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9478926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7 页2012 级历史单元知识框架图及易错易混知识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二战后至 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5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

2、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易错易混知识1.对“冷战”的理解不到位【点析】 (1) “冷战” 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当然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面下的体现。(2) “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美国提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苏联成立经互会进行对抗;军事上美国

3、成立北约政治军事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杜鲁门主要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的结束。(3)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表现为美苏对峙、美苏争霸等,在欧洲德国的分裂,在亚洲朝鲜半岛分裂;在美洲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在局部地区出现“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4) “冷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它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冷战”引发了

4、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第 2 页 共 7 页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典例】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冷战”格局有关的是( )19481949 年柏林封锁和空运 19501953 年朝鲜战争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 1991 年苏联解体A B C D误区剖析 本题易错选 C,主要是受冷战是不诉诸于战争的含义影响,认为朝鲜战争不是冷战的产物。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是美苏不诉诸于武力,从政治、经济、

5、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全面对抗,直到 1991 年苏联解体,冷战局面才结束。在“冷战”局面下,柏林封锁和空运、古巴导弹危机、1991 年苏联解体都是美苏对抗的结果。冷战局面下,局部地区出现“热战”朝鲜战争是局部地区的“热战”,但同样是跟冷战格局下的产物,故答案为 D。答案D2.错以为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点析】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 ),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

6、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美苏争霸从属于美苏“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3)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制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典例】观察下列两幅图,你认为图中两大组织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 20 世纪 50 年代华约国家在

7、开会A.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B.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 C.美苏争霸局面出现 D.两极格局局面正式形成误区剖析 本题易错选 A、B,错因在于没有很好的理清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形成、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等。解答此题首先要判断两图反映的是北约和和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组织的出现,进而分析各项。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争霸是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结果,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出现的基础,而两大军事政治集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 D 符合题意。 答案D3.误以为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点析】 (1)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

8、,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够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2)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于无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9、3)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够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典例】1951 年 4 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为期 50 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 ,简称为巴黎条约 ,这意味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启动。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是( 第 3 页 共 7 页)A.增强西欧经济实力 B.摆脱美国的控制 C.加强自身政治安全 D.恢复欧洲霸主地位误区剖析 本题学生会误选 B 或者 C,主要原因在于对欧洲联合的原因理解不全面。

10、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西欧各国的恢复与发展,如何在两极格的局面下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欧洲许多国家政治家的愿望,因而增强欧洲经济实力成为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B、C 也是目的之一,但从属于 A,D 说法明显错误。答案为A。答案A4.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不到位【点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和 1955 年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起来,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不结盟运

11、动正式形成。(2)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 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3)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转化。不结盟运动所确立的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反帝、反殖的立场,以后受到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从而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不结盟运动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强大而充满生气的政治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典例】普京在给哈瓦那举行

12、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 ( )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A B C D误区剖析 学生易错选D,主要是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宗旨、影响理解不到位。结合题干材料分析,由“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可知正确;由“寻求集体解决办法”可知正确。寻求集

13、体解决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要与某个国家或集团结成政治联盟,故说法违背了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故答案为C。答案C5.不能全面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点析】 (1)解体过程:1985 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1988 年: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 “公开性”,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思想的动乱。1990 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多党制,造成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公开化;1991 年 12 月阿拉木图宣言 ,表明“独联体”扩大,苏联完全解体。(2)解体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

14、社会危机;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典例】 (原创题)2008 年 6 月 11 日,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等一行四人来华,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了题为“苏联解体的原因” 的演讲,他指出:“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终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这一改革,特别是他推行的激进“政治改革”,摧毁了党和社会主义政权。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解体

15、的主要原因 B.赫鲁晓夫改革就开始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D.西方反对势力和平演变是解体的主要原因第 4 页 共 7 页误区剖析 本题易错选 B,错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材料信息和苏联解体原因的主次性。解答此题,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信息强调了改革,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故 C 符合题意。 D 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C6.误以为“冷战”结束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点析】 (1)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随着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

16、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随着美国霸主地位的削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又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 “冷战”局面结束,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力量在牵制着国际格局,因而世界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因而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世界多极化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典例】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A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冷战结束后,美国

17、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误区剖析 此题学生易错选B, 主要是对材料信息以及对苏东解体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特点理解错误造成的。解答此题主要读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言论的本质意图,想成为自由的灯塔,可见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故选A。苏东剧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排除B。C 、D 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A符合题意。 答案A7.混淆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问题【点析】在学习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时,很多同学分辨不清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美苏争霸等几个重要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错将两极格局等同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就是美苏争霸等。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

18、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20 世纪 60 年代逐渐被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雅尔塔体制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集中体现;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

19、瓦解。【典例 1】二战后,美苏双方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实质是A.文化传统的竞争 B.国家利益的斗争 C.军事力量的较量 D.意识形态的对立易错警示本题学生极易错选 C、D。错因主要是不能全面把握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本质。答案解析B 逐项分析可知,A 属于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C、D 属于美苏对抗的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B 项则反映了国际斗争的实质是捍卫国家利益。故 B 符合题意。【举一反三】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后初期开始出现 B.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C.是美苏争霸的结果 D.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答

20、案C【典例 2】人们称美苏“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美苏“冷战”的讨论各自发表的看法,你认为比较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B.“冷战”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C. “冷战”不诉诸于战争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局面 D.“柏林墙”的出现是美苏对抗、 “冷战”的产物误点警示本题易错选 A、B、C,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分清“冷战”与两极格局之间的关系和不能客观地评价二战后的“冷战”政策。答案解析D 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发出“冷战”信号的舆论造势,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才是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冷战”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而不是两极格

21、局形成的原因;“冷战”之下,一方面世界出现动荡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但 C 说法绝对化;“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冷战对抗的产物,故 D 符合题意。第 5 页 共 7 页【举一反三】1962 年的古巴导弹事件反映的国际关系特征是A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对抗 B美国与苏联对古巴的争夺C冷战形势下的美苏争霸 D两种社会制度的全面对抗答案C新中国的外交易错易混知识1.混淆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特点【点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的具体方针。三者共同点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同一切愿遵守平等、互利

22、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三者在外交策略上又各有侧重。(1) “另起炉灶” ,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这使得我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历史地位,在国际上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这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 “一边倒” ,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新中国在保障

23、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后斗争中不致处于于孤立。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典例】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误区剖析 本题易错选B,错因主要是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解答此题要逐项分析三大政策的内涵, “另起炉灶”的含义即指“不承认 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

24、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 B 符合题意。 2.区分不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特点【点析】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则基础上,实行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的基本方针,以打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第 6 页 共 7 页(2)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同邻近国家

25、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家之间参与外交国际事务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3)1954 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家声誉;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典例】 (改编题)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 这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布雷顿

26、森林会议 D第 26 届联大 误区剖析 本题易错选 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特点。1955 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同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参加亚非会议的 29 个国家曾遭受殖民主义侵略,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但有些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挑唆,对新中国存有误解和疑惧,使会议一度陷入僵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与会各国普遍接受,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故 B 符合题意。D C、明显错误。 答案D3.错以为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是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点析】 (1)新

27、中国成立后,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美国采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中美处于对抗阶段。(2)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的利益,主张逐步结束中美对抗的局面,着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政府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少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也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美国改善关系。乒乓外交开启外交之门,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从此,中美两国结束了 20 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9 年 1 月 1 日, 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

28、中美建交公报 ,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典例】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D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答案剖析 本题易错选B、D,错因在于没有区分好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 1979年建交的意义和影响。“破冰之旅”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表明了美国改变了对华敌对态度,不能说明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即使在

29、中美正式建交后仍然没有放弃,排除D。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B。C 与材料明显不符。故答案为 A 答案A4.不能准确全面的理解新时期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点析】 (1)外交特点:经济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如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2002 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治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突出表现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也就是坚持联合国宪章,尊重独立国家的独立主权来与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2)中国的外交策略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的平等

30、友好关系;二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三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地区冲突加剧,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在缓解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主要有: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典例】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第 7 页 共 7 页派遣维和部队 参加六方会谈 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中国赴海军索马里护航A B C D误区剖析 本题学生错选A或者C,主要是对中国多边外交的含义理解错误。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六方会谈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是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而派遣维和部队和中国军舰赴索马里护航都是在联合国授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故符合题意。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