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开创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家财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2011 年 11 月 11 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意义重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十一五”时期工作的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部署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总量跃居世界第 2 位;全国财政收入累计 30.3 万亿元,年均增长 21.3%。在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教科文事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科文事业发展和财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成绩。(一)财政教科文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教科文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投入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 年,全国财政教科文累计支出6.38 万亿元,比“十五”时期的 2.48 万亿元增长了 1.57 倍,年均增长 2
3、3%,高于全国财政收入年均 21.3%的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教育累计支出 4.45 万亿元,年均增长 22.6%;科学技术累计支出 1.37 万亿元,年均增长 25.2%;文化体育与传媒累计支出 5615.14 亿元, 年均增长 20.9%。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着力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财政教科文投入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农村文化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比如,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由 2005 年的 330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429 亿元,增长了 3.3倍;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由 2005 年
4、的 36 亿元增加到 101 亿元,增长了 1.8 倍;-_用于农村文化的支出由 2005 年的 3.65 亿元增加到 74 亿元,增长了 19.3 倍,等等。(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成绩显著“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为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 4%目标,财政部研究提出了加大公共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按照国发 22 号文件精神,财政部专门印发文件,提出了加强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
5、价的意见。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投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大力支持十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总的来看,各级财政部门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既努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又注重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惠及全国 1.6 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 “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累计安排农村义
6、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 4593 亿元(不含教师工资) ,近 1.3 亿名农村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3000 多万名寄宿生免除了住宿费,中西部地区 1200 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重点工程和项目。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经费保障水平,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公平。2010 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 99.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2 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 100.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个百分点。我国在义务教育
7、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十一五”时期,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102 亿元,重点支持建设了-_200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约 300 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以及 2400 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织培训了 3 万名专业骨干教师。各地也相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政策
8、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中央财政改革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构建起以生均综合定额、专项拨款、绩效拨款、基本科研业务费、社会服务补偿经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体系;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设立捐赠配比资金,促进高等学校拓宽筹资渠道。继续实施“985 工程” 、 “211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项目,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支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地方提高高校生均拨
9、款水平,化解高校债务;设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并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各地也不断完善预算拨款体系,支持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时期,坚持以财政保障为主体、多种资助措施并举的方针,建立健全了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资助手段较为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的基础上,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制度;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奖
10、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制度。实施了汶川、玉树地震特别资助措施。针对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出台了高校临时伙食补贴措施等。各地及学校,也积极采取学费减免、绿色通道、校内资助、勤工助学等有效措施。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投入资助经费总额达 2263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25.6 倍,年均增幅高达 67.8%,每年资助约 3400 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支持科技创新成绩突出“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 、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
11、关键阶段。各级财政部门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向科技倾斜,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_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为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 ,财政部参与制订了 60 项配套政策,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 99 项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从科技投入、资金管理、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方面,健全完善了财政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很多具体措施,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初步形成。建立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新机制。2006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对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优化投入结
12、构。把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为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等。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投入的同时,着力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基本条件保障和公益性行业科技的稳定支持力度,新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经费,初步建立了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机制,科研机构、科研基地和公益性行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进绩效管理。财政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了科学基金国际综合绩效评估工作,对深入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宏观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优化资源配置。支
13、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开展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低效、封闭、重复、浪费的体制机制弊端,促进了科技资源合作共享和高效配置。强化项目管理。健全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许多地方也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风险投资、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投入方式,推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规划纲要任务全面落实。积极支持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研究, “十一五”时期,共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 235 亿元, 863 计划经费 345 亿元。切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共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
14、292 亿元,973 计划经费 115 亿元。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特设账户,实行预算滚动管理,试行后补助支持方式,完善评审机制,建立了符合专项特点和财政管理要求、覆盖全程的经费管理制度体系。支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大幅增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费,支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科技在解决重大瓶颈制约、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在抗震救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_(四)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
15、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时期,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 、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确保各项工程如期或提前完成了“十一五”预定目标;支持 1444 家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开展“文化下乡”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等。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 302 亿元,地方也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覆盖
16、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同时,积极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增加大遗址、全国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红色旅游和古籍保护等工作,中央财政共计安排专项资金 63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 4 倍。文艺精品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所需经费也得到了较好保障。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出台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等扶持措施,保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顺利实施。完善中央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新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研究解决文化企业出资人问题。
17、截至 2010 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宣传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 461 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 512 家,人民网等 10 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转制任务,20 个省份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4000 多家,核销事业编制 17.2 万个。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中央财政和 20 多个省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和骨干文化企业培育等,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共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42 亿元。中央和一些省份还设立了文
18、化产业投资基金,有效搭建起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对创新财政支持文化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11052 亿元,占 GDP 的-_2.75%,比 2004 年高出近 0.65 个百分点,全国共有 23 家上市文化企业,总市值 2040 亿元。(五)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防震减灾、档案等事业改革发展成绩可喜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项目的实施。2010 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支出达到 578 亿元,人均约 43 元,实现了中央确定的投入目标,促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
19、展。 “十一五”时期,重点支持实施了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等“三项制度”为核心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支持实施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项目,促进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支持体育、防震减灾、档案等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支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成功举办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着力保障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工作,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做好应对国际国内重大地震灾害的战略储备,支持我国国际救援队实施汶川、玉树、海地地震、日本海啸等国内外救援工作。支持档案馆馆
20、藏资源建设,增加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提高档案保护和利用水平。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支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开展培训、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等。(六)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第 36 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推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明确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了事业资产从配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此外,还明确了财政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截至目前,全国 36 个省份(含计划单列市)都已明确由财政部门负
21、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其中 31 个省份的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也大都明确了专门机构或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制度体系逐步健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产核实、资产处置、资产使用等规章制度。各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关事业资产管理办法。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健全了内部资产管理制度。-_涵盖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和各资产管理环节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扎实推进。完善资产配置预算报表体系和资产配置预算管理流程。各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中
22、增加资产相关报表,为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提供支撑,并将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有机融入到部门预算编审工作中。目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已经成为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审核的重要环节。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建立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奠定基础。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资产清查工作。设计开发并推广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资产动态数据库,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有力支撑。财政部会同国家标准委,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的修订工作。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按
23、照财政部党组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切实转变理念,夯实工作基础,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坚持依法理财,注重制度建设,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财政财务规章制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工作,全面启动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工作;制定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每项专项资金都有管理制度,等等。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围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坚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与结转结余资金相结合,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与部门工作职能相结
24、合。通过实行转移支付资金提前通知制度,提高下一级预算编制的完整性。2011 年中央财政教科文转移支付指标 791 亿元提前通知了地方,占 2010 年转移支付预算的 61.2%。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强化。按照预算执行有效性和均衡性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预算执行水平不断提高。2010 年,中央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率达到 96.4%,比 2008 年和 2009 年分别提高 14.2 个和 8.3 个百分点。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了中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民口
25、科技重大专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各地也根-_据实际需求,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利用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应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总的看, “十一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同时,也得益于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始终坚持把握时代主题,心系大局、团结协作;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以投入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始终坚持加强管理,切实做到按规律
26、办事、靠制度理财;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铸造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是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辛勤工作的五年。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党组,向全国从事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当前,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对于做好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
27、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合作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同时,也必须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得到有效化解,欧洲债务危机更是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危机孕育和催生着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即将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迅速将创新、人才、教育等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现阶段更多地表现为以创新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教育、科技、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升,发挥着基础性、
28、先导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但是发达国家保持领先的战略举措,也同样是新兴国家赶超跨越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_全面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将不断加快。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教科文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与我国大国地位还不够相称,特别是教育和文化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人
29、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跨越,迫切需要繁荣发展我国教科文事业。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教科文事业放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位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定。大力发展教科文事业已成为国
30、家的核心战略,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事业资产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按照公共财政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需要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建设和事业发展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事业资产管理新模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随着“抓两基、促两化”的深入推进,大力加强事业资产管理日显重要。事业资产规模日益庞大、资产种类日趋繁杂,需要进一步把握管理新特点,探索管理新思路、拓展管理新领域、增加管理新内容。由上可见, “十二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
31、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明确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做好新时期的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根据新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突出投入重点,创新投入方式,促进教科文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形式发展教科文事业格局的形成。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 4目标,支持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实施;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支持文化
32、体制改革,支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支持-_文化创作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与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教科文等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上述总体思路,进一步推进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更加注重增强大局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我们要始终把各项工作放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局中,当作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谋划和思考。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科文事业改革发展和财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站在改革发展前沿,主动研究重大问题,主动提出政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二
33、是必须更加注重完善教科文投入机制。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公共财政投入要优先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并着力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要坚持依法依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经费的法定增长,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4%的目标;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公共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重要民生支出的长效保障机制,明确中央地方责任,实行合理分担办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投入的要求,要有全局意识、战略意识,要积极
34、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扩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科文事业,实现教科文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三是必须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教科文事业关系民生大计。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教科文领域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既算投入的经济账,更算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账。教科文领域人才集中、知识密集,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科文事业,必须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投入模式,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5、激发人才的创造性,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这些对于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我国社会二元结构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四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做好财政工作和教科文事业健康-_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按照中央关于教育、科技、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完善落实相关财政政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教科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激发内部活力,规范管理运行,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要着力解决资源配置重复、封闭、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
36、大力促进科技与教育、教育与文化、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以及产学研、农科教等的结合,努力打造新形势下教科文事业协同发展的大平台。要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购买服务等多种政策措施,丰富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教科文事业发展的手段。五是必须更加注重管理和效益。在财政教科文投入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资金与资产的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增强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绩效,特别要加强财政与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重要民生支出管理、预算编制与
37、执行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基层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三、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根据新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是:(一)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1.实现 4%目标。2012 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达到 4%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实现这一目标的各项政策措施十分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从目前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出台方案,制定措施,加紧工作,但要实现 4%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实现 4%目标,是各级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多措并举,努力完成。除中央财政加大
38、投入做出表率外,实现 4%目标的关键在地方。各地要根据国务院及财政部的部署和要求,明确省及省以下各级财政的责任,科学制定并合理分解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各地要抓住今年超收分配和明年年初预算这两个关键节点。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形势较好,各地超收收入的分配要优先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财政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比2010 年有明显提高,力争达到预定的目标比例参考值。编制 2012 年教育支出预算时,各地要根据比例参考值并结合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物价预期,安-_排好年初预算。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三项政策,要严格执行、足额征收,确保不打折扣。省
39、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省以下各级财政的指导,做好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工作。同时,要及时掌握投入动态,定期报送投入信息。明年年初,财政部将对各省份 2011 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作出分析评价,结果要上报国务院,并据此安排综合奖励资金。2.支持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学前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格局,打造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破解“入园难” 、 “入园贵”问题。 “十二五”期
40、间,中央财政将安排 500 亿元,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通过实施 4 大类 7 个重点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要认真组织,摸清情况,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坚决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大干快上、运动式地发展学前教育,坚决避免负债发展学前教育,坚决避免搞豪华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要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流动变化等因素,科学制定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强化省级政府对教育规划的统筹,从源头上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
41、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改革成果,充实改革内容,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经费管理。要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着力解决“教学装备短缺、县镇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等突出问题。要落实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办学特色。要厘清高中阶段建设和运转模式,明确财政投入责任,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合理分担成本的投入体制。为此,中央财政将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入手,引导和推动地方加大对普通高中的
42、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缓解入学难及大班额等问题。3.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_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拨款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水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优化,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继续支持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
43、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内部建设,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办学,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办学机制。4. 支持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各级财政要围绕这一任务,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要进一步细化生均综合定额拨款体系,健全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支持“985 工程” 、 “211工程”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大对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引导高
44、校合理定位,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高校社会捐赠工作,完善高校多渠道筹资机制。各地要切实发挥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主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实现生均拨款 12000 元的目标。要积极推进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体现高校特点、有利于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预算拨款制度。要积极推进化解地方高校债务工作,建立高校新增贷款审批机制,切实防范财务风险。5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 2011 年秋季学期起,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启动实施
45、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国家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 3 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 1 元,达到小学每生每天 4 元、初中 5 元。落实好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各项助学制度。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财力状况,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以及高
46、校毕业生和在校生应征入伍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_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综合运用彩票公益金等多种手段,解决好特困家庭和遭遇突发事件学生的特殊困难。(二)着力支持科技创新1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要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稳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一是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机制,为促进优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公益性科研院所、公益性行业科研、国家级科研基地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三是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建立体现科研工作特点、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强化项目承
47、担单位管理责任、体现公平公开原则、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新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四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联合评议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合理规划布局、综合集成利用、共建共享共用。五是推进科技经费绩效评价制度,注重对各类科技计划、基金、工程等专项经费的综合绩效评价。另外,要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提升专业学会能力。支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投入。2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一是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既要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又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发挥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深入实施
48、科技带动战略。二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三是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财政部将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综合运用创业投资、贷款风险补偿和绩效奖励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完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财政政策,研究建立在国家、单位、个人、技术转移机构之间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四是支持区域科技创新。财政部将设立区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集聚中央地方科技资源,支持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
49、体系建设,探索推动区域创新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财政部将选择部分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地方先期开展试点,没有纳入试点的地方也要积极探索,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支持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发,提升科研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3.推动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要积极保障科技重大专项的财政投入,探索建立符合专项组织实施特点的经费分配与管理模式,规范专项经费预算编报、-_审核、执行以及财务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强化经费使用情况的全过程监管,保证经费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落实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和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相关地方财政部门要增强参与度,按规定安排资金,明确支持重点和方向,实现与中央资金的有效衔接与互补。(三)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文化投入是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把文化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的安排,都要体现决定要求,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并逐步提高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