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选修一教案.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87143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选修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选修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选修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选修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选修 1 专题一梭伦改革教案【知识体系】一、改革的背景1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雅典城邦市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激起了平民反抗。雅典局势动荡不安,严重阻碍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统治者必须调整统治政策, 缓和阶级矛盾,必须进行改革。2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壮大,雅典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改革呼声日益强烈。3由于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的无能。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 外部环境。4改革的导火线:萨拉米危机。 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雅典贵族担心平民

2、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 取萨拉米之事。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社会危机空前严重。5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二、改革的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改革的内容1经济领域: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农业生产,大力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还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度,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确立私有制。提倡 节俭,反对 奢侈。2政治领域: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政治机构民主化。建立“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

3、治权。在司法制度方面,建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四、改革的影响1积极影响:经济方面,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政治方面:社会矛盾得到 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2局限性: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按财产划分等 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五、改革的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领导的改革六、改革的特点1带有“ 折中”的色彩。2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 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结

4、果,贵族对权势的削弱不满,下层平民需要进一步改革的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专题二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农田施肥。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

5、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春秋战国时代特征上层建筑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

6、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军事: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 主持 内容 影响齐桓公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

7、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鲁国 前 594“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魏文候 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战国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商鞅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2、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3、军事:战争频繁 4、文化:百家争鸣背景秦国背景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

8、、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时间 公元前 356 年开始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宗旨 富国强兵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统一

9、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内容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

10、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

11、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的原因: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地主阶级:变法保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农民:奖励军功,有利于农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奖励耕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建立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4、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5、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

12、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6、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局限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13、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建立:386 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统一:经过: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 100 多年 16 国分裂割据局面。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阶级矛

14、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二、孝文帝改革措施二、孝文帝改革措施1、推行均田制 (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背景: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

15、“劝科农桑” ,这是均田制雏形。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时间:485 年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内容: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整顿吏治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

16、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措施: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影响: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3、迁都洛阳 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措施:493 年孝

17、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宣布定都洛阳。既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4、革除旧俗 措施: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说汉话:30 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 1/4 上升到 1/3,后来出现胡

18、汉官员各半局面。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三、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三、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二、改革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和民族大融合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发展原因:政府的

19、重视: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孝文帝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生 产 工 具 和 技 术 的 推 广 :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 。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二、繁盛的洛阳二、繁盛的洛阳(有那几个王朝在此建都?)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 300 年之久2.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城内居有民 10 万户

20、。3.经济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政府为中亚和大秦来的商人专门设立“四通市” ,以方便他们经商。大市和四通市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注意教材引文)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商业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国际性商业城市.(地位)三、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2.原因: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也是融合表现)3.表现:汉语言文字被“

21、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3.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年 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

22、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主持:范仲淹、富弼时间:

23、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庆历五年(1045 年)初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结果:失败。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 ,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时间:106

24、8 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时间 1069 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

25、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争议最大)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内容富国之法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

26、剥,便利了市民生活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设军器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强兵之法将兵法每将置正副将各 1 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

27、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取士之法惟才用人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结果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

28、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

29、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是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有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30、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教学设计】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形式更激进、影响更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难点:由于本专题是从社会的综合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来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分析 问题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在教学 过程中, 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尊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残暴腐朽的封建政权终究要

31、被历史所摒弃。从马丁路德的教义中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 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 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查找资料以及用比较法、 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 习有关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通过对宗教改革问题的层层分析,培养辩证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评学案】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权倾

32、欧洲的教皇国基督教的产生:公元 1 世纪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发展和分裂:公元 392 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教会实行教区制,其中 罗马教区享有崇高声誉,后来其主教获得“ 教皇” 称号。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1054 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西部的基督教称天主教。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政治方面:提出“ 双剑说 ”,声称王 权来自教会。提出“太阳月亮说”,认为 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11 世纪末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12 世纪初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12 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组织十字军 东征,进一

33、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控制了大 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教会实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还向教徒征收“什一税”。思想方面:天主教的思想基础是信仰高于理性。信仰的内容是圣经。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包括:一神 说和创世说,原罪说,末日审判说,禁欲说。设宗教裁判所 对各种不符合 传统教义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野蛮残暴的迫害。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政治上: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经济上: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

34、。思想上: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教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更猛烈的冲击天主教会的传统思想。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德国宗教改革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直接原因:1517 年,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卖赎罪券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内容:思想核心是 “因信称义”,把 圣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在此基 础上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简化教会仪式。主张建立民族教会。结果:1555 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原因条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35、文艺复兴时 期人文主义 的影响。内容:主张 “先定论”,宣 扬“ 选民”和“弃民” 。主 张建立民主教会主张简化教会 仪式,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结果:1541 年,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 ,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 ”。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和国家。英国宗教改革背景:15 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 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但英国教会仍然从属于罗马教廷。内容:1534 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 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 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 产生,称“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以英语为做礼拜 时

36、的语 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 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清教运动,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尼德兰宗教改革背景:工商 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卡尔文教流行。 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性质。过程:1566 年,尼德兰人民起义,冲 进教堂,捣毁圣像,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结果:北部独立为荷兰共和国,南部仍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 背景:天主教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内容:清除内部 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 继续强 化异端裁判所。 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破坏宗

37、教改革。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性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否定了天主教 权 威,建立新教 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民族国家教会,促 进了民族国家的成长。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专题六 穆罕穆德阿里改革一 【内容标准】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比较工业革命后埃及与欧美列强发展的差距,认识到埃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必须改革以求发展的紧迫性,并进一步训练比较与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特别是英国经济增长的数据,与埃

38、及进行对比,讨论近代埃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学会查阅资料的一般方法,运用比较法和阅读法学习和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认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埃及面临的内忧与外患,了解埃及人民不屈不挠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难点:通过对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埃及面临的内忧与外患,以及埃及与西方列强发展的巨大差距史实的学习,理解只有打开国门,输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革才是近代埃及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预习:1、过渡: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

39、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16 世纪初到 19 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状况。新授:一、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首先结合课文地图说明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西方交通要道。埃及于 1517 年开始逐渐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苏丹通过派驻总督实现对埃及的统治。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的发展状况:(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二) 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控制殖民地的能力;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后,帝国仍然保持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三) 埃及在马木鲁克封建统治下处于四分

40、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状况。表现:政治上:苏丹政权只是维系着形式上的统治国家四分五裂,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盛行土地包税制度,经济衰退,土地荒芜,发展水平比欧洲落后了几个世纪。同时还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危险。小结:埃及改革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类别 埃及国内状况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巨化战争 统治者争权夺利,内战不断税收 封建主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盛行包税制度农业 水利工程残破失修,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不到保障人口 战争、水旱灾害、饥饿、瘟疫导致人口锐减18 世纪下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辐射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列强开始加紧对外扩张,抢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41、对比埃及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巨大反差,深刻地揭示了埃及只有改革才能走上富强之路的原因。教师应联系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史实,强调埃及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迎头赶上的历史紧迫性。 )(四) 英法对埃及的侵略目的:英法企图占领埃及,作为其争霸地方的基地史实:(见学案与测评第 68 页的学法激活 3)评价:联系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二者共同点在于:一方面给两国人民带来沉重的民族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打破了两国的关闭状态,是两国走向近代化的起点。二、 “乱世”中的穆罕默德阿里1、法国败退后埃及国内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革命任务背景:严重的内忧外患,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埃及人民的民

42、族意识觉醒,希望重振埃及,再造一个强盛的国家。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矛盾;农民阶级和马木鲁克封建统治集团任务: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马木鲁克封建统治 2、穆罕穆德阿里的崛起3、穆罕穆德阿里领导埃及人民抗击英国侵略【马木鲁克】马木鲁克原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后来势力渐大,成为埃及的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鲁克人于 1250 年建立自己的王朝。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强悍好斗、屠民劫财,是埃及社会的祸源之一。法英两国侵埃时,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经阿里打击退出埃及政治舞台。【包税制】奥斯曼土耳其在埃及实行的封建性的

43、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形式实行,包税人预付一年土地税即获得包税权,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农民负担各种赋税与劳役。他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农民。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人实际成为土地所有者。后来,包税权基本都落到马木鲁克手里,阿里改革时正式废除包税制。【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阿里(Mohamed A1i; 17691849),埃及近现代史上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阿里王朝的奠基者。他热心改革,励精图治。在他统治的 44 年(18051849)期间,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一跃成为“奥斯曼帝国

44、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实际上赢得了独立。埃及自十六世纪初,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日益衰微。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曼麦鲁克的相互混战,以及 1798 年的法国入侵,使一个物产丰盈、人烟阜盛的埃及雕零残破,满目凄凉。埃及自古以来以地中海的“粮仓”闻名于世,这时则农田荒芜,河渠淤塞,广袤的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近 1/3 的农田变成一片荒漠,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 1/4。手工业凋敝不堪,受封建行会束缚的手工作坊仍占支配地位。人口遽速下降,由法蒂美王朝统治时期(967-1171)的 600 万锐减到 250 万。广大人民呻吟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摆脱外来统治的羁绊,结束曼麦鲁克的动乱,争取国家的统一、

45、安宁和独立。阿里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埃及的历史舞台。他原系阿尔巴尼亚人,生于希腊的沿海城镇卡瓦拉。其父是该城的驻军小头领。阿里自幼骠勇强悍,1801 年应征入伍,编入土耳其军队,开赴埃及。由于他能征善战,计谋深远,很快由一名下级军官晋升为土耳其驻埃及省督的主力部队阿尔巴尼亚军团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依靠这支军团,借助埃及人民的支持,于 1805 年削弱了土耳其省督和曼麦鲁克的势力,夺取埃及政权,登上埃及省督的宝座.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 。农业方面:A.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地主

46、已开始雇佣自由劳动力代替农奴劳动。B.农奴内部产生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成为新兴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工业方面: 19C30年末,俄国开始了 工业革命 , 机器生产 代替手工劳动,工业企业和自由劳力数增 加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原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国内市场的扩大。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2、政治上: 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发动 1000 多次起义。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3、思想上: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

47、新思潮十二月党人起义: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度,建立共和国。时间:1825 年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活动见教材)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影响: 与汹涌澎湃的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 法 。4、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直接原因)原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及土耳其有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

48、帝国的利益。借口:“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问题。经过:1853 到 1856 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 年签订巴黎和约 。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农奴制度。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 对俄影响: 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直接推动俄国 1861 年改革。5、统治阶级: 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见探究二)出 发 点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 民 )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 ,负责改革工作,于 1861 年

49、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 特点及原因 :缓慢而谨慎。原因:触动农奴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1、时间人物:1861 年俄历 2 月 19 日,亚历山大二世。2、改革文献: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农民改革法令 。3、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4、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教材加以概括)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经济上: 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且须高价赎买,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 务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地方政权控制5、改革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