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节 城市化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下图为“18502050 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第 12 题。1 图中( )A.英国城市化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 80%的城市化水平C.1970 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22030 年与 2000 年相比, 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解析:第 1 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英国城市化的速度
2、与美国互有高低,A 项错。美国晚于英国达到 80%的城市化水平,B 项错。1970 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C 项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D 项错。第 2 题,2030 年与 2000 年相比,英国城市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 项错。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 项错。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 项对。2030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 6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 项错。答案:1.C 2.C3 关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60%以上B.人口迁往小城镇和农村C.郊区城市化
3、明显D.市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现象不明显解析: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30%70%,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郊区城市化明显,市区范围迅速扩大,市区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化后期阶段人口有向小城镇和乡村回流的现象。答案:C2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 1990 年和 2015 年比较图”。读图,完成第 45 题。4 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特点是( )A.新增铁路干线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C.城市人口规模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5 从 1990 年到 2015 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市区迁移到郊区,主要的原因有( )市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4、郊区的劳动力更加廉价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避免市区的客运和货运发生干扰,产生交通拥堵A.B.C.D.解析:第 4 题,B、C、D 三项均为城市化的特点,但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 5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促使部分工业部门由市区迁往郊区。答案:4.D 5.B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第 67 题。6 在图甲中 ,字母 EF 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7 图乙中,a 、b 表
5、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 ,其中 b 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C 时段 B.B 时段 C.E 时段 D.F 时段3解析:第 6 题,由图甲可知,EF 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 7 题,图乙中 b 阶段农业就业比重高达 58%左右,而农村人口也有在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故该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应低于 40%,最有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B 时段。答案:6.C 7.B下图是“某城市 1990 年和 2015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第 89 题。8 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
6、口数量,2015 年较 1990 年增长最大的是( )A.2 千米附近 B.4 千米附近C.8 千米附近 D.10 千米附近9 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五年的变化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解析:第 8 题,考查城市人口密度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解题关键是准确读取图中信息。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结合选项中四个位置,分别读出它们在 1990 年和 2015 年的人口密度数值,算出两者的数值差即可判断。2 千米和 4 千米附近变化值为负值,所以排除 A、B 两项;比较 8 千米与 10
7、千米附近的数值可知,10 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增长最大。故选 D 项。第 9 题,考查城市郊区化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关系。图示人口密度的变化说明该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下降,它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答案:8.D 9.D读“某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第 1011 题。10 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4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11 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
8、”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解析:第 10 题,读图即可判断。第 11 题,该市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市中心迁往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说明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答案:10.D 11.B12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据图说出该地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2)简述国道改道的主要原因。(3)简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解析:第(1)题,对比两幅图可知,该地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第(2)题,国道穿过城区会导致交通拥堵。第(3)题,城市的发展会占用大量土地,故应合理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主要从合理规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
9、分析。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2)为了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3)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集约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提高土地利用率等。能力提升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51 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下列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英国a 阶段B.朝鲜c 阶段C.中国b 阶段D.印度c 阶段2 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政策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解析:第 1 题,a、b、c 分别代表城市化进程中的初期、中期和
10、后期阶段。英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 c 阶段;中国、朝鲜和印度均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 a 或 b 阶段。第 2 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1.C 2.B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此完成第 34 题。3 关于城市化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4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
11、会D.适当发展乡镇企业解析: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推进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是合理而有效的途径。答案:3.C 4.C6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读图,完成第 56 题。 5 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6 为缓解北京市的 “钟摆 ”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
12、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解析:第 5 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据图可知,拥挤路段主要是城市外围通向城市中心区的路段,其主要是早上上班所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 A 项正确。第 6 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 D 项正确。迁出
13、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 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 两项错误。答案:5.A 6.D读下表,完成第 78 题。时间 我国自然村数量2000年 360 万个2010年 270 万个10 年间就消失了 90 万个自然村,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有 200300 个7 我国自然村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有( )新农村建设 农村出生率快速下降 城镇化 城乡差别扩大A. B.C. D.8 对于表中数据所反映的现象,正确的对策是( )A.加大城镇化建设
14、,加快消失速度7B.马上叫停城镇化,保护自然村C.顺其自然,政府不必干预D.尽快研究,选择性保护解析:第 7 题,近些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村落慢慢变得空巢化,只有少数老人和儿童,新农村建设将一些村庄进行合并,城镇化占用农村大量土地,这些都是导致自然村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第 8 题,许多自然村比较古老,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村的消失会使其中所蕴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态随之消失,这个损失无法弥补,因此要尽快研究,选择性保护。答案:7.D 8.D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910 题。9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
15、.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0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解析:第 9 题,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 33%,蒸发量减少了 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 10 题,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则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答案:9.D 10.C读漫画,完成第 1112 题。11 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A.建筑物高大密集,用地紧张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C.热岛效
16、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D.土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812 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解析:第 11 题,漫画中小鸟的羽毛如墨染一般,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第 12 题,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城区环境的有效措施。答案:11.B 12.D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完成第 1314 题。项目 1999年 2012 年城市数目/个 3 7工业总产值/万元 36200 1765000城市人口/万人 56
17、 340城市人口比重/% 30.4 48.6131999 年以后 ,该地区的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加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14 该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乡村基础设施完善B.人口和工商业迁往农村C.城市中心区空洞化D.市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解析:第 13 题,城市化水平 30%以下为城市化初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阶段,之间为中期加速阶段。从表中可看出 1999 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为 30.4%,到 2012 年城市化水平增长为 48.6%,因此该城市的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第 14 题,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农村、城市中
18、心区空洞化都是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由于乡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造成市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等问题。答案:13.B 14.D15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甲 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乙 两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1)19502010 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2)与 F 城相比,E 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乙的两线中,反映 G 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G 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 其原因是 等社
19、会经济问题的出现。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第(2)题,1950 年 E、F 两城均为小城市,后 F 城因为没有公路通过,仍为小城市,而 E 城在原有公路的基础上,又修了一条公路,由小城市变为大城市,从而说明公路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第(3)题,由 G 城 1950 年就已成为特大城市,得到 1950 年的城市人口应在 100 万以上,线明显不合题意,得到线是 G 城的人口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读图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G 城的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G 城人口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作是逆城市化现象对人口的影响。答案
20、:(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公路(3)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 16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雾岛”“干岛”“雨岛”“混浊岛”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0(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 。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
21、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能否起到作用?并简要说明依据。(3)试解释城市被称为“混浊岛”的原因。(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词,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认识什么是 讨论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题,夏季午后气温由市区向郊区降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较建筑区气温低。第(2)题,在城市风作用下,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此范围之内营造生态林可有效改善城区大气质量。第(3)题,“混浊岛”即指城市大量悬浮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下降,雨雾天气多,空气混浊。答案:(1) 自郊区吹向市区(2)能。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调节流入城区的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3)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燃烧矿物燃料,排出大量大气污染物;大量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因此雾天多,阴天多。(4)如主题词为“城市热岛效应”;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为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