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微生物与发酵基础精品课 自评报告天津职业大学于2000年开设生化制药专业,学制5年,生源是五年一贯制的天津初中毕业生。 2002年更名为生物制药专业,学制3年,生源来自全国各省市高中毕业生(停招五年一贯制的学生)。 2003年增设生物技术专业,学制3年,生源是全国各省市高中毕业生。 2005年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分别更名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含制药方向和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和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方向)。经过七年的建设,二个专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共培养学生近 700名,2007年即将毕业的学生有143人,20
2、06年、2005年共有341名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微生物与发酵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主干专业课。该课程学时总计1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6学时,实验与实践教学68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为1:1。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服务于发酵行业的生物发酵工岗位,按照该岗位的职业标准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来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框架,构建课程体系和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特别的注重了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体现高职体色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
3、学手段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板书与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算机课件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特殊功能,颇有成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尤其突出在实验室实训室中教学做,如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室实训室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教学手段,重点在于实验室实训室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同时加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分配,重点体现职业教育对岗位技能的培养,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理论与实验均可在网上进行学习与交流。微生物与发酵基础课程做为主干专业课(职业技能课),把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和专业课发酵工程有机的整
4、合在一起,在专业的教学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两个专业的专业平台课。本课程的先修专业基础课为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公共基础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制图基础等,后续43专业课为生物分离工程、制药工艺、食品工艺等。本课程主要阐述现代生物工程之微生物基础内容与发酵工程的工艺原理部分内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按照生物发酵工四级(中级)的职业标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能力),使学生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原料的预处理及培养基的制备、生物催化剂的制备、菌种选育、生物反应过程的条件选择、参数检测和控制
5、、产品的分离与纯化等基本理论,掌握与发酵岗位相关的技能操作,并获得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能够胜任发酵及其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该课程的主要特色有:1. 教学理念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技能为核心”的思想,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宗旨,讲究“开放性、职业性、创新性”,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培养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扎实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 教学内容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技术部分加大实验实训力度,重新整合后的微生物与发酵基础 ,内容和结构更加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理论教学内容少而精,深度适合高职层次
6、的学生,密切与企业联合,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社会需求人才。3. 采用“理论+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并依托基地努力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验、实训教师,使教学与岗位技能实际要求紧密结合,与职业资格取证相结合。把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做实做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4. 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理论教学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实践教学综合素质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结合试题库、精品课建设和职业资格取证的考核,初步尝试以证代考的新考核模式。实施考教分离,以提高教风和学风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全面上水平。 5. 培养双师结构的教
7、师队伍,通过与企业大力开展合作和技术开发,以技术开发促教学,实现工学结合,初步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二、该课程的主要优势有:(一) 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校企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本课程共有任课教师10名,其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5名(占教师总数的50),教师全部为研究生,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在读研44究生2名;本课程组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40岁以上3人,30岁至40岁5人,30岁以下2人,形成梯队建设,具有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课程组教学队伍具有“双师型结构”,其中有行业背景的教师5人,占课题组教师总数的50%,所有教师
8、都具有双师素质;师资配置合理,具有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5人,辅导与实践教学教师3人,其中后备培养共2人。辅导教师和实践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0,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提高,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 本课程教学内容先进、规范,信息量大,能及时把科技最新发展成果、教改科研成果、企业实际经验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和食品工艺等衔接得当,将微生物知识与发酵工程基础有机整合起来,并通过实验与实习实训得以应用。在教学
9、内容、课程设置和“双证书”制度实施的改革建设中,提出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按照生物发酵工四级(中级)的职业标准来设计。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基础实验和小型综合实验) 、校内实训(大型综合实验和考证培训) 、校外实训(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从而保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最新进展,熟悉岗位实际操作和故障分析与排除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满足社会的需要。例如在培养学生发酵技术这个专业核心能力时,在微生物与发酵基础这门课程中尝试,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发酵工”的培养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满足行业的需要,增添
10、了发酵综合实验等内容,同时将“双证书”制度的实施纳入教学计划,将微生物与发酵基础课程作为“发酵工”工种的主干课程之一,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 “发酵工”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和就业需要,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增设“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用增设“食品检验工” 职业资格证书。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实验(基础实验和小型综合实验) 、校内实训(大型综合实验和考证培训) 、校外实训(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将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融入教学。在校内实验实训的开设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模仿,实验实训能够很好地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在校外实训的开设中,通过顶
11、岗位实习的动手操作、故障分析与排除,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课程组教师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要涉及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建设,涉及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内容。45(三)注重技术开发、技术交流和服务,加强校企、校区结合,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课题组教师知识结构好,专业素质高并具有双师素质,掌握前沿的科技动态和企业生产实际,能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
12、为社会和企业服务。在学生人才培养上,在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上有创新,采用“理论+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下,积极使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取证要求和企业岗位实际对学生进行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毕业学生社会认可并受到企业的好评。在企业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技术开发优势,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实验和中试条件,为企业搭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科研平台。课题组成员部分教改、获奖及技术开发成果如下: 论文:1. 李霞. 稀土离子对肌醇磷脂信号系统中 PKC 的作用. 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报).,2004, (8)2.
13、 李霞. 稀土离子对炎症及血小板聚的影响. 第一作者.中国稀土学报, 2004, (12)3. 李霞. 高职高专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 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4(3)4. 张文生. 生物制药课程建设探讨. 第二作者.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5. 宋超先. 夏季瓶装熟啤出现沉淀的原因与对策. 酿酒科技(科 技 核 心 ) ,1993,(3):35366. 宋超先. 关于新建黄酒车间工艺设计中的几点体会. 酿酒科技(科 技 核 心 ) ,1994,(5):507. 宋超先. 中的酒文化. 酿酒科技(科 技 核 心 ) ,1995,(6):646
14、5 8. 宋超先,陈宁,谢玉锋等. L-亮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进一步优化.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科 技 核 心 ) ,2004,19(1):45 9. 宋超先,陈宁,谢玉锋等. L-亮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中 文 核 心 ) ,2004,30(3):6165 10. 宋超先,许芙萍,谢玉锋等.L- 亮氨酸产生菌 TK0303 的选育研究. 化学与生物工程(科 技 核 心 ) ,2004,21(3):3234.11. 宋超先,李霞,谢玉锋等. L-亮氨酸产生菌 TK0303 的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中 文 核 心 ) ,2004,25(4):
15、818412. 宋超先,张文生,谢玉锋等. L- 亮氨酸产生菌 TK0303 的 5L 罐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化学与生物工程(科技核心) ,2005,22(7):2729 13. 张文生 . 鸡转移因子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19(2)4614. 张文生. 培养条件对乳酸乳球菌 N302 合成乳酸链球菌素的影响.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15. 吕平.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国际高职教育展论文集, 2006, (4)16. 吕平. 植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7. 吕平. 对穗玉米力学平衡性分析
16、.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8. 于韶梅. 美国中学化学社会课程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2(4)19. 于韶梅.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20. 于韶梅. 浅谈元素化学教学. 第一作者.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21. 于韶梅. 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纤维素水解最佳实验条件的探讨. 第一作者.实验室科学,2003, (5)22. 于韶梅. 碳铵法制备纳米碳酸钡的研究.第二作者. 全国钡、锶盐技术与信息交流会论文集,2004技术开发:1. 李霞. 课题主持人.
17、 稀土对高山被孢霉生长的影响及对花生四烯酸产量的影响. 天津职业大学科研项目. 2006.4-2. 吕平. 主持人. 高产优质乳酸菌的选育. 天津职业大学科研项目. 2001.12-2005.123. 吕平. 主持人. 耐辐射球菌抗氧化性的初步研究 . 天津职业大学科研项目. 2001.12-2005.124. 吕平. 主持人. 赭曲霉红色素的初步研究. 天津教委科研项目. 2004.10-5. 刘建军. 唐山市冀东溶剂厂的 1 万吨酒精技改项目. 1997 年 12 月一次试车成功6. 刘建军. 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河北省科研计划项目. 1997 年 7 月份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
18、平. 1998 年被国家科委评定为 “国家火炬计划” 项目. 1999 年成功自行产业化为年产 1200 吨纤维素酶7. 刘建军. 利用木糖渣生产酒精. 河北省科研计划项目. 1999 年 1 月份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8. 刘建军. 中性纤维素酶 . 河北省科研项目. 2002 年 12 月份通过河北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9. 宋超先. 课题主持人. 植物性蛋白酸乳的研制. 天津职业大学科研项目. 2007.410. 张颖 . 课题主持人 . 稀土元素对赖氨酸发酵及代谢的影响分析. 天津职业大学科研项目. 2007.4 47教改:1. 李霞,张文生,宋超先等.
19、 生物化工实训指导.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系会议规划课题. 2005-9 结题并鉴定2. 李霞. 生物化学课件. 天津职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2005.9 结题 3. 李霞.有机化学精品课程. 第四参加者. 天津市教委. 2004 年获天津市精品课. 4. 于韶梅. 五年制高职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校级立项5. 于韶梅. 无机化学课件制作. 校级立项(第二人). 2005.9 结题教材:1. 宋超先,李霞,李雪峰等. 微生物与发酵基础教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2. 李霞,王艳国,张文生等. 生物化工实训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表彰:1. 宋超先,李霞,张林中等
20、. 微生物与发酵基础课件. 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荣获高职组优秀奖2. 张文生. 免疫促进剂的开发与利用. 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张文生. 鸡的综合免疫程序. 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 张文生.鸡腺胃型传支的致病性研究及其综合防治. 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 刘建军. 利用植物纤维原料生产酒精. 唐山市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6. 刘建军. 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 李霞. 第四. 有机化学多媒体课件. 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8. 李雪峰. 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第七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四)注重教材的建设1. 本课程理论教学使用由课题
21、组教师编写的微生物与发酵基础教程教材。该教材体现了实验和理论的融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整合,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力求少而精;加强了技能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注重基本知识的阐述和应用,重点突出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2. 实践教学方面,配套教材微生物与发酵基础教程 、 发酵企业技术工人考核晋级学习指南 (企业自编讲义)和生物化工实训指导 。基于此课程的需求,设计了必要的实验实训内容;力争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工学结合。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在加强校内教材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把一些学习资料、书籍作为我们的参考书推荐给学生,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任课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22、熊宗贵. 发酵工艺原理.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2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行业内专家的著作(郭本恒、骆成庠) 、图书馆的专业期刊(微生物学通报、氨基酸与生物资源、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科技等) 、专业知识的网络资源(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http:/ 48http:/ ,中国食品网 http:/ , 中国微生物学会 http:/ ,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 http:/ ,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http:/www.china-cicc.org/,中国发酵工业协会 http:/ ) 。在办学中积极开展与国内兄
23、弟院校、企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先后邀请了唐山太博尔生物公司总经理周念闽、副总经理刘建军,天津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宋金链、北京大学杨晓达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教授杜连祥、天津协和干细胞库主要负责人阎凤英博士、天津生化制药厂高级工程师周跃香等单位专家来校讲学,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使课程教学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行业先进知识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最新技术等。(五)注重校内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2001 年 4 月份,生物系在学校、学院统一安排下,进行“十五”实验室建设,总计投入资金近 100 多万元,把生物制药技术和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方向)两个专业的实验室分别建立起来。五年来,共购置仪器 50 多台套
24、,其中包括超净工作台、控温摇床、全自动发酵罐、高压灭菌锅、高速冷冻离心机、生物传感分析仪、分光光度计、电泳、显微镜、胶体磨、远红外烘烤箱、多功能搅拌器等仪器设备,装备了生物技术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实训室、无菌操作室、食品工程实训室和仪器室等共计 6 个专业实验室,有力的保障了生物制药、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微生物与发酵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促进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高。生物技术实验室主要担负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等实验教学任务;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承担微生物与发酵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食品微生物、环境微生物等实验;发酵工程实验实训室主要服务于微生物与发酵基础、生物制药工艺等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无
25、菌室主要用于常规的微生物菌种保藏、菌种转接、菌种活化等操作;仪器室主要存放精密仪器、贵重仪器,以便统一规范使用和维护;食品工程实验实训室主要服务于烘焙食品和发酵食品制作的实验实训及产品研发。实验实训室建设还依托化工工艺实验室、大型精细化工仿真实验室、大型仪器实验室等,可以从事产品分离、提取、检验等实验实训项目,以及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实训练习场所。结合天津职业大学示范校建设,准备筹建生物发酵实训车间和生物提取车间,使本课程的校内实训的条件大为改善,大大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六)注重环境的营造与建设1. 学校有快速便捷的校园网,各系、专业办公室、实验室、学生宿舍设有多处网口,可方便上网学习
26、和查询,长期向师生开放;2. 学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长期面向师生开放使用;3. 学校有多个专用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专用多媒体教室 5 个,移动多媒体设备一套,并设有网口可以上网,为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教学及网上教学提供了保证;4. 学校有专门的校园网维护人员,各院系也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网页的建设,使得网络教学能够良好运行;5. 精品课微生物与发酵基础部分内容已经上到校园网,可供学生在网上学习、交流;6. 在网上建设虚拟工厂、虚拟工艺和虚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49(七)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理论+ 实验+校内实训 +校
27、外实训”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下,积极使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讲授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合作教学;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采用实物模型、设备照片及动画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将理论课带进实验室和岗位实训,结合仪器设备和实际运行环境进行讲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课堂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算机课件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特殊功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验课教学中
28、,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岗位技能的主导作用。2.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教研室,实行“双导师”制, 在实训实习教学中,主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操作性和职业性。3. 构建“双证书 ”直通车平台,使教学与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与职业资格取证相结合。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施考试与考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学生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大大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2005、2006 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和生物技术
29、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100%,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综上所述,该课程组教师队伍精良、具有双师结构、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和体系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体现先进性、职业性、实践性;教材建设方面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相互衔接,形成系列,坚持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校内实验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实验教学有保障,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环境优良;实训教师经验丰富、素质高。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密切,高职特色鲜明。因此,我们认为该课程基本具备申报天津市级精品课程的条件。50微生物与发酵基础校内自评表评价等级(K i)A B C D E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 要观测点 评审标
30、准分值(M i) 1.0 0.8 0.6 0.4 0.21-1课程内容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必需够用为度, 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专业课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验、 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2010一教学内容25分1-2教材及相关资料教学资源建设选用优秀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 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工作。 5102-1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
31、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0102-2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 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9102-3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取得 实效。308二教学方法与手段25分 2-4网络教学环境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32、310513-1主讲教师教师风范、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主讲教师师德好、事业心强、治学 严谨。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企业经历和行业影响力。5103-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双师型”结构、专兼职比例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知识、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中“双师 ”型教师的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均较合理。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教学团队的教师专业素质较高。710三教学队伍15分 3-3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与实践承担有省部级
33、以上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或获得过相应教学奖励。教学改革有创意,通过对外技术服务与合作,促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效明 显。3084-1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以具有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够有效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内容先进的实训项目。81.0四实践教学20分4-2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系统考虑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12105-1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 3105-2录像资料评价课堂实录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设计情景,启迪学生思考、联想。实践教学设计合理,效果好。410五教学效果15分 5-3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意见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