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七 语言综合运用(4)冷考点,1,竖标杆,2,清考点,3,探技巧,竖 标 杆,D,解析本题考查句式选用的能力。四个选项中,AC两项的主语都是“犯罪嫌疑人”,BD两项的主语是“公安干警”,而题干中“公安干警”是主语,据此可以排除AC。B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公安干警”,后一分句的主语暗中换成了“全部赃物和赃款”,结构混乱,据此可以排除B。,答: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我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解析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首先分析长句包含几层意
2、思,然后将每一层意思各用一个单句概括。同时,要注意单句之间的逻辑顺序。,答:示例:斗争是弓箭,蕴含着动力,只要你瞄准目标;斗争是舞台,蕴含着戏剧,只要你真情投入;斗争是赛场,蕴含着胜利,只要你知己知彼。和谐是画卷,包容着春天,只要你来展开;和谐是乐曲,包容着和风,只要你来弹奏;和谐是诗篇,包容着阳光,只要你来书写。真诚是白云,显示着圣洁,只要你愿意编织;真诚是云山,显示着巍峨,只要你愿意登攀;真诚是大海,显示着广阔,只要你愿意扬帆。,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E。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本题各句话的句式特点是“是,只要”,确立好话题,将比喻的修辞方式融入其中,
3、是做好本题的关键。,答:示例:曾经在春夏时节欢唱、摇曳的银杏树在初冬疾风骤雨的侵袭下,枝叶凋零,如同干瘪的老妇人。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E。应首先确定扩展的中心对象是“银杏树”,然后,把其他的几个词语糅合进以“银杏树”为描写对象的句子中。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描写性,不要写成议论性质或说明性质的文字;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三是注意字数上的限制。,答:示例:伯父、伯母,我们准备于6月16日中午12点在阳光饭店为家父庆贺70大寿,请您光临用餐。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E。请柬的要求是称呼要得体,用词要准确,说明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
4、邀请的原因。,综观全国课标卷的考查史可以看出,句式选用与变换、扩展语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微实用文一直没有正面考到,其中,间接考到的有句式选用(在连贯题中)和修辞运用(在仿用句式中),从未考及的有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和微实用文。,当前,高考命题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备考热度最高的考点,往往是命题避开的考点,容易被忽视的冷考点,有时会被命题者看作宠儿。因此,作为2018年的备考,在这几个考点上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清 考 点,考点一 句式选用与变换 一、选用句式,B,A十九大精神我一定带回去,让全村村民干部齐心协力,使我们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B我一定把十九大精神带回去,
5、组织全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C我一定把十九大精神带回去,组织全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家乡建设不好我们誓不罢休。 D十九大精神我一定带回去,家乡建设得不够美丽富饶,还要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干什么?,解析A选用使动句,弱化了语段的文脉。C“家乡建设不好我们誓不罢休”运用了双重否定句,虽然加重了肯定语气,但弱化了陈述主体“我”。D运用了反问句,语气过于绝对,加之陈述对象为“十九大精神”,致使文脉贯通不够。,答:示例: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了一项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是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其目的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对外贸易,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对
6、该规划的通过表示欢迎。 解析5分,能用四个短句表达2分,内容完整2分,语言流畅1分。),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够根据语境“选用句式”。 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所谓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上下文特定语境,对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进行比较,选出其中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选用句式的目的就是能在阅读时辨识文章中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能在写作时选用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只要不是病句,
7、句式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要符合语境的需要。 选用句式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语言操作技能,是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的基本条件。例如: 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既充满了智慧,又十分幽默有趣,让人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又受到教育的漫画作品。 这句话虽然通顺,但显得拖沓,水分太多,用四字句来改写一下就变成了“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智趣兼备、寓教于乐的漫画作品。”这样不仅浓缩了语意,也显出一种整饬之美。对偶句比四字句有更严格的要求,但在散句中嵌入一些对偶句,则会令文句大大增色。,例 1,B,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E。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主要描写了“我”在庙宇前小河旁边坐坐的情景。根据横线后的句子“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
8、绿绒似的苔类”判断,横线处的主语应为“石头”;根据横线前“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可以看出,横线处应为对“大石头”的解释说明。A为“把”字句,如果选A,与其前的陈述对象衔接不紧密,应当排除。C也是“把”字句,由句末的“的”可以看出,该句与横线后的句号不吻合,亦应排除。D为由“是的”构成的判断性陈述句,弱化了描写氛围,也应排除。,A,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A运用了反问句式,气势宏大,语气最肯定。B为陈述性无条件的条件关系复句,肯定语气比C强,但不如A、D。C为陈述性顺承关系的复句,虽然也表示肯定语气,但语气弱于其他三句。D后一个分句运用了反问句,语气虽然有所加强,但不如A
9、更肯定。,C,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出句与句,句与句之间的区别,然后紧密结合全句的句式特点和上下句话题、句式来判断。句用倒装句,更突出“碧绿的、柔软的”的意思,且短句句式,与全句更协调。句虽用短句,但词语组合与韵律没有特色。句两个6字句相对,接下来是4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和“览”均押韵,音节协调,显得琅琅上口。,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够根据要求“变换句式”。 一、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 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10、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之中;短句主要用于口语、紧急场合、演讲词等中。,二、变换句式,1长句变换为短句 长句变换为短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 许德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为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在他任教的大学被解聘,历经波折的亲身经历。 变换短句为:许德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为了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他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在他任教的大学被解
11、聘,历经波折。,(2)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词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句里的几个分句。如: 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民和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变换短句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3)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的几个并列式的修饰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如: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和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 变换短句为: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
12、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4)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如: 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这句话变换短句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2短句变换为长句 短句变换为长句,主要将几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将其余内容有序地变成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等。如将
13、以下几个短句改为长句: 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们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我们要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这三句话可变换为: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二、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就叫被动句。主动句包括一般主动和“把”字句两种,“把”字句中“把”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被动句中“被”所构成的介宾短语也作状语。有时“被”后对象省略。 主动句变为被动句,需要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
14、主语,主动句的主语放在“被”之后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动句变为主动句,将被动句的主语变为宾语,将“被”所带的对象变为主语,去掉“被”字。如把“我们引进了新技术”一句改为被动句,可改为“新技术被我们引进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被动句,在什么情况下用主动句?这同陈述的对象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以主动者作为陈述对象,则用主动句;如果以被动者作为陈述的对象,就用被动句。主动句的谓语动词是没有限制的,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是有限制的,而且表示遭受的意思。所以被动句比较少用。但有些时候,选用被动句倒比选用主动句更为合适。,三、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
15、句子叫否定句。这两种句式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语境的轻重强弱有差别,一般地说,否定句的语意比肯定句轻些弱些。如: 今天天气好。 今天天气不是不好。,否定句有两种类型: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单重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先后连用两个否定词,如“没有不”,“不不”,也可以用一个否定词加上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反问语气。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比一般的肯定句语气更强,更加肯定。如: 古往今来,每一场真正的革命,都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古往今来,没有一场真正的革命不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的双重否定句可用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如:“同来的人都知道,他不会不知道吧
16、!”这句如改成肯定句,便没有委婉的语气了。肯定句、否定句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语意。转换的思考点是否定词的运用:肯定句变为单重否定句,则将关键词语变成带否定词的否定性短语;变为双重否定句,则用双重否定词对其谓语进行限制;将双重否定句变为肯定句则去掉相关否定词对其谓语进行限制;将双重否定句变为肯定句,则去掉相关否定词。如将“他的学习成绩好”改为单重否定句,则可改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差”;改为双重否定句,则可改为“他的学习成绩不是不好”。又如将“不经过批准是不能动用流动资金的”一句改为肯定句,则可改为“只有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四、单句与复句变换 单句与复句的转换主要是根据意义关系改变语法结构
17、。单句变复句的主要方法是:如果是几个简单的单句,便可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组成复句,即通过关联词语来勾连分句的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有整体意义的表意单位。如果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便把复杂的成分分解出来,构成具有几个主谓结构的表意单位。单句变为复句后,表意更有整体性,更有逻辑联系,更为严密。复句变单句的主要方法是:将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一个一个细小的表意单位,但要根据意义加上恰当的主语等,也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复句变单句后,取消表意的整体性。,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它们所使用的句式,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从句式使用的经常性来看,口语和书面语仍然存
18、在着差别。因此,我们可以把口语里经常出现而在书面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口语句式;把书面语里经常出现而在口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两种句式的主要区别是:口语句式的特点是比较短小,结构也简单,少用关联词语,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活泼、自然;书面语句式的特点是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运用的词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而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组成。,六、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的变换 句子从语气上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陈述句是用来陈述
19、一件事情的句子,分为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两种。肯定陈述又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是”字句(即判断句),一是一般肯定句。陈述句用陈述语调,语气较为平缓,表陈述语气。 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包括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个方面。无疑而问主要指设问和反问。疑问句中有疑而问,语气带有商量、询问的特点;设问具有引发人思考的特点;反问语气较强,加强了语气。疑问句又可分为特指问(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是非问(如“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选择问(如“你吃米饭还是吃馒头”)、正反问(如“你想不想祖国啊”)。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
20、子。祈使句是祈使语调,语气多数较为强硬,少数较为缓和(句末可用句号)。祈使句分为要求和禁止两类。 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句是感叹语调,具有较强的抒情气氛,多用“多么”之类的感情色彩较浓的副词和语气词表达句子中蕴含的感情。,1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陈述句变疑问句必须变成反问句才能与原意相等。如: 这种主观主义的作用,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陈述句) 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反问句) 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主要注意两点:一是两种句子语意表面上要相反,二是句末标点要改变,陈述句变成反问句,要将句末的句号变为问号。如果想使语气平缓,则可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1、,2陈述句与感叹句的变换。陈述句变成感叹句,要将句末的句号改成叹号,并在谓语中心词的前面加上“何等”“多么”之类的词语,在句末加上“啊”之类的词语;把感叹句变为陈述句时,要将这类词语去掉。如陈述句:“我们的祖国辽阔广大”。改成感叹句:“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啊!”陈述句多限于事情的叙述、交代,感叹句多用于表达强烈的感情。,3祈使句与疑问句的变换。祈使句是对人直接提出请求,摆出的是一种情况;疑问句是对人直接提出问题,摆出的是两种情况,希望对方回答。所以将祈使句改成疑问句时,首先要去掉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使原先的被祈使者成为发问对象,作主语;然后,要在谓语中心词前面加上“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的
22、词来向对方发问;最后将祈使句末尾的句号、感叹号改成问号。把疑问句变为祈使句,就是把谓语中心词前的“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的词语去掉,然后加上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最后将句末的问号改叹号或句号。如祈使句:“请你不要再批评他了。”可变疑问句为:“你能不能不再批评他了?”,七、常式句和变式句 句子的结构有一定的形式,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也有一定的次序。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我们把句子成分或分句居经常的、一般的位置的句子叫常式句。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形式,可以改变词语在句子里的排列位置,这就形成了变式句。变式句常见的有两类:一
23、类是单句成分的一般次序变成特殊次序,一类是偏正复句中的分句一般次序变成特殊次序。前者包括主谓倒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后者主要包括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等。,八、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整句主要是排比句、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句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整句和散句各有用处,各有修辞效果。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这种句式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生动感人。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则兼二者
24、之长,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如: 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用整句或散句,或整句、散句并用,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整句改为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其相关内容构成整齐的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如将上例中的“时常会有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改为散句则为:“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
25、乐、忧愁、沉思”。再如: 花园里开满了红、黄、白三色鲜花,风儿一吹,犹如跳动的火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可将这一散句变整句为:花园里开满了鲜花,风一吹,红的像火焰在跳动,黄的像金子在发光,白的像雪花在飘落。,例 2,解析这五句话的陈述对象是“银联标准卡”,分别从五个方面说明了该卡的相关属性,应用“银联标准卡是银行卡”的长句把这些属性囊括进去,作为“银行卡”的定语。5分,能用一个长句表达给2分,内容完整、语言流畅给3分。 答案示例:“银联标准卡”是由国内各发卡机构发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际标准、卡号以“62”开头并且卡面加贴有“银联”标志的国际标准银行卡。,1长句与短句
26、的变换。先用“提取主干法”把长句的主干成分提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短句。其次将复杂的修饰语根据表达的意思化分成几个短句,或做复句里的分句,或单独成句。如果长句中有联合成分,就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词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句里的几个分句。把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反:首先,以其中一个主要句子为主干;其次,把剩余短句作为主要句子的定语或状语。 2整句与散句的变换。散句变整句时可对句子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其相似点,从而归类统一,使其变成对偶句、排比句或其他结构一致的句子。整句变散句的要求则与散句变整句的要求相反。,3口语与书面语的变换。找准相同意思的词语来进行替换,不
27、能产生语义差别。考虑说话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谈话的场合等因素。注意方言和俗语的运用。 4重组句子。(1)分析原句层次关系。只有分清原句层次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变换后句间的关系不变,从而保证不改变句子原意。(2)理顺重组后的句意。重组句子还要考虑表达的思路问题,也就是理顺重组后句子的意思。重组句子的思路,一般按“时间空间”“逻辑事理”“情感心境”“场景组合”等关系进行。(3)调整语序,重组句子。新的句意理顺后,同时改变原句句子结构或短语位置,使之符合新的句意。(4)重组句子可以适当增删词语,调整句序,从而保证变换后句子的通顺流畅。,答:示例:创客空间是方便设计师、DIY爱好者等创客们进行知识交流、
28、分享和共同工作来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新型学习生产空间。它配备3D打印、激光切割等新型的生产设备以及各种生产工具并且广泛采用Arduino单片机等开源硬件平台。它利用开源软硬件和互联网分享与交流创意并自己动手将创意转变为硬件。 解析5分,能用三个短句表达给3分,每句1分;内容完整给2分。,答: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还可能一度是沙漠。 解析5分,能用一个长句表达给2分,内容完整,语言流畅给3分。,本自查共设计试题2个,每题5分,共10分,用时10分钟。 7利用下面的四个词语描绘一种情景,要求恰当地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5分)
29、 冬天 雪 梅花 春天 答:示例:寒风吹过,梅花随风飘落,像舞蹈的柳絮,像飞舞的蝴蝶,又像飘飞的雪花,留下缕缕清香,那便是冬天和春天牵手时,指尖留下的余香。 解析四个名词,四种物象,展开想象,把这四个物象进行描写与联缀,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语言表达的鲜明与生动,是本题较高层次的要求。,考点二 扩展语句,答:示例:浣洗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她们是这般地无忧无虑。 解析注意诗句中的几个要素:竹、浣女归、喧。所
30、写句子尽量体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意境。,一、知能要点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够根据要求“扩展语句”。 扩展的语句,实质上是以原句为基础,增加一些必要的成分,使原本简单、抽象、概括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形象。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1串词设境式 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几个情境信息词,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境生动的表现出来。例:根据情景把下面的词语连成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情景一:用“风、树、雨”表达自己获得荣誉、受到表扬时的心情。 情景二:用“风、树、雨”表达自己遭受挫折、受到批评时的心境。,答案示例:情景一:风好像在歌唱,树好像在舞蹈,那“哗哗”的雨声是
31、在为我取得了好成绩鼓掌吧!情景二:风好像在呜咽,树好像在摇头叹息,那一点点的雨滴呀,使我潮湿的心情更加潮湿。 做这个题目应抓住两点:一是注意两种情景的截然不同,获得荣誉受到表扬时愉快轻松的心情,看见什么都是高兴的。遭受挫折受到批评时忧伤痛苦的心情,看见什么都是伤感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是描述的重点应该放在“风、雨、树”上,写出这些事物对我心情的影响。当然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采。,2情景演绎式 这种题型常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增加描写性内容、强化细节性特征。描写可以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具体、真切,从形象上丰富原文内容。而细节描写可以使
32、内容得到更为细致的描绘,有助于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例如:把下面一句话扩展为内容丰富的一句话。 他朝前走去。 答案示例:他慢慢地直起身子,看了她一眼,转过头,一步一拐地朝前走去,走去。 这样扩展后的语句描绘了一个真切的情景,它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他”走去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3丰富句意式 这种题型是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加修饰成份,或通过加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内容充实起来。例如:把“她笑了”扩展成一段话,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答案示例:她含着泪笑了 她满意地笑了 她害羞地笑了。 这类试题需要添加修饰性词语,选择恰当的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词语来修饰中心词
33、,或在句子中添加表示情态、动作等修饰性定语、状语或补语成分。,4话题拓展式 这种题型常常是以某一个词语为中心,或以某一个词语为重点,扩写成一段话。如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是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句。 答案示例: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本题需要注意喻体的选择要准确,要符合排比句的句式要求。,5续写、补写式 这种题型,会先给出一个段落,然后将段落中的某个部分(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空出,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合理续写或补写。一般来说,开头重原因,中间重过程,结尾重结果。例如:请以“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
34、心”为首句,扩写一段话。 答案示例: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感恩每一滴水,是它滋润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感恩每一棵树,是它为我们带来绿荫;我们应该感恩每一粒粮食,是它给我们提供营养。,二、设题要素 扩展语句的设题,主要有以下要素: 1给定一定的扩展对象,或者几个词语,或者一个短句,或者一个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给出一定的扩展指向,包括内容上的指向和句式上的指向。 3具有一定的修辞性,以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字数要求。,三、失分原因 1不能审明题意,把握不准命题意图。 2找不到扩展方向,乱扩一气,不合要求。 3修辞方法运用失当,语言表达干瘪。 4不合
35、字数要求,卷面不洁。,例 3,解析内容符合情境要求,初春,表达对绽放、盛开的期待之情,给2分;有文釆,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给2分;人称符合要求,给1分。每少10个字,扣1分。,答案示例:一缕阳光洒下,和风轻轻地拂过我的面庞。我羞怯地和分别了许久的树枝、嫩芽打招呼,这些老朋友也都友好地摇手示意。我试图舒展我的筋骨,我的花瓣在暖阳和风的爱抚下渐渐地变得柔软。我想象着有一天自己可以肆意地盛开,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由地张开翅膀,探头微笑。,1注重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可以提供更多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获得从来没有见过的或不可能见到的景象、物象。意大利但丁的神曲就是借助想象和
36、联想带我们感受我们从未见过的恐怖的地狱和美好的天堂。同样,在我们扩展句子练习中,更离不开想象。如对“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的场景进行扩写。这就离不开想象,我们要想象:项王的呼声是怎样的?是怎样飞驰下去的?汉军看到项王是怎样的反应?项王又是如何轻而易举的斩了一员汉将?脱离了想象,我们是无法扩展这种场景的。,2恰当运用表达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扩展句子需要添加一些东西,经过想象还要用语言把这些表达出来,这就离不开表达技巧的运用,尤其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扩展“草芽点缀着大地”这个句子,我们必须先发挥想象,草芽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大地又是怎样的?紧接着就要运用拟人或比喻等修辞手法使
37、得句子生动起来。在扩展语句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掌握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以便灵活地的运用。 3不可忽视细节。扩展语句包含五种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审清题目里的每一项要求,如有的是写宣传语,有的是情景再现题,有的题目有修辞和字数的要求。否则想象的再好,修辞用的再好都无济于事,只会因小失大。,答:示例:太阳公公高挂了一天,觉得有些倦意,正驾着松风渐渐向西山游去,路边的小草特意把露珠甩干,把我送上回家的路程。霞光侵染着我的足迹,翠绿的山色轻轻地擦过衣服。 解析5分,修辞手法使用恰当,字数达标,3分;意境再现准确生动,2分。,答: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
38、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解析5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3分。,考点三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D,解析A、B、C均为哲理性比喻句,本体和喻体是两类事物,而D不是比喻句,而是同类事物的解说,所以,修辞效果不如前三者。,答:示例:云一样的思绪,飘过来又飘过去,最终还是落在我的手掌上。绚丽如霓霞,哀怨如晨雾。我看得清你,你看得清我。真好!虽然我们在同一地平线,做着不同的梦,我的梦白如花朵,你的梦红如晚霞,但它们一样精彩。 解析回
39、答本题,可以想象一个情境,将所给词语合理地放到语段中,注意题干规定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考试说明关于本考点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E。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由于不考名词性术语,所以本考点重在考查这八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而不是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本考点的命题,多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进行,如修辞效果的辨识、图文转换、仿用句式等。,一、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40、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 (1)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2)下列几种情况,虽然也有“像”“仿佛”“成了”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同类相比,如“他长得像他父亲一样高”。 表示猜度,如“校园里静悄悄的,好像已经上课了”。 表示想象,如“我仿佛听到了风儿掠过树梢时那轻柔的声音”。 表示列举,如“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都是同学们努力的目标”。,(3)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似、仿佛、犹如”等一类的喻词连接,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
41、体都出现,用“是、变成、变为、等于”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4)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有些阐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说理透辟的效果。,(5)运用比喻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42、 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不当,制造不伦不类的语言垃圾。 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体育运动场上,运动员们跑起来像兔子一样,简直要飞起来”一句,把“运动员的奔跑”比喻成“兔子一样”,由于感情色彩不得体,从而使语言表达失去光彩。,(6)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在“代替本体事物”这一点上相通,它们的区别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成立的基础是喻体事物与本体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是代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的相关。如“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不行?”“袁世凯
43、”是当时银元上铸的袁氏头像,这头像与“银元”当然没有什么“相似性”,但是却“相关”,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例 4,D,解析A用“大海中的一滴水”来比喻“个人”的微不足道是恰当的,也是明白易懂的,但再用不熟悉的“原子”来作比,就会让人难以理解。B把中国女子体操队的队员们比作“成团的蚂蚁”感情不当。C用“沙”来比喻“明天”,既不美,两者之间也没有相似点。,二、比拟 在语言表达中,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做比拟。 (1)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
44、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如“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2)比拟的修辞作用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3)运用比拟
45、时应注意的事项 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本句比拟显得与感情不协调。秋雨连绵,闲呆着没事使人烦闷,很难有欢快的心情。 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要有相似或相近点,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般。,(4)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一种移情寄意的手法,它是直接把此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描写,用适合于人的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去写非人的植物、动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它和比喻的区别是,不管哪种比喻,它的“喻体”都要出现,而比拟所拟作的事物是永远不出现的。有的比拟可以改换成比喻,
46、如“小鸟在歌唱”可换成“小鸟像歌星一样在演唱”。,例 5,B,解析A“烟花绽放的朵朵笑脸”与“一曲慷慨激昂的交响乐”无相似点。C“猫着腰”比拟不当。D给作品“化妆”与“删去”无内在的联系,应将“化妆”改为“减肥”。,三、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1)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七种: 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交通路口中央站着一个大盖帽”一句中,用“大盖帽”这一警察标志代替“交通警察”。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代需要
47、千千万万个雷锋”中,“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的代名词。,具体代抽象。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句中用“小米”代替军需供应,用“步枪”代替武器装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如“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句中“一针一线”代替一切东西。 结果代原因。如“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句中“勒勒裤腰带”是饿肚子的结果,这里代替饿肚子。 牌号代本体。如“他一天抽一盒红塔山”,句中“红塔山”代替“红塔山”牌香烟。 产地代本体。如“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龙井”代替“龙井茶”。,(2)借代的修辞作
48、用: 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运用借代需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叫人一听就明白所称代的事物;本体事物在上下文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人不知所云;另外,用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例 6,B,解析A“三十多颗心”不能代替本体。C“酒缸边”借代不当。D“名落孙山”借代不当。,四、夸张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格叫做夸张。 (1)夸张的种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
49、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2)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3)运用夸张需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如“一粒芝麻顶破天,我吐口唾沫变成了太平洋”一句,就脱离了客观实际,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如“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劳动三十天,胜过五十天”,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以及公文等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表意不明。叙述、描写、抒情性文章恰当地运用夸张则能增强文采。,