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872491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 2010-11-26 0 (中印改革开放对比分析之三)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无非是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合理配置下取得的,制度、文化、市场、自然资源拥有量等因素提供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市场(主要指国内市场)和自然资源限制等因素已经不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缺乏以上两项但取得了良好发展的例子随处可见。我们从经济相关的变量入手,对中印经济进行比较。1、 是人口陷阱,还是人口红利?印度人口约 11.19 亿人(2006 年) ,从 1983 年到 2006 年就业数据(A.C.Dhas and M.Helen,200

2、8)来看,总就业人口从 3.0275 亿增加到 3.8491 亿人,增幅不大,就业率还不到 34.4%。而新增的就业人数,据估算,从 2007 年开始到 2023 年,每年增加 2600 万左右。印度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识字率只有 61%(2001 年) 。这些人无法就业,也很难培训成为产业工人。麦肯锡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到 2010 年印度软件业将创造 230 万个就业机会,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达到 650 万个。而据研究机构估计,印度每年只能培养 40 万名工程师。仅靠信息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满足就业需求。印度存在就业面窄、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等问题,劳动人口由于难以被社会吸纳,有落入

3、人口陷阱的可能性1。中国的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据估计从 2010 年开始,从 2500 人左右回落,到 2020 年达到 1300 万人,之后再度回升。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约 600 万人,而中国的识字率约为 90.9%(2001 年) 。另外,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培养了大约 2 亿产业工人。因此,尽管同样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中国的困难与印度不同,人口素质的平均水平相对较高,只要扩大产业规模,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即可解决。2、 储蓄及资本投入印度在 50 年代初的储蓄率相当于 GDP 的 6%,70 年代的储蓄率是 21%,在之后的 20 年里,储蓄率变化极小,在 20%-24%之间波动。近

4、5 年储蓄率显著增长,达到了 34%左右。印度的年投资率在 1950-1951年间仅有 14.7%,在 1990-1991 年上升为 22%-23%,在 1994-1995 年上升到 25.2%,仍远小于中国的超过 40%的水平,2008 年超过了40%,导致其基础建设投入远远不如中国2。而且由于投资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对 GDP 提升作用不大。图 7 固定投资占 GDP 比例3、 技术水平印度从 80 年代开始,确定选择高科技作为发展的主轴。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2000 年以后,印度的软件业、汽车零部件工业、制药业和化学工业成为印度的出口主力。1994 年印度通过了版权法,促进了高新技术产

5、业的发展。印度的专利申请从 1994 年的 4800 件上升到 2002 年的 91924 件,增加了 19 倍。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科技大国,拥有 400 万科技人才,排在日本、英国等研发大国之前。另外,印度科技和服务业人才的英语水平高,相对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和竞争力。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研发中心。最近 10 年来,得益于信息技术领域和离岸呼叫中心的成功,印度在世人面前树立了全新的形象。技术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定论。在索罗模型里,技术进步的影响被处理为一个残差项。笔者认为,该模型中的这个残差项,实际上包括除了劳动和资本之外的所有影响因素,并非只是技术进步,甚

6、至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技术进步并非是其中的最主要成分。从一般意义上讲,适当的技术对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益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对于具体的技术而言,那么在估计其对经济的正面作用时,需要考虑与上述行业相关联的产业的广度,以及这些产业部门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在印度,技术如果只限于制药、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软件等少数行业,尽管具有优势,但限于产业链条较短,较难形成足够大规模的制造业经济。印度尚未发生基础广泛的制造业革命,而是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印度制造业发展中的软肋。4、 基础设施印度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破旧不全的基础设施状况,严重地限制了经济活动的活跃度。近几年来,印度基础

7、设施建设快速增长,印度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0-2001 年的增长率为 6.1%,而 2005-2006 年的增长率几乎翻番,达到 12.1%。大规模的市政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印度的基础设施。印度政府和印度建设协会(Construction Federation of India)预测:在未来 10 年里,印度建设行业将以15%或更高的速度增长。印度第 11 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预计将达到3560 亿美元,而印度第 10 个五年计划(2002 年 4 月-2007 年 3 月)的基础设施投资额为 1680 亿美元 ,增加的投资额中大部分有望来自私人投资。在 2000-2006

8、年间,印度实施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在 2000 年开始的 “国家高速公路发展计划” (NHDP) ,以完善该国的公路网络;2004 年,印度政府开始了“国家铁路发展计划” (NRDS),以改善该国的铁路网络。2005 年开始的印度港口设施现代化的计划,名为“国家海运发展计划” (NMDP)。2006 年,印度的海运工程Sethusamudram 海运隧道工程开工,该工程包括预算为 5.65 亿美元的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海底隧道的挖掘工程。发电和输电设施是印度需要改善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2006年,该领域有了重大进展,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 Narmada 地区的Sardar Sar

9、ovar 大坝于 2006 年竣工,该项目的发电能力预计将达到 1.45GW。 表 2 印度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印度中国19802006增长倍数19802006增长倍数铁路总长(公里)61850632211.0252500754381.44公路总长(公里)163330033164522.0398000035800003.65机场(个)36436403304671.42水泥(万吨)1866125006.7079869668112.11煤炭(亿吨)1.194.623.886.223.733.83钢材(千吨)6800502007.383721468933126.02电能(10 亿千瓦时)129.2

10、744.35.76300.62865.79.53资料来源:引自徐滇庆等(2009)从中可以看出,印度在基础设施相关投入的绝对量较小,增长率多数低于中国,在机场建设方面,甚至出现了 20 年未建新机场。除了这些传统的基础设施,电子信息时代还应关注电信和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图 8 移动电话使用情况印度每百人的移动电话数量从 2000 年后开始有较明显的增长,中国则是从 1996 年开始快速增长。截止 2008 年,印度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数量是 30.43 台,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 50%。2007 年,印度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电话数量是 12.7 台,中国是 56.6 台。印度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程度更为

11、落后,起步时间与中国相同,但是增长速度远落后于中国,到 2008 年,印度每百人中的互联网用户数为 4.54 人,而国际平均水平是 23.93 人,中国为 22.5 人。图 9 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5、 经济开放度我们可以从进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这两个角度,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由于各国经济政策取向不同,国情不同,这里不再以国际平均水平作为参考的标准。仅对中印两国进行比较。图 10 进出口占 GDP 比例印度独立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奉行进口替代政策。之后不断放宽进口,1992 年 5 月起,印度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制定了较为完整、稳定的外资政策,对引进技术、促进出口和重点发

12、展部门的国际投资予以税收和股权方面优惠,并开始注重吸引直接投资与技术的消化扩散相结合。2000 年以前,印度的进出口占 GDP 比重呈现缓慢平稳增长状态,此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成长速度快于中国,但无论从占比还是绝对量上仍与中国差距不小。印度主要传统出口商品为珠宝饰物、农产品、成衣、皮革及皮革制品、矿产品和工艺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及润滑油、煤、纸制品、运输设备、资本货物、化工原料、珍珠及宝石、化肥和钢铁等。从传统货物出口上看,中印在产品门类上区别不大。印度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其服务贸易发展很快,在 1997 年之前,印度服务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20%上下,自 1998-2007

13、年最近十年,印度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不仅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增长,2007 年达到 31.2%,且其中有六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货物贸易。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不仅是印度第一大出口行业,在世界出口国家中也排名前列。2007 年,中国服务贸易占 GDP 的比重为 7.6%,印度为 15.2%,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运输和旅游二项合计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 60.5%,而印度的这二项合计仅占出口总额的 23.8%(2005 年) ,另外占了其出口额一半的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所占比重也较大。从进口行业结构看,印度的运输占其进口总额近一

14、半,其他商业服务和旅游二项合计占 46.3%,其他各行业的进口比例较小且比较平均。印度在进出口方面体现出了其经济结构上的特点,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图 11 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净流量)印度的对外投资虽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起步,但由于印度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早期的发展极为缓慢。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每年流量在 1994 年以前都保持在较低水平,经过 90 年代的经济改革,印度的对外投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后开始缓慢增长,直到2005 年开始,才进入加速阶段。而中国则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启动,从 1991 年开始进入加速阶段,从 2003 年开始进入了快速上升阶段,并从总量上远远超过了

15、印度。这可能与印度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的活动中,以中小型跨国公司的表现最为活跃有关。印度利用其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丰富和廉价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多为资源输出型和劳务输出型。印度与南亚各国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认同感,该地区是印度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区域。印度跨国公司也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印度企业往往寻求利基市场,通过直接投资获取较高的收益,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英联邦国家是印度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区域。印度一些技术先进的制药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工业企业和软件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中印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总量和单个

16、项目规模上比印度大,但是在投资机制和配套方面,以及投资的收效方面,往往因体制上的缺陷而降低了效果。整体上看,印度的经济开放性比中国略高,而且在某些技术部门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则多在传统行业领域发挥比较优势。如果将中国比作一只大军,那么印度的对外投资企业则像是突击队,卓有成效但规模还比较小。6、市场自由化程度衡量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我们主要从上市公司的情况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印度证券市场已经有 132 年的历史,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孟买交易所(BSE-Bombay Stock Exchange)1875 年成立算来,现已成长为亚洲最有活力、现代化和高效率的证券

17、市场之一,在市场结构、运作效率及质量方面号称可同发达市场相媲美。目前全印度共有 23 家证券交易所,其中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有NSE(National Stock Exchange,印度最大的交易所)和 BSE 两家,全国有 400 多个城市可以访问其交易系统。交易品种跨越股票、债券和各种衍生品(指数期货、指数期权、股票期货、股票期权等) 。图 12 上市公司市值占 GDP 比例印度的上市公司有 10000 多家,列世界第一,其中,有 4000 家以上的公司在地区性交易所上市,交易量号称列世界第三位,股票期货市场号称全球最大,交易非常活跃。印度证券市场资本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仿,高

18、于许多新兴市场。图 13 企业开业所需时间印度在 1991 年之前实行的是许可证制度,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住选择权,有一个例子,当今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的 Infosys在 1981 年成立时,用了 18 个月才拿到经营执照。 1991 年印度的改革才废除了许可证,从上图可以看到,直到 2006 年之前,在印度开办一间公司所需的时间都超过中国,2006 年以后,印度企业营商环境改善很快,而中国在这段时间不仅没有太多改善,还有所退步。7、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其推动因素能够以协调的可再生的连续的方式对经济活动提供动力。我们可以从通货膨胀水平和发展趋势、人均能源消耗等指标上对经济的可

19、持续性能力作出比较和判断。图 14 通货膨胀率印度的通货膨胀水平在 1991 年改革之前,变动幅度很大。之后呈现逐步降低之势,但是,从 2005 年开始,又重拾上升轨道,2008 年达到 6.22%。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 6 日发表亚太经济体调查报告预计,2010 年印度的通胀率将达到 7.5%,超过中国约 3%的通胀水平。过高的通胀对于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负面的,但是,知道目前为止,印度的通胀变化幅度仍比中国小,市场表现出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中国在经济活动中,则更多地依靠政策等非市场因素对通胀水平进行人为干涉。图 15 电力消耗(人均千瓦时)中印两国的人均电力消耗和人均能源消耗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中印两国都是人口大国,按 2008 年的数据计算,中印两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 36.58%,对于全球能源的消耗构成沉重负担。特别是中国,电力和能源的人均消耗水平不仅高于印度,而且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在短期内占用和消耗了大量资源,对经济发展形成阻力。中国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环境负担,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图 16 人均能源消耗(相当于石油消耗量,单位公斤)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用雷达图表示出中印经济从现在开始的 10年内的优劣势差距,如下图。中印的差距并不大。图 17 中印经济优劣势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