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2)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3)犁和牛耕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2表现政府收入大增。3作用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2表现(1)洛阳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2)洛阳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3)洛阳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深 化 认 知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
2、,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3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深 化 认 知 民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和汉族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探究点一 北方经济的发展 史料探究材料一 到 6 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
3、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了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答案 均田制的推行;整顿吏治;农民负担的调整;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材料二 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南梁名将陈庆之到洛阳后,曾大发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堘,涉江海者小湘沅。 ”(2)为什么洛阳出现了“礼仪富盛,人
4、物殷阜”的现象?答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移风易俗的改革;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洛阳商业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结论形成孝文帝改革前后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表现1原因(1)改革前:北方经过近百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2)改革后: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治,调整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再加上迁都洛阳后形成了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2表现(1)改革前:北方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破败。(2)改革后:新的生产技术、工具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城市经济迅速恢复,洛阳等
5、城市走向繁荣。探究点二 北方民族大融合 史料探究材料一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定迁都之计” 。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3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答案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
6、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2)结合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答案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结论形成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和作用1表现(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施均田制、租调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农业和
7、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习惯于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2)政权建设方面:北魏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社会风俗方面:北魏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接受汉族风俗。鲜卑族与汉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联系。(4)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华,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2作用(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民族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伍。(3)为后来隋唐结束长期动荡、分裂,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