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本章教学重点反映出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细菌生长曲线;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如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 ,一般均指群体生长,这一点与研究大生物时有所不同。个体生长 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微生物生长:单位时间里微生物数量或生物量(Biomass)的变化微生物生长的测定:个体计数 个体数目;群体重量测定 细胞物质的重量;群体生理指标测定 代谢活性。 (一)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通常用来测定细菌、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或样品中所含微生物个
2、体的数量(细菌、孢子、酵母菌)1、培养平板计数法(参见 P147)一个菌落可能是多个细胞一起形成,所以在科研中一般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 CFU)来表示,而不是直接表示为细胞数。2、膜过滤培养法 3、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method (液体稀释法)4、显微镜直接计数法1)常规方法:采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数量进行直接计数(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2)其它方法:比例计数、过滤计数、活菌计数。(二)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参见 P147)1、比浊法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
3、(optical density, 即O.D.)表示菌量。实验测量时应控制在菌浓度与光密度成正比的线性范围内,否则不准确。2、重量法以干重、湿重直接衡量微生物群体的生物量;通过样品中蛋白质、核酸含量的测定间接推算微生物群体的生物量;测定多细胞及丝状真菌生长情况的有效方法3、 生理指标法(参见 P148)微生物的生理指标,如呼吸强度,耗氧量、酶活性、生物热等与其群体的规模成正相关。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多或生长旺盛,这些指标愈明显,因此可以借助特定的仪器如瓦勃氏呼吸仪、微量量热计等设备来测定相应的指标。(参见 P340,表 12-12)常用于对微生物的快速鉴定与检测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微生物接种
4、是群体接种,接种后的生长是微生物群体繁殖生长,对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了解是对其进行研究与利用的基础。一、生长曲线(参见 P130)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细菌的生长曲线一般用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迟缓期(Lag phase) :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也称延迟期、适应期、调整期。迟缓期的特点:分裂迟
5、缓、代谢活跃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例如巨大芽孢杆菌,在迟缓期末,细胞的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长 6 倍。一般来说处于迟缓期的细菌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内 RNA,尤其是 rRNA 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 ATP 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呼吸强度较高。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分裂迟缓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迟缓期出现的原因:调整代谢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时缺乏分解和催化有关底物的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产物等。为产生诱导酶或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就需要一段适应期。 (见 P130)迟缓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
6、等因素有关,短的只需要几分钟,长的需数小时。在生产实践中缩短迟缓期的常用手段(参见 P130):(1)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2)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3)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4)适当扩大接种量对数生长期(Log phase):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 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对数生长期的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所以是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它也常在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
7、缩短,提高经济效益。 (参见 P132)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为代时(Generation time),在群体生长里细菌数量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 。代时通常以 G 表示。影响微生物增代时间(代时)的因素:1)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2)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3)营养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物浓度呈正比;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的营养物成分,就称为生长限制因子。4)温度,在一定范围,生长速率与培养温度呈正相关。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 phase):稳定生
8、长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此时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 pH 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 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细胞重要的分化调节阶段;储存糖原等细胞质内含物,芽孢杆菌在此阶段形成芽孢或建立自然感受态等。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 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延长稳定生长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衰亡期(Decline 或 Death phase):营养物质耗尽和有
9、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该时期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后期,由于部分细菌产生抗性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仍有部分活菌存在。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有些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变成阴性反应等。二、同步培养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 :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
10、的生长。通过同步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被称为同步细胞或同步培养物三、连续培养(参见 P135)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称为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 )or 封闭培养(closed culture )连续培养(Continous culture ):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是实现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基本原则。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恒浊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抗微生物剂(Antimi
11、crobial agent):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包括生物合成的天然产物、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一)防腐剂和消毒剂特点: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于人或动物体内的化学治疗。消毒剂: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防腐剂: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各种抗微生物化学制剂杀菌能力的比较标准: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 10 分钟,而供试菌定为 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 。 (二)抗代
12、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磺胺药物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常见的化学疗剂,抗菌谱广,能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磺胺药物作用机理:磺胺的抑菌作用是因为很多细菌需要自己合成叶酸而生长,磺胺是叶酸组成部分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磺胺对人体细胞无毒性,因为人缺乏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的相关酶- 二氢叶酸合成酶,不能用外界提供的对氨基苯甲酸自行合成叶酸,而必须直接利用叶酸为生长因子进行生长。 (三)抗生素 1、概念抗生素(Antibiotic):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
13、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自本世纪 40 年代以来,已找到上万种新抗生素,合成了近 10 万种半合成抗生素,但其中在临床上常用的仅几十种。2、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质膜、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它们。由于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细胞化学结构和代谢的差异,不同的抗生素的抗菌谱各异。青霉素- 内酰胺环结构与 D-丙氨酸末端结构相似,从而能占据 D-丙氨酸的位置与转肽酶结合,并将酶灭活,肽链之间无法彼此连接,抑制了细胞壁的合成。3、细菌抗药性的产生细胞质膜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被细胞主动排出;药物作用靶改变;合成了修饰抗生素的酶;抗性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以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来的多聚体。避免出现细菌的耐药性的措施:(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5)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参见P152)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温度、辐射作用、过滤、渗透压、干燥、超声波等多种精美图片 http:/http:/www.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