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376759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6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1背景:北方 、土地荒芜、社会动荡不安。 2恢复与发展 (1)原因: 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 (2)作用: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使北魏农

2、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战乱,均田制,中原地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答案: D,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 (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市场繁荣,城东的 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小市,北魏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说明了什么? 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北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3、。,1原因 (1)鲜卑等少数民族 ,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迁居中原,2表现 (1)汉语作为“ ”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 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为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正音,游牧部落,隋唐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提示: (1)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 (3)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

4、农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同时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孝文帝改革前后我国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及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1)状况 改革前:北方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生产遭严重破坏。 改革后:新的生产技术、工具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原因 改革前:北方经过近百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改革后: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治,调整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再加上统一安定的

5、社会环境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2北魏社会经济的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 (1)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2011山东青岛模拟)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6、。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C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故A项正确。 答案: A,1下图为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这反映了北魏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出现该突出特点的原因。答案: (1)突出特点: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活跃。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 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2)表现 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

7、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2010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徒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

8、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解析: 本题围绕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组织材料,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及对民族关系的认识。第(1)问主张要扣准材料。“内诸夏而外夷狄”说明夏夷观,由“绝远中国所害不广”可知作者主张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由材料中

9、“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扭转了帝国颓势”,“通向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等信息概括作用。谈认识紧扣民族关系。,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2(2011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及示为大举,因

10、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答案: (1)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1北魏孝

11、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 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的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 C,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

12、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 C,3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答案: A,4. (2011聊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

13、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三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

14、语。,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原因依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分别从材料二、三中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影响依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1)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2)措施: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 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