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综述】本专题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夏商,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形成较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体系,具有浓厚的血缘和神权色彩。 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确立于公元前3世纪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运行机制逐步合理并成熟起来。至1418世纪的明清时代,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但弊端也明显暴露,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中央集权的统一
2、多民族国家格局亦得到巩固与加强,这有利于整个中国的发展。,重点知识: 西周的分封制(含义、对象、影响)和宗法制(目的、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及关系、影响:西周及后世)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全面理解概念:含义、原因、历程、特点;B、内容:皇帝制(特点)、三公九卿制(构成及职责)、郡县制、秦律 C、影响:(秦朝)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宋朝二府三司制)、构成、特点与影响 元朝行省制(宣政院、宣慰司);明朝地方三司(布政司、提刑司、都司) 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形成;清朝军机处设立(时间、职权)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A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概况、发展、影响
3、);B发展趋势 能力培养:正确分析和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比较宋元和明清两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不同特征 汉代武帝及宋朝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准确概括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知识:理解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瓦解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综述】古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曾经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两大文明,被视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4、雅典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中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这种政治氛围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古希腊精神风貌。而罗马法在广阔的范围内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其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以法治国的法制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奠定了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理解民主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民主政治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地位。认识民主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法律在人类政治生活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知识: 一、希腊文明与
5、雅典民主制度 1、希腊地理环境特点及对希腊文明影响 2、希腊城邦:含义;特点;政体类型 3、雅典民主制度:确立条件;建立过程(贵族制确立、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及表现(机构及职责);雅典民主制的评价:A意义(民主运作方式);B局限性(范围及方式);实质 二、罗马法制 1、罗马法:含义;产生背景;构成(发展历程):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内容、地位)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3、罗马法的影响(罗马;后世;遗产) 三、难点探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比较(专制与民主;不同法律);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比较;对人类文明发展及民主的认识(文
6、明多样性;民主法治的趋势;民主的条件;民主时代限制,国情)。,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单元综述】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欧美主要国家旧的社会基础走向瓦解,专制制度在革命和改革中走向灭亡,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我们应结合各国国情把握各国政体的特点,明确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知识: 一、英国政治 1,君主立宪政体:概念;建立过程(“光荣革命”、大宪章、
7、权利法案);特点;影响;2,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行政原则;3,代议制民主制的发展:发展历程(1832年议会改革;普选权实现)4,英国民主政体建立的特点: 二、美国政治 1,从邦联到联邦;2,1787年宪法:制定;内容;评价;3,美国政治的特点:分权制衡的体现;政治智慧及启示 三、法国政治 1,法国民主政体的确立:法国大革命(背景);艰难历程(表现、原因);标志;2,1875年宪法:内容、特点、意义 四、德国政治 1,德国资产阶级政体确立:方式;标志;2,1871年宪法:内容、特点、影响 难点知识 1,全面掌握英美法德四国宪法或文件的内容与特点 2,多角度比较:英美政体比较(首相与总统);英德
8、政体比较;美法政体比较;英法德美议会比较;希腊民主与近代民主政治比较; 明清内阁与英国内阁比较; 3,全面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概念;原因(国情与多样性);特点与发展趋势;政体类型及表现;政体差异及原因;评价(影响),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综述】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
9、国家 ,起而抗争,是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本单元可以概括为: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个主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前期,(1840-1919)要突出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代后期,(1919-194
10、9)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起来。经过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民主革命基本取得胜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革命的实践证明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重点知识: 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背景;经过(起止点、大事件);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3,甲午战争:背景;经过;结果(马关条约内容与影响);影响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经过;结果(辛丑条约内容与影响);影响难点理解
11、: 1,概念解读:双半社会、民主革命、近代史与近代化 2,概述近代以来侵华战争:战争概况;侵华阶段特征;趋势与特点;侵华方式;辩证看待侵华的影响。,二、民族奋起与抗争 1,天平天国运动:背景;概况(经过,结果);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与评价;比较两者的异同);败因及启示;运动的特点(揭开民主革命的序幕); 2,义和团运动:原因;概况;口号(“扶清灭洋”评价),影响; 3,辛亥革命:概念;背景;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篡权及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地位及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辩证评价);革命败因及启示; 4,五四运动:背景(分析巴黎和会)
12、;过程(两个阶段的概况);初步胜利;运动影响及五四精神;全面认识五四运动(特点、性质);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的表现); 5,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民主革命(含义、分期及差异) 难点理解:1,史观及多史观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2,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特点;,知识补充: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特点 (1)广泛性:这是由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列强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各阶级的利益,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必然具有一致性。 (2)趋外性(开放性):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
13、特点(义和团除外)。人们从闭关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 (3)层次性:在学习西方内容上具有不同层次。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5)阶段性:探索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有关。在辛丑条约签订前,中国人民的抗争以反侵略为主,而此后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即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真正成为历史的两大主题。(爱国救亡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的不变主题) 提醒:近代中国有两大任务:一是民族独立,
14、二是国家富强(或近代化)。而这两个任务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独立。,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单元综述】本单元涉及的历史知识从19世纪四十年代至20世纪四十年代。第一部分概述了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71年巴黎工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尝试在世界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第二部分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极大鼓
15、舞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表明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方向。第三部分概述了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随后中共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背景、代表及主张、评价) 2,标志:共产党宣言内容、地位及评价 二、巴黎公社起义 1,背景(理解起义爆发的偶然性);2,革命措施及政权性质;3
16、,巴黎公社斗争的历史意义;4,失败及原因(理解失败的必然性);5,经验启示(主要); 三、十月革命 1,背景(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2,过程:四个阶段(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3,苏维尔政权的建立及特点;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5,十月革命的特点。,四、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总论:历史阶段分期 1,中共成立:背景;标志;革命纲领的转变; 2,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背景;标志,基础);北伐(成果;失败及原因) 3,土地革命:中共大革命失败的应对;井冈山道路(形成过程,根据地分布特点及条件);红军长征(原因,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原因,结果,影响); 4,抗日战争:发展
17、三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地位;抗战胜利意义;中国抵抗概况及特点;日军暴行; 5,解放战争:两种命运的斗争;解放战争的进程(开始,转折,决战,胜利); 小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难点知识: 1,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时间、性质); 2,中俄革命道路的比较; 3,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 4,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启示; 5,中共革命重心的转移; 6,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7,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综述】本单元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全国人民
18、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历程。建国以来,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其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出现过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进程,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
19、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到了七十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基础:新中国成立(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开国大
20、典:政权特色、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特点、性质,意义) 2,政治体系(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职责、意义);政协制度(政党制度:基础、方针、职能转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内容:含义、目的、前提、原则;实践;意义) 3,民主政治的曲折:文化大革命(原因;危害表现;教训) 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必要性(原因);措施(首要环节、“民告官”、依法治国、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原因、法律依据、意义) 二、祖国统一的潮流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及区别 2,“一国两制政策”:含义(前提、社会制度);发展历程(法律依据、国策); 3,实践:港澳回归:原因;过程;影
21、响 4,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表现;影响因素,三、新中国的外交 1,建国初的外交(50年代):背景;三大外交政策(理解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容、特点,影响);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2,70年代的外交突破:背景;成就(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理性看待中美、中日关系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背景;方针政策;外交成就与特点 四、难点探究: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文件;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异同;雅典民主,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分析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因素,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单元综述】主线是二战
22、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核心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转变。 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
23、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重点知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冷战”含义;2,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物质基础、根本原因、导火索);3,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开始、正式形成、高潮、顶峰);4,冷战特点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5,冷战与热战(表现、关系);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1,多极化出现的推动因素;2,表现:欧洲的联合与发展:原因(内部与外部条件);欧洲联合的过程与表现;趋势与特点;影响;日本经济崛起(原因、影响、启示)不结盟运动兴起:背景;标志;原则与任务;影响;中国振兴:表现 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苏联解体(原因、影响);2,现代世界局势:表现;影响因素;3,现代世界格局:表现;影响; 难点探究: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2,战后美国与日本西欧关系的发展演变;3,战后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