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泊系统的设计摘要本题要求观测近海观测网的组成,建立模型对其中系泊系统进行设计,在不同风速和水流的情况下确定锚链,重物球,钢管及浮标等的状态,从而使通讯设备的工作效果最佳。求解的具体流程如下:针对问题一,分别对系统中的受力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力进行分析,找出锚链对锚无拉力时的临界风速,运用力矩平衡求出钢管与钢桶的倾斜角度。对于锚链,将其等效为悬链线模型,根据风速不同判断锚链的状态,从而求出结果。针对问题二,需要调节重物球的质量,使通讯设备在 时能够正常工36作。为了确定重物球的质量,首先将实际风速与临界风速进行比较,判断此时系统中各物体的状态,与题目中已知数据进行比较。在钢桶倾斜角度达
2、到临界角度时,计算锚链与海床的夹角并于题中数据进行比较,计算重物球的质量。在浮标完全没入海面时,计算相应条件下重物球的质量,从而确定满足条件的重物球的质量范围。针对问题三,要求在不同条件下,求出系泊系统中各物体的状态。以型号 I锚链为例, 当水流方向与风速方向相同时,系统条件最差,分析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系泊系统设计。由题中已知条件确定系统设计的限制条件,对系统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以使整体结果最小,即可得出最优的系泊系统设计。关键词:悬链线 多目标非线性规划一、问题重述近浅海观测网的传输节点由浮标系统、系泊系统和水声通讯系统组成(如图 1 所示) 。某型传输节点的浮标系统可简化为底面直径 2m、
3、高 2m 的圆柱体,浮标的质量为 1000kg。系泊系统由钢管、钢桶、重物球、电焊锚链和特制的抗拖移锚组成。锚的质量为 600kg,锚链选用无档普通链环,近浅海观测网的常用型号及其参数在附表中列出。钢管共 4 节,每节长度 1m,直径为 50mm,每节钢管的质量为 10kg。要求锚链末端与锚的链接处的切线方向与海床的夹角不超过 16 度,否则锚会被拖行,致使节点移位丢失。水声通讯系统安装在一个长1m、外径 30cm 的密封圆柱形钢桶内,设备和钢桶总质量为 100kg。钢桶上接第 4 节钢管,下接电焊锚链。钢桶竖直时,水声通讯设备的工作效果最佳。若钢桶倾斜,则影响设备的工作效果。钢桶的倾斜角度(
4、钢桶与竖直线的夹角)超过 5 度时,设备的工作效果较差。为了控制钢桶的倾斜角度,钢桶与电焊锚链链接处可悬挂重物球。系泊系统的设计问题就是确定锚链的型号、长度和重物球的质量,使得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及钢桶的倾斜角度尽可能小。问题 1 某型传输节点选用 II 型电焊锚链 22.05m,选用的重物球的质量为1200kg。现将该型传输节点布放在水深 18m、海床平坦、海水密度为1.025103kg/m3 的海域。若海水静止,分别计算海面风速为 12m/s 和 24m/s 时钢桶和各节钢管的倾斜角度、锚链形状、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问题 2 在问题 1 的假设下,计算海面风速为 36m/s 时钢
5、桶和各节钢管的倾斜角度、锚链形状和浮标的游动区域。请调节重物球的质量,使得钢桶的倾斜角度不超过 5 度,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不超过 16 度。问题 3 由于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布放海域的实测水深介于 16m20m 之间。布放点的海水速度最大可达到 1.5m/s、风速最大可达到 36m/s。请给出考虑风力、水流力和水深情况下的系泊系统设计,分析不同情况下钢桶、钢管的倾斜角度、锚链形状、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二、模型假设1.不考虑流体对锚链的作用,忽略锚链本身的伸长,锚链沿长度均匀分布;2.假设风是二维的,只存在平行于水平面的风速,不存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三、符号说明符号 含义浮 0浮标的浮力
6、浮 钢管的浮力浮 1 钢桶的浮力浮 2重物球的浮力风近海风荷载0浮标近海水流力1钢桶近海水流力2重物球近海水流力0浮标重力钢管重力1钢桶重力2重物球重力3锚链重力浮浮标游动区域h 浮标吃水深度四、问题分析4.1 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对于系泊系统的受力物体进行分析,分别对系统中的受力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力进行分析,找出锚链对锚无拉力时的临界风速,运用力矩平衡求出钢管与钢桶的倾斜角度。对于锚链,将其等效为悬链线模型,根据风速不同判断锚链的状态,从而求出结果。4.2 问题二分析问题二需要调节重物球的质量,使通讯设备在 时能够正常工作。为36了确定重物球的质量,首先将实际风速与临界风速进行比较,判
7、断此时系统中各物体的状态,并与已知数据进行比较。在钢桶倾斜角度达到临界角度时,计算锚链与海床的夹角并与题目要求进行比较,计算重物球的质量。在浮标完全没入海面时,计算相应条件下重物球的质量,综合确定满足条件的重物球的质量范围。4.3 问题三分析问题三要求在不同条件下,求出系泊系统中各物体的状态。以型号 I 锚链为例, 当水流方向与风速方向相同时,系统条件最差,分析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系泊系统设计。由题中已知条件确定系统设计的限制条件,对系统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以使整体结果最小,即可得出最优的系泊系统设计。五、模型建立与求解5.1 问题一模型5.1.1 问题分析 问题一, 系泊系统整体受力平衡,浮标
8、受到恒定风力时,分别对系统中的受力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力进行分析,找出锚链对锚无拉力时的临界风速,运用力矩平衡求出钢管与钢桶的倾斜角度。对于锚链,将其等效为悬链线模型,根据风速不同判断锚链的状态,最后利用力矩平衡求出钢管与钢桶的倾斜角度,从而求出结果。5.1.2 模型建立Step1.系泊系统受力分析对于浮标,它受到水的浮力,自身重力,风载荷及第一根钢管对浮标的力。此题中海水静止,故所有近海水流力为 0。将钢管对浮标的力在分别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进行分解,具体受力如图所示,由浮标所受的力平衡得到:图 浮标受力分析图,0=风 +0 ( 水平方向 ),0=浮 00 ( 竖 直方向 ) 式中,
9、 、 分别为钢管对浮标的力再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立。,0,0对于钢管,将第一节钢管对浮标的力设为 ,后续第 节钢管对第 k 节0 +1钢管的力为 ,将钢管的力进行分解,钢管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因此: 图 钢管受力分析图 ,=,+1+ (水平方向),+浮 =,+1+ ( 竖 直方向) 式中, 为钢管收到的浮力,由于钢管体积较小,在水中钢管的浮力与重浮力相比很小,可忽略不计; , 分别为第 k 跟钢管对前一根钢管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力。对于钢桶,它受到第四根钢管的力,水的浮力,自身重力以及锚链的拉力和重物球的拉力,具体受力如图所示,则:图 钢桶受力分析图 ,+1=,+1 (水平方向)浮 1
10、+浮 2+,=,+1+1+2 ( 竖 直方向) 式中, 和 分别表示锚链的拉力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分力。,+1 ,+1对于系泊系统,由浮标、钢管和钢桶得水平受力分析可得:风 =,0=,1=,2=,3=,4=,5=0.6252其中,S 为物体在风向法平面的投影面积,v 为风速。由竖直方向受力分析得: ,0=浮 00,0=,1+,1=,2+,2=,3+,3=,4+浮 1+浮 2+,4=,5+1+2设浮标的吃水深度为 h,则:浮 0=20=0=2=2浮 1=220浮 2=2重其中, 为海水密度,题中为 ; 为重力加速度,本题取1.0251033 ; 为浮标底面积半径,本题中为 ; 为浮标质量,为
11、 ;9.82 10 1000为每节钢管的质量,为 ; 为重物球的质量,本题中为 , 为 102 12002钢桶底面半径, 为钢桶的长度,钢管长度与钢桶相等。0将重物球当作铁球处理,则重物球的密度为 ,由题重 =7.861033中已知条件可知,可以递推出:,0=21000,1=21010,2=21020,3=21030,4=21040,5=211402+2重 +220Step2. 悬链线模型对于锚链,假设其质量分布均匀,可以将锚链作为悬链线处理,从而做出以下分析,由静力学平衡条件可知,在坐标系中,锚链水平分立和垂直分力的代数和为 0,可以得到:=3+= 图 锚链受力分析图式中, 表示锚链对钢桶的
12、拉力, 、 分别表示锚链的水平分力与竖直 分力, 表示锚链的重力, 为锚链任一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因此,可推导出:3 =+= 表示锚链单位长度的质量,即线密度; 为锚链在水中未触碰海底的长度。 由曲线几何关系和力学关系及悬链线模型可求得,导线任一点的斜率为: =+= 11+(+ )2=+1+(+ )2式中,x、y 分别表示锚链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对两式分别进行积分,并用临界点数据( )来确定积分常数,则可得,=0,=0=1(+ )01=( 1+(+ )21)+2进一步可求得方程:=()=0(0+1)+2其中0=1=1()2=0(1)Step3.力矩分析平衡对于钢管,由于钢管的力矩平
13、衡,可以得到: 02(,+,+1)=02(,+,+1+,水 )其中, 表示分别表示第 k 根钢管的倾斜角度, 为水流对钢管的力,则: ,水=,+,+1+,水,+,+1即为:1=,0+,1+1,水,0+,12=,1+,2+2,水,1+,23=,2+,3+3,水,2+,34=,3+,4+4,水,3+,4式中, 分别是钢管的倾斜角度(k 取 1,2,3,4) ,根据题中的数值,可以得到以下公式:1= 风210052= 风210153= 风210254= 风21035代入数值后可求出钢管相应的倾斜角度。对于钢桶,由钢桶的力矩平衡,可以得到: 025(,+,+1+2浮 2)=025(,+,+1+,水 )
14、其中, 表示分别表示钢桶的倾斜角度,于是:55= ,4+,5+1,4+,5+2浮 2带入数值得:5= 风2100+2重 +220式中 , 是钢桶的倾斜角度,由题中给出的数据可以计算出钢桶的倾斜角5度。5.1.3 模型求解求解不同风速条件下系泊系统的状态,需要先求出系统的临界条件,即锚链与海床相切时的风速,然后将此临界风速与题目中所给风速进行比较,判断锚链的状态,最终求出不同风速下系泊系统的状态。Step1.临界条件当系统处于临界状态时,锚链与海床底部相切,此时,锚链全部抬起且对锚无拉力, 。取锚链以上的部分进行受力分析,设锚链以上部分竖=22.05直高度为 ,由受力分析模型得: =+01+02
15、+03+04+05由模型中的公式可以得到,此式是关于临界风速 的表达式。0设锚链的竖直高度为 y,可以得到:=2+()2由题中已知条件可知,水深为 ,则:18+=18取锚以上部分进行分析,由系统受力平衡可得,锚以上部分重力与浮力相等,由此可得: 0+4+1+2+3=浮 0+浮 1+浮 2将题中各数值代入公式,编程可求得 。0=23.985984Step2.风速为 时12由于风速 小于临界速度 的值,所以当风速为1=12 0=23.985984时,锚链与海底接触。此时,竖直方向上的受力 ,可以得到:12 =0=+2由悬链线模型可以得到,=,5,5=1()01解得:=22340+2重 +220因此
16、:=2+()2由题中已知条件可知,水深为 ,则:18+=18由锚链与海底深度的关系,编程求得浮标吃水深度 h=0.688994。浮标的游动区域由锚链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以及钢管和钢桶在水方向的投影长度能共同决定,设浮标游动区域为 则可以得到:浮浮 =+01+02+03+04+05由锚链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及钢管、钢桶的倾斜角度可以求得,浮标游动区域大小 。由钢管与钢桶的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四节钢管与浮 =14.354904钢桶的倾斜角度分别如表所示。表 12m/s 时钢管及钢桶倾斜角度物体 倾斜角度第一节钢管 1.136638第二节钢管 1.146308第三节钢管 1.155913第四节钢管
17、1.165680钢桶 1.109907Step3. 风速为 时24由于风速 大于临界速度 的值,所以当风速为2=24 0=23.985984时,锚链完全倾斜。此时,锚链倾斜的长度 。由临界条件中24 =22.05锚以上部分重力与浮力相等,即: 0+4+1+2+3=浮 0+浮 1+浮 2代入数值得:1000+40+100+1200+=2+2重 +220可求得 的值。由浮标,钢桶,钢管水平受力分析可得:=风 =0.6252由悬链线模型可得:=1(+ )01=( 1+(+ )21)+2由题中已知条件可知,水深为 ,则:18+=18由锚链与海底深度的关系,编程求得浮标吃水深度 h=0.703525。浮
18、标的游动区域由锚链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以及钢管和钢桶在水方向的投影长度能共同决定,设浮标游动区域为 则可以得到:浮浮 =+01+02+03+04+05由锚链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及钢管、钢桶的倾斜角度可以求得,浮标游动区域大小 you=17.521641。钢管与钢桶的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四节钢管与钢桶的倾斜角度分别如表所示。表 24m/s 时钢管及钢桶倾斜角度物体 倾斜角度第一节钢管 4.321599第二节钢管 4.368671第三节钢管 4.403959第四节钢管 4.439822钢桶 4.2347445.2 问题二模型5.2.1 问题分析问题二需要调节重物球的质量,使通讯设备在 时能够正常工
19、作。为36了确定重物球的质量,首先将实际风速与临界风速进行比较,判断此时系统中各物体的状态,与题目中已知数据进行比较。在钢桶倾斜角度达到临界角度时,计算锚链与海床的夹角并于题中数据进行比较,计算重物球的质量。在浮标完全没入海面时,计算相应条件下重物球的质量,从而确定满足条件的重物球的质量范围。5.2.2 模型建立Step1. 受力分析与数据由于风速 大于临界速度 的值,所以当风速为2=36 0=23.985984时,锚链完全倾斜,锚链倾斜的长度 。此时,钢管和钢桶的36 =22.05倾斜角度,锚链形状,浮标的吃水深度以及游动区域都可以通过问题一中的模型计算。此题中海水静止,故所有近海水流力为
20、0。Step2. 重物球质量求解模型(1)钢桶倾斜角度为临界角度时当浮筒倾斜角度 时,由悬链线模型可以得到:5=55=5由问题一分析可得:5= ,4+,5+1,4+,5+2浮 2代入数值得到:5= 风21090+220=5可解得浮标吃水深度。表示重物球质量,本题中未知。由浮标,钢桶,钢管水平受力分析可得:2=风 =0.6252由临界条件中锚以上部分重力与浮力相等,即: 0+4+1+2+3=浮 0+浮 1+浮 2则:=2+2重 +2201000401002由悬链线模型可得:=1(+ )01=( 1+(+ )21)+2由题中已知条件可知,水深为 ,则:18+=18根据浮标的吃水深度,由二分法可求出
21、重物球的质量。(2)浮标没入海面时当浮标完全没入海面时,风荷载对浮标无作用力,系泊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力,则钢管与钢桶,锚链均呈竖直状态,倾斜角度为 0,即:=风 =0此时浮标的吃水深度即为圆柱体的高度: =2锚链以上部分的竖直高度为: =+50=7由题中已知条件可知,水深为 ,则:18+=18可以求得,锚链在水中的部分长度为: =11取锚以上部分进行分析,由系统受力平衡可得,锚以上部分重力与浮力相等,由此可得: 0+4+1+2+3=浮 0+浮 1+浮 2则重物球的重力为: 2=浮 0+浮 1+浮 20413代入数据得:2=11402220重 5.2.3 模型求解Step1. 计算 时物体的状态3
22、6当风速为 时,由锚链与海底深度的关系,编程求得浮标吃水深3=36度 h=0.703525。浮标的游动区域由锚链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以及钢管和钢桶在水方向的投影长度能共同决定,设浮标游动区域为 则可以得到:浮浮 =+01+02+03+04+05由锚链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及钢管、钢桶的倾斜角度可以求得,浮标游动区域大小 。钢管与钢桶的受力分析可以求得,四节钢管与浮 =18.788076钢桶的倾斜角度分别如表所示。表 36m/s 时钢管及钢桶倾斜角度物体 倾斜角度第一节钢管 8.987921第二节钢管 9.170037第三节钢管 9.240551第四节钢管 9.312162钢桶 8.901957
23、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 19.422643由题中已知数据,钢桶的倾斜角度不超过 5 度,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不超过 16 度,计算结果均大于题目要求,故应调整重物球的质量。Step2.计算重物球的质量范围当钢桶的倾斜角度为 5 度时,由模型可求得:kg2=2046.135147由题中已知条件可知,水深为 ,则:18+=18由锚链与海底深度的关系,编程求得浮标吃水深度 。锚链在=0.920915锚点与海床的夹角 。=14.605990o当浮标完全没入海面时2=11402220重 =6089.881909因此,重物球的质量范围为 。2046.135147, 6089.881909显然,由题意可知
24、,随着重物球质量的增大,钢管与钢桶的倾斜角度和锚链在海床的夹角都不断减小。因此,假设锚链在锚点与海床的夹角 ,重=16o物球的质量小于钢桶倾斜角度为 5 度时重物球的最小质量,此时钢桶倾斜角度大于 5 度,假设不成立。可以得出,题中所求重物球的质量范围是重物球的最大质量范围。5.3 问题三模型5.3.1 问题分析问题三要求在不同条件下,求出系泊系统中各物体的状态。以型号 I 锚链为例,当水流方向与风速方向相同时,系统条件最差,分析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系泊系统设计。由题中已知条件确定系统设计的限制条件,对系统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以使整体结果最小,即可得出最优的系泊系统设计。5.3.2 模型建立St
25、ep1. 系统受力分析此题中,系统收到近海风荷载与近海水流力两个外力,且外力随风速大小与水流速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系统中各物体受力情况与模型一相同,结合已知条件,可判断设计系泊系统。Step2. 确定目标函数根据题中要求,为了使通讯设备效果最好,浮标吃水深度,游动区域与钢桶倾斜角度应该最小,故本文中确定的优化目标为三个。(1)浮标吃水深度 (2)浮标游动区域 +01+02+03+04+05(3)钢桶倾斜角度 55=,4+,5+1,4+,5+2浮 2Step3. 确定限制条件5.3.3 模型求解正文六、模型评价(优点与缺点)七、参考文献1悬链线方程,https:/ qq-pf-to=pcqq.c2
26、c,2017 年 8 月 16 日2 夏运强, 浮筒式防风单点系泊系统研究与应用,2007 年 6 月 1 日34附录一三角函数值表角度 正弦值(sin) 正切值(cos)1 0.017452406 0.017455065 2 0.034899497 0.034921 3 0.052335956 0.052407779 4 0.069756474 0.069926812 5 0.087155743 0.087488664 6 0.104528463 0.105104235 7 0.121869343 0.122784561 8 0.139173101 0.140540835 9 0.15643
27、4465 0.15838444 10 0.173648178 0.176326981 11 0.190808995 0.194380309 12 0.207911691 0.212556562 13 0.224951054 0.230868191 14 0.241921896 0.249328003 15 0.258819045 0.267949192 附录二 临界速度程序p=1025;g=9.8;s=22.05;L=(1000+40+1300+22.05*7-120/786*p-0.152*p*pi)/(pi*p);syms v;fx=1.25*(2-L)*v*v;a=pi*p*g*L;f0
28、=a-1000*g;f1=a-1010*g;f2=a-1020*g;f3=a-1030*g;f4=a-1040*g;f5=a-2340*g+120/786*p*g+0.152*pi*g*p;%F=f0,f1,f2,f3,f4,f5;tan1=fx/(a-1005*g);cos1=sqrt(1/(1+tan12);sin1=sqrt(tan12/(1+tan12);tan2=fx/(a-1015*g);cos2=sqrt(1/(1+tan22);sin2=sqrt(tan12/(1+tan12);tan3=fx/(a-1025*g);cos3=sqrt(1/(1+tan32);sin3=sqrt
29、(tan12/(1+tan12);tan4=fx/(a-1035*g);cos4=sqrt(1/(1+tan42);sin4=sqrt(tan12/(1+tan12);tan5=fx/(a-1090*g+60/786*p*g+0.5*0.152*pi*g*p);cos5=sqrt(1/(1+tan52);sin5=sqrt(tan12/(1+tan12);fL=L+cos1+cos2+cos3+cos4+cos5;x=fx/(7*g)*asinh(s*7*g/fx);y=sqrt(s2+(fx/(7*g)2)-fx/(7*g);ff=y+fL-18;%fplot(ff,23,25);g=mat
30、labFunction(ff);v,k=eff(g,23,25)附录二 风速为 时12p=1025;g=9.8;v=12;syms L;fx=1.25*(2-L)*v*v;a=pi*p*g*L;f0=a-1000*g;f1=a-1010*g;f2=a-1020*g;f3=a-1030*g;f4=a-1040*g;f5=a-2340*g+120/786*p*g+0.152*pi*g*p;%F=f0,f1,f2,f3,f4,f5;tan1=fx/(a-1005*g);cos1=sqrt(1/(1+tan12);sin1=sqrt(tan12/(1+tan12);tan2=fx/(a-1015*g)
31、;cos2=sqrt(1/(1+tan22);sin2=sqrt(tan12/(1+tan12);tan3=fx/(a-1025*g);cos3=sqrt(1/(1+tan32);sin3=sqrt(tan12/(1+tan12);tan4=fx/(a-1035*g);cos4=sqrt(1/(1+tan42);sin4=sqrt(tan12/(1+tan12);tan5=fx/(a-1090*g+60/786*p*g+0.5*0.152*pi*g*p);cos5=sqrt(1/(1+tan52);sin5=sqrt(tan12/(1+tan12);fL=L+cos1+cos2+cos3+co
32、s4+cos5;s=f5/(7*g);x=fx/(7*g)*asinh(s*7*g/fx);y=sqrt(s2+(fx/(7*g)2)-fx/(7*g);ff=y+fL-18;fplot(ff,0.6,0.8);g=matlabFunction(ff);%h,k=eff(g,0.6,0.64) %结果是 0.62,带入求得 s 为负值,舍去h,k=eff(g,0.68,0.72);x=vpa(subs(x,h);s=vpa(subs(s,h);y=vpa(subs(y,h);fL=vpa(subs(fL,h);%vpa(subs(F,h)tan1=(subs(tan1,h);a1=vpa(at
33、an(tan1);tan2=subs(tan2,h);a2=vpa(asin(tan2);tan3=subs(tan3,h);a3=vpa(asin(tan3);tan4=subs(tan4,h);a4=vpa(asin(tan4);tan5=subs(tan5,h);a5=vpa(asin(tan5);ha=vpa(a1,a2,a3,a4,a5*180/pi)you=22.05-s+x+vpa(subs(sin1+sin2+sin3+sin4+sin5,h)附录三 风速为 时36p=1025;g=9.8;v=36;s=22.05;syms L;fx=1.25*(2-L)*v*v;a=pi*p
34、*g*L;f0=a-1000*g;f1=a-1010*g;f2=a-1020*g;f3=a-1030*g;f4=a-1040*g;f5=a-2340*g+120/786*p*g+0.152*pi*g*p;tan1=fx/(a-1005*g);cos1=sqrt(1/(1+tan12);sin1=sqrt(tan12/(1+tan12);tan2=fx/(a-1015*g);cos2=sqrt(1/(1+tan22);sin2=sqrt(tan12/(1+tan12);tan3=fx/(a-1025*g);cos3=sqrt(1/(1+tan32);sin3=sqrt(tan12/(1+tan1
35、2);tan4=fx/(a-1035*g);cos4=sqrt(1/(1+tan42);sin4=sqrt(tan12/(1+tan12);tan5=fx/(a-1090*g+60/786*p*g+0.5*0.152*pi*g*p);cos5=sqrt(1/(1+tan52);sin5=sqrt(tan12/(1+tan12);fL=L+cos1+cos2+cos3+cos4+cos5;fy=-(1000+40+1300+22.05*7-120/786*p-0.152*p*pi-pi*p*L)*g;c0=fx/(7*g);c1=asinh(fy/fx);c2=-c0*cosh(c1);x=fx
36、*asinh(s*7*g+fy)/fx)/(7*g)-c0*c1;y=fx/(7*g)*sqrt(1+(fy+7*s*g)/fx)2)+c2;ff=y+fL-18;%fplot(ff,0.7,0.8);g=matlabFunction(ff);h,k=eff(g,0.7,0.8);x=vpa(subs(x,h)y=vpa(subs(y, h)%x=vpa(subs(c0*(acosh(y-c2)/c0)-c1),h)fx=vpa(subs(fx,h);fy=vpa(subs(fy,h);fL=vpa(subs(fL,h);tan1=(subs(tan1,h);a1=vpa(atan(tan1)
37、;tan2=subs(tan2,h);a2=vpa(asin(tan2);tan3=subs(tan3,h);a3=vpa(asin(tan3);tan4=subs(tan4,h);a4=vpa(asin(tan4);tan5=subs(tan5,h);a5=vpa(asin(tan5);a=vpa(a1,a2,a3,a4,a5*180/pi)you=x+vpa(subs(sin1+sin2+sin3+sin4+sin5,h)vpa(subs(sin1+sin2+sin3+sin4+sin5,h);% y+fL;vpa(subs(fy/fx,h)*180/pi) 1=1.25(2)21+748
38、22+0.0253742210052=1.25(2)21+74822+0.0753742210153=1.25(2)21+74822+0.1253742210254=1.25(2)21+74822+0.175374221035钢桶5= 2.5(2)21+149622+0.35374221090+0.50.152+0.527860-0.5m2Fx,4=1.25(2)21+74822+40.0537422Fx,0=1.25(2)21+74822Fx,1=1.25(2)21+74822+0.0537422Fx,2=1.25(2)21+74822+20.0537422Fx,3=1.25(2)21+74822+30.0537422Fx,5=1.25(2)21+74822+0.53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