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附完整答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764631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附完整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附完整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附完整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附完整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附完整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政管理学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行政领导的授权方式。答:行政领导的授权方式有授权留责、适度放权、量能授权、逐 级授权和追踪授权等方式。2、简述行政环境的内涵。答: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要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的总称。3、简述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答: 我国预算执行存在以下问题:一、执行进度偏慢,导致大量的预算结转;二、收支 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行为;三、 预算变更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4、简述行政伦理的功能。答:行政伦理的功能

2、有以下四个:中介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教育与塑造功能、保 证与激励功能、国家认同和民心凝聚功能。5、什么是行政管理?答: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及其官员,为实现国家和行政组织的目标,依据国家法律,应用法定的行政权力,对国家公共事 务和行政组织的内部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6、什么是行政改革? 答: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 责权的划分、行政 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变革。就改革的基本类型来看,行政改革有调试型、 转轨型和发展型改革三种。 调试型改革是指发达国家

3、在原有政治、 经济框架范围内的适应性改革。转轨型改革是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行政改革。发展型改革是指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改革。7、简述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答: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 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8、简述评价政府绩效的价值标准。答: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目标、偏重的 标准应各有侧重,但 总体而言,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经济。 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量, 经济指标关心的是“投入”,以及如何使“ 投入” 以最经济 的途径使用,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 维持既定数量

4、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二、效率。效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 问题,而这 种手段经常以货币 方式体现。效率可以分 为 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三、效能。效能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可分为社会效能和群体效能。四、公平。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关心的主要 问题 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但公平的价值标准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比较难以测量。五、民主。政府绩效管理要考虑公众对政府的效率是否满意,考察政府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5、。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作 为服务对象的公民对于政府整体单方上的绩效最具有发言权。9、简述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答: 1、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2、由封 闭政府 转变为透明政府;3、由 权力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4、由领导型政府转变服务型政府。10、简述绩效管理的意义。答:1、绩效管理为行政管理新模式提供了支撑;2、 绩效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间形成竞争机制;3、 绩效管理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11、简述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经验。答: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 别对待。2、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 处理改革、

6、发展和 稳定的关系。4、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和我国的行政精华。5、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形势。12、简述政府社会管理要实现的三大转变。答:1、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向社会提供“ 公共物品”;2、管理模式从“大政府、小社会” 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3、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为主转以法律方法为主。13、简述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答:行政管理主要有四项运行职能:一是决策职能。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无 论计划、组织、 领导还是控制,都离不开决策。二是组织职能。任何管理目标和任务都要通过组织机构和指挥活动才能完成。三是协调职能。协调活

7、动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每 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开展,都要更好的促进协调。四是控制 职能。按行政计划标准,来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14、简述我国公务员的含义和范围。答: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员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 员。15、西方公务员制度主要特点有。答:(一)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二)强调政治中立;(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四)实行功绩制原则;(五)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

8、洁。16、行政领导的方式有哪些?答:可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领导方式进行分类:(一)从行政领导工作侧重点划分为:中心式、以人为中心式、人事并重式。(二)从行政领导作用于行政人员的方式角度进行划分为: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17、简述行政组织的类型。答:1 领导机构:它统筹全局,是行政组织的中枢、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2 执行机构:是贯彻执行领导机构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方案。3 监督机构:是促使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忠于职守的重要保障。4 咨询机构:是智囊团或参谋机构,由专家学者和有实际经验的政府官员组成,专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意见 和解决方案。5 信息机构:是行政组织科学化、现

9、代化的重要保障。6 辅助机构:一是设置于政府内部的办公厅(室),承担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 务的职能;二是协助首长处理专门或特别事务的办公机构。7 派出机构:它是一级政府按照管辖区域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它不是一级政府机关。18、简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答: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 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 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

10、、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19、列举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或价值取向。答: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有以下五点:1、经济 2、效率 3、效能 4、公平 5、民主 。20、简述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或过程。答: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有相对规范的程序,一般包括 1、政策 议程的建立 2、政策方案形成 3、政策决定 4、政策 执行 5、政策评估二、辨析题1、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分流人员的安置问题。答:错。政府机构行政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立服 务型政府。2、领导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答: 错。领导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 证 。3、政策所要解决的问

11、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答:对。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公共性的社会问题,是人们价值、 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4、科学发展观对行政管理并没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答:错。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没有了科学 发展观,行政管理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观只是一张白纸。只有两者有机的 结合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行政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促进社会更快,更好的 发展。5、管理就是决策。答:对。管理就是决策”市伟大的管理学大师西蒙提出的 观点。他认为,管理,实际上就是由一连窜的决策所构成的,通过决策的制定、 执行和反馈,

12、最 终实现了管理的目的和全过程,正是为了突出和强调 决策思想作为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所以,西蒙 说,管理就是决策。6、古德诺被公认为是开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威尔逊创立“ 政治”与“行政” 的两分法,有人称他为“ 行政学之父”。答:错。威尔逊被公认为是开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古德诺创立“ 政治”与“行政” 的两分法,有人称他为“行政学之父”。7、人事管理的职能就是招聘、调配和培训。答:错。人事管理的职能包括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8、行政职能就是行政机关管理好自身的基本职责和功能。答:错。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能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

13、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9、首长制优于委员会制,所以,我国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 制。答:错。首长制与委员制各有利弊,我国是实行的党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10、动机是导致个体产生行为的基础和根源。答:错。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基础和根源。11、1978 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答:错。是 1994 年。12、公共领导是行政领导未来的发展趋势。答:对。公共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行政领导发展的趋向,同样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13、公务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答:错误。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 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14、行政领导应该

14、积极向公共领导转型。答:正确。我国行政领导应该积 极向公共领导转型。15、公共危机的处理并不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答:错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应对公共危机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要求把危机管理的职能整合到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16、政策合法化指的就是政治正当性。答:对。不管是合法化还是正当性,关键是政策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所以,合法化的这个法,不仅仅是法律,更是宪法意义上的人民主权。17、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答:对。我国宪法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确立下来。18、一般

15、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 层次成反比。答:正确。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管理幅度成反比。19、社会燃烧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著名学者库姆斯。答:错。是国内的一个学者,牛文元。20、随着公民知识水平的提升,我们并不需要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答:错。公民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公共危机 预警机制的建立,再完善的危机 预案,再充分的资源储备,还是需要人员的启动才能发挥作用。包括举行定期的危机培训,学习公共危机管理专业知识、总结经验教训。三、论述题1、论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难点与对策。答:

16、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不是很成熟,存在一些难点, 难点主要表现在:1.绩效目标的制定存在问题。绩效目标没有把握好标准的高低,绩效目标的制定偏向注重短期目标,忽视长远发 展, 绩效目标的制定缺乏广泛参与,效果不 够理想。2.绩效指标的设定存在问题。指标设定过程缺乏对环境变量的思考,导致有些地区难以完成,地方政府绩效指标 体系中存在“一票否决”指标的设置不科学。3.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考核程序没有规范化,容易流于形式;考核方法多为定性,较少定量;考核结果难以兑现;考核过程封闭,缺乏外界监督。4.绩效管理重评估,轻过程。绩效考核本身的后馈性决定了完整的绩效管理计划应

17、包括管理过程中的预警指标,而 这一点是我国大部分绩效管理计划所缺失的。5.绩效管理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作为法定依据。公共管理部门在强调提高行政效率时,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指导。优化公共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对策:1.建立完整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内外沟通协调机制、重视公众满意度的测量、适当调整一 级首长的任期抑制政绩冲动。2.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从立法上确立绩效管理的地位和权威性、颁布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3.完善公民参与机制。重新定位公民的作用、由公民选择、界定 绩效考核对象。4.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估机制。公共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绩效管理机制,还可借鉴国外思想库发

18、展经验,鼓励发展民 间中介评估组织。5.完善绩效数据收集系统和建设信息公开的电子政府。绩效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是绩效管理必要条件、电子政府建 设可作为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新载体。2、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阐述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职能模式。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采取分步 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第二、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齐步走。第三、坚持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统一于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第五,坚

19、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但决不能照抄照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行政职能模式中的重点:第一、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 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第二、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实现三大转变: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 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管理模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 ”;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 为主转为以法律方式为主。第三、理顺中央与地方关

20、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地方政府则需要增强大局意识,更好肩负起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的责任。第四、理顺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健全部 门职责体系。进行科学的职能分解和分析,严格按全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 则,明确各部 门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3、怎样理解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运用?答:行政领导艺术是行政领导者领导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体现,是行政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而形成的,它属于行政领导方法中创造性、随机性、 权变性较强的部分。行政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1.审时度

21、势,多谋善断。行政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决策, 这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志。因而行政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注重领导艺术的运用,即一切行政决策的制定不仅要建立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基础上,而且要善于 识别时机、 创造时机、把握时机;在贯彻执行行政决策时要根据情况和条件的变化,不失时 机地对原来的决策予以修改和补充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 2.善于用人。作为行政领导者,一是要切 实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坚持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善于开拓 创新的同志提拔到各级重要行政岗位上来。二是

22、要具有宽广的胸襟,正确看待部属的历史表现和现实表现,注重工作实绩,不埋没人才。三是要善于用人,辩证地看待部属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使部属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 华,发挥自己的优势。 3.抓关键。行政领导者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一般而言,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应抓的关 键主要包括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纲领性的行政计划、行政组织 的建章立制及行政工作的协调监督检查等重要问题。 4.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做好行政领导工作最关键的因素是做好人的工作,即最大限度地争取和调动相关人员(包括上级、同级、下 级 和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行政工作的积极性是最

23、重要的环节。 5.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行政领导工作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 顾一般,使主次配合、协调一致,使各方面的工作有重点、有秩序地向前推 进。 6.巧妙安排时间。行政领导者是否善于运筹时间, 这不仅是个人领导艺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因为时间一旦与具体的工作相结合就意味着机会、时机和效率。作为行政领导者既要珍惜时间,又要善于运用时间。7.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任何行政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时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即把原则 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行政目标。8.适度。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要善于根据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把握最佳适度的领导艺

24、术。这就要求行政 领导者说话办事要注意分寸,既要防止急躁冒进,又不能落在时代和群众觉悟的后面。 9.专心务本职。各个行政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权范围,都应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超越职权。4、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答:第一,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1、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2、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政社分开、政事分开,从体制、法制、政策、能力、人才和信息化方面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

25、会管理;第二,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第三,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1、优化行政层级;2、优化行政区划设置;3、深化乡镇 行政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 执行力。1、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2、着力建设法治政府;3、推进政务公开;4、提高科学决策水平;5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6、推 进政府绩效管理;5、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答: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与频繁的公共危机,政府需要在分析公共危机的类型、分级、分期等基本特征的基础

26、 上,依托危机 领导体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 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一、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 预警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要务,“凡事预则立,不预算则废”,防患于未然。例如 2004 年 12 月 26 日的印度洋大海啸,就是因为危机预警机制的丧失,信息沟通不力,导致地震后、海啸到达前近两个小时内未向居民发出警报,导致约 30 万人的极大伤亡。 对建立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包括要 1、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制定、健全预案体系;3、进行信息 监测与分析;4、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5、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二、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公共

27、危机是指当组织遇到某种紧急事件或出于某种紧急态势时,为限制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在有限的时间、信息、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下,打破常规,以尽快的速度做出反应。1、公共危机决策的原则。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原则;短期目标优先原则;强制原则;勇于承担风险原则。2、基本内容。问题确认、目标排序、方案评估与选择。三、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主要包括 有信息报告、先期处置、 应急响应、指挥 与协调、应急结束。四、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公共危机的爆发期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过程已完结,其善后管理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恢复与重建、调查 与评估、学 习与改进。6、请结合中央或地方某一项重大公共决策,

28、 论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答:例如:2005 年 8.22 煤矿“官资撤股” 政策(2005. 8.22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强调要认真查处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 1 个月内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在 “撤资令” 的 9 月 22 日大限到的时候,多地没有一名公职人员主动从煤矿撤出投资, 而且“ 大限”日期犹如橡皮筋不止一次地宽限,直到 2006 年上半年,还有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在发红头文件,称“ 对今年 6 月再不从煤矿撤

29、资的官员要严肃查处 ”。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限令” ,都突破了国务院规定的最后期限。严肃的国家政令,在执行过程中, 变成了可拉可伸的“橡皮筋。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政策决定因素,包括政策的合法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可行性。(二)政策资源因素,等同于政策执行条件。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具备的主观条件。政策资源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从制定到执行,都面临着如何配给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问题。(三)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以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公众态度, 执 行机构的态度,政府的整合程度,公共管理部门的威

30、信,都是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7、联系实际论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答: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其影响范围广大,对生命、 财产、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害, 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超出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从而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要想进一步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强化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在社会 领域和政府管理层面上,危机意识尚显薄弱。在事件开始出现 苗头时,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 应迟钝,对一些明显可能成为危机的问题缺

31、少详细的预警分析,导致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往往是撞击式的被动反应模式。因此,各级政府首先要清醒地认识 到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也是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 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视危机为开放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复杂的现代社会系统的常态,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 时刻保持敏感度。其次应创造一种危机管理的文化与环境,加强教育与训练。提高对危机风险源的警惕性,提高处理技能以及在危机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 对普通民众开展危机应对教育,提高社会的成熟度,从而增 进社会抵御

32、突发公共危机的整体水平。2、健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灾害法和紧急状态法仍呈多元分散态势,针对 不同的危机种类基本上都制定了各行业各部门独立的应对性法律法规,但其往往只适用于某种特定危机状态,无法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从而导致政府在处理不同危机事件时所根据的法律依据有所差异,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尽一致。为了使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制化,使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必须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制定全局性危机管理法律,健全专门性危机管理法律,并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机日常管理体系及相关法律支援,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 挥有力、责任明确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通

33、过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对全国危机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危机管理常规化,将危机 应急管理纳入法治轨道。3、建立统一的常设性的危机应急管理专门机构。中国长期以来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救援体制和危机管理模式,并没有一个独立、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机构, 对复合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效率较低,而且不能把危机的前期控制纳入政府长远的战略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对可能 产生的各种危机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依据各自的国情,相继建立了适应本国危机管理的专责管理系统(见表 2)。因此,建 议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常设的、 专责的危机应急管理机构,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对各类危机开展分析总结

34、工作,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工作,加强其协同运转能力;在地方层面上建立起与统一应急管理机构相对应的对口管理部门。这样一来,以后再遇到突发情况,就由 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应对,而不是临时搭建一个班子,通过统一有效的管理,形成合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4、建立危机应急管理的社会共治模式。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和反应能力,但就危机来说,它考验的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整体 应对能力;面对危机,单靠政府的力量去控制和化解显然势单力薄。因此,政府应与社会各阶层展开全方位合作,建立危机管理社会共治模式。通过加 强危机教育,培养大众和企业单位的

35、危机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社会动员 能力,在全社会范 围内形成“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局面,使公众与政府同心同德,休戚与共。5、完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 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公众 对信息的需求迅速上升。透明度越低,危机发生的概率越高,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统一的信息系统,因此政府应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危机应急管理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管理和发布系统,形成即时的危机反应网络,迅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加强有害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掌握有益信息的发布时机,在危机前防患于未然、 预防危机,在危机中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处理危机。为了控制危机事态,稳定社会秩序,避免

36、社会恐慌,政府必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塑造开放的信息通道,及时、公正、充分的披露信息。通过公众与政府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流,防止信息的误传和谣言的传播,使公众保持情绪稳定和理解,并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负责任、透明的政府形象。8、试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答:答: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共有三大类,即政策决定、资源和执行环境。一、政策决定因素。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 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联系实际举例)二、政策资源因素。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大体可

37、分 为:执行经费、执行人员、 执行机构、执行保障。 (联系实际举例)三、政策环境因素。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在公众关系和对政策执行的整合程度(公众态度、 执行机构的态度、政府的整合态度、公共管理部门的威信等),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利益集团、国际势 力)。自然因素主要在自然条件的突发性变化。 (联系实际举例)9、联系实际谈一谈为什么要进行行政改革?答:(一)行政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促进世界向着和平方向发展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 为此,政府必须对传统行政职能

38、和行政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 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政府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行政改革成为当代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二)行政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行政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 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 样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 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如果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行政改革能增强政府管理活动的公开性和民主性,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较好地

39、调节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 基础的发展。(三)行政改革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是当代行政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目标,需要行政职权合理划分、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 组织机构的精干高效、制度的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而 这一切需要通过行政改革才得以实现。不进行行政改革,旧的行政弊端无法克服和消除,新的行政体制不能形成和运作。因此,行政改革是促进和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及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与重要手段。10、请结合实际评述我国当前财政体制。答:(一)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财政体制

40、是指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它是国家财政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制度。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税收权限、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一种制度。我国实施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 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划分中央、地方的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协调地区发展、实 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

41、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主要有关税、消费税、 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增值 税、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主要有增值税、资源税、 证券交易税等;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主要有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税收返 还额在 1993 年基数上逐年递增, 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 1:0.3 系数确定。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后

42、,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 过渡一段时间 再逐步规范化。自 2003 年起,所得税不再按归属划分,而改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四)财政体制的原则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财政。这是我们确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 则,也是由我国经济制度决定的。第二,财政管理体制必须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第三,财权与事权统一,权与责要结合。11、联系实际论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43、能力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 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曾在 1992 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 30 年的时间 ,我 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极大地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这个提法, 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所特有的一个概念,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它凸 显了政权的管理者向政权的所有者负责并可以被后者问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其

44、次,它 强调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种力量合作管理的重要性。最后,它把增进 公共利益同维护公共秩序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普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至少有 4 条:一是民主化。人民成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 有追究责任者的制度化手段。二是法治化。国家政 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进行;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也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

45、束;规则和程序之治要代替人治。三是文明化。国家治理应是“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更多的激发权能,更少的排斥和歧视”。四是科学化。各类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机关协调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力、进行战略和政策 规划的能力不断提高等。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包括了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政党治理等多个 领域以及基层、地方、全国乃至区域与全球治理中的国家参与等多个层次的制度体系。结 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

46、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 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 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 黄金时

47、期”,举世公认。中国已经进入了从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有力地冲击着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当下的治理能力,社会大转型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首先,现有的政府强势主导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消极管控的维稳模式遭遇困境难以持续,实现 可持续发展和可持 续的稳定迫切要求国家治理转型。其次,相当数量的 资源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地方、基 层、企 业、民间组织的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不足,自主创新的 环境不容乐观, 经济社会 发展的活力不足。最后, 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导致人的现代化,从而不断推动国家治理制度的现代化。随

48、着义务教育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进 程,青年人群参与政治的愿望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接 纳政治参与方面的制度容量上以及人们对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的期望中,现有的国家治理体制还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模式使得党和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关键位置,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没有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就难以进一步深入推进;不推进国家治理改革,市场 化改革也难以走向深入。十八届三中全会 强调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说明我们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

49、伐。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积极回应,若无这种回应,则可能出现全面的、系统的国家治理危机甚至导致国家治理失败,现代化进程将因此而中断。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为此, 决定就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总体部署,并提出到 2020 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进而实现善治,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与超越,目标已定,决心已下,步伐已迈出,打造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案例分析题。农药瓶清理就是我的“一号工程” 一位镇党委书记的自述在洞庭湖畔的湖南华容县万庾镇,有一支身穿橙色制服、蹬着三轮车的“ 乡村保洁队”,他们每天穿行于田间地头, 负责在全镇范围内收集废弃农药瓶、废弃电池等生产生活垃圾。乡亲们提到这支“ 乡村保洁队 ”时都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说, “乡村保洁队” 的“队长” 就是万庾镇党委书记蔡智。半月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