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883437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要求:1.准确识记本章基本概念,掌握教学基本内容及运用;2.较全面地把握和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理解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了解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3.了解不同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并能简要比较和评价;4.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实现过程及其运作机理;5.理解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居民行为、企业行为、存款货币银行行为)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影响.理解以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控制机制的缺乏以及近几年的一些新变化;6.认识和领会货币供给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之争的 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理解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 生性问题;7.掌握货币供求均衡概念,理解货币供求与社会总 需求的关系,

2、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教学内容: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3,第一节 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概念(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P184)1、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 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 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是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持有货币的能 力的统一)。2、货币需求量含义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个人、 企业、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需要的货币 数量的总和。,第一节 货币需求,4,二、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一)宏观因素从宏观角度看,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有

3、: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 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客观因素;,第一节 货币需求,5,(二)微观因素从微观角度看,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 因素有:收入水平;收入的分配结构;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心理和习惯等因素。,第一节 货币需求,6,三、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基本观点是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 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公式: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M)=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第一节 货币需求,即,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单位纸

4、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金属货币需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7,理解马克思货币需求公式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 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 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 件下适用。货币必要量公式反映的是一种实际交易过程,即货 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表明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反映的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 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 求,还存在很多困难。纸币流通下,由于纸币本身无价值,当M一定时,纸 币所代表的价值与纸币本身的数量

5、负相关;反过来说, 商品价格水平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第一节 货币需求,8,三、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理论(一)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由货币数量所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例上涨,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下降;货币数量减少,物价随之正比例下跌,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上升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第一节 货币需求,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认为,如果用M 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用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用P 表示各类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用T 表示各类

6、商品的交易量,MV = P T M = P T/V在这个方程式中,M 是可以由模型之外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 是由制度性因素决定的,因而短期内不变,可以视之为常数;T 是由生产决定的,可以视之大体稳定。因此,只有P 与M 的关系最为密切。或者说,货币数量的变化会主要地影响价格的变化。,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从形式上看,交易方程式与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没有大的区别,但二者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强调货币数量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后者则特别强调商品生产过程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作用。,2现金余额数量说 马歇尔的观点,由他的学生、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

7、1957)加以系统化,并用方程式予以表述,即: M=KPY这一方程式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或剑桥方程式。式中,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代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现金余额说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了人的行为因素持币动机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的影响,它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无论是后来凯恩斯的货币资产需求论,还是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稳定论,都受益于剑桥学派的这一重大贡献。,(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

8、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同时,他认为人们普遍存在着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倾向,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这一流动性偏好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有三种: 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活动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经济主体为了完成交易都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出于交易的动机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交易的规模就越大,货币

9、的交易需求越大。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2、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应付紧急或意外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任何经济体都保存一定数量的货币以防意外支出。这种出于预防动机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就构成了货币的预防需求。 一般来说,国民收入越高,风险程度越大,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就越大。所以,货币的预防需求也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资活动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投机动机的提出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 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持有一定

10、量货币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卖证券获取收益,这种出于投资的目的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是货币的投机需求,买卖证券主要是买卖债券。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比关系,即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下降;而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将上升。 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的影响:当市场利率处在高水平时,证券的价格较低,这时人们预测利率将会下降而证券的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就会更多地持有证券而减少货币的持有以期在证券价格上升中获利;反之,人们会更多地持有货币而减少对证券的持有。 因此,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水平呈反比,利率越高,货币的投机需求越小;利率越低,货币的投机需求越大。,交易动机产生的货币交易需求与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的预防需

11、求都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关,统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它与国民收入呈正比,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由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水平呈反比,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需求总量即是由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投机性货币需求组成。公式如下: L = L1 ( Y ) + L2 ( r ) 式中,L 为货币需求总量,L1为交易需求函数,L2为投机需求函数,Y 表示国民收人,r 表示利率。,“七动机说”,以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温特劳布(S. Weintraub)和卡尔多(Nicholas Ka1dor)等人为首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所分析的“三动机”不能全部说明现实情况,应给予补充。于是,他们结

12、合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三)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新货币数量论),货币学派(monetarism)是一个与凯恩斯主义及凯恩斯学派根本对立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它的货币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其核心是现代货币数量论,来源于但又有别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货币学派的灵魂人物弗里德曼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货币主义”的创始者,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大小有四个关键因素:,1、恒久性收入(Permanent Income)。 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特色。 所谓恒久性收入,表示一个人在一

13、个较长时期的平均收入水平而不是当前的收入水平。 弗里德曼非常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当期收入不能反映财富水平,人们恒久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最重要的变量。恒久收入越高,货币需求越大,即货币需求与收入呈正比。,2、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之间的划分。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即“人们赚钱的能力”,非人力财富是货币、金融资产等财富,用货币、债券、股票作为代表。货币需求取决于两种财富的比例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财富向非人力财富转化会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占的比例越大,则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大;反之,非人力财富占的比重越大,则对货币的需求越小。,3

14、、持有货币的收益率与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的收益率可用银行存款利率表示,它与货币需求呈正比。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主要是各种有价证券的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呈反比。4、其他因素,包括主观偏好与风险以及客观技术与制度因素的综合变数。比如人们的兴趣、爱好、习惯等。,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同时在对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它有机地结合了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主体行为分析,是较全面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等人的实证研究方法突破了前人纯粹从理论上研究问题的局限性,给当时经济学界及以后的经济学家开启了一条崭新而实用的思路,这是他们在方法论上的重大贡献。,24

15、,第二节 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P187)(一)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完成,以中央银行供给 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运用基础货币为中间环节, 以非银行部门转移、结算货币为重点,形成一个复杂的 货币供给系统。(二)货币供给量的含义一定时点上由社会企业、个人以及各金融机构中的 货币总存量(时点数)。,第二节 货币供给,26,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不同的货币对经 济的影响也不同;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 性征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 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M0 流通中现金M1

16、(狭义货币) M0+ 活期存款M2 (广义货币) 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第二节 货币供给,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中国从1990年起开始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从1994年10月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根据2001年7月修订的统计口径,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层次为:第一层次M。:流通中现金;第二层次即狭义货币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第三层次即广义货币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28,1994-2002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 单位:亿元,第二节 货币供

17、给,29,我国货币供应量,30,二、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由流通中现金与金融中介机构的活期存款 构成,两者的增减变动都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货币供给的实现机制:中央银行向以商业银行为主体 的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 创造或存款创造,向整个社会提供最终货币。,第二节 货币供给,31,2、中央银行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即通过各种方式 扩张和收缩基础货币,来控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调节 和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由商业银行的 准备金(R)和流通中通货(C)构成(P173)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 币的源泉,供应基础货币

18、也即是货币供应过程的最初环节。用公式表示: BRC,第二节 货币供给,引入了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后,货币供应就可以表达为这样一个理论化的模式:一定的货币供应总量必然是一定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倍数或乘数扩张后的结果,或者说,货币供应量总是表现为基础货币的一定倍数。人们通常把这个倍数即: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称为货币乘数。如果以M表示货币供应量,以B表示基础货币,以K表示货币乘数,则有如下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公式: M=BK该公式表明,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使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扩张为货币供应总量,因此,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机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呢?,从公式M=BK可知:

19、 ,假定我们要确定M1口径的 货币供应量形成中的货币乘数值,可作如下推导: M1=C+D 其中,C是流通中现金,D是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B=C+R其中,R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Rd、超额准备金E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rtT(T表示定期存款,rt表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那么,就有: 将各项同除以D:,这就是在一定的基础货币下形成M1口径的货币供应量的货币乘数公式,其中c为现金漏损率,rd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e为超额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将货币乘数公式代入货币供应量公式中,就得到一个完整的M1口径的货币供应理论模型:由此可见,货币供

20、给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B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rd和rt来影响货币供给,现金漏损率c和超额准备率e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等,则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35,(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具体因素(P175178)1、B的决定基础货币是存款创造或信用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提供,具体是由中央银行从事各 项资产业务时提供的。具体是: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购买政府债券或向政府贷款(对财政的债权);黄金外汇占款。,第二节 货币供给,36,2、m的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现金漏损率:公众可支配收入、持有现金的机会成

21、本(市场利率)、公众的消费习惯与流动性偏好、银行 业的稳定和服务质量、公众对通账的预期、非法经济活 动。超额准备率:保持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市场利 率)、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及成本、经营风险和资产的 流动性、经济的变化趋势、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动等。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和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 和定期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转化 的因素主要是,定期存款的利率、收入与财富、公众投 资渠道的多少,第二节 货币供给,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财政是政府部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其收支活动与货币供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财政的各项收入和支出都是以货币形式进行的,而且都是与银行存款账户直接相联

22、系的,由此决定了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必然联系。其基本变化关系是:财政收入增加时,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流入中央银行账户;财政支出增加时,货币由中央银行账户流入商业银行账户。在货币供给机制中,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流入中央银行账户,意味着货币供给的收缩;由中央银行账户流入商业银行账户,意味着货币供给的扩张。因此,财政收入增加,表明货币供给收缩;财政支出的增加,表明货币供给扩张。,39,三、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P181-183)货币供应量是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并不是由经济因 素,而是完全由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当 局所无法控制的,其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内部的

23、实际变 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多种因素(如Y、S、I、C等)。(一)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理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 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 性,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现金 发行、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等方式来控制作为经济系统外 生变量的货币供应量。依据:1)货币供应量取决于三大因素:基础货币、存款准 备金比率和现金比率。,第二节 货币供给,40,2)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3)实证研究表明货币需求在长期内是极为稳定的。4)并不否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只是程度较弱。(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理论: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

24、量难以由中央 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主体共同决 定的。货币供应量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依据:1)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2)贷款受存款的制约程度下降。3)金融创新可以相对地扩大货币供应量。4)企业可以通过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而扩大信用 规模。5)并不否认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第二节 货币供给,41,(三)凯恩斯学派的观点1、凯恩斯的外生货币论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是 国家的创造物),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不受经 济因素的制约。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主 要办法。依据:中央银行掌握了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第二节

25、货币供给,42,2、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内生的(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 所决定-Y、S、I、C),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不可能 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其主要内容是:非常重视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因素对货币供给以及它 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主张以更广义的货币定义作为理解货币与总体经济 之间关系的基础,并以此来阐述复杂的货币供给决定机 制。认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相似性,即都 具有创造货币和创造信用的能力。应用资产选择理论(资产选择理论,Portfolio Theory,是关于投资主体在市场中的资产选择行为及其均 衡条件的理论,它既是现代金融投资学的理论基础,也是 现

26、代货币理论的基础)和避免风险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的决 策行为(影响银行资金运用的规模与方向,从而影响银行 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第二节 货币供给,43,结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不完全是中央银行可以 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因素影 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 量的控制就不可能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争论的实质及其政策含义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 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 效的。,第二节 货币供给,44,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目前我国中央银

27、行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大的控 制力。中央银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 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并 不断提高调控能力。,第二节 货币供给,45,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涵义(P192)(一)货币均衡所谓货币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相 等,即MsMd。理解货币均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货币均衡不是简单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 而是货币供给和经济对货币的需要的均衡,经济态势通常 表现为:生产正常增长,市场情况良好,物价基本稳定;2、货币均衡不仅是货币供求总量的均衡,而且也是 货币供求结构的均衡;3、货币均衡

28、是以利率为契机的,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动态看,有一种自动恢复均衡的趋势(条件:健全的利 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46,(二)货币非均衡(P185)即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不相适应, 即Ms Md,主要有:Ms Md ,Ms Md二、货币均衡与利率(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求可以通过市场得以真实反映,所以衡量货币均 衡的标准是利率,或者说,货币非均衡均衡的实现过程离 不开利率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利率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 不仅能反映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对数量,也能反映货币稀缺 程度。当实际利率上升时,表示货币需求量大于货

29、币供给 量;当利率下降时,表示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47,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r,M,Ms,Md,E,M0,r0,市场利率与货币供求均衡,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货币均衡靠利率机制实现,49,结论:1、当货币供给当作内生变量时, 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或者说,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利率成为由货币非均衡趋向均衡的自动调节杠杆。2、当货币供给当作外生变量, 即完全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中央银行并不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调节货币供给,这样,货币供给就成了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利率仅影响货币需求,而不影响货币供给,但利率的变动仍能作为

30、货币供求均衡与否的指示器)。,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50,三、货币供求与社会总需求(一)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P195)1、社会总需求定义: 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上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2、货币供给决定并制约社会总需求 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大;货币供给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MsAD(因为AD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51,(二)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P195)1、社会总供给定义: 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物 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全部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非 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全部劳务的总和。

31、2、社会总供给决定并制约货币需求经济生活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 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 系的再生产过程。MdAS(因为AS以获取货币为目的,即通过与货币的交换, 实现其价值,并使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三)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P188-189)一方面社会总供给的形成通过货币来表现、衡量和实 现,这就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的形 成又决定于货币的供给。这样,其关系可表示为:,ASAD MdMs,反过来,MdMs AS=AD,在上图中,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即实体经济决定货币流通,进而决定货币供求平衡,但货币流通、货币

32、供求均衡又影响实体经济,影响总供求的均衡。即:,53,四、实现总供求均衡的条件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节货币供求,实现 总供求的均衡。(一)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总供求的均衡 主要利用MsAD的关系,中央银行可运用多种货币政策 工具,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以影响由此形成的有支付能力 的购买力总额,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即:1)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Ms,AD; ADAS 2)当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时Ms,AD; ADAS,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54,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失衡的调节1)货币供求均衡:中立的货币政策2)货币供应不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 应量3)货币供应过多:紧缩性的

33、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 应量4)货币供求结构性失衡:有松有紧、松紧搭配的货 币政策,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55,(二)运用财政政策实现总供求的均衡财政政策一方面直接影响总需求,即通过扩张、收 缩、中性的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达到调节目的。即:T、G、R 的变动 AD=AS另一方面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间接影响总需求, 如财政赤字及其弥补,即:赤字MsAD ADAS财政政策还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如调节过剩或 短缺),影响总供给,实现总供求的均衡。,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56,重要概念: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 基础货币货币均衡思考题:1.在货币供给的形成中,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各起何作用?2.试述货币供给模型。3.试述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4.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货币供求,实现总供求的均衡?,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