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龙泉中学 2019 届高三年级 12 月月考生物试题1.一种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元素 C H O N P Ca S植物 43.57 6.24 44.43 1.46 0.20 0.23 0.17动物 55.99 7.46 14.62 9.33 3.11 4.67 0.78A. 碳元素的含量最高说明有机物是动植物体内干物质的主要成分B. 由表可知,两种生物体内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C. 测定该动物的某种小分子含 C、H、O、N、S,此小分子不可能是氨基酸D. N、S 含量说明动物组织含蛋白质较多,H、O
2、的含量说明植物体内含水多【答案】A【解析】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无论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的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就是 C 元素,原因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糖类,所以碳元素的含量说明有机物是干物质的主要成分,A 项正确;由表可知,两种生物体内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B 项错误;氨基酸的 R 基当中可能含有 S 元素,C 项错误;表中的数据为化学元素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所以 H、O 的含量不能说明植物体内含水多,D 项错误。2.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含有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含有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B.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有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
3、大,有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小C. 含 X 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 Y 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D. 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 2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 XY 型 ZW 型雄性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XY 常染色体+ZZ雌性的染色体组成 常染色体+XX 常染色体+ZW生物实例 人和大部分动物 鳞翅目昆虫、鸟类【详解】在 ZW 型性别决定中,含有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 ZZ 为雄性,含有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 ZW 为雌性,A 错误;在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有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大,有的 Y 染色体比 X 染色体小,B 正确
4、;含 Y 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含 X 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C 错误;雌雄同体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如豌豆,D 错误。3.下列与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T 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和抗体B.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C.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D. T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可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A 项错误;体内衰老或因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能成为抗原,B 项错误;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赖于抗体灭菌,C 项错误;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 T
5、 细胞的呈递,且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中,需要依赖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 T 细胞发挥免疫效应,D 项正确。【点睛】本题容易误认为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由于泪液属于外界环境中的液体,因此泪液中的溶菌酶其实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才属于第二道防线。4.下图示为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图 1、3 装置中溶液 A、B、a、b 的浓度分别用 MA、M B、M a、M b表示,图 2、4 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 1、3 液面上升的高度 h1、h 2,如果 A、B、a、b 均为蔗糖溶液,且 MAM B、M a=MbM A
6、,则达到平衡后- 3 -A. h1h 2 MaM b B. h1h 2 MaM bC. h1h 2 MaM b D. h1h 2 MaM b【答案】C【解析】【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要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根据题干信息“M AMB、M a=MbMA”,推测出 Ma=MbMAMB,图 1 漏斗两侧的浓度差较小,液面上升高度较小,则漏斗内溶液浓度较大。【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 MAMB、M a=MbMA,则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液面都升高;又由于 Ma=MbMAMB,所以 Ma与 MA的浓度差小于 Mb与 MB的浓度差,a 中吸水小于 b 中吸水,因此达到平衡后 hlMb,故选 C。
7、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 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第 1 年至第 3 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 第 4 年中期至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C. 第 3 年末种群数量与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6 年末达到 K 值【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 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1,种群数量上升;=1,种群稳定;01 种群下降;=0 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一代中灭亡。- 4 -【详解】第 1 年至第 3 年, 基本上等于 1,种群增长率为 0,
8、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是三年的出生率不一定相等,A 错误;第 4 年中期至第 5 年中期,种群增长率 大于 1,因此种群数量增加,B 正确;第 3 年末种群数量与第 5 年中期,种群增长率 大于 1,种群数量增加,因此在第 3 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C 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 年中期达到 K 值,D 错误。6.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现用有尾鸡(甲群体)相互交配产生的受精卵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某药物,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尾性状(乙群体) 。为研究该药物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A. 乙群体乙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不向
9、卵内注射该药物B. 甲群体乙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该药物C. 甲群体甲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该药物D. 乙群体乙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该药物【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某种药物会使有尾鸡相互交配孵化的小鸡表现出无尾性状,欲研究该药物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由于无尾对有尾是显性,则可将乙群体无尾鸡相互交配,且在卵化早期不注射该药物,若后代全为有尾鸡,则该药物不会引起基因突变,若后代有无尾鸡,则该药物引起基因突变。【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将乙群体无尾鸡相互交配,且在卵化早期不注射该药物,可以证明该药物是否可以引起基因突变,A 正确;甲群体乙
10、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该药物,没有对照作用,无法证明是药物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的,还是药物通过其他途径引起的,B 错误;将甲群体有尾鸡(aa)相互交配,子代在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该药物,子代全部为有尾鸡,可以说明该药物会使有尾鸡相互交配孵化的小鸡表现出无尾性状,但是不证明该药物在小鸡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C 错误;乙群体乙群体,子代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该药物,没有对照作用,无法证明是药物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的,还是药物通过其他途径引起的,D 错误。7.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 25水浴中,lOmin 后关闭软管夹,随后
11、毎隔 5min 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结果如表所示:- 5 -(1)图中 X 处所用的化学药品是_;打开软管夹 10min 后将软管夹关闭,随后液滴将_(填“向左” 、 “向右”或“不会” )移动。(2)实验所用毛细管横截面积为 1mm2,在 20min30min 这段时间内氧的平均吸收速率为_mm3/min。(3)利用该装置为本实验增设对照组的处理是:_。(4)某同学认为:如将 X 换为清水,并将试管充满 N2,可以用来利定果蝇幼虫无氧呼吸速率(短期内幼虫能存活) 。你认为他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_并说出你的理由:_。【答案】 (1). NaOH (2). 向左 (3). 6.5
12、 (4). 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5). 不合理 (6). 果蝇无氧呼吸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而果蝇有氧呼吸能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可被 NaOH 吸收,因此图中的 X 为 NaOH;由于试管中氧气被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 NaOH 吸收,导致气压下降,所以毛细管内的液滴向左移动,根据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计算细胞呼吸强度。【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 X 是 NaOH;由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且释放的二氧化碳被 NaOH 吸收,导致试管中的气压下降,所以毛细
13、管内的液滴向左移动。(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在 20min30min 内,液滴移动的距离是 130-65=65mm,毛细管横截面积为 1mm2,则氧气减少的体积是 65mm1mm2=65mm3,因此在 20min30min 时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 65mm310min=6.5mm3/min。(3)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液滴的移动,因此为校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影响,应增加一对照实验,即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其他条件保持不变。(4)果蝇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吸收气体,也不会产生气体,因此无法测定果蝇无氧- 6 -呼吸速率。【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呼吸及相关的探究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实验
14、的原理,能准确判断图中 X 的种类,再结合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准确答题。8.在有关生物进化的研究中,常从分子水平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的细微差异。细胞色素 C 是一种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下表是多种生物中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的比较结果。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袋鼠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氨基酸差别 0 1 10 21 35 44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细胞色素 C 为参照,上述生物中_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可通过比较各类生物中细胞色素 C 的差异来推断不同生物中遗传物质差异。依据是_ 。(2)在分子水平研究不同物种亲缘关系,更直接的方法是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比较核酸:提取生物
15、 A 的细胞色素 C 基因,加热,使 DNA 变为单链,记录变性温度为 TA-A;提取生物 B 的细胞色素 C 基因,加热,使 DNA 变为单链,记录变性温度为 TB-B;在适当条件下,形成杂种双链 DNA,记为 A-B;然后加热,记录变性温度为 TA-B;计算两个变性温度 TA-A(或 TB-B)与 TA-B的差值,记为 M。上述步骤中,加热 DNA 形成单链过程中破坏了 DNA 分子的_。研究发现,生物A 和生物 B 的亲缘关系越远,计算得到的 M 值越大,原因是_【答案】 (1). 黑猩猩 (2).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 DNA 上的核苷酸序列编码 (3). 氢键 (4). 生物的亲缘
16、关系越远,DNA 中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大,杂种双链 DNA 形成的氢键就越少,热稳定性越低,M 值越大【解析】【试题分析】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是 0,因此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黑猩猩;人类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是 44,因此与人亲缘关系最- 7 -远的生物是酵母菌。双链 DNA 分子在加热的情况下,双链间的氢键断裂,DNA 的双螺旋结构将解体,双链分开。DNA 分子中的氢键
17、数越多,结构越稳定,解链需要的温度越高。据此答题。(1)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的细胞色素 C 的差异最小是 0,说明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 DNA 上的核苷酸序列编码的,所以可以通过比较各类生物中细胞色素 C 的差异来推断不同生物中遗传物质差异。(2)加热 DNA 形成单链过程中破坏了 DNA 分子的氢键;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DNA 中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大,杂种双链 DNA 形成的氢键就越少,热稳定性越低,M 值越大,因此,生物A 和生物 B 的亲缘关系越远,计算得到的 M 值越大。9.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依次置于 25、0、25环境中,在每一环境中均
18、生活 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 5min 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共测了 9 次,下表中 A、B、C 分别为上述 3 个指标中的一个。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鼠由 25环境到 0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以_(填“增加”或“减少” )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据表分析,指标_(填“A” 、 “B”或“C” )代表皮肤血流量。(2)据实验中第 35 次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_(填“A”或“B” 或“C” )是TSH,原因是_。(3)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19、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颤现象。这说明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_(填“前部”或“后部” ) 。【答案】 (1). 减少 (2). C (3). B (4). TSH 的含量变化受 TRH 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 先上升,TSH 后上升。故对照表中数据分析 B 是 TSH (5). 后部- 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的理解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表格内容。1将小鼠由 25移到 0中,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
20、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将小鼠由 0环境进入 25环境时,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产生热量减少,同时由于神经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2小鼠由 25环境到 0环境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以增加产热。则先增加的 A 表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后增加的 B 表示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减少的 C 表示皮肤血流量。(1)小鼠由 25环境到 0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
21、皮肤血流量,以减少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机体在 0环境时的皮肤血流量应小于 25环境时的血流量,所以据表分析,指标 C代表皮肤血流量。(2)表中第 3第 5 次表示小鼠由 25环境到 0环境时的激素变化情况,由于 TSH 的含量变化受 TRH 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 先上升,TSH 后上升,所以据实验中第 3第 5 次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 B 是 TSH。(3)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时,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性的战栗(寒颤)来增加产热量,在炎热环境中时,机体可通过排汗来增加散热量。因此,根据题意可知,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后部。10.猎豹追捕斑马,自然选择有利于斑马种群中肌肉发
22、达、动作敏捷的个体,同时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猎豹吃掉的大多是斑马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作为捕食者的猎豹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1)猎豹追捕斑马时,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为突触,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神经末梢内部的_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与神经末梢相对的肌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该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开放,_引起肌膜上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2)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 9 -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_”策略。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捕食个
23、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3)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判断某猎豹捕食一头斑马后就获得了该斑马 1020的能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 _。(4)猎豹和斑马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是指_之间、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 (1). 突触小泡 (2). Na+内流 (3). 精明的捕食者 (4). 物种多样性 (5). 能量传递效率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1020,而某猎豹和一头斑马只是相邻营养级的两个个体 (6). 不同物种 (7). 生物与无机环境【解析】【
24、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详解】 (1)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进而引起肌肉收缩。(2)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
25、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根据题意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而某猎豹和一头斑马只是相邻营养级的两个个体,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4)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点,能够科学的解释“精明的捕食者”和“收割理论” ,明确能量传递效率发生在两个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个体之间。11.牛等反刍动物的胃中含有大量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将植物秸秆分解成可溶性糖类,从而实现碳能源的再利用。请回答相关问题:(
26、1)为了从牛胃中分离所需的微生物,可将纤维素作为唯一的_加入培养基,除此之外,培养基中还必须有_ 三类营养物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_法。- 10 -(2)根据纤维素分解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配制好培养基后要用_法灭菌。(3)常用_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量,统计结果一般用培养基中出现的_数表示。(4)利用秸秆造纸时,常用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植物色素着色,人们采用_法提取植物色素,提取过程中要进行_加热,以防止有机溶剂遇明火易引起燃烧、爆炸。【答案】 (1). 碳源 (2). 氮源、水、无机盐 (3). 刚果红染色法 (4). 高压蒸汽灭菌 (5). 稀释涂布平板 (6). 菌落 (7). 萃取 (8
27、). 水浴加热【解析】【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基本过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 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详解】 (1)微生物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将纤
28、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加入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常用刚果红染色法。(2)微生物的培养基配制后,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3)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量;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培养基中出现的菌落数表示。(4)利用秸秆造纸时,常用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植物色素着色,人们采用萃取法提取植物色素,提取过程中要进行水浴加热,以防止有机溶剂遇明火易引起燃烧、爆炸。【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相关知识点,了解微生物接种的两种方法,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12.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从转基因奶山羊乳汁中分离获得人凝血因子
29、IV,用于血友病的治疗。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凝血因子 IV 基因上游和下游的碱基序列,可用_技术获取并扩增基因;构建该基因表达载体时,所用到的工具酶是_,将人凝血因子 IV 基因与- 11 -_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组在一起。(2)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奶山羊受精卵的常用方法是_。(3)在体外胚胎培养时,应选用囊胚的_进行 DNA 分析,用于选择雌性胚胎。此期的胚胎也适于胚胎分割移植,此技术的优点是_。(4)人凝血因子 IV 是一种胞外酶,该蛋白的加工是在_等细胞器上进行的。人凝血因子 IV 只在乳腺细胞合成的原因是_【答案】 (1). PCR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
30、(3). 乳腺蛋白基因 (4). 显微注射 (5). 滋养层细胞 (6). 提高胚胎的利用率 (7). 内质网、高尔基体 (8).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析】【分析】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DNA 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 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DNA 片段,位于基因的尾端。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胞外。在做胚胎性别鉴定时,需要取囊胚
31、的滋养层细胞做 DNA 分析,进行性别鉴定。【详解】 (1)可以根据基因编码序列两端的部分碱基序列设计引物,用 PCR 技术进行体外大量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构建该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将人凝血因子 IV 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组在一起,以便于基因的正常表达。(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入奶山羊受精卵)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3)在做胚胎性别鉴定时,一般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 DNA 分析,进行性别鉴定;胚胎分割移植技术可以提高胚胎的利用率。(4)人凝血因子 IV 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凝血因子 IV 只在乳腺细胞合成。【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物细胞培养的条、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及操作等知识点,并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