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14线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试验路设计.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873069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4线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试验路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14线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试验路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14线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试验路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14线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试验路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4 线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试验路设计论文上传:wwllssww 论文作者:房建宏 刘晓瑶 王晓阳您是本文第 90 位读者摘要:为研究在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修筑公路的可靠性,在 214 线 K309+000K34+000 全长 15km 内选择不同退化多年冻土类型,采用不同的路基高度、路面结构型式进行试验研究,着重讨论了 214 线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修筑技术研究课题修建试验路中,试验路段的选择和地质条件分析及路基路面,观测网的研究、设计。 关键词:退化性冻土 试验路 设计 1 引言国道 214 线鄂拉山至清水河段,经过勘察,多年冻土区跨越里程 313.3km,其中连续多年冻土 92km

2、,不连续多年冻土 147.3km,冻土总里程 239.3km。在全球大气环境转暖,高原冰川后退,雪线上移,以及铺筑黑色沥青路面施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在公路沿线冻土已发生明显退化。在国内,以往研究冻土对工程的影响是针对稳定状态的冻土为主要对象,包括青藏公路的冻土研究,它的经验不能简单地推演到退化状态冻土。国外,一些国家也是近期认识到全球气候转暖对冻土退化的影响,在工程对策上刚刚起步,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且冻土地质条件及气候环境的差别,对工程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为研究在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修筑公路的可靠性,“214 国道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修筑技术的研究”课题列入“八五”交通部行业联合科技

3、攻关计划,为满足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决定建设试验路进行研究。2 试验路选择与地质条件分析2.1 试验路的选择试验路的选择以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和能够代表 214 国道退化性多年冻土类型的路段为原则,同时兼顾今后工作的方便,依据前期对 214 国道多年冻土调研成果,拟定在花石峡以南长石头山以北 K309+000K324+000 段总计 15km 范围内,结合改建工程建立试验研究工程段。为进一步查清 K309+000K324+000 段冻土类型,又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开挖试坑8 个,测地雷达勘察 15km 和 8 个横剖面,综合分析勘察结果,确定 K309+000K324+000范围内 K309+

4、000K310+400(不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冻土岛)、K314+100K315+100(不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冻土岛)、K317+000K317+800(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K321+540K322+340(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修建试验路。2.2 试验路地质条件分析试验路长石头山(K309+000K324+000)段为典型的连续多年冻土区,以三叠系砂岩为主夹页岩,区段内第四纪松散层从 2m7m,以残积砾石为主,路线两侧有侵蚀平台构成小流域缓坡,草皮亚粘土或粉砂土覆盖,形成典型的冻胀草丘、热融滑塌、地下冰发育。坡脚山前洪坡积裙及洪冲积阶地上,砂砾土厚度一般小于 10m,植被较好,地下水埋深浅。由

5、于地质条件复杂,公路沿线分布着不同的多年冻土类型。2.2.1 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干燥型段该段海拔高程 4 248m,设计里程 K310+000K310+300,全长 300m。路基两侧地势平坦,属古河漫滩相,地表植被稀少,干燥,无季节性积水坑。天然地表由于人工取土,破坏处较多。上限位置 2.07m,上限含水量 W=84.93%。第四纪厚度 57m,强风化层 89m。冻土层厚度 35m。2.2.2 不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段该段海拔高程 4 3474 333m,设计里程 K314+200K314+500 和K314+650K314+950 ,全长 600m。路基上方丘状草皮发育,潮湿,有少量季节性浅

6、层地下水出露,多年形成斑土,并有小型冻胀丘,有少量冻拔石。路基下方草皮发育,地面稍平整,K314+650K314+950 路线右侧有季节性积水坑。上限位置 1.341.48m,上限含水量W=25.78%。第四纪厚度 56m,强风化层厚度 89m。冻土层厚度 610m。2.2.3 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段该段海拔高程 4 3884 381m,设计里程 K317+100K317+700,全长 600m。地表有少量积水坑,植被较好,但地表较干燥,有冻胀裂缝,无砾块石裸露。上限位置 1.28m,上限含水量 W=40.8258.63%。干容重 d=0.811.14g/cm 3。第四纪厚度 56m,强风化层厚

7、度 78m。冻土层厚度大于 15m。2.2.4 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段该段海拔高程 4 4844 474m,设计里程 K321+640K322+240,全长 600m。地表为高山草甸,丘状草皮发育,地表季节性积水坑较多,潮湿。路基上方开挖,天然地表排水沟两侧热融滑塌严重。上限位置 1.151.20m,上限含水量 W=156.62196.38%,干容重 d=0.33g/cm3。第四纪厚度约为 56m,冻土层厚度大于 40m。3 试验路与观测网设计3.1 试验路设计试验路的设计主要为路基设计和路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遵循的原则:(1)采用严格保护冻土原则的路段,属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2)不能保护冻

8、土,仅仅尽可能地减缓冻土层的融化速率,直到其完全退化为季节冻土为止,在公路正常运行期以局部修补为主,避免大规模的融沉、翻浆等病害。此种路段有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湿润型冻土岛及未来可能退化为冻土岛的湿润型连续多年冻土区;(3)以保护冻土为主,允许缓慢融化为原则的路段,有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冻土岛。根据以上设计原则,路基高度(原天然地面算起)分别为 1.5、2.0、2.5、3.0m 四种,路基宽度 8.5m,无侧向保护结构。试验路系在原旧路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为保证今后科研观测的效果 ,路基加宽部分填土,要和原路基土相同,提高路基部分土要用碎(砾)石土。为研究在不同路面类型下,路基的

9、稳定性及冻土上限的变化,确定试验路的路面形式为:中粒式沥青碎石路面(1.80km),厚度 4cm;水泥混凝土路面(0.30km),厚度 20cm;砂砾路面(0.10km),厚度 15cm。中粒式沥青碎石路面设计累计当量轴次(BZZ-100)为 2.64106次,设计使用年限 12年(L R=0.686mm)。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累计当量轴次(BZZ-100)为 7.83105次,设计使用年限 20 年,设计抗折强度为 4.0MPa。试验路路基、路面设计情况如表 1 。试验路路基、路面设计一览表 表 1序号起讫桩号 长度 路面类型路基高度(m)冻土类型1 K310+000K310+300300 沥

10、青砼1.5、2.0 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冻土岛2 K213+200K314+500300 沥青砼2.0、2.5 不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冻土岛3 K314+650K314+800150 沥青砼2.0、2.5 不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冻土岛4 K314+800K314+950150 水泥砼1.5 不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冻土岛5 K317+100K317+700600 沥青砼2.0、2.5 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6 K317+700K317+800100 砂砾 2.0 连续多年冻土干燥型7 K321+640K321+790150 水泥砼2.0 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8 K321+790K322+240450 沥青砼2

11、.5、3.0 连续多年冻土湿润型合计 2200 3.2 观测网设计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是冻土的退化,即不同状态的冻土(连续多年冻土、不连续多年冻土)在全球大气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退化趋势和速率,它是基础,也是讨论其它因素参照的前提。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是地下水对冻土层的融蚀,不同路面(沥青、水泥混凝土、砂砾)及不同路堤高度影响下的退化系数。观测网由气象观测、地温变化观测、路基变形观测等三部分组成。3.2.1 气象气象条件与多年冻土的退化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象观测是为课题研究提供气象基本资料,以利于对多年冻土退化趋势和速率进行预报。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都是在观测现场内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的。观测地的选

12、择是否适宜,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影响极大。根据研究课题所需的气象资料和对气象场地的要求,气象场地选择在 K311+000 路线左侧,场地大小为 20(南北)16(东西)(m2) ,确定地面观测的项目有:气温、湿度、风、降水、蒸发、地温等。气象观测场及仪器的布置均按国家气象观测标准执行,气象观测时间以我国确定的北京时间 08、14、20 时进行。3.2.2 地温地温观测是对不同路面和不同路堤高度及地下水对冻土层融蚀影响下的地下温度观测,以确定多年冻土的上限变化情况,为分析路基变形奠定基础。为分析自然气候变化多年冻土的退化趋势,期望恢复 20 年气候变化与地温变化的直接联系,在连续多

13、年冻土区 K322+900 左侧天然地面布设一个 40m 地温观测孔。同时针对岛状冻土特点,为监测冻土岛的退化情况,在岛状冻土区 K311+000 路线左侧天然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布设一个 15m 地温观测孔。这两个地温观测孔对研究多年冻土退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尽可能保留,延长使用寿命。地下水冻土层的融蚀是研究冻土退化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为解决 214 线冻土岛形成的基本条件及试验路段地下水影响系数,考虑到地下水融蚀对冻土层影响的深度最大为6m。因此在 K310+220、K314+350、K317+250 路线左侧天然地面布设 3 个水文孔,测量水位变化及水温垂直梯度变

14、化,孔深 56m。不同类型路面、路基高度对地温有不同影响结果,在不同类型路面、路基高度选择了9 个横剖面,分别在路基左、右路肩、路中心布设测温孔,能使不同天然地面进行比较,同时在天然地面布设测温孔。由于课题经费所限,横剖面布设测温孔为全剖面与半剖面两种。路中心孔深度为 1213m,路肩孔深度为 0.88.5m,天然地面孔 6.06.5m。地温测量孔总计 37 个,总有效孔深 337m,测温点 452 个,测温均采用高精度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计测量,精度 0.001C,测量结果计算由计算机统一完成。计划地温测量每年 1、2、3、12 月每月二次,每年 4、5、6、7、8、9、10、11 月每月三次

15、,今后根据资料分析,观测次数可适当调整。3.2.3 路基变形观测本研究课题的最终目标就是解决在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路面修筑的技术难关。能最大限度的解决路基变形,也就是本研究课题的关键。因此,路基变形观测在整个观测网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路基变形观测选择在 9 个测温剖面前后 40m 范围内,每间隔 4m 埋设变形观测点,同时路基横向也设路基变形观测点,每断面布 33 个点,累计全试验路有 297 个变形点。考虑到试验路是在老路基基础上修筑而成形的,对于分层变形测量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故仅测量路基总变形量。路基变形观测基准点利用深度大于 6m 的天然地面测量观测孔,路基变形观测采用水准仪,精

16、度 0.01m。观测频率同地温观测。4 总结目前,试验路及观测网已于 1995 年 10 月建成,并于 1996 年 5 月通过了由交通部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观测网的气象观测、地温变化观测、路基变形观测系统调试正常,并经过一个月的试观测已于 1995 年 11 月转入更深入的观测、分析研究工作。就现在整体情况而言,试验路及观测网的设计是成功的,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达到了修筑试验路的目的,对不完善的地方在研究课题(第二期)将以弥补。合理的评价尚有赖观测资料的积累及细致的数据分析,从 1996 年开始的第二期研究将对各类型工程结构详细的加以分析后,提出科学的论断,为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