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西省大余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 5 月月考试题命题人: 满分:300 分 时间:150 分钟 1、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24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 “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宗法观念的增强C变法运动的推动 D自然科学的进步25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
2、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2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 58 条,约占全部条款的 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27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
3、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28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 300 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这一现象的出现A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标志政党政治的正式确立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说明民主革命的基础广泛- 2 -29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
4、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A 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 B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C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 D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30下图是 1945 年 8 月1947 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据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1945 年 8 月1947 年底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亿元)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31毛泽东在提到某一条约时说:“(它)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和较快地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又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
5、的伟大斗争。”该条约是A日内瓦公约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C朝鲜战争协定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2公元前 350 年前后,德谟斯提尼在公民大会的一次演说中提出,如果一部分人像暴君一样发布命令,另一部分人出资装备战舰、交纳战争税并且参军参战,再有一部分人则只是投票判决这些出资参战的人们,那任何必要的行动皆无法实施。当时这类演说多次出现,表明雅典A丧失了达成政治共识的机制 B城邦政体发生根本转变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广泛质疑 D民主政治体制面临危机- 3 -3317 世纪后期至 18 世纪,英国社会围绕奢侈的定义、奢侈浪费与社会道德、奢侈浪费与经济发展、奢侈浪费与健康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通过这
6、次讨论,奢侈的含义发生了转变,转变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奢侈的定义与道德脱钩,与经济发展挂钩。据此可知,这场大讨论A不利于社会消费的增长 B导致了西方人文精神缺失C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D激化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34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滕堡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A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C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35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
7、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 年,拉美国家将200 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A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B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135 分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
8、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一方面, “家国同构”式的、 “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 4 -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
9、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摘 编 自 秦 德 君 、 毛 光 霞 中 国 古 代 “乡 绅 之 治 ”: 治 理 逻 辑 与 现 代 意 蕴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 。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
10、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 19 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 ,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
11、用。(13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1978 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 5 -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部分关键词:真理标准、小岗村、中美建交、伤痕文学、一国两制、三转一响、喇叭裤、第一生产力、经济特区、计划生育、万元户、义务教育、希望工程、农民工、手机、市场经济、呼啦圈、南方谈话、股市、依法治国、互联网、入世、神舟号、莫言、高铁、中国梦、一带一路、共享经济据长街从“关键词”看改革开放 40 年等整理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确定一个主题,并就该主题展开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12、选关键词和主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10 分)(2019 年 2 月 3 日 星期日 阴) (10 分)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 、 “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住宿场所。近年来,江西省婺源县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民宿”为特色的旅游模式。今天我(小明)们一家在婺
13、源参加了一项以“过年”为主题的农家乐活动观看杀年猪,吃杀猪饭,抓鱼,打麻糍,走红军路,住民宿。下图是婺源县地理位置图分析婺源县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 6 -(2019 年 2 月 9 日 星期六 雨)今天奶奶在村边的小河流中洗衣服,我(小明)帮她打伞。我发现河流中的鱼太少了,很难找到。奶奶告诉我,三十多年前来洗衣服时可以看到很多鱼,鱼又大,很多都在岸边游,现在鱼又小,又少。请帮我解释河中鱼近几十年来减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13 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
14、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
15、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币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 根 据 材 料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分 析 张 謇 进 行 经 济 法 制 改 革 的 历 史 背 景 。 (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济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9 分)- 7 -46(15 分)【历史选修 3: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蓬勃兴起。在反战运动的最初阶段,学生
16、的态度和手段还是比较温和的。1966 年,约翰逊政府下令征召青年学生入伍参战,反征兵运动成为了校园斗争的主题,由于学生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反战运动具有了实质性的内容。许多大学成立了反征兵组织,公开抵制政府的征兵政策。1968 年,学生反战运动达到全盛期,美国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由激进的抗议走向激烈的反抗,多所大学校园内发生了爆炸和纵火事件。与此同时,在反战运动中常常伴随着其它运动形式和目标:学生反战组织一度与争取实现黑人权利的激进的“黑豹党”组织合作;在反战运动中,妇女解放运动也得到发展,女学生在反战示威中逐渐认识到争取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反战运动也被涂上了反主流文化的色彩,“黑色幽默”代表人物约瑟
17、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嬉笑怒骂的语言,说出了深刻的反战道理,在反战青年中广为流传。摘编自朱光兆、张素青试析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的特点。(6 分)( 2) 根 据 材 料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概 括 指 出 美 国 青 年 学 生 反 战 运 动 的 影 响 。 ( 9 分 )47(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宋朝时期,读书人认为史书“于科举非所急” ,多不愿去读。传统的纪传体史书叙事以人物为主,同一事件分别记在数传或志文之中,前后重复,头绪繁杂,时间概念也不明确。同时,纪传体叙
18、事既举大端,又备细事,卷帙繁重。当时号称“博览者”也只是读读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这些史学名著,至于三国至隋以及五代历史,大家都是“懵然莫识” 。封建君主日理万机,要他观古知今、以史为鉴,绝非易事。司马光(10191086 年)学识渊博,研究遍及经学、小学、诸子学,而尤以史学见称于世。他用 20 余年的时间与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不朽史学名著,标志着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编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奠定了司马光在史学领域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成书之日就受到宋神宗的好评,此后一直倍受历代帝王和学者们的重视。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 ,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19、。为人臣而不知通鉴 ,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 ,则谋身必至于辱先,- 8 -作事不足以垂后。 ”摘编自李昌宪司马光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背景。(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治通鉴问世的历史意义。(8 分)- 9 -大余中学 20182019 年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考试文科综合地理参考答案ADCCA CBBDD A36.(1)过度开垦(2 分) ;水土流失(2 分) ,森林锐减或生物多样性减少(2 分)(2)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2 分) ;影响:有利全年高温,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热量,全年都能生长农作物,一年三熟
20、。 (2 分)雨季降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旱季有利于小麦、棉花等耐旱作物生长。 (2 分)不利季风气候降水的不稳定性易导致洪涝灾害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 分)(3)季风水田农业(2 分) ,丘陵, (2 分)(4)作用:拦蓄径流泥沙,保水保土保肥;增强了抗旱能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减轻了对下游河床的淤积,增强了水库蓄水量,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安全和交通道路的畅通。(6 分,每点 2 分)43、婺源县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2 分)长三角、武汉、南昌等婺源周边地区高消费人群规模大;(2 分)婺源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2 分)有高速
21、公路,高铁直达婺源,婺源距上饶、景德镇、黄山等机场较近,交通便利;(2 分)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分)44、原因:(4 分,任答二点)1、人类过度捕捞。如:网、炸、电、毒等2、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化肥、农药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排放3、村落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措施:(6 分,任答三点)- 10 -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2、依法对河流加强管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人,加强巡查力度,对违法捕捞行为依法严厉打击。3、适时向河中投放鱼苗4、对当地化肥、农药和生活污水分类治理,达标排放。5、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5 月 21 日政治参考答案12 16 D C C A C
22、17 21 C D DA C 22 23 C B38、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尊重创新,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 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为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激励市场主体提高创新能力。(3 分)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并向基础研究倾斜。(3 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 分)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强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科技影响力(3 分)。39、发挥专家在参与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立法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科学立法
23、;(4 分)广泛征求民意,扩大公众对立法工作的参与,促进民主立法;(4 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立法,完善依法立法的制度保障。(4 分)40、(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天下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3 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对我国的社会变革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2 分)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2 分)民族精神是优秀文化的结晶。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3 分)(2)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勇于坚持真理
24、,修正错误,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分)跳出“计划还是市场”的理论窠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使真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3 分)聆听时代声音,不- 11 -断破除各种思想的藩篱和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4 分)(3)答案示例: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创新赋能。完善创新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进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点 2 分,共 6 分)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5、 32 33 34 35答案 A C B D A B A D D C C B41(25 分)(1)特征:附属于专制王权,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与文化权力政治化密切相关;平衡国家权力;具有较强的地缘和血缘色彩。(6 分)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7 分)(2)演变趋势:政治影响逐渐衰落;乡绅逐渐转变为工商业资产阶级。(4 分)共同作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护地方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节约行政成本;凝聚乡村力量;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8 分)42(12 分)答案示例:关键词:真理标准、南方谈话主题: 思想解放助推改革开放阐述
26、:1976 年,“文革”结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改变,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2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国的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
27、会主义市场经济。“南方谈话”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总而言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思想解放。45【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6 分)(2)特征: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关注国情。(3 分)作用: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6 分)46【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1)特点:从温和到激进逐渐发展;范围广泛;与其他社会运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反主流文化色彩。(6 分)(2)影响:传播了抵制战争、追求和平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越战政策;推动了妇女解放等社会运动;对美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9 分)47【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1)背景:科举制的盛行;纪传体史书的弊端;司马光等人的学识和主观努力。(7 分)(2)意义:推动了古代编年体史学的发展;为后世史学家修史提供了典范;奠定了司马光在史学领域的地位;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借鉴;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8 分)-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