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2008 年 03 月 29 日 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出处: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大庆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民族文化,活态民族文化是无形的变化的,重要特点是从“人”见“文”。活态民族文化主要通过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主要特征是通过文化资源地人实现自我传承,重点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是最佳场所,学生是最佳主体,教师是最佳群体,教学是最佳方式。而解决好经费投入、师资培训、项目实施、实验推广等问题,将使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优势和作用。关键词 学校教育 民族文化 传承研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
2、族生活的历史遗存,也是民族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从历史进程来看,凡是存在于民族之林的各个民族,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支撑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既然如此,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活态文化与活态传承、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就传承民族文化这一课题作一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一、活态文化与活态传承1、固态文化与活态文化的基本特征。现在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当然就是“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就是文化性,就是它们以各
3、自不同的方式呈现给人们的文化内涵。它们的文化性决定了其特有的价值,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也就不是什么“文化遗产”了。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表现为固化、凝定的物质呈现形态,象故宫、长城等古代建筑物。因此,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是通过物质本身来传达文化信息的,是通过时空定格、物质化的固定形态表现出文化内涵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点的。一句话,物质文化遗产是从“物”见“文”。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把这种有形的固化的“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固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无形的,而且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如知识、信仰、习俗、仪式、表演技艺等。
4、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凭空存在的,也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形态而保存或传承,要靠表演它们的人和一定的乐器、道具以及具体的表演过程这些物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才能呈现出来。但是,它所强调的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比如,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它的表现和传承却是通过工艺品和艺人等具体物、人或人的活动进行的,而这些物、人和人的活动却又是具体、有形的。但是,它的文化价值不在物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物体、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特质和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
5、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一表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物。它的生成与传承直接表现在人类的具体实践过程之中,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或物体。如表演艺术通过表演实践得以存在和传承,节日、仪式通过节日和仪式实践得以存在和传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存在和传承都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是从“人”见“文”。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把这种无形的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
6、产”称之为“活态文化”。2、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的主要区别。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得以繁荣的根,传承文化就是要“把根留住。”如果我们将文化遗产分为“固态文化”和“活态文化”的话,那么,其传承方式也就有“固态传承”和“活态传承”两种。固态传承方式,也可以叫“博物馆”式。固态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如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南方长城,给予人们的只是对一段历史的回忆与想象;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乾州古城的绝大多数建筑物中,其中的钢筋水泥也自然不可能留下古代文化的痕迹。采取一定的方式,将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并加以修整,这是对固态文化的固态传承。“演出式”的文化传承也是固态传承,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演出过程和演出
7、技巧来传承文化的,仍然是物化的文化表现形式。一名演员一往情深地唱完青藏高原,却讨厌青稞酒、酥油茶,而钟情于咖啡与肯德鸡,这仍不是活态文化的传承。书本对书本、歌谱对歌谱都是固态的,例如人们仅仅是从老艺人那里搜集、记录、整理词曲,然后将其保存或出版,这仍是一种固态传承方式。而“活态传承”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的是弘扬民族精神。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就道明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内在联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又往往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湘西的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织锦、山歌、舞蹈、音乐
8、、民族礼仪、神话传说等独特的土家文化,其中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舞、织锦技艺等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活态传承,就不仅仅是要学会这些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的下一代,要从中领悟到土家民族那种朴实、正直、顽强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没有民族精神的传承,只是形式上的民族文化传承,能跳几曲舞,会唱几首歌,都只触到了民族文化的皮毛,而不是真正的传承。二是文化资源地人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承载者是人,“活”的传承应是让文化体现在承载者的生命进程之中。民族文化要发展,必须基于各民族主体的自我选择和创造,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不能只用“博物馆”的方式,
9、将民族文化看成古旧珍宝存档了事。民族文化是流动的、辐射的,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相生相长,其传承自然不能脱离滋养这种文化的生态环境。要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就必须坚持保护在本乡本土的自我传习。少数民族自身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民族文化只有在产生它们的土壤上才能得到保持和发扬,离开了孕育它的土壤,它的生命力必将逐渐消退,乃至最终消失。3、活态民族文化需要活态传承方式。活态文化与固态文化在传承上有一定的共性。第一,两者都被人们认为具有文化价值而愿意传承;第二,两者的传承都是以物质作为载体进行的;第三,两者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遗产的稳定性。但是,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遗留物,是人类过去某个特定
10、历史时期文化的记忆载体,人们要记住和传承这些文化记忆的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护它的载体不被破坏。因此,人类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只能被动地采取“博物馆法”,而不是活态传承,否则就会使文化的载体遭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遗产,既记忆了人类过去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又不断叠加着新的文化记忆,是被人类不断传递的活态遗留。尽管也要依附于物质而存在、传播或传承,但这类遗产的传承却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化性,在稳定基础上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稳定。所以,人类要传承这些过去的和不断更新的文化记忆,它的传承方法就应该活态传承。如果采取固态传承的方式,不仅民族精神不得代代相传,
11、而且活态文化也就变成了固态文化,甚至会逐渐消失。所以说,固态文化主要通过固态传承方式来传承,活态文化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而且需要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二、活态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 活态文化,虽然也可以通过民间艺人或演出团体等方式传承,但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已经加入了经济元素的一些“传承”活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已经使民族文化开始变味。因此,我们认为:活态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1、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
12、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例如,湘西自治州近年来在二十多所学校开展“蒲公英行动”,将文化生态、民间艺术和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完善地结合起来,在植根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努力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探索出了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推广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模式,既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又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2、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与传承者的关系清晰地告诉我们:儿童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从童年起,文化与人共生,根深蒂固,仿佛土壤、气候对于植
13、物,儿童所身处环境中的一切,如建筑、音乐、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同时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成为难以忘怀的童年经验,其实性格与本体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将文化和基因溶于生命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在校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以此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得到了最有效的传承,活态文化也就得到了永续发展。3、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些民间艺人、演出团体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活动的范围显然是狭窄的,受到影响的人群也只是一小部分。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
14、济环境中,许多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又都注入了经济(金钱)的因素,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难以普及甚至变味。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首先,他们根植于民族地区了解和熟悉当地民族文化;其次,他们是当地知识水平最高的文化传播者;再次,教师这样一个群体面对的是当地的民族后代。只有他们,才是民族文化的最佳传播者。4、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传播民族文化的方式自然很多,教学应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可以借由学习民族文化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民族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唤醒民族主体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
15、,教师有意识地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把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帮助他们在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信心。如通过对摆手舞、吊脚楼、织锦艺术的教学入手,让学生领悟到土家民族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湘西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质和标识,传达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对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湘西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苗族儿童“双语双文”教学实验。2003 年,由州教科院承担
16、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苗族儿童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协调发展实验”进入实施阶段。2007 年,该课题被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近五年的实验研究期间,课题组研制出一套自成体系的实验补充教材,发表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文章,帮助苗族儿童树立正确的母语观,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吉首大学的苗语苗文研究专家曾多次考察论证,一致肯定对于提高苗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的研究成功,给文化部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给予很大的启示,给民委部门利用民族语文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当地的县委、县政府及县民委于 2005 年将实
17、验校所在的村寨确定为民族文化保护村,对如何活性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目前,实验从凤凰县落潮井乡唐家桥双语实验学校开始实施,现已发展到 所实验学校。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经确定以凤凰县山江苗区为中心,推行苗语苗文,保护苗族文化。2、“蒲公英行动”美术课题实验研究。2003 年,湘西自治州开展“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课题实验。本课题得到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的专家指导,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几年来,通过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湘西民间美术的热爱,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觉,提高了儿童的基本美术素养与学习能
18、力,推进了湘西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2006 年 8 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课程开发暨“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的凤凰举办,来自全国 10 多个省市的 170 多位专家和教师参加研讨会,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对湘西的实验成果作了大幅报道。学生的作品在“放飞心灵、成就未来”世纪坛大展中令中外专家和广大观众惊叹不已,多幅作品被博物馆收藏。3、地方课程湘西民族文化的编写。2003 年,文化部将湘西自治州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2006 年 3 月,州人大通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
19、规定:“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写民族民间文化常识读本,列入地方课程,作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用教材。”按照州委、州政府领导和州教育局的要求,州教科院组织力量编写了湘西民族文化和湘西民族文化常识两本教材,计划在中学和小学作为地方课程使用。今年,州教科院又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公司合作,组织编写了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在部分实验学校使用。地方课程的开设,既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更有利于湘西民族文化的传承。4、中小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湘西自治州自 2002 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以后,国家规定,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按照
20、国家规定,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就开始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从湘西州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况来看,校本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编写的民族美术教材、吉首市第八小学的剪纸活动,花垣县边城小学编写的边城风韵,龙山县桶车小学编写的红色教育读本,保靖县碗米坡小学编写的乡情教育等等,不仅很好保存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将这些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民族文化在我们的下一代得以很好的传承。5、“十一五”民族文化传承课题研究。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目前正在开展民族教育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民族文化全方位进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
21、入学校教育后的开课形式和活动形式、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师资培养、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吸收传承和向社会的辐射”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普遍认知与认同,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的集体传人,实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教育目的。除了州教科院的重点研究课题以外,全州在省、州两级立项的 131 项“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中,就有 27 项属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课题,分布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四、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惑与出路湘西自治州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其中主要困惑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培训、项目实施和实验推广几个方面。
22、要取得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丰硕成果,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并加以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1、经费投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保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州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要求,配合“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在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组织编写了湘西民族文化和湘西民族文化常识两本地方教材,计划在全州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中使用。为了保证湘西民族文化和湘西民族文化常识两本地方教材的顺利出版发行,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先决定通过向学生收费解决,后因政策变化没有实现。又决定由州财政拨款解决,也没有得到落实。到目前为止,这两本教材仍然
23、无法出版发行,影响了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说,政府应该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用于民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并将这项工作作为当地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师资培训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对民族地区的全体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他们认识和了解当地主体民族的文化知识,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其次,要培养本民族教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让他们承担挖掘、整理、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任务,
24、并相对稳定不轻易调整。然后,可以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演出团体或部分群众担任一定的指导工作,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3、项目实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而在一个民族内,由于地域的不同或习俗的差异,又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如湘西自治州内的花垣、凤凰、泸溪等地的苗族语言,就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各地可以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采取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况且,民族文化传承也不见得是全盘继承,也可以找准突破口重点传承。如湘西自治州教科院在凤凰主要开展了“蒲公英行动”的民族美术教育传承,在花垣主要进行了“双语双文”
25、的民族语言实验研究,在龙山主要实施了土家民族文化传承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或课题研究来传承民族文化,并凸显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不失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4、实验推广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不是针对少数人的教育或实验,而是针对一个民族后代而进行的对民族品质、精神的教育活动。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针对该民族地区所有学校和全体学生的。在小范围进行课题研究或实施项目后取得的成果,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最终覆盖本民族地区的全体学生。实验推广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前期的课题研究或项目开发工作,可以由教育科研部门来做,而研究或实验成果的推广,则依赖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民族政策的落实和倾斜,依赖于当地教育、文化、民族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民族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才能代代相传。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盛与繁荣的“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采用活态传承的方式来传承活态的民族文化,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学校教育让一代又一代民族的未来不断弘扬民族文化,铸造民族精神。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成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世界文化宝库不断奉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