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
2、衰落【答案】C【解析】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 C 项正确;受分封的地方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发,并不是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故 D 项错误。中外朝制度2.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 浓厚的宗族色彩B. 强烈的等级意识C. 浓重的神权色彩D. 发达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 “尊尊”是
3、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强- 2 -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发达的礼乐制度,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 D。3.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周平王为缓和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于是周与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这说明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D. 郑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的管理,材料“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
4、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显然周天子的地位下降同诸侯,说明传统维护政治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度走向了瓦解,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故 A 项错误;割据走向统一是秦朝时期,故 B 项错误;此时郑国并没有完全独立于周王室,材料中论述的矛盾可见一斑,故 D 项错误。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5、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 A 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排除 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 错误。5.“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3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答案
6、】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有君臣集议制度,故可知秦朝集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A项正确。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无关,且 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皇权相权矛盾无关,排除 C。D 项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题干“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秦廷有集议之制” “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 ,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
7、,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A. 加强专制主义B. 将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 加强中央集权D. 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答案】C【解析】郡县制能够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 C 项。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与加强专制主义关系不大,排除 A 项;B 项是郡县制对官制的影响,排除;郡县制对地方管理的加强表现在多方面,D 项说法片面,排除。点睛:分封制下诸侯世袭,拥有领地,在领地内权力很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不得世袭,没有领地,只有俸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7.秦汉之制,郡守每
8、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4 -A. 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 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答案】B【解析】【详解】秦汉时期朝廷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是为了控制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答案为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9、不是君主专制,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而且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排除 C 项;D 项“根本上”说法绝对,排除。8.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 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 “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 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秦朝国家机关要处理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到唐朝国家机关只处理国家事务的这一变化可知,贵族政治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弱化,表明秦汉以来建立的官僚政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故 A 项正确。 “
10、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仅凭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其形态的终结,排除 A。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是如何处理政务的,故无法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式化,故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强化的信息,故 D 项错误。9.“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 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 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 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B【解析】- 5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
11、约力量,所以本题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的三个选项均不具备材料所述特点。10.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 “王与马共天下” ,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 “王与马共天下” “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衣冠南渡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
12、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相反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时期唯才是举的一个倒退,故 B 项错误。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 C 项错误。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就局限于是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 D 项错误。11.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肃宗至德宗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僖宗宰相数目 63 151 59 63 96 98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9 86科举入仕% 794 2053 3729 33 7188 8776A. 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B. 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
13、影响- 6 -C. 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D. 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并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在唐代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故 C 正确;君主专制强化与相权的削弱有关,材料无法体现,故 A 错误;虽然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但这并不能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故 B 错误;科举入仕宰相比例上升与行政效率提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数据,学生可以发现: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并占主导地位,再结
14、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作用与地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2.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 ,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 D 正确;A 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 中皇权至高无上;C 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1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点之一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下
15、列各项中,通过分割宰相财政权强化皇权的官职是A. 秦朝的御史大夫B. 唐朝的中书令C. 明朝的户部尚书D. 宋朝的三司使【答案】D【解析】A 选项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之一,与宰相之间权力并无相关之处,谈不上削弱;B 选项中书- 7 -令是三省的长官之一,并不是负责财政;C 选项错误,明朝时期宰相制度已经废除;D 选项说法正确,宋代三司是负责财权。14.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 。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
16、国家的统一C.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巩固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 项, “消除了” “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5.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于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
17、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 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B. 提高中央政有行政效率C. 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D. 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事中尽管官位低但可以帮助皇帝监察,这样做是以小驭大在强化君主权力,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是做法的内容而非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而非中央的权力,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6.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实。 ”这样说是因为- 8 -A.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B. 军机大
18、臣大权独揽C. 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D.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答案】A【解析】军机处主要职责,参与皇帝决策然后上传下达,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说明这一现象,故项正确;军机大臣只是皇帝助理机构,只是参与决策,并无决策权;军机处不同于宰相,没有正式官位,也不能大权独揽,故 B、C 和 D 均错误,排除。点睛:17.狄德罗认为:“如果仔细思考一下,人们会发现最接近高度民主的政府是最适合经商人们的政府,因为他们的繁荣取决于最大的贸易自由。 ”对其言论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民主政府适应商品经济需要B. 应利用市场对经济进行调控C. 国家应实行最大的贸易自由D. 自由主义必然带来国家繁荣【答案】A【
19、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接近高度民主的政府是最适合经商人们的政府,因为他们的繁荣取决于最大的贸易自由”可知,18 世纪狄德罗认为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这说明民主政府适应商品经济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没有涉及到市场与经济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到贸易自由,故 BC 项排除;在本国工业对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实行自由主义有利于国家繁荣,故 D 项排除。- 9 -18.伯利克里:“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其他人的时候,所考虑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具有的真正的才能。 ”体现的原则是:A. 法律至上B. 民主平等C. 轮番而治D. 集体统
20、治【答案】B【解析】【详解】抓住材料的关键“所考虑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 ,可知主张民主平等,故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和集体统治,故排除 ACD 项。19.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里克利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些制度A. 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B.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C. 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D. 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对参加公共事务甚至观剧的公民都发放津贴,说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 D 正确;津贴制度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A 错误;克利斯提尼
21、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 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弊端,并非津贴制度,C 错误。20.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 ”材料意在说明A. 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B.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C.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D. 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答案】B- 10 -【解析】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
22、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得出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故 B 项正确;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肯定了雅典民主,但并没有“示范性” ,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由题干可知,罗素认为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希腊民主不充分的地方,但是却忽略了它民主的地方,他强调在某些重要方面,希腊人的“民主”更加民主,比如说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这说明罗素更多的是在肯定希腊直接民主的合理性。21.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
23、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 ”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 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B. 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 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D. 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款条文主要针对公民遭遇窃贼时在说明情况下才能还击,实际上是明确界定了什么叫正当防卫,所以选 D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十二铜表法22.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
24、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 便于买卖的公平交易B.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D. 体现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 11 -【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物品交易注重形式和程序化,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买卖的公平交易的特点,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保护私有财产,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解贸易纠纷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
25、材料关键信息“证人和一名司秤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反映了程序的环节严密,据此即可大胆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3.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的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的法律关系空间,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A. 罗马法内容十分完备B. 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C. 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D. 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 “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可知,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
26、系,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具体的罗马法内容,无法体现内容十分完备,排除 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排除 B;罗马法实质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 ,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分析解答。24.史记.秦始皇本纪用于研究司马迁是第一手史料,用于研究秦始皇则是第二手史料,这表明A. 在史学研究中第一手第二手史料难以区分B. 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C. 第一手史料价值远高于第二手史料- 12 -D. 史料的
27、类别可随着研究对象变化而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用于研究司马迁是第一手史料,用于研究秦始皇则是第二手史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司马迁所著,故用于研究司马迁是第一手史料,这反映了史料的类别可随着研究对象变化而变化,故 D 正确。在史学研究中第一手第二手史料的区分是以史料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为依据的,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双重证据法,故 B 排除。第一手史料研究价值远高于第二手史料,过于绝对,故 C 排除。考点:历史和历史的“重现”历史史料类别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
28、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 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 “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 ,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29、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13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
30、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价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答案】 (1)中古法律: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罗马法: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按社会地位确定刑罚;重私法轻公法。(2)背景的不同:政治环境不同: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基础不同: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力量不同
31、: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共同历史价值:对东西方法制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现实意义: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解析】【详解】 (1)中古法律特征:依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援礼入法,德主刑辅;依据材料一“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可知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依据材料一“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 “宽宥”以恤刑的规定”可知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罗马法特征:依据材料二“以祭谷神、奉献于神”可知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依据材料二“观故意的
32、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可知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依据材料二“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可知按社会地位确定刑罚;依据材料二“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可知重私法轻公法。(2)背景的不同: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与古罗马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回答。共同历史价值: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东西方法制建设以及人类法制发展史角度回答。(3)现实意义:依据材料三“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和所学从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 14 -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
33、:“全”和“变” 。“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 “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阶段 演变萌芽于战国 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建立于秦朝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于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于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加强于北宋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设参
34、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新发展于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空前强化于明清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八股取士衰败于晚清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份出现- 15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答案】趋势:不断调整皇帝和中央各部门的关系,对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强化监察制度;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不断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由中央直接任免
35、地方官吏;不断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改革,分散地方政权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创立和完善选官用人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打破门阀世族对官府与政权的垄断与威胁,加强人才的社会流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儒学作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思想基础。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人民革命的打击,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的冲击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中国封建
36、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等方面来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提到,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再据材料提到,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衰败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 19 世纪(中期) ,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
37、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 20 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16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38、(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答案】 (1)改革: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務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解析】(1)19 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日俄三国分别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务运动、明治维新、1861 年农奴制改革。而根据材料“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判断中国进行的改革是戊戌变法。(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三国近代化的主要表现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日本成功的原因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