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科分类号:_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中 文 ) :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 英 文 ) The Comparison between Xie Lingyun and XieTiao in scenic poetry学生姓名: 王乐健 学号 07401441系 部: 中文系 专业年级: 07 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指导教师: 刘志坚 职 称: 副教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务处制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摘要】:谢灵运(385年433年) ,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人称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464499年) ,字玄晖
2、。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著名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灵运与谢朓同为东晋谢氏大族的后裔 , 都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 , 然而由于他们成长道路、性格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 他们的诗风也不尽相同 , 大谢山水诗尚巧繁富 , 绮丽清新 , 小谢山水诗和谐含蓄 , 清新流丽。Xie Lingyun who was in the Ethnic Han Chinese, was born in KuaiJi, Zhejiang in 385, and dead in 433. He has been to the officials in the “ChenJun XieShi”, a
3、nd he has been named “KangLe”. He is the famous landscape poet, whose main creation happened in the Liu Song era. He is also the founder of the scenic poetry in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XieTiao who was famous for XuanHui, was born in ChenJun YangXia in 464 and dead in 499, which is named wi
4、th TaiKang in HeNan now. He was born in famous family, who has been well-known in Nan dynasty. Xie Lingyun and XieTiao are the famous landscape poet who are the descendants of the Xies in Dongjin dynasty. Howeve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growing path, character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5、cultural background, their style is also quite different. The DaXies landscape poetry is tremendous skill and shining and fresh.The XiaoXies landscape poetry is harmonious implicative, pure and flowing.【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灵运为元嘉之雄,谢朓为齐梁冠冕,他们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各有不同。历代研究者都
6、十分关注其诗风的异同,并由此出发探求山水诗发展成熟的历程。本文拟就“二谢”山水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深入确切把握各自的风貌神髓。一、二谢的人生经谢灵运与谢朓的人生有着相似的悲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谢都是作为东晋士族谢氏的一员,以家世和才华投身政治,最终又都被政治的漩涡吞没。18 岁时,作为名公子孙的谢灵运,仰仗其才华,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 文 帝 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谢灵运出世时的谢氏家族,还是当轴士族,华丽的家族背景和自身的才华,造就了谢灵运狂傲自负的性格,在朝中不得志,却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负隅顽抗,却终究未能摆脱被“诛杀”的命运。与大榭不同,身陷变幻莫测
7、的政治环境中,谢朓更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害怕,进而想到全身远祸。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498 年,萧鸾死去,他的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 宝 卷 登位。第二年,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 祏 、江 祀 、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谢朓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当他走上政治舞台时,曾经烜赫一时的谢氏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屡受打击已不复当年。谢朓出世前,他的两位叔父就在政治斗争中被杀。小谢沉浸在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缅中而不甘寂寞,希望以自己的才干获得高官厚禄,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故而谢朓亦与谢灵运一样热衷仕途竞
8、进,有很强的功名利禄心。但谢朓性格比较软弱,处世态度苟且犹疑,惨烈的政治斗争、险恶莫测的政治环境使他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处处不得志,最终以悲剧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二、二谢诗的相同点及谢朓对灵运诗的继承谢灵运、谢朓同出生于谢氏家族,而谢朓是继谢灵运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又一位著名山水诗人。无论是从章法结构、句法词汇方面,还是从审美情或是创作风格上看,二谢皆从在许多相同点。而谢朓的山水诗创作受灵运的影响也颇为明显。二谢的相同点及谢朓对灵运诗的继承具体有一下五个方面:(一) 、二谢在章法结构上相似性。这主要是针对二者篇幅较长的山水诗而言。试比较灵运初去郡与谢朓游山: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犹贪竟,岂足称
9、达生。伊余乘微尚,拙讷谢浮名。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己虽已许,心迹扰未并。无庸方周任,有疾像长卿。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理棹遄还期,遵渚惊修埛。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摹落英。战胜隰者肥,鉴止流归停。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初去郡-灵运)托养因支离,乘闲遂疲蹇。语默良未寻,得丧云谁辩。幸莅山水都,复值清冬缅。凌崖必千仞,寻溪将万转。坚崿既崚嶒,洄流复宛澶。杳杳云窦深,渊渊石溜浅。傍朓郁緦簩;,还望森楠楩。荒奥被葳莎,崩壁带苔藓。鼯狖叫层堪,鸥凫戏沙衍。触赏聊自观,即趣咸已展。
10、经目惜所遇,前路欣方践。无言蕙草歇,留垣芳可摹。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永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游山-谢朓)可以看出,二诗皆体裁鸿硕,辞气较冲淡,主旨亦相近。皆是于仕途茫然之际,念及古人之栖隐,并登山临水,以之消解了心中的郁闷:“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 “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 。且二诗中,句意甚至用典皆有相似处,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与“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永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 。皆以东汉尚长作为典故! 再总而观之,初去郡之玄言游览玄言的三段式叙述结构为游山所承袭。 游山实是把初去郡作为范本来模仿的。诗中传递的凌崖千
11、仞、寻溪万转之意同灵运如出一辙,营造的幽峭气氛在灵运山水诗中也时常见到。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谓谢朓“不失谢灵运门风” ,孙月峰称他“犹得谢灵运遗度” ,1贺贻孙诗笺云:“其诗仍是谢氏宗派,而一种奇俊幽秀处,似沉酣于谢灵运集中而得者” ,皆独具慧眼,看出了谢朓诗对灵运的继承所在。(二) 、在句法词汇上,二谢相似之处亦甚多。试比较一下例句: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大谢石门岩上宿)叶低知雾密,崖断识云重。(小谢移病还园示亲属)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遗叠。(大谢登上戍石鼓山)日隐涧疑空,云聚袖如复。(小谢和王著作八公山)毕姿类尚子,薄游似郁生。(大谢初去郡)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小谢游山)复睹东都辉
12、,重见汉朝则。(大谢拟魏太子邺中集陈琳)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小谢始出尚书省)白日丽江奉。(大谢游业固应诏)白日丽飞甍。(小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芳尘凝瑶席。(大谢石门新营所住)瑶席芳尘满。(小谢夜听妓)由以上例句不难看出,在遣词、句法甚至用典上都可以见出二谢的相似之处。而小谢和王长史卧病 “岩垂变好鸟,松上改陈萝” ,其用意与句法宛然模仿于大谢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又小谢京路夜发 “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犹沾余露团,稍见朝霞上”与大谢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晨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在用意上如出一辙。同时,小谢还承袭了大谢的部分语汇。如小谢游
13、东田 “远树暖降吁,生烟纷漠漠” , “生烟”一词出自大谢撰征赋 “被宿莽以迷径,睹生烟而知墟” ;“赏心”一词,大谢使用较多, “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之郡初发都),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晚出西射堂),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小谢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 游山 “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 , “赏心”当然是从大谢手中借鉴过来的。(三)、二谢在描写景物声色上的相似之处1、对色彩的描写的相似之处焦竑的谢灵运集题辞谓谢灵运“弃淳白之用而任丹之奇”,施补华岘佣说诗谓谢脁“秀气成采,江郎五色笔,尚不能逮。 ”谢朓对色彩的描摹明显得力于灵运。谢灵
14、运描摹物象极为重视色彩的摹写,比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山桃发红等,野旋渐紫芭。(赌从弟惠连);铜陵映碧涧,石橙泻红泉。(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原隰芙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业固应招);白云绿筱,红粤紫苞,碧涧红泉,绿柳红桃,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在灵运笔下各呈异彩,竞相争艳,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多姿的写生图画,又具有超乎绘画之上的流动感,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愉悦。谢朓诗如: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直中书省);丹樱扰照树,绿药方解捧。(送江水曹还远馆);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高斋视事);遥迄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入朝曲);色彩绚丽的景物两两相对,具有极强的视觉美感作用。二谢诗都
15、喜用“白”、 “红” 、 “绿” 、 “紫” 、 “碧” 、 “丹”等色。不过小谢摹色之句远较大谢多,色彩也更丰富,除上述所用词以外,尚有“青” 、 “朱” 、 “黄” 、 “苍”等色。且设色也较大谢灵活,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送江水曹还远馆), “发萼初攒紫,馀采尚霏红” (咏蔷薇), “山中芳杜绿,江南莲叶紫”(联句往敬亭路中),把色彩置于末,富有动感,但这多多少少也是从大谢诗中得到启发而成的。2、二谢在山水诗创作中对声音描写的注重二谢在极力写形貌色,给人以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对声响的刻画,自然界律动的音符在诗歌中跳跃,带给人听觉的享受,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大谢诗如“
16、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秋泉鸣北涧,哀猿响南峦”(登临海娇赠从弟惠连);“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夜发石关亭);“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清霄飏浮烟,空林响法鼓”(七里灌)等等,皆不以目治,而把对自然的感受系之于听觉,生气流贯,富有节奏感,具有绘画艺术所不能有的音响效果。小谢诗亦多以声摹景,如“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和王中垂闻琴);“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游敬亭山);“田鹄远相叫,沙鸨忽争飞”(休沐重还丹阳道中);“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送江兵曹檀主薄朱孝廉还上国);“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
17、春思)。由此可以看出,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在对听觉的描写上,也对灵运有所继承。( 四)二谢在艺术情感上的相同之处二谢之艺术情感,主要由几项因素陶养而成,首先是其个人天赋,都有强烈的爱美心,其次是家族成员,均具有艺术天分与艺术专长,可说是一脉相传.再其次是当代唯美思潮,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之审美素养,有所启发与熏染,有此深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情趣,所建立的独特审美观,激发其才思感兴,去创作山水诗,方能达到“体物密附” 、 “巧言切状”,真境呈现之效果.。轻功利、重抒情是元嘉文学由阐玄理向审美转型的重要标志。二谢的诗歌从审美的角度看,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抒发个体情感的创作倾向。建安时代,士人从经
18、学的桎梏中挣脱了出来,玄学是打破这一桎梏的有力武器,然而,到了东晋末年利用诗歌阐释玄理,玄学又使诗歌走向空洞,失去了情感,使诗歌重回审美的是描写田园的陶渊明和开创继承山水诗的谢灵运、谢朓。二者共同点主要有:1.诗歌审美的抒情性二人性格中充满了诗人的情感,高傲、率真。王国维先生评词标举出“境界”说,强调要写“ 真景物,真感情 ”。他又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以 “隔”与“ 不隔”来进一步说明“ 境界” ,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不隔,延年则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之诗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 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王国维先生将谢灵运与陶、苏并举,给予其诗以极高评价,正是谢氏山水诗符
19、合“真景物,真感情” 这一审美特征。2 诗歌典雅厚重的审美情趣玄言诗大兴之后,诗歌成为谈玄的方式,空洞而失情感。谢灵运诗则以状山摹水的方式把率真的感情寓于山水之中,而谢朓又借以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意趣,达到融情于景。山水之美既与人格之美相关,在感受美的同时,体现出的是作者的人格境界。因而能否领略自然之美,乃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二谢诗之所以能体现清新鲜丽的审美情趣,与作者生长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教养密不可分。谢氏是著名的高门望族,家族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氛围。3 诗歌自然而清丽的抒情风格仕途的失意,迫使诗人流连于山水之间,面对大自然的明山秀水,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之美。与自然的对话冲淡了内
20、心的抑郁、愤懑,这使他们的诗自然而清丽。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山水已非凝固的山水,而是蕴涵了诗人情感的山水。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离不开对前人的良好创作经验的学习和借鉴。谢朓从他的族叔灵运那里汲取了无尽的养料,取得了时人所不能企及的成就,与灵运并峙于诗坛,成为早期山水诗的双璧。三、二谢诗的不同点及成因谢灵运与谢朓虽同出于陈郡谢氏,但在本家族中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代背景,其诗歌也就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大谢富艳精工,小谢清新自然。这与其在各自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创作技巧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大谢以旅游探险家的气度寻觅山光水色,小谢以文人游客的心态观照身边自然,即一个是对原态
21、山水的客观再现,一个是与抒情山水的主观对话;审美观照方式方面则一个是动态记游,一个是静态写生。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异。(一) 、创作情感方面宗白华先生云:“晋人向外发现了大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2自然的发现是中古诗歌史上一件至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孕育了山水诗的诞生。他们感受到山水蕴蓄着难以言尽的美感,只觉“虽无丝竹管弦之乐” ,“亦足以畅叙幽情” 。3在领略到自然之美后,人们又各各以不同的方式走进自然。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本是酝酿于一次山水赏游的雅集,不过在这些诗里山水的描写并不多,理之趣也并不浓。此后陶渊明和他的邻里们的斜川之游,陶本人所留下的游斜
22、川诗便是一首颇富理趣的山水诗了。而在陶渊明的其他许多诗中,将玄理融入日常生活,或者说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出玄理,已成为他的艺术特色。总之,他们观照山水的主要目的是体悟玄理,娱心畅神。以审美的眼光直面山水自谢灵运始成为主流,此后谢朓推波助澜,后世奔腾出的山水诗长河多源于此。1、政治因素谢灵运之走向山水,是与其政治上的失意分不开的。这实在有些“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味道。灵运自小聪慧过人,承载着家族的厚望,从他的述祖德诗中“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 ,我们可以解读其内心充满强烈的建功立业欲望。他以晋室元勋后裔入宋,而朝廷唯以文士处之,于是常怀愤惋,不得不“屡借山水化其郁结” 。4 其游名山志云:“夫衣食,
23、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 ”于是他肆意遨游,寻山涉岭,宋书谢灵运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邀。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 诚如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所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因而他借山水诗创作表达其内心的体验。但他又并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自然,而是以一种凌驾其上的感觉及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为解决登山之劳,他发明了“谢公屐” ;荒林无径,不便游览,于是“伐木开径” ,幽林凄清,气氛不好,便“从者数百” ,热热闹闹呼啸而过;不想受远行之苦,就经营自己的庄园。他
24、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和谐的,矛盾的,没有进入与对象山水的消融境界。因而他的山水诗缺乏一种人对自然的亲和感。自我凌驾于自然又渴望重建自然,谢灵运与自然便不能融合无间,其诗也就不能达到圆融的境界。谢朓没有灵运那么多的愤惋需要消解,他没有灵运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又曾受恩于萧鸾,可谓仕途得意。政治斗争的血腥虽然使他惴惴不安,但他仍奔走于仕途,汲汲于名利,无需像灵运那样“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 他使山水走向生活化,日常生活开始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而非一味沉溺于对名山大川的追寻。他经常描写日常公务所见之景,如“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 、 “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 “飞井夹
25、艳道,垂杨荫御沟”等等,既有闲适的体验,又以山水见性格,通过山林皋壤的千姿百态表现诗人心情的微妙变化。如果说大谢通过山水的原态化表达感情的遥深,那么小谢通过山水的生活化抒发一己之怀,作出了融情于景的尝试。如“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香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 ”诗人放眼于山水美景,不论是茂密的远树、袅袅的炊烟,还是游鱼飞鸟、新荷落花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之景,恰与诗人刹那的心境契合,蕴含了诗人淡淡的思归之情。他笔下的山水是不含有功利目的的。谢朓也没有灵运“遭山浚湖” 、 “伐木开径”的暴戾恣睢,而与自然有一种亲和感。羁旅行役,饯行送别,家居闲坐,案牍闲望时时处处,都
26、能领略到自然山水的美。2、观览方式谢灵运诗,其中以“游” 、 “登” 、 “入”等字或景点明诗的约占其五言诗的近三分之一,可见“游”是谢灵运观照山水的主要方式。他一生纵情山水赏玩,“浮舟千仞壑,揽辔万寻巅”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 ) , “将穷山海迹”(之郡初发都 ) ,所至辄为诗咏。他的山水诗也成了他游历山水过程的记录,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画面,丰富繁杂,变化多端,给人一种时空交错跳跃的感觉。如“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朓回渚,停策倚茂松”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朓 ) ,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登石门最高顶 )等等。谢灵运深入幽静的深林,常常有猝然与景物相遇的情形,难免使他措手不
27、及,无暇对山水做精细的品味,就把所见一切都揽入诗中。山怎么样,水怎么样,树怎么样,鸟怎么样,他都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白居易读谢灵运诗 ) ,令人目不暇接。这样的写景与观照方式也就促成其写景繁复。而且他对景物的描写多是纯客观的,喜欢专意写自然山水的险峻,并不重情意的表达,缺乏情感的厚度。如他出为永嘉太守时,在赴任途中写下的初发都 、邻里相送至方山 、 过始宁墅 、 富春渚 、 七里濑等组诗,皆呈现给读者的是世俗之外的原生态山水。谢朓常常从“旧识”中见“新情” ,日常所见之景,皆能引发他新鲜的情致,这既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又拓展了诗歌的抒情领域。沈德潜说诗晬语卷
28、上云:“齐人寥寥,谢朓独有一代,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如此他就不必如灵运般费时费力地去寻幽探胜,因而他多以“望”的形式观望山水,如“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 (冬日晚郡事隙 ) ,“高轩瞰田野,临牖朓襟带” (后斋迥望 )等等。可谓从窗间,从庭际,他四处撒播多情的目光,目之所及,无不撞击着他的诗心,吟唱出深情的诗句。我们且举两组例子直观地感受这两种风格的差别:谢灵运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游南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坠,初绿杂浅深。(读书斋);谢朓诗:千里常思归,登台瞻绮翼。裁见孤
29、岛还。未辨连山极。(临高台);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试与征徒望,乡泪尽沾衣。(休沐重还丹阳道中);白云丘陵远,山川时未因。一为清吹激,潺浸伤别巾。(送远曲);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陡陌。上有流辱人,怀旧望归客。(送江水曹还远馆):由上,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谢灵谢与朓运在他们的山水描写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大谢的冷静小谢的动情,大谢的客观,小谢的主观。(二) 、创作题材方面1、时代背景因素大小谢分属刘宋元嘉与南齐永明两个年代,时代风气必然给二谢诗打上不同的时代烙印。元嘉时,诗歌刚刚挣脱玄言的外壳,在山水景物的描摹中时有名理的说教。如谢灵运代表作登池上楼,首四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
30、,栖川怍渊沉。 ”,就未免太浓缩、太生涩;以下“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也理气太重,古奥板拙。同时,宋初文人“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5又使元嘉诗歌不时显现出清新自然的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口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等等。语言工整精炼,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总而论之,元嘉诗歌典重生涩,又不乏清新自然。永明诗人
31、敏锐地看到这点,竞相追求这种变化。沈约提倡“声律论” ,要求诗歌根据字词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 ,或“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南史陆厥传 ) 。谢朓也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南史王筠传 )的境界,还喜欢摹仿南乐府民歌的天然真色,写下玉阶怨 、 王孙游等大量拟乐府诗。要达到“圆美流转” ,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
32、琅琅上口,铿锵悦耳。试看谢朓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首二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以古人望京自比,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虽属用典,但用得切时、切地、切人、切情;以下“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州,杂英满芳甸。 ”等诗句,皆清丽畅朗、流美自然,毫无生涩冷僻、板滞凝重之感。难怪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要“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谢朓”(金陵城西楼月下呤)。至于谢脁的“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王孙游)一类脱口如白话的拟乐府诗,更是谢灵运所不能道。因此二谢诗风可以如此定义,大谢厚重富艳,小谢清新自然。钟嵘诗品总论谓谢灵
33、运“富艳”,而谢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谓之“清发” 。如谢灵运的“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 ”(入东道路);“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 ”(酬从弟惠连);“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 ”(入华子冈源第三谷);谢脁的“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高斋视事);“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送江水曹还远馆);“紫葵窗外舒,青荷池上出。 ”(闲坐)。两相比较,皆重“色”皆好“丽”,然一艳丽一清丽,一浓抹一淡妆,判然有别。2、审美情趣的不同大谢“才高词盛,富艳难踪” ,6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取景幽奇,多绝壁、连嶂、稠岭、峭岩、幽谷、孤屿等,景物与读者相当陌生,难以产生心理的共鸣。他之所以选择这类奇
34、异景象,主要是想在探险猎奇的游览中聊以自慰那孤独苦闷的心灵。因为苦闷,他不断怀新寻异,发现山水奇境;因为孤独,取景意象陌生,远离世俗。如“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的富春渚,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的绿嶂山, “跻险筑山居,披云卧石门”的住所,即使是深受后人称道的登池上楼也使用了“潜虬、飞鸿”的神奇之景。小谢把日常习见的景物,随时地予以诗化,取景更趋丰富多彩。景物取自身边生活,消除了接受者和景物的隔膜,景之于人亲切平易近人。因此小谢诗中大都是轻萍、池荷、红英、芳树等平熟之景。如写人们熟视的黄昏之景,小谢品味出了不同的风味,既有“余霞散成绮”的明丽,又有“日隐轻霞暮” 、“日暮有重城”的苍茫,
35、而那首闲暇之作冬日晚郡事隙则使黄昏之景更显平易近人。此外, 落日怅望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诗都被诗人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三) 、创作技巧方面 谢灵运的山水诗一般篇制较长,其布局也多采取时空结合的开放结构,以时间为纬线,移步换景地描摹游踪所至的山川风光。谢灵运本来擅长写作诗歌和辞赋两种体裁,而玄言诗包罗万象的创作理念与辞赋的表现形式多有暗合,所以新兴的山水诗不可能不受这种文体结构形式的影响。于是汉大赋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铺陈排列广袤空间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物象的表现方法就转化为了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景观高低上下、山水错落的摹写。赋体结构便于谢灵运驰骋才力,但其固有的疏慢阐缓也成为了谢诗的弊病。他
36、忙于把自己发现的奇山异水搜罗进诗篇而不暇熔铸剪裁,因此他的山水诗尚未形成完整的意境,只是杂然陈列的一堆刻画精工、穷形极貌的物象。略举数例以明之:“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铺叙了一天的游历,从“出谷日尚早”写到“入舟阳已微” ,把沿途捕捉到的林壑、云霞、芰荷、蒲稗等景物以及它们随着光影变幻的姿态一一纳入诗篇,给人以
37、目不暇接之感。 登石门最高顶描写诗人自辰至夕倘徉绝顶, “辰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基本上遵循高低上下,山水错落的模式结构。前句“疏峰抗高馆”与后句“对岭临回溪”相对;“连岩觉路塞”又与“活活溪流逝”交叉。物象繁复,其密度比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谢朓山水诗的气象格局与谢灵运不同,他讲究剪裁布局,创造意境。其作品一般采用点面结合的内敛结构,逐渐趋向明密省净。他往往通过视角的变化,选取富于特征的景物,融情于景,构建情景交融的意境,风格清新和婉。山水诗经过谢朓的进一步锤炼,几见空灵悠远的唐诗风韵了。比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
38、,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鹄鹊,玉绳低建章。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 ”;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西府同僚的依恋和忧谗畏讥的苦闷之情。从景物描写上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他采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在一片广阔的背景上,凸显某一特定景物。如以“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和“金波丽鹄鹊,玉绳低建章” 两联描写在月光皎洁、星光灿烂的深情夜晚,巍然耸立的鹄鹊、建章二宫,此刻身处西府的同僚是在酣饮赋诗抑或如同自己一般闷闷不乐地思念远别的友人?诗人的无穷遐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4) 、二谢在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谢灵运的诗注重形式美,富丽精工,善于运用多种修辞
39、手法,把诗歌的声色之美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形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的风格,在炼字、对偶、声韵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谢灵运被后人奉为山水诗不桃之祖,在字词冶炼上,是有着代表性的。 谢灵运诗如人化境的炼字艺术,在动词的使用上有多方面的体现。如过始宁墅诗“白云抱幽石,绿簇媚清涟” 两句,“抱、 “媚二字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自然贴切、神韵独具,“自是古诗中句眼”( 采获堂古诗选)。又例如登池上楼注重遣词造句,运用排偶,比兴典故。谢朓的诗,体物精细,工整流丽,这与其诗作中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存在紧密联系,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采用了对比手法,一是色彩对比:绮红练白,红白相
40、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对比:霞动江静,动静相谐。也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对偶的运用使谢朓的诗便于吟诵,富有音乐美;表意更为凝炼,抒情酣畅淋漓。 四、二谢山水诗的成功因素谢灵运 1、诗坛环境: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南齐书文学传论 )表达了这种新变的追求,当时诗坛玄言诗仍旧占有统治地位,谢诗能从玄言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当人们读厌了那些“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丽典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为
41、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排章用句字字斟酌,经营安排,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的盛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2、隐逸观念:谢灵运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林隐逸总是与仕途对立的,在仕途失意后,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徜徉于山水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3、经济基础:宋晋时代,尤其是南渡之后,江南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士族地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这为他的游山水,营园林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谢朓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 言 诗 的影响,总带点玄理。小谢
42、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已被消除殆尽,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做到了情景交融,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这一审美观念,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 明 声律 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沈约 伤谢眺写道:“ 吏部信才杰,文 锋 振奇响。调与金 石 谐,思逐风云上。 ”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谢眺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梁武帝萧 衍 说:“ 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 ”名重一时的刘 孝 绰 也很推崇谢朓。大小谢作为陈郡谢氏家族的后裔,在家族日薄西山之际,都以自己的方式苦苦挣扎,力图在
43、政治上有所作为。虽然现实让他们感到回天乏力,但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却从未停消,终致覆没,令人叹惋。二谢在政治上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在诗坛却奏出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洪钟巨响。二谢前后继起,大力创作山水诗,为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元嘉与永明两个时代的诗歌风貌在二者身上各自得到了充分体现,进而可以认为,二谢诗歌的异同,也就是“元嘉体”与“永明体”之间的异同。注释:1转引自.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王羲之.兰亭集序.4孙绰.兰亭诗序.5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8.6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参考文献:1房玄龄.宋书谢灵运传M.
44、中华书局.1974.2萧子显.南齐书谢眺传M.中华书局.1974.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黄节.谢谢灵运诗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周掌胜.谢眺诗歌的意境创造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8赵厚均.山水言情的嬗变与二谢诗的抒情J.贵州社会科学.2002.9关玉林.论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兼论谢灵运、谢眺山水诗的继承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4(4).10陈庆元.从“池塘春草”中来论谢眺对谢灵运诗的继承与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