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补充与方法指导一、考点补充【一、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及其意义】1、生产工具的演进:(1)在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2)在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在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2、改进的意义: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二、中国古代农业总体发展趋势】时代 夏商周及以前 春秋战国开始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基本特征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开始注意:(中国传统农业
2、主要从春秋战国开始)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三、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1、 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精耕细作 = 耕作技术 + 工具 + 耕作制度 + 理论指导 + 辅助措施 + 作物栽培)2、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古代农业能够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3、 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与秦汉:垄作法、耧车、耦犁、犁壁、代田法、区田法、连年种植(2) 魏
3、晋南北朝: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齐民要术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3) 隋唐:南方水田技术日趋成熟,曲辕犁、育秧移栽(4) 宋元: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经济中心南移、耧锄、稻麦复种、占城稻、棉花、 农桑辑要(5) 明清:套耕、多熟种植、玉米、甘薯、经济作物、 农政全书4、 启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和运用现代科技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四、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原因 = 政治环境+政府支持+工具技术+劳动力+市场贸易+地理环境+作物)(1)北民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2)北乱南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
4、环境(3)地理优势: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4)政权重视:南方统治者的重视(5)作物引进:新的外来农作物在江南的引种(6)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发展(7)人民作用:南方地区人民的共同劳动2、基本历程:(重心在北方南北平衡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隋唐: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宋元: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浙成为我国经济中心3、显著特征:(1)经济重心南移往往在国家分裂或者战乱时期最为突出(2)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
5、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4、启示:(1)政治稳定、政权重视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2)合理开发资源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3)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五、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1、中国古代典型城市:(1)秦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2)隋唐:(北方)长安、洛阳、 (南方)扬州、益州(成都) 、广州(3)宋元:宋:开封、临安(杭州)元:大都、杭州、泉州(4)明清:苏州、杭州2、规律:(1)从城市的功能来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展兴起的
6、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夜市早市也出现(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来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江西景德镇)(4)从地区分布来: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出现相应变化的趋势,也在逐渐南移【六、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商业 = 市场 + 城市 + 货币金融 + 商人 + 政府 + 外贸边贸2、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乡村中的草市(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规模越来越大
7、,数量越来越多,明清还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3)在货币流通方面:唐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5)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七、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产生条件(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背景:明清实
8、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改革? 资金:地租货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资源:经济作物(如棉花)的普遍种植,为其提供原材料? 技术:手工业发展(技术、规模、分工、分布) ;科技进步? 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自由雇佣队伍日益扩大,熟练手工工人出现? 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2、表现:A 明中后期:出现在江南纺织业,并在江南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场B 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3、特征:a、 组织形式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b、生产关系上:雇佣关系产生(本质特征)4、评价A 进步性: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
9、政治.经济.文化)B 局限性:发展十分缓慢:虽有壮大,但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封建经济仍占主导。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A、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B、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受限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C、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广阔的海外市场D、 、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八、比较资本主义萌芽、官办手工工场、民间小作坊】类别 1 资本主义萌芽 2 官办手工工场 3 民间小作坊生产目的 1 追求剩余价值 2 供官府贵族消费
10、3 民间消费生产规模 1 集中分工合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 2 分工细致,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效率低下 3 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劳动关系 1 自由雇佣关系 2 隶属关系【九、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1 中国 2 欧洲状况 1 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2 发展迅速,最终过渡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原因 经济 1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2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政治 1 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2 重商主义、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思想 1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 2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解放了思想二、方法指导方
11、法一:公式法方法点拨:数学公式法记忆琐碎历史知识,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知识整理:经济结构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1)农业 = 生产力(耕作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作物+水利+农书)+ 生产关系(土地制度+经济政策)(2)手工业 = 三种经营模式(官营 + 民营 + 家庭)+ 三种代表成就(冶金 + 制瓷 + 丝织)(3)商业 = 城市 + 市场 + 商品 + 货币金融 + 商人 + 外贸 + 政策 方法二:列表法方法点拨:设置表格记忆同类型知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知识整理: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原因 = 继承前代+政治环境+政府政策+经济交往+群众努力+技术进步
12、+自然条件)1 春秋战国 2 秦汉 3 魏晋(南方) 4 隋唐 5 宋元 6 明清继承 1 三代积累 春秋战国积累 秦汉经济发展的积累 魏晋经济的积累 唐朝经济积累 宋元经济积累政治 1 局部统一,各国变法 国家统一 南方局部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国家统一,强盛宋:局部统一元:空前统一 国家统一政策 1 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2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汉:开关卡通丝绸之路 3 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4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政府鼓励,专业指导,兴修水利 5 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交往 1 民族融合2 民族融合3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北民南迁 4 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 5
13、民族融合,中外交往频繁 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群众 1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3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4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5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技术 1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 2 技术进步(耕作技术工具水利)3 耕作技术工具水利 4 技术工具大运河,海陆丝绸之路畅通 5 技术工具改进大运河漕运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技术的进步附: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出的一般启示规律:经济发展原因 经济内部原因 + 外部反作用经济内部原因 生产力改进 + 生产关系调整与适应外部反作用 政治 + 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
14、离不开政局的稳定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政治 国家统一 + 社会安定 +政治清明 + 民族融合 + 外交关系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3、先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方法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重要的经济现象与经济结论方法点拨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而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整理:(1)农业、手工业、商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土地制度的演化、小农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都是根
15、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典型题例:1、春秋时期,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私田的出现 C、各国税制的改革 D、战争的影响2、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因素是 (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各国税制的改革 D、战争的影响3、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4、商周时期,奴隶主强迫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当时的奴隶制度十分残酷 B 奴隶数量多,地位低下C 以木石骨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落后 D
16、 牲畜大量耗费于祭祀、迷信活动方法点拨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要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知识整理:如何评价小农经济:A、 前期和中期(积极为主):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后期(消极为主):阻碍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典型题例:1、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 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需要注意生产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7、”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3、明朝后期,太湖流域 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里,出现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统治者“不抑兼并”C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方法五: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重要的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方法点拨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任何上层建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都是经济基础)典型题例:1、 “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
18、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D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方法点拨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知识整理:见方法二的启示方法五:系统分析法方法点拨:系统分析法就是将千差万别的事物统一存入一个个“文件夹” (历史主要有三个文件夹:政治、经济、文化) ,从而简化浓缩“头脑内存” ,同时使我们的思维随时保持“整体感”知识整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影响(1)政治:A、有助于巩固统一和统治者的统治,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B、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C、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文化: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