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几减 8、7十几减 8、7 是在十几减 9 的基础上教学的。十几减 9 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 8、7 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十几减 8 的退位减法有 7 道题,十几减 7 的退位减有 6道题,这些题分别安排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 13 题里教学。(1) 遵循规律,组织抽象思考。学生学会抽象思考的一般过程是: 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根据数的运算再思考应用到其他计算上。第 5 页例题教学 158,先让学生操作实物,把十几减 9 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十几减 8,为开展抽象思维构筑平台。教材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喇叭,
2、既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也便于开展操作活动,实现算法多样化。把操作小棒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题的教学重点。“破十减”和“平十减”都要分两步计算,因为相应的操作是分两步进行的。如从 15 根小棒中拿掉 8 根,可以先拿掉 5 根,再拿掉 3 根。因此,158 可以先算 15510,再算 1037。教材引导学生看着小棒图反思操作活动,经历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反复说说 158 的计算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学资源网 “试一试”里的两道题,教材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也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例题中
3、获得的方法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教材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想想做做”第1 题虽然在图上圈一圈就能看出得数,但仍然要求学生算一算,再次经历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更好地体验算法。 (2) 进一步引导“算减想加”。 在十几减 9 的时候,曾经教学了利用 9 加几计算十几减 9。由于初步教学这种算法,许多学生还不习惯使用。在十几减 8、7 时再次教学“算减想加”,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会并喜欢这种方法。“想想做做”第 25 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直观引导下的思考,图中显示了 8 和几合成 14,那么 14 减 8 就等于几;接着把8 加
4、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 8,7 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 7 编成题组,让学生先算加法的和,再算减法的差,体会利用加法能得到减法的结果,并感受这种算法的简捷;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层次里不仅学会了“算减想加”,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因此,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练习二通过第 1 题和第 8 题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第 1 题让学生体会只要说出进位加法里的一个加数是几,就算出了相应的退位减法的得数是几。第 8 题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关系,发现一道进位加法的题能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题的差。通过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算减想加”的方法。小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