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绕课程目标 开发教学资源 引领社会风尚(原创)在历史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思考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张永谦 2221002006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3 月 13 日,周济部长在 “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本文拟结合历史教学中几个具体事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目标引领:一个值得寻味的历
2、史话题案例 1:从一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留给我们的忠告说起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3、能力才有其价值。 ”资料来源:齐键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第 1 页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经典故事,那位幸存者的告诫语重心长、振聋发聩。是的,我们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拥有知识就是教育的本义?回首历史,这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来临,全球化的课程改革浪潮,已引领我们重新确定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个体性、社会性和自然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2001 年,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在教学目标上校正了以往教学大纲所存在的片面化问题,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
4、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很明显,上述课程目标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缺陷,避免了过分强调“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局限性,从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人、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确定了历史教育的本质含义。对
5、此,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的阐释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为什么要在学校进行历史教育?为了学会做人!前者可谓“自养” ,亦可言及群体的互动。后者无疑在引导群体的共知,求得群体的共识, “自然”做人的标准及价值趋向不是“自以为是”的,而是“公利” 、 “公德”至上的。所以近代以来历史教育之功能,做功于有智识之公民,育人民之“公心” 。 审视历史课程功能,回味育人之“公心” 。我们不难理解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地要求加强对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刻内涵:(1) “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
6、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2) “八荣八耻”涵盖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3)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既有个人内在素质的自我超越,又有社会整体风气的建设;既要求个体的内省,又要求群体的互动,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体现了新时期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毫无疑问,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
7、结合,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开发资源:垦殖荣辱教育的一片沃土案例 2:情感因素是历史教育中固有的丰富资源情感因素是历史教育中固有的丰富资源,历史中的悲、喜、美、丑真真切切,有血有肉。在某种程度上,读史惟一需要的是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如诗,历史如画,历史如歌。历史是人的活动,历史学是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的。与其它自然科学不同,历史学科不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认识和了解
8、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另一方面要作出价值的判断,是好的还是坏的,是美的还是丑的,从而触动心灵和情感。资料来源:齐键、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第 110页是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那各领风骚的历史人物,各有各的个性和传奇;那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它们在时间的交替中,构成了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历史如诗,那是不同的民族在各自栖息地上的诗意创作有的民族尚武,英勇善战;有的民族崇文,讲求儒雅;有的民族勤劳,风俗淳朴;有的民族智慧,追求创新;有的民族热情,注重友谊;有的民族诚信,讲究信誉。历史如画,那是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追求美好生活的掠影。那里有孔子的仁爱慈善、商鞅的“立木”诚信、岳飞的精忠报
9、国、林则徐的廉洁奉公、邱少云的严守纪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的艰苦奋斗、奉献为民和科学求真等等。历史如歌,那是一首饱含人类超越自我、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成功之中探索前进的赞歌。泱泱华夏,文明之光映照五千载。先人们爱祖国、辩美丑、讲智信、知荣辱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进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社会赖以发展的价值体系和泽被后世的文化精神。然而,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历史教学,不难发现我们往往缺失了“生命” 、丢失了“灵魂” ,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 ,把学生看作“物化的工具” 、知识的“容器”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一个事例:案例 3:令人深思的一张贺卡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曾
10、讲过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当年,他有一名在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优异成绩的得意门生,在升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元旦节给他寄来了一张精美的贺年卡。贺卡上写着这样几句顽皮的话:“亲爱的老师,您好。真抱歉,当我给您寄这张贺卡时,我才突然发现,您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教给我的那些历史知识,我已经将它遗忘在早晨长跑的跑道上了,淹没在拥挤嘈杂的餐厅里了,丢失在周末联欢的舞会上了真不好意思,现在您辛辛苦苦教给我们的历史,我已经又把它全部交还给您啦!”此时,距离这名学生离开中学课堂才仅仅四个月的时间!资料来源:齐键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第 40 页通过这个案例,从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学生的话语中,我们应当感悟到什么呢?很明显,我
11、们的历史教学缺失了生命的个体,荒废了历史情感资源的开发,失去了历史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情感与态度等丰富的生命意蕴。逝者如斯夫。于是乎!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学生缺乏爱国心,缺少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那么我们是否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究竟讲出了多少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爱国、报国、兴国、强国、救国的不朽精神?究竟讲出了多少个卖国、辱国、祸国、乱国、叛国的民族败类,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世所唾骂?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学生缺乏做人的良知,缺乏进取的精神。那么我们是否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是否触动过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因岳飞、文天祥、邓世昌、杨靖宇、董存瑞、黄继光的报国而感动?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遭受民
12、族的耻辱而哭泣?因南京大屠杀、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而愤慨?因“神州 6 号”的发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豪?我们常常慨叹现代人精神颓丧、道德疲软,青少年追星、沉迷于网吧,甚至吸毒。那么我们是否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究竟开发了多少情感资源,投入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对此,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的中学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更不知离骚情了) ,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谈张骞、苏武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已” 。试问:这种缺失情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还能是一个真正的全人吗?我们说他们只能是一个“畸形人”或“植物人” 。难怪有人呼吁:“如果教育丧失
13、了人去寻求人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忽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自由个性的全面生成的使命,人类也就失去了不断进步和无限光明的前景。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 。知荣明耻,这是做人的底线;促进全人发展,是教育的追求。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没有理由漠视生命。我们要充分挖掘历史情感资源,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全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们相信开拓这片沃土,一定会培育出生命之花。三、聚焦课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案例 4:这二十分钟用的值不值得一位历史老师在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一课时,当讲到 1976 年 1 月周恩来总理病逝,北京各界群众自发地守候在十里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时,为
14、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借用了学生熟悉的小学课本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高潮部分的描述,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灵车渐渐的远去了,这意味着什么?”许多同学谈了诸如“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不舍与怀念”等感想。可是一位调皮的学生这时却突然冒出了:“咳,这有什么,不就是玩完了吗?”课堂里的悲痛气氛顿时受到了冲击,一些学生忍不住偷笑起来。面对这一意外的情形,这位教师并没有做出冲动的恼怒反应,也没有假装没听到而回避。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唤醒学生已麻木的情感世界的绝佳教育时机,于是立即果断调整了原先预定好的教学程序,就此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漫游:从“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抗金英雄岳飞,到了“留
15、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从“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境界对比,到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品质的诠释与领悟对于这样一个似乎是“节外生枝”的课堂上的“小插曲” ,她竟用了足足二十分钟的时间加以解决,直到那名同学最终领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贵品格与人生真谛。资料来源:苏静我与孩子的“经典”情缘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不惜花费二十分钟的教学时间。事后,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而这位教师在“教后记”中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原定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因为我用二十分钟解决了一个计划外的简单问题。但我一点
16、也不后悔,我固执地认为,这二十分钟的支配是值得的,因为它换来的是对伟大生命响彻天宇的礼赞。这是我们生命中不死的二十分钟!如果能让一个伟人的精神世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屑说二十分钟,哪怕用更长的时间都在所不惜!因为我们的学生已难得感动,我们的教育难得感动!”是的,这二十分钟用的值得。因为她从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教育的功能出发,换回了学生对生命价值、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促进了全人发展。但是,讨论之后,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匪夷的“声音”呢?陕西师范大学任鹏杰教授说:“不要忘了,教育与社会是共舞、互动的,人性人文环境被污染了,害教育,也害社会。欲净化环境,须所有公民守望
17、我们共同守望的信念,而这守望最需要的是行动,只有态度是远远不够的。 ” 因此,聚焦课堂上发生的现象,需要我们透视社会,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1)从国际来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而资本主义正步入强劲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西方敌对势力继续进行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西化” 、 “分化”政策。(2)从国内来看,我国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价值多元化成为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多元价值一方面使人们的独立性和选择性的空间得到扩展,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的价值在裂变。例如,千百年来,中国人民都以勤劳、节俭、
18、敬业为荣,以懒惰、奢侈、游手好闲为耻,但某些人却恰恰相反,把辛勤劳动的人讥为“不懂生活” ,把节俭的人讥为 “守财奴” , 把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视作“老古董” 。他们期待的是不劳而获,追求的是骄奢淫逸。由于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念,抢劫盗窃、坑蒙拐骗、制毒贩毒等事例屡见不鲜。(3)从学生自身的教育来看,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家庭往往受到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则会受到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影响俗话说:“天天见怪,见怪不怪。 ”一些不良的、无耻
19、的现象见得多了,人们就很容易产生耻感麻木。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虽然有一定的知耻之心,一般不愿意与无耻者同流合污,但又不愿意与种种无耻现象作斗争,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爱憎感不分明,放弃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和斗争,是耻感弱化的表现。这种主观上对于无耻行为的容忍,在客观上则是对无耻之人的纵容。孟子尝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作为人,必须知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可谓切中时弊。它如同一把尺、一杆秤,量出了人生的荣辱,度出了社会的事非,对于营造知荣耻的良好氛围,匡正社会风气,可说是一剂治理的“良
20、药”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聚焦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让学生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以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四、知行合一:守护心灵的荣辱底线案例 5:可怕的笑声2001 年在我国各地公映的紫日是一部反映日本侵华历史的电影。影片中有日本兵用刺刀活活杀害中国老大娘的镜头。没想到当影片放到这儿时,许多观看的小学生居然哈哈大笑起来。这种现象在许多城市放映时都发生过。事后,有人问孩子们为什么发笑,孩子们不经意地回答:“好玩,真的很好玩。 ”该影片的导演知道后,沉痛地说:“这
21、样的笑声足以用可怕二字来形容!”资料来源:齐键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第 54 页确实可怕!因为,这笑声不是一两个小学生,而是许许多多小学生发出来的。孩子们的笑声是动听的,但是当你听了孩子们在看到这样惨无人道的血腥场景而发笑时,还能感到动听吗?这对我们的历史教育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可怕的笑声”是小学生的“童稚” ,那么,接受过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学生又会怎样呢?请看下面的一个事例:案例 6:希特勒值得崇拜吗?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的一份历史问卷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在调查他们最崇拜的世界历史人物中,希特勒居然成为一部分学生崇拜的偶像,位居第 4 名(学生共列
22、出了 40 多位历史人物) 。这些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是学习过国家颁布的中学世界历史课本的,而课本对法西斯当然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学生为什么还要崇拜希特勒呢?他们的理由是希特勒“能力强,影响大” 。资料来源:齐渝华中学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初探 , 创新教育2003 年第 1 期显然,我们不能完全责怪学生。我们要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这些学生缺少最起码的荣辱观,缺少对生命与尊严横遭践踏而应有的愤怒之情?我们的历史教学是否应负有责任?我们究竟在多大地程度上,真正关注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生成?勿庸置讳,我们的历史教学所蕴涵的喜、怒、哀、乐,真、假、美、丑等荣辱内容,需要我们引领
23、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践行。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一个学生抄近路践踏草坪,后面就会有学生跟着践踏过去:一个学生就餐不排队,后面就会有更多学生拥挤上来;一个学生把垃圾扔在不该扔的地方,后面就会有很多学生把垃圾扔在那里。那些后来践踏草坪、不排队、乱扔垃圾的学生,未必不知道这样做有损自己的做人形象,但前边的学生做了,他们也就随波逐流了。我们知道, “道德者,行也” 。 “八荣八耻”不是讲给别人听的,而是引领人生价值的指南;不是简单的释读,而是衡量我们做人的标尺。如果我们只停留在道德认知的输灌,不引导学生付诸行动;只让学生知道何为荣辱,不让学生在行动上真正地为荣拒耻,那么,荣辱
24、观教育就很难有实际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我们的历史教学,唯有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学生追问自我,生成智慧,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才能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与超越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最后,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为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歌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注释: 齐键、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66 页. 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第 40 页. 彭泽平、姚琳教育:呼唤人的回归和超越J.教育参考 2002.3. 齐键: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第 34 页. 任鹏杰:从秦桧夫妇“站”像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3.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历史与社会八年级 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