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 3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内容、影响。(2)国际联盟的建立和非战公约的提出。考纲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联合国的建立、宗旨及意义。时空观念从 1914 年至 1945 年,其间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及经济格局的演变。历史解释(1)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2)两次世界大战都导致西欧国家
2、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历史遗存及后人研究成果,印证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性质、过程特点及影响。素养解读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相关理论,客观认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 3)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2)主要原因:欧洲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3)催化因素: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4)思想根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5)导火线:1914 年 6 月的萨拉热窝事件。2.过程2阶段 时间 主要战况 评价爆发1914 年 7月奥
3、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等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 月俄军进攻奥军并取胜第一阶段 1914 年英、法与德进行马恩河战役德军重创俄军德国速战速决梦想破灭1915 年,战争中心转移至东线,俄军节节败退,德军也无力继续进攻1916 年德法凡尔登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 年1916 年 7 月索姆河战役(英法德)战争处于僵持状态,各国出现反战浪潮1917 年 4 月,美国参战,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中国、巴西等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战争德军节节败退,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投降第三阶段19171918 年1918 年 11 月,德
4、国基尔港水兵起义,推翻德皇,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3.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4.后果(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西欧相对衰落,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3)引发了独立和革命浪潮,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考点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选修 3)1.凡尔赛体系(1)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与凡尔赛和约 、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3(
5、3)影响 暂 时 协 调 了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在 欧 洲 、 非 洲 和 中 东 地 区 的 矛 盾 。 使 欧 洲 和 中 东 的 政 治 格 局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在 欧 洲 出 现 一 系 列新 兴 的 民 族 独 立 国 家 。 体 系 充 满 了 掠 夺 性 和 分 赃 性 , 内 部 隐 含 了 许 多 矛 盾 , 使 这 一 体 系不 能 稳 定 、 持 久 。 )2.华盛顿体系(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2)内容 四 国 条 约 : 美 、 英
6、、 法 、 日 四 国 互 相 尊 重 它 们 在 太 平 洋 区 域 内 岛 屿 属 地 和领 地 的 权 利 ; 英 日 同 盟 解 散 。 是 美 国 外 交 的 胜 利 。 对 日 本 来 说 , 一 方 面 其 扩 张野 心 受 到 遏 制 , 另 一 方 面 其 在 太 平 洋 上 的 权 益 得 到 了 大 国 的 承 认 。 五 国 海 军 条 约 : 分 别 规 定 五 国 海 军 主 力舰 吨 位 的 比 例 。 是 美 国 外 交 的 又 一 胜 利 。 九 国 公 约 : 名 义 上 尊 重 中 国 的 主 权 与 独 立 、 领 土 与 行 政 完 整 ,实 质 上
7、又 使 中 国 陷 入 几 个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共 同 支 配 的 局 面 。 打 破 了 日 本 对 中 国 的独 占 , 是 美 国 外 交 的 重 要 胜 利 。 )(3)影响 暂 时 缓 和 了 列 强 在 东 亚 和 太 平 洋 地 区 , 特 别 是 在 中 国 的 利 益 冲 突 。 确 立 了 美 国 在 东 亚 和 太 平 洋 地 区 的 主 导 地 位 ; 确 立 了 美 英 同 为 海 上第 一 强 国 的 地 位 ; 打 破 了 日 本 独 霸 中 国 的 局 面 , 重 新确 认 了 对 华 “门 户 开 放 、 机 会 均 等 ”的 原 则 。 只 是 暂
8、时 调 整 了 列 强 之 间 的 矛 盾 。 埋 下 了 日 本 侵 华战 争 和 日 美 战 争 的 祸 根 。 )3.国际联盟(1)成立 美 国 总 统 威 尔 逊 在 “十 四 点 和 平 纲 领 ”中 提 出 建 立 国 联 问 题 的 建 议 。 巴 黎 和 会 上 起 草 了 国 联 盟 约 。 1920年 1月 20日 , 在 日 内 瓦 正 式 成 立 。 )(2)宗旨: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应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3)实质:英法等少数大国控制下维持霸权的工具。(4)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性的政治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作用
9、 积 极 : 战 后 初 期 发 挥 了 一 定 的 作 用 , 有 利 于 恢 复 战 后 经 济 , 处 理国 际 争 端 、 裁 定 等 。 消 极 : 被 英 法 操 纵 , 成 为 它 们 维 护 霸 权 的 工 具 ; 纵 容法 西 斯 侵 略 , 放 任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爆 发 。 )4.非战公约(1)背景 法 国 在 欧 洲 地 位 削 弱 , 寄 希 望 于 美 国 来 保 障 自 身 安 全 。 美 国 倡 议 签 署 多 边 非 战 公 约 。 )(2)内容 缔 约 各 方 斥 责 用 战 争 来 解 决 国 际 纠 纷 , 废 弃 战 争 作 为 实 行
10、 国 家 政 策 的 工 具 。 主 张 用 和 平 方 法 处 理 可 能 发 生 的 一 切 争 端 或 冲 突 。 )(3)评价4积极意义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法律武器局限性 对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不能起到实际作用考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选修 3)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主要原因:经济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3)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潜伏的各种矛盾。德国、日本、意大利的军国主义传统。(4)外部原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美
11、国制定“中立法案”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苏联采取避战自保政策,1939 年 8 月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0 世纪 30 年代欧、亚、非一些国家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2.过程(1)全面爆发:1939 年 9 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扩大 1940年 6月 , 进 攻 法 国 , 法 国 投 降 。 德 国 对 英 国 发 动 “不 列 颠 战 役 ”遭 到 英 国 反 抗 。 苏 德 战 争 : 1941年 6月 22日 , 德 军 入 侵 苏 联 , 莫 斯 科 战 役 标 志 着 德 军“闪 电 战 ”的 破 产
12、。 太 平 洋 战 争 : 1941年 12月 7日 , 日 军 偷 袭 珍 珠 港 , 重 创 美 军 太 平 洋 舰 队 , 太 平 洋战 争 爆 发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真 正 成 为 全 球 性 的 战 争 。 )( 3) 世 界 反 法 西斯 联 盟 形 成 1941年 3月 , 美 国 国 会 通 过 租 借 法 案 , 实 际 上 与 英 国 结 盟 。 1941年 8月 , 罗 斯 福 与 丘 吉 尔 发 表 大 西 洋 宪 章 , 苏 联 表 示 支 持 。 1942年 初 联 合 国 家 宣 言 发 表 , 标 志 着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联 盟 最 终 形
13、 成 。 )(4)转折 斯 大 林 格 勒 战 役 ( 1942年 7月 1943年 2月 ) : 是 苏 德 战 场 和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转 折 点 。 中 途 岛 海 战 ( 1942年 6月 ) : 美 军 重 创 日 军 , 成 为 太 平 洋 战争 的 转 折 点 。 阿 拉 曼 战 役 ( 1942年 10月 ) : 英 军 重 创 德 意 军 队 , 成 为 北 非 战 场 的 转 折 点 。 )(5)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8 月整个法国被解放。5(6)重要会议开罗会议:1943 年 11
14、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开罗宣言 ,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德黑兰会议: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1945 年 2 月召开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波茨坦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7)胜利意大利投降:1943 年 9 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德国投降:1945 年 5 月,苏军攻占柏林,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投降:1945 年 9 月,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4.影响(1)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
15、坏和灾难。(2)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3)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4)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5)世界重心逐步向太平洋地区转移。(6)客观上推动新科技革命兴起。图示理解 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思维导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6名师指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参战的原因(1)美国与西欧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不愿看到德国取得霸权。(2)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联系紧密。由于英国实行战时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几乎中断,而与协约国的贸易额却迅速上升。(3)俄国国内爆发二月革命,美
16、国担心俄国退出战争可能会使协约国战败,美国提供给协约国的大量贷款将付诸东流。(4)如果协约国获胜,美国不仅可以分享胜利果实,而且还能够凭借其经济实力于战后控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深化理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隐患(1)它是一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这个体系的建立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深化理解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没能收回山东主权的原因(1)日本方面,一战中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在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中得以承认。(2)英法方面,与日本缔结秘密协定,支持日本。(
17、3)美国方面,虽不愿日本独占中国,但是没有坚定支持中国。(4)中国方面,由于国力较弱,代表发言未被重视,这体现了“弱国无外交” 。微点拓展 国际联盟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的原因(1)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2)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也成为了空谈。(3)在英法控制下,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微点拓展 美国拒绝参加国际联盟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问鼎世界霸主地位的时机尚未成熟,英法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列强力量对比对美国不利。(2)直接原因:美国倡导成立国联,但国联实际被英法控制,引起美国人不满。(3)其他原因:美国孤立
18、主义传统的影响。概念阐释 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为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德、意、日法西斯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纵容侵略的政策,但没有达到息事宁人、避战求和的目的。微点拓展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主要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当时世界上还有中国等一些国家在进行7民族解放战争,所以战争又具有反法西斯性质。(2)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总体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归纳提升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特点(1)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联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国际反
19、法西斯统一战线。(2)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占主流。归纳提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1)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2)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斗争。(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前进的最伟大动力。探究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性质及影响史论链接角度 1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三对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的旧仇宿怨使之成为
20、欧洲大陆最主要的矛盾,实质是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加上德国积极争夺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矛盾更加激烈。(2)英德矛盾: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和欧洲大陆德国过分强大,加上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实质上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向巴尔干渗透,与奥匈帝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俄奥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角度 2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瓜
21、分过程中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8(2)非正义战争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史料实证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美力量变化比较表类别 英 德 美 法18701913 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8.1 1.91860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1890 年
22、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2 3 1 41913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1913 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3史料二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依偎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 1866 年的政治卑微地位。1911 年 4 月本哈第著我们的前途史料三 19141918 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 33 个国家,人口在 15 亿以上。(1)史料一说明英、法、德、美在工业增长、工业产量及所占
23、殖民地面积等方面存在差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史料二充分暴露了德意志的侵略野心:夺取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世界帝国。(3)史料三体现了一战的规模大,影响巨大,也体现了两大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法、德、美参战的主要目的。提示:(1)德国: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实现世界霸权。(2)法国:收复普法战争中被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的萨尔工业区,树立法国在9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3)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4)美国: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即时体
24、验1.(2015上海单科,21)以下这幅漫画的主旨是( )A.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俄德的挑战B.英德俄结盟重新瓜分世界C.英国默认俄德在亚非争夺殖民地D.英国调停俄德的殖民争端解析 “这是英国人的” ,体现出英国对俄国和德国在全球抢夺殖民地的不满,俄德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构成威胁,故 A 项正确;漫画反映出英国与德俄的矛盾,没有涉及三国结盟,故 B 项错误;漫画体现出英国对俄德的不满情绪,没有默许,故 C 项错误;漫画也没有反映出英国调停俄德矛盾,故 D 项错误。答案 A2.(2015天津文综,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
25、英同盟的利益” ;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情况下,日本对德宣战,表面上是维护东亚和平、维护日英同盟利益,实际企图独霸中国,故选 B。德日矛盾激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A;维护日英同盟利益是表象,排除 C;保护东亚和平是幌子,排除 D。答案 B探究 2 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处置的特点及影响10史论链接角度 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1)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战胜国之间不能也不可能消除矛盾。主
26、要矛盾有:英美矛盾:主要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主要是在对德问题上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美日矛盾:主要是争夺亚太地区的利益。(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凡尔赛体系的主要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德国虽然被迫在和约上签字,但是从未承认自己的失败。随着国力的恢复和增长,德国必然会从要求修改条约到不履行条约,直至撕毁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3)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的新的民族矛盾虽然战胜国声称自己是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领土问题的,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利益的需要来实行这
27、一原则的。这就为以后德国等国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挑起新的国际争端,创造了条件。(4)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的觉醒,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掀起了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例如土耳其的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俄的矛盾由于凡尔赛体系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俄的对立,因此当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帜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希望能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最终导致战争由局部走向世界。史料实
28、证史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年 12 月)11解读史料中凯恩斯的主张及认识,主张有限度
29、制定德国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这不同于凡尔赛和约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的主张;认为主要应从德国战争责任的认定;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等角度来维持欧洲平衡和吸取历史教训。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和约背后潜藏的危险。提示:(1)凡尔赛和约的强加性和苛刻性,使德国上下对和约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特别是德国军方的不服情绪。(2)和约对德国的残酷经济掠夺,不仅损害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使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这必然会引起德国整个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抵触。后来法西斯势力轻而易举地利用了人民的这种
30、情绪。(3)德国是一个有着很强经济潜力和军事能量的国家,它不可能长期忍受和约的压制和束缚,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它必然会谋求摆脱和约对它的种种束缚。即时体验(2017海南单科,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19 年 1 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 月, 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
31、5 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 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答案 (1)诉求: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2)影响: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探究 3 二战爆发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史论链接角度 1 绥靖政策实行的原因及实质(1)原因:英
32、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12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角度 2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同盟国的合作及认识(1)合作军事方面:在北非战场、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两国军队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盟军攻入德国境内,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
33、了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政治方面:盟国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协调各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一致斗争,同时提出要根除法西斯主义,实现战后的和平、民主等一系列原则。(2)说明:分散的反法西斯力量容易被法西斯势力各个击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战胜法西斯的保证。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史料实证史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1939 年 9 月 27 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
34、演说史料二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停战诏书(1945
35、 年 8 月 14 日)(1)史料一说明在德国的侵略面前,英国政府为避免卷入战争,推行绥靖政策,其实质是纵容德国向东侵略并进攻苏联,以保证英国的安全。(2)史料二解读注意诏书的用词及掩盖的本质。主要说明了日本法西斯宣告战败投降是事实,13但日本停战诏书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 ;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1.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面对法西斯国家疯狂侵略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提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2.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
36、启示。提示:原因:战争的正义性;团结就是力量;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动员有力。启示: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斗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前进的最伟大动力。即时体验1.(201811 月浙江选考)右图所示为二战初期法国战场形势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法军对马奇诺防线的迷信德军在后方实施合围法军的战争经验主义维希政府的软弱无能A. B. C. D.解析 图片反映了法国溃退的场景,主要原因在于法
37、军过度依赖马奇诺防线,轻视德军的缘故,故选 B 项;此次事件与维希政府的软弱无关,德军的军事行动也不是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故可排除带有序号的 A、C、D 三项。答案 B2.(2015浙江选考)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 24 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 ”最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库尔斯克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列宁格勒战役解析 通过“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 “庆祝十月革命 24 周年” “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判断是 1941 年的莫斯科保卫战
38、,故选 A。库尔斯克战役是 1943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 1942 年,从时间上排除 B、C;列宁格勒战役是 1941 年,但不符合“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 ,排除 D。14答案 A真题体验1.(2017天津文综,7)“12 月 18 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 。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 ”上述史实发生于( )A.五四运动期间 B.巴黎和会期间C.华盛顿会议期间 D.开罗会议期间答案 C2.(2014全国大纲卷,
39、22)下图为一幅 20 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中德国侵略的过程是:1938 年吞并奥地利、割占苏台德区、1939 年闪击波兰。观察图片可以发现,奥地利已经被纳入德国领土,苏台德区尚留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波兰还是独立的,因此 B 项正确。1936 年 11 月“三国轴心”正式形成,A项与时间不符,排除。 慕尼黑协定签订于 1938 年 9 月,其后果是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地图显示,苏台德区尚属捷克斯洛伐克,排除 C 项。故答案为 B 项。答案 B3
40、.(2014上海单科,27)1943 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 。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 )A.国民政府 B.中华苏维埃政府C.北洋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答案 A经典模拟151.(2018山西太原期中)有同学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该示意图( )A.揭示了同盟国蓄意挑起战争B.演示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C.表明一战达到了全球性规模D.说明一战爆发是不可避免的解析 “示意图”无法确认谁挑起了战争,故 A 项错误;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故 B 项正确;在示意图中,两大集团的国家基本分布的欧洲地区,无法体现全球性,
41、故 C 项错误;示意图中只说明了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说明其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故 D 项错误。答案 B2.(2018山东枣庄期中)熊伟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中写道:“站到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问题。 ”作者认为( )A.人类在一战后根本没有进行反思B.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C.一战使各国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D.一战造成的物质损失还不够惨痛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
42、而变得宽容和公正”可见一战的教训并没有完全吸取,故 B 项正确。答案 B3.(2018山东省东营一中模拟)1941 年 6 月 22 日,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过去 25年中,再没有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的反对共产主义了。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所有这一切与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相比都黯然失色了。 ”这一“情景”指( )A.敦刻尔克大撤退 B.苏德战争爆发C.珍珠港事件 D.中途岛海战解析 “1941 年 6 月 22 日,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过去 25 年中,再没有人像我这16样始终一贯的反对共产主义了。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所有这一切与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相比都黯然失色了 ”这
43、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开始,表明英国准备和苏联结成联盟,故 A 项错误;“1941 年 6 月 22 日”是苏德战争爆发的开始,故 B 项正确;“珍珠港事件”为美日之间的战争,故 C 项错误;“中途岛海战”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故 D 项错误。答案 B课时作业1.(2018山西临汾期中)1914 年奥匈皇储被刺事件发生后,美国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这一态度促使美国( )A.釆取中立政策借机大发战争B.超脱战争之外而严格恪守中立C.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D.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解析 “从
44、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中立”政策的体现,故 A 项正确;“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其目的是发战争财,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国际联盟”的内容,故 C 项错误;“1914 年”是一战时期,没有“德国法西斯”这一概念,故 D 项错误。答案 A2.(2018浙江嘉兴选考测试)1916 年,德军在某地发动了一场战役,试图将其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该地位于下图中的( )A.处 B.处 C.处 D.处解析 德军在某地发动了一场战役,试图将其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此战役是凡尔登战役,符合,故 A 项正确;是马恩河战役地址,故 B 项错误;是巴
45、黎,故 C 项错误;是索姆河战役,故 D 项错误。答案 A3.(2016天津文综,6)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 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 ;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17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解析 材料主要论述美国在亚洲的争夺,没有提及日本的战略防御,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把日本当做假想敌” “加强在夏威夷、关
46、岛等设防”体现了美日在亚太地区军事争夺的加剧,故 B 项正确;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在二战过程中,故 C 项错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故 D 项错误。答案 B4.(2016上海单科,3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解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过程中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 ,符合题意,故 A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共产
47、党宣言的发表,与十月革命无包含关系,故 B 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属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措施,与社会福利措施社会保险法无包含关系,故 C 项错误;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爆发,与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无包含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 A5.(2018山西太原期中)某国际条约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但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求助于这一条约。 “这一条约”是指(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C.五国条约 D.非战公约解析 非战公约表达了反对用战争的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法西斯发动战争直接违反非战公约 ,故 D 项正确。答案 D6.
48、(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有同学制作了各国加入国联的时间统计表。该统计表错误之处有( )序号 国家 时间 英国、法国、美国 1919 年 18 奥匈帝国、保加利亚 1920 年 12 月 苏联 1921 年 4 月 中国 1926 年 9 月 A.1 处 B.2 处 C.3 处 D.4 处解析 1920 年国际联盟宣告成立,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故错误,国联为协约国创立,故错误,苏联 1934 年加入国联,故错误,中国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故错误,D 项符合题意。答案 D7.(2018浙江诸暨期末)国联联盟盟约第十六条(一)款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根据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它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并阻止联盟会员国与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之往来。由此可见,国际联盟维护和平的主要手段和原则是( )集体安全 经济制裁 废弃战争 国际合作A. B. C. D.解析 据材料“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根据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可知,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即集体安全,正确;据材料“其它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并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