节 气瓶的搬运、存放和充装(1)在搬运与存放时,气瓶上的安全帽应旋紧,以便保护气门勿使其转动。(2)搬运充满气体的
14、气瓶时,一定要用特殊的担架或小车。将气瓶转移时绝对不能用手执着气门,气瓶墮地及互相碰撞均能引起爆炸。(3)气瓶若装在车上应妥善的加以固定。装卸时禁止采用抛、滑或其它容易引起碰撞的方法。(4)充装有互相接触后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体的气瓶,不应一起存放,也不能图 6-4 气瓶的漆色、标志示意图和易爆物混在一起,也不得同车搬运。(5)气瓶瓶的瓶底有缺陷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或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均不应送交气体制造厂充装气体。第五节 几种压缩可燃气和助燃气的特殊性质和安全处理(一)乙炔乙炔是将颗粒活性炭、木炭、石棉或硅藻土等多孔性物质填充在气瓶内,再将丙酮掺入,通过乙炔使之溶解于丙酮中,直
15、到 15时压力达 15.5 公斤/厘米 2。国外曾有报道,在乙炔站充灌乙炔瓶,当瓶压力到达 23 公斤/厘米 2时,往往因容器密封不良会喷出气体。此时,操作人员采取措施制止气体喷出,由于衣服和人体摩擦产生静电,当手伸到容器附近,便产生放电火花,引起爆炸事故。乙炔是极易燃烧、容易爆炸的气体。含有 7%13%的乙炔-乙炔空气混合气和含有大约 30%乙炔的乙炔-氧气混合气最易发生爆炸。在未经净化的乙炔内可能含有0.03&1.8%(容积)磷化氢。磷化氢的自然点很低,气态磷化氢(PH3)在温度为 100时就会自然,而液态磷化氢(P2H4) ,甚至在稍低于 100时就会自然。因此当乙炔中含有空气时,有磷化
16、氢存在,就可能构成乙炔-空气混合气的爆炸起火。一般规定乙炔中磷化氢含量不得超过 0.2%,而乙炔含量应在 98%以上,硫化氢含量应小于 0.1%。空气能剧烈的增加乙炔的爆炸性。应尽量减少其含量。乙炔和铜、银、汞等金属或其盐类长期接触,会生成乙炔同(Cu2C2)和乙炔银(Ag2C2)等易爆物质。因此,凡供乙炔用的器材(如管路和零件) ,都不能使用银和铜含量在 70%以上的铜合金。乙炔和氯、次氯酸盐等化合会发生燃烧和爆炸。因此,乙炔燃烧时,绝对禁止用四氯化碳来灭火。存放乙炔气瓶处要通风良好,温度要保持 35以下。充灌后的乙炔气瓶要静置 24h 后应用,以免使用时受丙酮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别是表现在原
17、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作为燃气时的火焰不熄,噪音增大,其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丙酮蒸汽的作用.为了防止气体回缩,应该装上回闪阻止器。应当注意,当气瓶内还剩有相当量乙炔时(视情况而定,一般降低到 3-5 大气压时,但不得低于 3 大气压) ,就需要换用另一只新乙炔气瓶.如果发觉乙炔气瓶开启有发热现象,表示乙炔已经自发分解,应立即关闭气门并用水冷却,最好把气瓶移至户外安全的地方。(二)氢气氢气单独存在时比较稳定。但因其密度小,易从微孔漏出,易和其他气体混合,因此要检查氢气导管是否漏气,特别是连接处一定要用肥皂泡检查。氢气和空气混合气得爆炸极限是:空气含量为 18.3%59%(V/V) ;其燃烧速度比碳氢化
18、合物等气体快,在常温和一个大气压下约为 2.7 米/秒(指氢气约占混合物的 40%) 。(三)氧气氧气是强烈的助燃气体。纯氧在高温下是很活泼的,当温度不变压力怎加时,氧气可以和油类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引起发热自然。 ,产生强烈的爆炸。例如一般工业矿物油与 30 个大气压以上的氧气接触就能自然。因此氧气气瓶一定要严防同油脂接触。氧气瓶中绝对不能混入其他可燃气体或误用其他可燃气体气瓶来充灌氧气。由于氧气瓶一般是在20,150 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充灌的。氧气气瓶的压力会随温度增高而增高,因此要禁止在强烈阳光下暴晒,以免随着钢瓶壁温增高引起瓶内压力过高。实验室有时需要液态氧蒸发制得不含水分得气态氧。在这
19、不操作中不要使液氧滴在手上、脸上或身体其他裸露部分。液氧滴在皮肤上,会引起烧伤或严重冻伤。由于液氧具有剧烈的氧化性能,因此处理液氧的工作地点,不能放置棉麻一类碎屑。这类物质浸上液氧后,着火时会引起爆炸。操作人员身上应避免溅上液氧,因布和头发极易吸收氧气,吸氧后接触明火时,会发生燃烧。(四)氧化亚氮氧化亚氮也称笑气,具有麻醉兴奋作用,因此使用时要特别注意通风。液态氧化亚氮在 20时的蒸汽压为 50 个大气压。氧化亚氮受热分解为含氧和氮的混合物,可燃性气体即可借混合物中氧燃烧。例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就是使用氧化亚氮-乙炔火焰以行燃烧的,反应为:5N2O55N 2+ H298=-101.5 千卡5
20、22 C2H2+ 2CO 2+H2O(气) H 298=+300.1 千卡522 在此过程中氧化亚氮分解为涵养 33.3%和氮 66.7%的混合物。乙炔即借其中的氧燃烧。乙炔为吸热化合物,分解时将放出它在生成时所吸收的全部热量。但在氧化亚氮-乙炔火焰中发生的反应比一般火焰要复杂。燃烧时要严禁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喷雾室的排水阀吸入空气,否则会引起爆炸。第七章 防毒措施第一节防毒措施(一)毒物与中毒的一般概念由于某种物质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局部刺激或整个机体功能的障碍的任何疾病都称为中毒。凡可是人体受害引起中毒的外来物质称为毒物。毒物是相对的,一定的毒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量时才能发挥毒效引起中毒
21、。例如某些药物,少量能起治疗作用,过量则能制人于死命。个别的一些人,对于某些物质的作用有过敏感现象,而这些物质对于大多数人却毫无害处。同样,个人对毒性物质的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毒物的一切说明和定义都是按照它对大多数人的作用而定。凡浸入体内并能引起死亡的毒物的剂量称为致死量或致命剂量根据毒物引起病态的性质,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致命剂量的毒物突然进入人体,迅速造成中毒,很快引起全身症状甚至死亡者,称为急性中毒。如果是少量毒物逐渐侵入,可因累计而引起中毒者,则称为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则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影响中毒的因素有很多,与毒物的理化性质,侵入人体的数量,作用的时间,以及侵入
22、的途径等均有关,与受侵害的人体本身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影响。有的毒物及小量即可引起中毒,如氰化物;但也有的毒物需相当量才能引起中毒。凡毒物量愈大,接触时间愈长,则引起的中毒一般都较深。此外,个人的年龄、体质、受耐力、习惯性均有所不同,因而对中毒的反应差异也大。为了预防在分析实验室内使用毒性物质时的偶然中毒,应当知道毒物可能经过什么途径侵入体内以及各种毒物的作用,以便在发生中毒时尽可能快的加以急救,并事先考虑措施使能迅速消除不致伤害。(二)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和吸收的情况大部分毒物是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例如各种有毒气体、蒸汽、烟雾或灰尘(如一氧化碳、磷的粉尘或烟雾等) 。另一些毒物经由
23、消化道侵入,主要原因除了误服外,有时是由于手上沾染毒物,与吸烟或进食时咽入而中毒。此类毒物以剧毒的粉剂最为常见,如砷化物、氰化物等。还有几种毒物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吸收中毒,如汞剂、苯胺类、硝基苯等。此外,还有一些毒物仅对皮肤、眼、鼻、咽部黏膜产生刺激作用。皮肤上的伤口如沾上毒物,可以直接侵入,进入血液。毒物无论从皮肤 、消化道、呼吸道吸收以后,逐渐侵入血液而分布于身体一些部分。其中有皮肤侵入的通过毛囊吸收,比较缓慢。经消化道侵入者在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液,从呼吸道侵入的多在肺泡中吸收,因此中毒都比较迅速。毒物在人体内经过各种物理与化学的变化,通常经肝脏的解毒作用,大部分通过肾脏随尿排除挥发性气体
24、可以由呼吸道排出。某些不溶解的金属盐则由粪便排出,还有一些毒物可随皮肤汗腺、皮脂腺、唾液、乳汁等排出。没有或不能及时排出的毒物,在体内与新陈代谢各种产物的急剧化合,会发生不同成度的中毒症状,以至死亡。慢性中毒的一些毒物可以在人体的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肉与脑内产生积聚作用。当毒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即在临床方面变现为中毒症状。为此在生产与实践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与毒物直接接触的可能性,注意现场的通风条件,将空气中的毒物含量控制在阀现浓度(或最高许可浓度)以下,注意加强身体或周围的防护装备与设备,遵守预防原则与防护操作规程等,以防止毒物侵入人体或损害个器官。(三)预防原则处在第一章述及的
25、分析实验室防止中毒发面的安全守则外,还应遵守下述预防原则。(1)用无毒或少毒的物质来代替毒物。是预防中毒的最根本方法。例如水中微量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带氨基甲酸银-盐酸麻黄素氯仿法,后者的灵敏度与前法接近,大毒性大为减小。(2)借助与车间或分析实验室的良好通风和有毒气体离析逸出处所污染空气的排出(通过通风橱,或用真空泵、水泵连接与发生器) ,防止吸入有毒气体、蒸汽、烟雾和灰尘等,是预防有毒物质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必须指出实验室内广泛应用的各种有机溶剂,其中很多是有毒的,人体吸入这类溶剂 的蒸汽时就会中毒(见表 7-1) ,不仅对你呼吸系统有害、对心血管、造血机能及神经系统都有所害,因此千万不可粗
26、心大意。表 7-1 挥发性溶剂的毒性作用及许可的浓度界限(最高容许浓度)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属于这一类的是生产和实验条件下不遵守预防规程时引起麻醉现象的急性中毒的溶剂,许可的浓度界限为 0.2毫克/升(或以上) ;如汽油(0.3 毫克/升)和醇(乙醇 1 毫克/升;丙醇、丁醇 0.2 毫克/升) ;丙酮、乙醚酯(乙酸戊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 ,氢化萘(十氢化萘-0.10.2 毫克/升,十氢化萘) ,乙二醇属于这一类的溶剂毒性较大,如甲醇、乙酸甲酯、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烯、氯苯、噁烷,这类溶剂再生产和实验条件下不遵守安全规程时,大多数引起急性中毒,在很多情况下则引起严重的中毒,
27、此时,除了麻醉的症状常常使神经及其他系统受到损害,在这类物质浓度不大时,长期影响下则可招致慢性中毒。许可的浓度界限为0.50.2 毫克/升属于这一类的溶剂,其毒性都很大,如二硫化碳、苯、甲苯、二甲苯,除了麻醉症状的急性中毒外,并在造血和神经系统内引起持久变化的慢性中毒,许可的浓度界限:二硫化碳为0.010.2 毫克/升,苯、甲苯和二甲苯为 0.10.2毫克/升属于这一类的是特别危险的物质,如果使用时不加小心会引起沉重的和致命的中毒。这些物质在保证 1 升空气中只有千分之几毫克的蒸汽浓度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这类物质如四氯乙烷和五氯乙烷(3)注意遵守个人卫生和个防护规程 绝对禁止在使用毒物或有可能被
28、毒物污染的车间和实验室存放食物、饮食或吸烟。在不能保证毒物不落在衣服或身上的条件下进行工作时,下班后应洗澡,并换去工作服(包括胶皮靴等) 。不许将穿用衣服和工作服叠放在一起。在工作时间内只有经过仔细洗手和漱口(必要时要用消毒液)后才能在指定的房间用餐和饮水。平时经常洗浴,保持个人卫生。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按规定戴防护眼镜、穿防护工作服、胶皮靴,戴手套,在有毒气体可能出现的场所,必要时应戴双层口罩或各型防毒面具,在可有皮肤吸收的毒物的场所进行工作时,应穿橡皮服和带橡胶手套等。(5)根据国家劳动保护条例,按接触毒物的工种,适当缩短工作日和增加必要的营养,以增强工作人员对毒物的抵抗力。(四)防毒口罩和
29、防毒面具一、防毒口罩与防毒面具中所用的过滤性防毒物质一般防护可以使用双层纱布口罩内夹过滤性物质,或使用带有滤盒(或滤毒罐)的防毒面具。使用的过滤性防毒物质主要有下面几种:(1)防护酸性气体(如氯、硫化氢、氰化氢、二氧化氮、氯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光气)用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钾、弱酸盐(如碳酸钠) ,并加用活性炭。(2)防护氨气、肼蒸汽用硼酸、柠檬酸、强酸的酸性盐类(硫酸氢钠) ,能与氨和肼的重金属氧化物和盐类(如氧化铜、硫酸铜等) 。(3)防护有机芳香烃类蒸汽用活性炭。(4)防护醛、酮、氯代烃类蒸汽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碳酸钠,加用活性炭。(5)防护氰化物蒸汽用某些金属的氢氧化物和盐类(如氢氧
30、化铝、硫酸铜) 。(6)防护一氧化碳用二氧化锰加氧化铜。(7)防护砷、锑化合物蒸汽用二氧化锰、次氯酸盐或过氧化钠等。(8)防护重金属蒸汽用氧化剂(如次氯酸盐) ,加用活性炭。二、防毒面具的组成与构造防毒面具一般由滤毒罐(滤盒) 、带导气管的头戴式面罩、面具袋等。其剖视示意图7-1.滤毒罐(或滤盒)为椭圆柱形(或圆筒形) 。罐内延气流方向装有过滤毒烟的滤烟层和吸收有毒气体或蒸汽的装填层,采用层装式。滤烟层是采用特质的滤烟纸折叠而成使之有较大的有效过滤面积(大的达 1500 平方厘米左右) 。装填层使用直径为 1 毫米上下的活性炭(或防毒碳)加上述特殊过滤性防毒物质装填而成,重量约 400 克上下
31、。在装填层的上面有两层金属的拱形压网,拱的凸出面朝下,其作用是压紧装填层和增加罐壁装填层的厚度,从而减少有毒气体蒸汽延罐壁的渗透。为了防止装填层的碳粉等被吸入面罩,在这两层压网内还加有一张丝棉垫纸。在装填层的下面也装有一张可垂直移动的弹簧网版,下网板卡在管壳内的凸棱上。这样装填层始终被均匀压紧,不至因运输和使用而造成装填层中活性炭等的移动和磨碎。滤毒罐的罐壳是由黑铁皮制成。关罐颈带有螺纹,用以连接导气管。罐底有进气孔,内有一挡板,用于保护滤烟层和分散吸入的气流,为了保证罐壳有必要的坚固性,其上有几道(58 道不等)外凸棱。面罩有罩体、眼窗、Y 形管,活门盒、导气管等组成。面罩的罩体是天然橡胶制
32、成,橡皮厚度根据实际需要,面部要略厚一些,头部 要柔软一些、弹性好,便于折叠和佩戴。罩体内有 Y 形管使吸入的空气先经过眼窗以促使凝在眼窗的水汽蒸发。面罩下不装有一个包括呼气活门和吸气活门的活门盒,吸气活门、呼气活门均为单项活门,其构造如图 7-2 所示。吸入空气由吸气活门引入 Y 形管。呼出的废气不再经过滤毒罐,而由呼气活门直接排出。这样,既能降低呼气阻力,又能避免滤毒罐装填层受潮。两道呼气活门之间的空间称为生理间,溶剂约为 50 立方厘米,它的作用是将经外呼气活门漏入的污毒空气稀释;这样经内呼气活门漏入面罩的毒剂浓度就小的多。从而提高了面具的气密性。这种两道呼气活门的结构,还有利于保护呼气
33、活门免受损伤。属于面罩部分的还有导气管,导气管的自然长度 we 哦 60 厘米,断面的最小直径为2 厘米。两端装有金属或塑料的螺纹街头,分别与滤毒罐和面罩相连接,为防止导气管压瘪妨碍呼吸,做成波纹形。为增加导气管强度并防止橡皮老化,在橡皮管外包有一层针织布,导气管橡皮连同针织布的总厚度为 1 毫米。面具袋用帆布制成,主要是为了携带和保护面罩及滤毒罐,面罩和滤毒罐分别装在面具袋的两个小格内,除了避免挤压以外,主要用于固定滤毒罐,在面具袋的底部固定有两根支撑滤毒罐的小木条,以便空气能自由进入滤毒罐,因此面具袋还对空气中的灰尘起了预滤作用。三、防毒面具的使用简则使用防毒面具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
34、凡有必要使用防毒面具的化验室内的一切工作人员,都应当好学习使用规则,并且要善于检查它的气密性。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首先正确的戴好面罩,然后用手堵住滤毒罐进气孔,同时用力吸气,若感到闭塞不透气,则说明面具基本上是密封的。否则,需按照下列步骤检查。检查面罩:可用于捏住导气管上端,另一手堵住呼气活门的出气孔,最后用力吸气,如感到闭塞,则证明面罩是气密的;否则说明面罩有损坏或佩戴不合适。检查呼气活门:在面罩气密性良好的基础上,进行呼气活门检查。此时将堵住呼气活门的手松开,用力吸气,仍感到闭塞,则说明呼气活门是气密的;反之,则说明呼气活门漏气。检查导气管:捏住导气管的下端,或堵住导气管下端进气口,用力吸
35、气,若感到闭塞,则说明导气管是气密的;反之,则导气管漏气。此时可对导气管进行逐段检查,确定楼全部部位。如果,经上述检查后,证明各部件良好,若面具仍有漏气现象,则可能是滤毒罐漏气,则应更换滤毒罐再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所发现的损坏或漏气部位,均应做出记号,以便及时修理或更换零件、部件。(2)防毒面具的面罩需按照使用者头部的大小选择。(3)必须定期检查面罩的气密性。(4)防毒面具必须具备使用有毒害气体(或蒸汽)不致为害的滤毒罐。(5)滤毒罐经长期使用后或在有高浓度有毒气体(或蒸汽)的空气中工作后的应予以更换。(6)如果在有毒的空气中,氧供应不足(低于 16%)或工作时的空气不知被何种毒物(或气体)
36、沾污时,则不得使用一般的过滤式的防毒面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氧气呼吸器。(7)防毒面具存放在仓库内时,滤毒罐下面进气孔应该封好,否则滤烟层、装填层的吸收性能逐渐减弱。充分研究防毒面具的组成、构造和性能以后,变易于掌握这些简则,遵守这些简则就可是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免以受到有毒气体(或蒸汽)包括烟雾等的危害。(五)汞中毒的预防汞是在温度不低于-39能保持液态的唯一金属,汞对空气和一些其它试剂的作用有相当的稳定性。液态汞有很好的流动性并具有高度的电导率,因此汞成为很多仪器中最需要的物质之一。然而,汞易挥发,它的蒸汽极毒,经常与少量汞蒸汽接触能引起中毒.一般说汞蒸汽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110-5好毫克
37、/升时,就要发生中毒。汞的毒性是积累性的,它能逐渐贮积与体内。如果每日吸收 0.05 毫克0.1 毫克的汞蒸汽,数月之后就有可能发生汞中毒,这对于从事极谱分析工作者尤其应引起重视。一、使用汞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汞工作时,不许用薄壁玻璃容器和一些薄壁管。因为汞的比重大,这些薄壁玻璃容器和管子不够坚实容易损坏,使汞洒出或泼溅以至难以收拾。即使厚壁的,如果注入汞过分迅速时也能将他打碎。因此向管内或容器注入汞时应该使用特制的坚实的具有长端的漏斗。向高形器皿内注入汞时,最好使器皿略略倾斜,而器皿底部用柔软的衬垫垫稳,然后将汞沿着器皿壁缓缓注入以防溅出。(2)应该尽可能避免在敞开的容器内使用,因在室温时
38、每立方米为汞饱和的空气含1520 毫克汞,以大大超过极限容许浓度。若用汞做搅拌器的封闭液时,必须注意勿使汞溢出。在热的设备上,切不可用汞做封闭液,如有可能,用水或油将汞掩盖起来(3)汞旁边不要放置加热体,绝对不要在烘箱中烘汞,因为汞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颇快。不同温度下的汞蒸汽压及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见表 7-2(4)经常使用汞的实验室的排风扇最好装在墙角,地板要无缝,否则留存的细小汞滴慢慢的蒸发,长期毒化实验室内的空气。汞的蒸发与表面积大小有很大关系,如果汞的表面没有氧化,蒸发的速度与汞滴的半径称成反比例。汞的细滴的危险性比整滴和整体的汞要大的多,因此使用时要尽量避免汞洒出。二、极谱室防止汞蒸
39、汽中毒的简则及拾汞简单装置(1)极谱室应通风良好,必须装有排风设备。汞的蒸馏应在室外或单独房间内进行。(2)室中一切汞不能暴漏在空气中,或将其盖紧,或在其面上放水。(3)尽量防止汞自容器和毛细管上洒滴在桌上,尤其是地板上。为此将盛汞的容器、储汞瓶及滴汞电极装置放在瓷盆或特制的水泥台上。(4)如果汞滴在外面,立即用汞夹、收集洒出汞的吸管或拾汞棒将所有微小的汞滴捡起然后喷上经盐酸酸化过的 0.1%高锰酸钾溶液(每升这种高锰酸钾溶液中加 5 毫升浓硫酸)过 1-2 小时后在清除;或喷上 20%的三氯化铁水溶液让其自行干燥,干燥后再清除。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三氯化铁水溶液为对汞具有乳化性能并同时可将汞转化
40、为不溶性化合物的一种非常好的去汞剂。但金属器物(除铅制外)上面有汞的细滴时,则不能用三氯化铁除汞,因金属本身会受这种溶液的作用而损坏。要清除落在地上的汞,也可洒硫磺粉,将汞洒落地区覆盖一段时间(此时生成硫化汞) ,再设法打扫。(5)极谱室中每日排气一次,每次半小时;每次进入极谱室工作时,必须先排气半小时后才进行工作。(6)极谱室中严禁吸烟、饮食,伤口处切勿与汞接触。(7)注意个人卫生,工作完毕要洗手,每日洗漱口腔数次,多运动,增加蛋白质,定期检查身体。(8)拾汞棒(或刷)的制备:将直径 0.2毫米的铜丝或 0.1 毫米厚的条形铜片,浸入用硝酸酸化过的硝酸汞溶液中,这是汞即镀在铜丝(片)上成为拾
41、汞棒(或刷) 。洒出或挥发而沉积在桌上、地上的汞可用拾汞棒加以摩擦收集。(9)收集洒出汞的移液管或吸管的简单装置如图 7-3 所示。三、用气体消除汞的毒害进行蒸馏汞或其它汞蒸发房间,如果仅在工作处和地板上去掉汞,则经过一段时间后墙壁与天花板将被汞污染(粉浆或油漆都容易吸收汞蒸汽) 。这时,如使用液体以去除墙壁和天花板上的汞剂很不方便,而用硫化氢去汞这很则很方便,用它消除汞的危害,主要是利用生成硫化汞,使之成为阻碍液体汞蒸发的薄膜。将需要清除汞毒的房间仔细关闭,然后用 0.5 毫克/升硫化氢充满空间,维持 10 小时(当然不能忘记硫化氢本身的毒性,它的极限容许浓度为 10 毫克/立方米) ,事后
42、应充分排风。也有人主张用排放到空气中低于卫生标准许可的氯气来消除空气中的汞蒸汽,但用氯去汞的缺点是对金属零件的腐蚀性很大,特别是有水分存在时,反应更为迅速。四、工作服上的汞和汞有机化合物的消除温度,汞蒸汽压毫米汞柱汞,毫克/升百万分之几20 0.0013 0.015 230 0.0029 0.034 440 0.0060 0.07 8.560 0.030 0.35 42.5100 0.28 3.3 400200 18.3 213 25,800300 246 2,900 348,000表 7-2 不同温度下的汞蒸气压及其在空气中的浓度由于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的积累特性,对于接触汞及其化合物的分析人员
43、应特别注意工作服放的清洁。衣服如被金属汞滴玷污时,应在室外适当地点,将它垂直的抖落 15 分钟以上,然后将工作服在 2.5%肥皂溶液和 2.5%碳酸钠溶液内洗涤 30 分钟左右,并且更换 3次洗涤液,最后再在热水内冲洗干净。为了消除工作服上的乙基氯化汞,用 0.5%碳酸钠溶液在 30 分钟内洗涤三次就可以了。为清除二乙基汞,可用 120-130的热蒸汽把工作服蒸馏 2 小时。如果工作服同时被乙基氯化汞、二乙基汞、金属汞和氯化汞玷污时,则应先用热蒸汽再以 2.5%的肥皂溶液和 2.5%碳酸钠洗涤相继进行,条件同清除汞的“洗涤”和二乙基汞气体的“蒸馏去除法” 。在此必须提及的是汞-有机化合物要比共
44、振器及其盐类更危险,它的中毒发展极快。第八章 不幸事故的急救与处理下述仅供发生不幸事故和发生各种物质中毒时进行急救的参考。情况严重时,必须立即送医疗单位诊治。第一节 烧伤时的急救(一)一般处理烧伤包括烫伤和火伤。急救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痛的感觉并保护皮肤的受伤表面不受感染。为此,当灼伤遍及身体表面积过大时,应将伤者的衣服脱掉,用消过毒的布被单包好。各种烧伤的主要危险是患者身体损失大量水分,因此必须给患者大量热的饮料。对一般烧伤伤员可以口服烧伤饮料(100 毫升开水中加食盐 0.3 克,碳酸氢钠 0.15克,糖精 0.04 克)或含盐开水防休克。为解除伤员痛苦,可以用针刺止痛,或口服吗啡0.01
45、克或肌肉注射杜冷丁 50-100 毫克。伤势严重者,应迅速送到医院,但对正在休克期的伤员,不能未作处理即加转送,这会加重休克。对休克人员最好请医护人员前来抢救。送伤者到医院时要防寒、防暑、防颠,必要时输液。对四肢及躯干部二度烧伤面积又不太大者,可以用薄油纱布覆盖在已请洗(可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洗后,在用 1:2000 新洁尔灭冲洗)试干的伤面,并用几层纱布包裹,两三天后需换敷料,但内层敷料可以不换,特殊情况除外。凡烧伤面积大,三度烧伤多着,尽可能用暴露疗法,不宜包扎。暴露疗法应在医院单位进行。下面介绍几种烧伤外用中草药:(1)轻度烧伤 可用清凉乳剂(消石灰 1 斤加蒸馏水或冷开水四碗,搅拌、沉降。
46、取上清液和等体积芝麻油混合)涂于伤处,必要时包扎。(2)二度烧伤烧伤 2 号:榆树皮(内皮)粉 5 份,黄柏粉 2 份,用 80%乙醇浸泡 48 小时候后挤出浸液,过滤备用。用法:喷涂与以洗净的创面,然后暴漏疗法。烧伤粉地榆 78%,黄连 2%,冰片 20%均研磨成细粉,经 120 目筛过筛。混匀。用时用香油调敷创面。暴漏或包扎。(二)化学灼伤时的急救化学灼伤时,应迅速解脱衣服。首先必须清除皮肤上的化学药品,用大量水冲洗,再以适合于消除这种有害化学药品的特殊溶剂、溶液或药剂仔细洗涤处理伤处。今将一般急救或治疗法列于表 8-1表 8-1 化学灼伤的急救或治疗单质和化合物 急救或治疗方法碱类:氢氧
47、化钾、氢氧化钠、氨、氧化钙、碳酸钠、碳酸立即用大量水洗涤,然后用乙酸溶液(20 克/升)冲洗或洒以硼酸粉。其中对氧化钙的灼伤时,可用任一种植物油洗涤钾 伤处碱金属氰化物、氢氰酸 先用高锰酸钠溶液洗,再用硫化氨溶液漂洗。溴 用 1 体积(25%)氨+1 体积松节油+10 体积乙醇(95%)的混合液处理铬酸 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硫化氨溶液漂洗氢氟酸 先用大量冷水冲洗较长时间,直至伤口表面发红,然后用 50克/升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以甘油与氧化酶(2:1)悬浮剂涂抹,用消毒纱布包扎。磷 不可将创伤面暴露与空气或用油脂类涂抹。应先用 10 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洗净残余的磷,在用 1:1000 高锰酸钾
48、湿敷,外涂以保护剂,用绷带包扎苯酚 先用大量水冲,然后再用 4 体积乙醇(70%)与 1 体积氯化铁(1N)的混合液洗。氯化锌、硝酸银 先用水冲,再用 50 克/升的碳酸氢钠溶液漂洗,涂油膏及磺胺粉酸类:硫酸、盐酸、硝酸、磷酸、乙酸、蚁酸、草酸、苦味酸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用碳酸氢钠的饱和液冲洗(三)眼睛的灼伤眼睛受到任何伤害时,必须立即请眼科医师诊治。但在医师救护前,对于眼睛的化学灼伤的急救应该是争分夺秒必争。实践证明眼睛被溶于水的化学药品灼伤时,最好的方法是立即用洗涤器的水流洗涤;洗涤时要避免水流直射眼球,也不要揉搓眼睛。在用大量的细水流洗涤眼睛后,如果是碱灼伤时,在用 20%硼酸溶液淋洗;
49、而在酸灼伤时,则用 3%碳酸氢钠溶液淋洗。第二节 创伤时的急救用消毒镊子或消毒纱布机械地把伤口清理干净,并用 3.5%的碘酒涂在伤口四周。碘酒是消毒的药物,也可使毛细管止血。对于创伤轻的毛细管止血,伤口消毒后即可用止血粉外敷。不论是毛细管止血(渗出血液、出血少) ,静脉出血(暗红色血,流出慢)还是动脉出血(喷射状出血,血多)都可以用压迫法止血,压迫在什么位置,看创口部位决定。实验室内应具备急救绷带包。在伤口比较严重、出血较多时,应在四肢伤口上部包扎止血带止血,并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仍大量流血时特别是动脉出血应迅速送医疗单位治疗。用止血带止血应注意每小时(上肢)或 2 小时(下肢)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1-2分钟,此时用指压法止血,冬天气温低血液循环慢时 30 分钟就要放松一次,放松要慢。应强调指出,分析室对于创伤的止血,只能做一些送医务室前的准备。除小伤之外,一般都应由医务人员处理为宜。第三节 中毒时的急救对中毒者的急救,主要在于把患者送往医疗单位或在医生到达之前,立即将患者从中毒物质作用区域移出,并设法排出体内的毒物,如服用催吐剂,洗胃、洗肠,或者迅速用解毒剂以消除消化器官内毒物的毒害。同时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