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贵州省贵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669430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8-2019 学年贵州省贵阳二中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 分)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 A 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 、“为民父母” 、 “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 B 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 C

2、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礼记礼运中说:“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A. 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官僚政治B. 导致了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C. 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D. 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天子有田” “诸侯有国” “大夫有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拱卫王室,巩固统治,保持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体现分封制下贵族等级的

3、财产分配,而非权力的分配,另外世卿世禄制下是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排除;B 项,材料体现了分封制运作正常的时候,而不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C 项,地主阶级崛起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 2 -有制,材料未涉及,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

4、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 C 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 D 项错误。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

5、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 3 -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

6、消除分封体制,故选 C 项。A 项和 B 项知识错误,D 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5.西周规定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A. 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 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C. 儒家学派的伦理纲常思想D. 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大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权力尚未能高度集中,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表明西周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故 B

7、 项正确;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与材料中“西周规定”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天子” “公国” “侯伯” “子男”是政治等级,没有涉及经济实力,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表明类选择题,该题型是历史高考选择题中的主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现象是“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 ,这反映出等级森严的本质问题。6.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这说明西周春伙时期贵族A. 享有特权,免于诉讼 B. 享受保护,等级森严C. 集权专制,无视法律 D. 地位高级,免

8、于处罚【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贵族的保护,体现的是贵族的特权,即等级森严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贵族是不能免于诉讼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也是得视法律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是不能免于处罚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贵族只是享受保护而不能免于诉讼、免于处罚,- 4 -也必须正视法律。7.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9、.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 A(郡县、行省) 、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 B(法家) 。8.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10、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 D 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B 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9.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 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答案】C- 5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非秦国人占到 68%以上,可得秦国重视招揽人才,故选 C;商鞅变法十分彻底,军功爵制推行得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B;贵族势力严重削弱与史实

11、不符,排除D。10.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渐下降,联系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后爆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故 D 项正确。A 项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说法太绝对,排除。B 项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不合史实,排除。C 项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说法错误,

12、西汉前期的贵族化趋向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故排除。11.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6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

13、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12.论及“汉承秦制” ,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 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 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 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 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答案】A【解析】【详解】 “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

14、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 A 项正确;B 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C 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1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 7 -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15、制度,故 C 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 B 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 D 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 ,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考查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4.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

16、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可分析出分封制能在当时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是后世容易形成分封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可分析出郡县制

17、能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存在利弊。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可分析出刘绍玢主张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AB只是分析了分封制或郡县制,说法不全面;题干说明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C 无法体现。故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 8 -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

18、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15.东汉实行察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

19、的固化,故 B 正确;A 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 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16.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

20、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9 -B 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 C 项。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 D 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点睛:本题主

21、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本题难度不大,首先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出 D 项是无关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A、B 说法错误。17.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晚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C【解析】“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立春东

22、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都说明是男耕女织的结合模式,C 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提出铁犁牛耕技术,A 错误;精耕细作属于耕作方式,B 错误;D 是战国时期已经确立。18.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以上史籍记载的两大水利工程- 10 -A. 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B. 都是春秋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C. 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D. 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秦朝修建的两处水利工程都有利于人民和国家,因此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3、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第一处修在巴蜀地区;B 选项错误,还有战国时期的;C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19.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 ,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 推广精耕细作B. 推动社会转型C. 抑制土地兼并D. 改变地租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 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 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 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 D。20.汉承秦制,私有

24、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A. 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B. 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C. 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 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从材料“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 “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土地买卖,加快了土地兼并,故 A 项正确;土地买卖与农业技术的发展无关,故 B 项错误;井田制的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说明小农经济遭到破坏,故 D 项错误。- 11 -21.公元前 1

25、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 B 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 D 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

26、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22.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 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 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 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D. 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答案】B【解析】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 “中朝”又称“内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

27、要政事, “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权力受到削弱,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2 -23.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A.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 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 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 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答案】A【解析】孔子作春秋是针对当时世衰道微的社会现实,这反映了孔子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故 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故 C 错误;材料也没有

28、反映孔子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关注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4.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 50 人剧增至10000 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2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 D 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 C 项错误。故选 D。25.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 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 13 -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 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A. 出土文物最接

30、近于真实的历史B. 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答案】C【解析】材料“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 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给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说明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但是无法体现出“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因此,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A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D 项说法错误,错在“可以还原真相”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

31、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

32、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14 -【答案】 (1)基本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

33、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中“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得出:以宗法制为依托;依据材料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 “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得出: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依据材料中“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得出:宋明时期空前强化。(2)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外因:依据材料中国“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得出: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内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

34、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 1汉惠帝 3汉文帝 4汉景帝 4 1汉武帝 5 3 1 3汉昭帝 3汉宣帝 4 1- 15 -汉元帝 2汉成帝 1 1 3汉哀帝 1 4如表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情况,既可指出某一类出身的变化,也可指出几类出身的总体变化,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应充分恰当。示例: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

35、: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8 分,任答四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丞相制度,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提取变化说明原因。材料体现了汉代丞相任用制度的多种变化趋势,如有功臣、功臣之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由来源单一到来源多元的变化;外戚宗室退出宰相任用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宰相制度2

36、8.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16 -商鞅新法推行 10 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

37、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答案】 (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 ;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

38、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秦国自身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情来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或者说是: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 ;由“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知,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耕:由材料中的“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知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由材料

39、中的“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由材料中的“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由“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可得出是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看,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其变法的内容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形势可得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点睛:选修部分题目的答题依据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根据材料” ,另一个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而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者越来越钟情于后者,这是因为这既可以考查到考- 17 -生准确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考查调动所学相关史实和相关技巧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这一题的两个题目就都属于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