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下教材分析庆元县实验小学 方 奇各们同仁,上午好:我接到的方教师给的任务是对五下教材进行分析。五下科学教材共有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内容。我拿到教材后,首先的思考是: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这个单元要我们的孩子学些什么?我们怎样去组织和呈现这些教学内容?具体的说,也就是一个单元要达成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哪些活动去达成这些目标?每一个主题活动又需要达成什么目标?活动是需要怎样展开的?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等问题。这其实上也是我们在备课时所考虑的问题。为此,我通过翻阅了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及网上的资料,对五下教材进行分析,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等下有
2、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还望各位同仁能给予批评与指正。下面我们就按顺序先来看看第一单元的内容。一、运动和力教材分析标准中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知识与内容都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基础,是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以,这部分内容应充分体现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编排了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小车做为研究的载体,围绕小车这个主题充分的展开研究。教材按排 10 课共了 13 课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其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带星号的内容进行选学和阅读。这也是这册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所不同的地方。同时你还可以发现,本册教材每课都只有两个黑标题,也就是两个学习活动
3、。这要比以往的教材要少。减少活动并不意味着要求降低,反而是提高。活动少了,给与学生探究每个活动的时间也就相对多了,他就提高了探究活动要求,要求学生的探究活动要有深度。记得吴韦春老师在上纸的观察一课中,他先让学生通过各个感官观察一张白纸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纸的特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比较会发现,纸与纸之间有很多的不同,吴老师抓住学生的发现的纸之间厚薄不同,继续深挖:哪张厚?厚多少?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再次深入的探究这张纸。同样,在去年市优质课评比中,我们县的叶老师上的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中,也是通过对溶解的步步深入的探究,引起的与会老师和评委的观注,后来获得的优质课评
4、比一等奖,活动后,在省特级教师陈桐的评课,还专门对叶老师这课的探究有深度作为大篇幅的褒义的评价。可见,探究活动要有深度,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是现在我们科学老师非常值得观注的一个方面。第一单元内容按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 18 课,探究小车的运动,其中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第二部分为 9、10 两课,是动手实践课,设计和制作小车。第一部分有可以分为三层:1 是 1 至 4 课,是研究让小车动起来的力;第二层是 5 至 7 课,研究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第三层是第 8 课,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来控制小车的快慢。我想这一单元很多老师都已经上过了,我也就不作详细的说明
5、,只是提一点思考:思考:1、本单元是以小车为载体认识所涉及的力,所以对力的认识的要求和以往教材就有什么不同。(我们要观注教参当中对重力、弹力、反冲力的描述,和对学生要求达到程度的说明。)2、本单元中很多实验都是以铁垫圈拉动小车的,其实这并不是同一个实验。(可以从实验目的、控制的变量的不同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区别。)3、第六课,在研究小车载重量不同,摩擦力有不同的实验中,思考小车的速度是否要一样,每次实验的的速度都要一样吗?二、时间一、单元教学的意义“时间”听起来很熟悉,可又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但时间是不停地在流逝的。“时间”单元的研究就是从感觉时间流逝开始。学生们在听到“时间”一词的时候,很
6、自然地就会想到手表与时钟,因为手表和时钟可以告诉我们过去了多少时间和现在是几点钟。可以如果反过来思考:手表和时钟是人们为了计时发明的,在手表和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么来知道时间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在时钟发明之前”“夜间的计时器”“用水测量时间”“做一个水钟”等课题的研究。本单元就是这样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时间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一起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整个单元共 10 课,同样,带星号的也有 3 课。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
7、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时间单元目标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设计制作验证反思改进”计时器的实践过程。科学知识:学生在制作记时器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记时仪器的发展史;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制作记时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并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二、理解思考研讨1 时间单元很多活动采取估测的方式体会时间的流逝,但孩子往往都戴有手表,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让孩子乐于估计,而不是为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而简单地看钟表显
8、示的时间来替代估测的过程?2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求学生制定计划,这些计划哪些是需要学生详细去制定的?哪些只是口头表述就可?3 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意识到太阳、流水、蜡烛、摆之所以都能作为计时工具而具有的共同特征?4时间是可以测量的,学生学习完这一单元后,能体会到吗?怎样帮助他们获得这样的认识?5关于时间的大单位如年、闰年、平年、光年等的知识在本单元没有涉及,怎样看待这个问题?6怎样看待摆的研究活动要持续 3 课时的时间?关于第六个思考,我举一个案例,这是在上一届省优质课评比第一名的获得者在教学这课后写的一个反思。原文是这样的:在原教材中,摆共安排三个课时内容:“发现问题并讨论完成方案”、
9、“测量摆的快慢”、“进一步研究当摆长缩短一半时摆快慢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在讨论方案,可能有它的价值,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只说不做,学生特没劲。就算方案设计得再严密,但到下一节科学课时,学生能记住多少,还不是要重新复习计划后再实验?针对以上两点,我尝试着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活动重点定位于“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的方案设计、实验和交流”,所以就设计了这一课摆的研究。2、实验设计:原教材中采用单摆进行对比实验,可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弊端: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活动显得拖沓,不紧凑;二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精确的科学观测,分开两次做对比实验,计时的操作难度高,总
10、是存在一些细微误差,学生的研究受主观影响较大,往往会以臆想的结果来代替实验现象。于是我采用双摆形式,把学生完成一次对比实验时间缩短一倍,提高了效率。而且采用双摆“同进退”,便于学生直观地进行观测研究。3、材料选择:五年级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我曾试过很多: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还用了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
11、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我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大小高低都一样),在吊桶里分别装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相当重要,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会有所不同。这也许是对教师要求的科学素养之一吧。三、活动教学建议:1时间在流逝时间很难加以描述,要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并且进行研究必须借助客观的物体。教材在这一课安排了 3 个借助周围事物来估测时间的活动。“现在几点了” “1
12、分钟有多长” “这节课过去多长时间了呢?” “现在几点了”是让学生不看手表估计现在是几点钟。这个活动要尽量调动学生原有经验说说自己或者别人是根据什么来估计时间的“1 分钟有多长”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时间的长短。1 分钟,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但是,1 分钟到底有多长?学生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地去注意过。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感受?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充分地感受1 分钟的时间间隔。教材中有两个学生在对话:“我每分钟心跳是 80 次”提示学生 1 分钟可以这样来感受它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这样描述时间:“1 分钟大约是我心跳 80 次”在对一分钟有了直观的
13、认识后,对“一小时有多长”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估计?建立在对一分钟感受的基础上,学生会运用更多的方法对“一个小时”的时长进行描述。课上到这里,那么“这节课过去多长时间了呢?”教师在学生研究投入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对过去的时间要么估计过短要么估计过长。原因是课堂上过于投入或者兴趣不浓的情况,影响了他们的估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时候感觉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这是对刚才的估计误差寻找归因。那这节课真的比原来长了很多或者比原来短了很多?“时间有快慢吗?”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时间的长短不会因我们的感觉而变长或者变短。使学生知道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它
14、总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2在时钟发明之前建议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请学生收集有关古人的“十二时辰”计时资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重点之一:让学生设计太阳钟本身并不是苛求孩子能制造准确的计时工具,当然如果有科学工具箱的教师,这个活动要充分地展开。在计时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发现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与手表的时间有一定的误差,这就引出了太阳计时的缺陷性。组织学生对太阳钟进行分析,它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这就与第三课的学习联系起来了。3夜间的计时器教材安排了“让我们用蜡烛做一个可以计时十分钟的蜡烛钟!”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希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怎样来确定时间刻度(想比做更重要)。标好了时间刻度,就来尝试
15、用自制的蜡烛钟进行计时。“用我们的蜡烛钟来计时,准确吗?”学生根据与手表的对照肯定会发现蜡烛钟的误差。这时就可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希望学生对各种可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设法进行控制。接下来教材安排了设计一个报时闹钟的活动,这个活动既是探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个趣味性的拓展活动。教师要根据课堂上的时间决定,如果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可以只在课上讨论制作方法,具体制作放在课外进行。4用水测量时间古代人是怎么利用流水报时的呢?接下来的问题“流水和时间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这个问题是对上节课太阳、蜡烛可以做计时工具原因进一步做出概括,发展了前两节课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就像流水
16、一样在流动,更加形象地认识时间这一事物。接下来的活动是要让学生从思维层面转向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怎样用水来计量时间的流逝。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经历流水记录时间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科学推测,而不是随意的猜想。然后进行滴水实验。这三个活动相互联系,所以每个活动学生都要充分体验,因为前一活动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展。在前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流水的速度慢了,时间是不是也跟着放慢了?教材也提供了这样的提示,试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进一步体验时间的快慢是不会因为流水的快慢而加快或者减慢的。这就与第一节课产生了呼应。教材在结束的时候
17、,向学生提出了“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 60滴水的滴漏”的课外延续活动,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5做一个水钟经历了前一节课关于滴水计时的研究后,学生已经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是:设计水钟,制作水钟。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再次经历了“思考方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要让学生意识到,一项科学成果的完成光有方案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与改进。6摆的研究,前面已经加以说明,这里就不重复了。只不过要强调的是不论是选做哪项实验,都要特别强调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比如在研究摆锤的时候,摆长和摆幅一定要保持一致。三、生物与环境(二)“生物与环
18、境(二)”单元从小学阶段纵向来看,是在三年级“植物”、“动物”、“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级“有生命的物体”、“新的生命”以及五上年级“生物与环境(一)”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的,学生对生命的观察从个体走向群体,从静止走向动态,从孤独走向联系。本单元内部活动来看,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和野生动植物及珍稀动植物,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加深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强化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单元教学目标: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进行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