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448苏州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江苏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所 吴恩培1摘要:本文就苏州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早期发轫及苏州私家园的定型、发展、成熟等及其文化背景进行综合阐述。关键词:苏州园林 发展 不同阶段 历史文化中国园林,其风格也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北方皇家园林,以气势宏大见长;一是以南方私家园林(又称为第宅园林),以精致小巧取胜。前者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承德避暑山庄”(包括周围寺庙)和北京颐和园为代表,而后者则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苏州园林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亦映射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2、背景。本文谨就此作一蠡测,以求教于方家。一、春秋时期,以夏驾湖、姑苏台为例证的吴地王家园林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吴地以自然山水和写意山水著称的园林,其出现的年代几乎和吴地出现于史书记载同时。春秋时期,将东南一隅的姬姓“蛮夷”小国与中原国家相通从而引领吴国崛起的是十九世吴王寿梦。这一时期,吴国最早的宫苑园林在典籍中开始有了记载。唐陆广微吴地记记载了吴地最早的苑囿夏驾湖:“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囿。”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则指出夏驾湖“在吴县西城下。吴王寿梦避暑,驾游于此,故名。”夏驾湖在宋代时“城下但存外濠,即漕河也。河西悉为民田,不复有湖。”(范成大吴郡志)到了清代,更已是“今多
3、湮为民居”(姚承绪吴趋访古录)了。从上述文献的记载中,今日虽无法得知夏驾湖的规模和样式,但其临水而筑的特点已然显现,后世苏州园林注重以水点缀的构园布局,于是时已现端倪。典籍中有关苏州王家园林的再次出现,已是到了寿梦的嫡孙、二十四吴王阖闾之时。阖闾上台后,于公元前514年令伍子胥造筑阖闾城(即今苏州城)。其后,吴国起兵伐楚。凯旋归后,吴越春秋1作者简介:吴恩培(1947)男,江苏镇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吴文化。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449有一段关于吴王阖闾休闲生活的描写:“阖闾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姑苏之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一段
4、不长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姑苏台”、“石城”、“长洲苑”这几处吴国皇家苑囿的文字记载。综上可见,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苏州不仅已经出现临水建轩阁以观景的夏驾湖,同时也出现了高山筑台以眺望的姑苏台。春秋时期苏州皇家园林已具有自然山水形制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作为苏州园林的滥殇,它从一开始就与西方规则图案式的园林有了泾渭分明的区别。同时,它对后世苏州的写意山水园林也必然产生潜在的影响。王家园林在春秋时吴王寿梦执政下的吴国出现,蕴含着深刻的区域文化背景。商末泰伯、仲雍兄弟来到江南地区建立吴国,经过几百年闭关锁国的发展,到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吴国崛起,并逐步走上了称霸的道路。在二十四世吴王阖
5、闾、二十五世吴王夫差时期臻达全盛。这一时期,吴国西破强楚,北迫鲁国接受城下之盟;艾陵之战大败齐军;黄池盟会上从晋国手里夺得霸权等等。处于上升时期吴国对外表现出的王霸之气,在国内的文化上必然有所反映。吴国王家园林的出现,正是这种王霸之气的一种反映。春秋后期,吴亡于越,其后越亡于楚,楚又被秦始皇兼并。秦统一中国后,吴地只是一个从属中央朝廷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时期所表现出的王霸之气已失去支撑的平台,但春秋时的王家园林在江南水多树茂等适宜造园的自然条件下,渐渐地转型为封建士大夫式的私家园林,并以这种形态延续下来。二、魏晋时期,以辟疆园为例证的苏州私家园林之定型及其文化背景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6、中曾附带记载了“笮融,丹杨人。”这位东汉时的笮大夫,在清代道光年间顾震涛编纂的吴门表隐卷一中提到他在苏州的一处私家园林:“迮家园在保吉利桥南。古名笮里,吴大夫笮融所居。”同治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录此条时作“笮家园”。从时间上讲,这座“迮家园”或“笮家园”当属苏州历史上最早的私家园林,而从笮融东汉时曾为官来看,无疑他具备了造园的物质条件和知识条件。但该园在清道光、同治年间的记载与笮融生活的东汉时相距近一千五百多年。一段未见诸其它典籍记载的历史空白使得后世的人们对之论述趋于谨慎,再加上笮融的知名度和东晋时期与吴地另一处私家园林“辟疆园”相拈连的大书法家王献之不可相比,于是后世逐渐认同东晋时期名士顾辟
7、疆所筑的“辟疆园”为苏州的第一座私家园林了。关于辟疆园,晋书王献之传和刘义庆世说新语都记载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私闯辟疆园而遭“驱出门”的故事。王献之以其狷傲与无礼,终成“辟疆驱客”这一故事中的被逐者。而与这个故事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450一同留在历史文献中的就是东晋间苏州著名的私家园林辟疆园了。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了辟疆驱客故事的同时,还指出该园“唐时犹在”,唐代诗人顾况“尝假以居”,但“今莫知其所”。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指出了该园规模:“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而关于该园的下落则也是“今莫知遗迹所在”了。由上可知,东晋名园辟疆园,到了唐代时易为任晦之园,到了宋代
8、已丢失得不知去向。在苏州园林发展史上标志着私家园林出现的辟疆园,其出现拈连着吴地文化的转型这一深刻的文化背景。吴文化发生改变的转型时期,是在西晋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这一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北方士族南迁从而引起中国南北政治势力的消长,对吴文化的转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转型期内,吴文化一方面继续着历史遗留的“尚武”遗风,如西晋时,左思吴都赋里还在说着吴人“骄材悍壮,捷若庆忌,勇若专诸。危冠而出,竦剑而趋”,以至“士有陷坚之锐。”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富足安逸所导致的民风变化,尚文之风以及“吴人不习战”的状况已现端倪。正是魏晋时期文化的发展及其昌盛,既促使吴地民风的渐变,也促使士大夫
9、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的雅丽,所谓翛然林木中,便有濠濮闲趣耳。而随着大批北方士族的到来,他们也将自己的爱好带到了江南,江南私家园林的兴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由此定型、繁荣。三、宋元时期,以沧浪亭、狮子林为例证的吴地园林的成熟及其文化背景宋代初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在吴越之地已历五代的吴越国并入北宋版图,吴越之地避免了一场战乱。在北宋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屡屡发生南北之争。这种发生在北宋中期的南北之争,主要有三次,其中最早的一次为“庆历党争”。苏州现存最早的宋代园林,即与此有关。“庆历党争”中的改革派领袖范仲淹,祖籍邠州,后迁居苏州范庄前。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任参政知事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0、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北宋朝廷中的保守派集团不遗余力地攻击改革派为“朋党”,使实施不到一年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范氏遭贬,病死徐州。而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因其曾受到范仲淹的举荐,也被卷入党争受牵连被贬。苏舜钦从北宋权力中心东京(今河南开封)被放逐而流寓到苏州后,见到城南的一个园子,并得知此园乃是吴越国时吴越王钱俶的妻弟孙承佑的池馆。故“爱而徘徊,遂以四万钱得之”并“构亭北碕,号沧浪焉”(苏舜钦沧浪亭记)。这就是后世有苏州四大名园之首之称,同时也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沧浪亭”。2000年,该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宋园留存下沧浪亭,而建于元代的狮子林也
11、幸运地留存下来,至今依然成为苏州别具特色的一座名园。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该园林的建造与一位从浙江来到苏州的天如禅师有着密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451切的关系。天如禅师出家后曾在天目山狮子岩师法中峰禅师,其后来到苏州建“菩提正宗寺”,后改为狮林寺。定名“狮子林”,一是因为园中有许多起伏的怪石形如狮子,另一则是天如禅师师法的中峰禅师,曾结庐天目山狮子岩。2000年,该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座园林,历经岁月沧桑而保存下,并作为苏州园林成熟期的标本和实物例证存于世。宋元时期,吴地私家园林走向成熟,既是国内及区域内诸多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
12、果,也是苏州的经济发展和相对和平等内外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诸多因素,构成了吴地园林进一步发展的文化背景。其间值得注意的两个因素是:其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以及隋唐以来吴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是宋、元时期吴地私家园林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国内文化大背景。隋、唐时期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比重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从唐朝开国到开元盛世,全国经济文化仍是北重于南。而安史之乱以后,继以藩镇割据,南北经济比重一变而为南重于北。宋代以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苏州的地位提高,范成大吴郡志中记载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民谚,后世又演变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北宋灭
13、亡,宋室南渡。南宋时期,随着中国政治重心的南移,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也已完全地移到了江南的江浙一带。其二、吴地“尚文重教”文化精神的形成。吴地文化从春秋乃至秦汉时期的“尚武”,到魏晋时期悄悄地发生着“弃武”转向“尚文”的变化,而宋代正是吴文化“尚文重教”这一文化精神的定型时期。北宋元丰七年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已专列“学校”章节,记写“景祐中,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以内阁典藩,而叹庠序之未列”于是“请于朝,奏可,迺割南园之一隅以创焉。”其后南宋范成大撰吴郡志时,在卷四单列“学校”专章,专门记写“吴学始於范文正公”的苏州“府学”。而把记写“官宇”的章节放在卷六、卷七。苏州文化从“尚武”到“尚文重
14、教”,其间流变,漫长而渐进。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移到了江南,特别是江浙一带。这为这一时期的苏州园林提供了区别于前代的文化内涵,也为宋元时期苏州园林的成熟提供了地域的文化条件。四、明清时期,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为例证的吴地园林的兴盛及其文化背景苏州园林,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和成熟,到明清时已处于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留下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不仅如此,据统计苏州府明代第宅园林有337处之多,清代有215处。这些数字,远远超过明清以前的历朝历代。明清时期,苏州园林兴盛的原因有如下:其一、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地位提高并成为江南地区的行政中心,从而为苏州园林的兴盛准备
15、了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452政治条件。元末明初,朱元璋攻克平江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苏州府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明代时,苏州是江南巡抚的常驻之地。清代时,苏州是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俗称藩司、藩台,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所在地。熊月之先生说:“按照美国学者施坚雅的研究,1843年,上海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十二,排在前十一名的依次是北京、苏州、广州、武汉、杭州、成都、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熊月之上海城市特质及其魅力,03年10月20日解放日报)苏州在清代中叶排名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京城之后。其二、明清时期,苏州经济发展并成为全国著名的工商业中心,从而为苏州园林的兴盛
16、准备了物质条件。明清之际,尽管存在着不利于苏州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如重赋、战乱等,但苏州的经济还是得以较快发展。经济繁华为苏州园林的兴盛准备了物质条件。其三、明清时期苏州教育在全国占绝对领先地位,为苏州园林的兴盛准备了人才条件。与园林有关的人才,含两个不同层次。其一为造园的主体即园主。除前述物质条件外,园主的知识、修养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苏州“尚文重教”的文化精神在宋代形成后,其教育得以发展,明清时期苏州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已居于全国绝对领先地位。封建社会里的科考与入仕紧密相连。而入仕后,或腾达,或归隐,都与苏州的园林有了联系。以现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9个园林来看,拙政园系明弘治年间苏州进士王献臣
17、建;艺圃与明天启年间的苏州状元文震孟有着较深渊源;环秀山庄与明代的苏州状元宰相申时行、清代的状元毕沅都有着联系;耦园系咸丰进士,官至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的沈秉成建造;同里退思园与清光绪时曾授资政大夫,赐内阁学士的吴江同里人任兰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苏州现今开放的怡园,系清代浙江宁绍台道的顾文彬在明代苏州状元吴宽的宅园故址上重建;而曲园原为苏州清乾隆年间状元潘世恩的第宅,后清代进士、国学大师俞樾致仕后到苏州重建。这些园主的较高素养和他们的宦海浮沉,为苏州园林提供了灵魂。与园林有关的人才,还包括造园者,其中分别涉及指造园理论的成熟及“香山帮”造园工匠群体的形成。明清时,随着苏州园林的日益兴盛,造
18、园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又反过来指导着园林实践。吴江人计成於崇禎四年(1631年)定稿,崇禎七年(1634年)刻板發行的园冶,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经验上升为造园理论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造园学名著。文征明曾孙文震亨(文震孟之弟)所著的长物志也是属于造园理论的著作。该书内容广泛,包括造园著述和造园作品等诸多方面。同时,该书还把书画的艺术原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造园艺术的设计之中。这两部皆系出于苏州人手笔的园林巨著,既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苏州造园经验,也指导着明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造园实践。造园同时离不开建筑工匠,苏州诞生了名为“香山帮”的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种的建工
19、群体。而历朝历代苏州建有的大量朱门宅邸、山水园林,更为“香山帮”工匠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453其四、明清时期苏州文化全方位发展,高度发达,在全国居于极其突出的地位从而成为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为苏州园林的兴盛准备了文化条件。文学方面,这一时期苏州作家众多,名流辈出。明初的“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称誉全国。明代中叶的唐寅、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才子,均是书画俱佳、诗文并能。在戏曲方面,明清时期,值得一说的精致艺术品种是昆曲和评弹。它们源于苏州,流行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表现的地方曲种,有较大的民间影响。在绘画、书法方面,明
20、代中期从成化到嘉靖年间,苏州崛起了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在艺术上全面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画史将他们四人并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吴门画派对明末清初的影响也非常巨大,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以及苏松派、云间派、独霸清初画坛的“四王”均受其影响。清初苏州又诞生了承继吴门画派衣钵的娄东画派和虞山画派,他们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的正统地位。苏州的书法、篆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书法艺术大家辈出。明代吴门书派更是名震天下。吴门画派相映成辉,成为苏州书画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明代书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述精致艺术种类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苏州园林艺术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