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的信息化获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方式有其独特优势:基于信息传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资源输出学校在向薄弱中小学输送资源时,不会失去教育资源,仍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薄弱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 特征。它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
2、赢性” 的教育资源“ 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相比单纯的教帅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实践中,不妨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当然,薄弱学校还要研究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 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移植,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因此,基于“校本” 就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薄弱学校对多媒体教育资源校本化利用时要注
3、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使用目的:薄弱学校发展、学生公平发展。要明确使用目标,把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功能彰显到极致,改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声誉,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薄弱学校利用多媒体资源的灵魂是“为了学生” ,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教育资源支持下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发展。 第二,明晰使用条件:基于薄弱学校水平、学生水平。这要求薄弱学校在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重视自身与优秀学校的差异,具体分析、比较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在发展目标、办学目标、领导风格、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时,
4、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还要重视、尊重学生在诸如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爱好、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的必要性、适应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术:“在学校中” 具体设计网络资源的使用。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利用技术,特别是建立适合薄弱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组建预习网站、指导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多媒体自主学习、监督课后多媒体材料复习。 当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中,薄弱学校还存在电脑有限、网络缺乏、投影仪缺少等问题,这需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来解决。在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传播、利用方向,还涉及到知识产权、层次分类、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的互动、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等问题。 总之,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核心,解决时需要系统考虑互动式、生成式、联动式、资助式、多媒体式等各种方式的优势、局限,多管齐下,综合利用。同时,为了促进薄弱学校多途径获取教育资源的实现,还应当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特别是针对教育资源均衡、城乡教育统筹中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供给问题,在经费倾斜、后勤保障、人事制度、奖惩规定等方面制订相应政策,形成政策驱动机制,从而推进城乡教育统筹,促进教育均衡而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